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260|回复: 2

[转帖]中医的传承和佛法的修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9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见闻觉知同师共学(2月18日)(上)——中医的传承和佛法的修学
                     成蹊
    “我的老师说,照这样的模式走下去,传统中医的很多精华可能留不下来。”某甲居士颇为无奈地说道。
    某甲是某中医学院的学生,由于素来自己对中医比较感兴趣,今天便同他谈了起来,谈到中医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靠中医学院不够是吗?”我颇感不解地问道。
    据他介绍,至少在他就读的中医学院里,基本上是用西方的一套理念来培养中医的人才。比如,“心肾不交”在传统中医里边本来有比较成熟的解释方法,但因为必然牵涉到传统五行生克的理论,被视为“不够科学”,因此在一些教科书里弃置不用。为了符合西方科学的标准,“心肾不交”被用西医的理论做了一番牵强附会的解释,结果呢,是让人更加的云里雾里。像这样的例子,在目前的教学中,不胜枚举,使不少学生觉得很“郁闷”,甚至渐渐会对中医失去信心。
    “其实,中医西医本来就是不同的体系,各有擅长,学习的方法也不一样。要想学好中医,就像学佛法一样,道前基础一定要培养好,否则很难学得出来。”他用道次第的名词来类比地说明。
    “你指的‘道前基础’是什么呢?”
    “传统文化的基础啊。历史上绝大部分的名中医都是从小学出来的,背功好得很。”
    “都背什么呢?”
    “最基本的有‘四大经典’和‘四小经典’。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四小经典有《汤头歌》、《平湖脉诀》等。其实对于以前的传统中医来说,这些还只是基础,要背的、要看的,多得很呢!”
    他说,以前的中医都是靠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手把着手教出来的。比如,医书中“滑脉”的脉相有个比喻的说明:“如盘走珠”。可是,只凭着这样的说明,要想正确地掌握,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讲还是很困难。如果是师父带徒弟,就要在遇到有滑脉脉相病人的时候,及时把握机会,让徒弟现场体验。
    众所周知的“抄方子”也是培养弟子的重要一环。师父给病人看病,徒弟也在旁边现场学习,抄录下病人的症状和师父开的药方,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除此以外,传统上的徒弟往往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跟着师父一起去采药,而且要亲自品尝。通过这样的过程,对于药性的掌握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医,往往会出一些“神乎其技”的人。某甲介绍说,他的一位讲方剂的老师,讲了自己爷爷的事迹——
    “我那次正跟着自己的爷爷给人看病,突然,外面有位病人咳嗽了一声。爷爷一听,赶紧让外面这个人进来,马上给他开药。只是听病人咳嗽一声,我爷爷就知道这位病人病得不轻,也知道了他的病根在哪里,应该如何医治等等……”某甲的老师当时在课上这样描述。
    某甲感叹道:“像这样的人,我也只能听自己的老师说起,自己是没有福报见到了。”
    听到这里,我想到了佛法的学习方式。真正想把佛法学好,同样也需要在师弟之间存在亲密的互动关系。脉相、药性不好掌握,法相、心相更不好掌握啊!
    就拿慈悲来说,大家都知道“慈为与乐,悲为拔苦”的定义,这个定义听起来也很简单;可是若不是自己真正体会到这种心境,文字始终只是文字而已。实际上,唯有一个真正具足“慈悲”内涵的师长,才能帮助弟子塑造出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
    慈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尚且不容易体会,更何况“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这些远超出我们经验世界之外的内涵呢?“心灵的成长,需要一颗活生生的心灵来引导。”此言真实不虚。
    某甲居士还说,因为课程上存在的问题,一些有心走传统中医路子的同学往往不重视那些“解剖学、药理学”乃至“西方音乐、西方绘画”之类的课程,转而自己找真正高明的老师学,或者课下阅读大量的传统医术。
    “可是,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本来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比较紧,再把大量时间用来自己安排额外的学习,往往就无法兼顾,甚至出现‘当掉’课程的情况。像我的一位前辈某乙,现在已经是家乡的名医了,当时在学校却没有拿到毕业证,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某乙?我也听一位朋友介绍过他的事情,据说他已经收徒弟了,而且很有振兴中医的愿望。”我说。
    “他现在也考研究生了。”某甲说出某乙的近况,“其实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如果没有学历,在医院里地位就很低,整天忙一些打杂的事情。而一旦考上了研究生,毕业不过一两年,就有当主任医师的希望,可以有很多时间自由支配。”
    “对了,提起学历,听说一些民间中医就因为这些资格上的限制,没办法合法行医。”
    “是啊。传统上学出来的中医,比如中医世家的子弟,有些接受的现代教育水平不高,也没有上过中医学院,但其实医术很高明。现在考医师资格,要求都要会外语等等,这就把一大批人挡在外面了。”他又提出目前中医界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我则在想,听说现在佛教教职人员认证的事情正在讨论,可不要出现那种“必须掌握外语”之类的要求啊。当然,规范教职人员素质是很好的事情,可如果在考核内容上按照西方的那一套来,就会有问题了。
    “你觉得目前中医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我继续问道。
    “研究方法也有问题。现在比较讲究‘让小白鼠点头’……”
    他举了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有些人要研究“逍遥散”的疗效,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就拿小白鼠做起了实验。逍遥散在中医上主要是治疗“肝郁”的,那么怎么模拟“肝郁”的效果呢?研究人员就经常拿电来击小白鼠,让它在长期的刺激当中产生“抑郁”,再用逍遥散给它吃,看它的行为有什么改变等等。可是,许多老中医很反对这种研究方式:“被电击的小白鼠,为什么一定会肝郁呢?也可能“恐伤肾”呀……”
    “可怜的小白鼠。”我感叹道。
    “其实,古人也讲究做实验,但古人是拿自己的身心做实验的。古代不少高明的医生,通过静坐、修身养性,能清晰地感觉自己的气脉,甚至有内视的功能,可以看得见自己的五脏六腑。这两年,我自己也碰到过个别人,有这样类似的功夫。”
    对他说的这一点,我毫不怀疑。本来,中医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像名医孙思邈据说已经修炼到“真人”的境界。
    传统中医的这种实证方法,其实也跟佛法的修证有相通之处。与西方的学问比起来,中国传统的东西总是显得更讲究“反求诸己”,就好像佛法“五明”中的“内明”一般。
    “那你觉得,要想真正把传统中医的精髓留下来、传承下去,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我又问道。
    “其实,争取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是很重要的,就好像‘不依国主,法事不立’一样。”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事实上,据他介绍,这几年国家对于中医是越来越重视了。比如,去年一些人联名发起要搞什么“废除中医”,卫生部很快就对这种说法做了严厉的批驳,并以加大对中医的投入等实际行动做出回应。前不久,长期抓中医药工作的副总理吴仪还表示,中医药博大精深,不仅目前自己在读《黄帝内经》,退休后还将继续研究中医。
    吴仪对于中医的重视又跟当年SARS流行时,中西医的一场无声的比试有关。广州的名中医、老教授邓铁涛用传统的办法治疗这个当时令大家闻名色变的传染病,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这让当时临危受命为卫生部长的吴仪认识到中医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方面的优势。
    当然,就像某甲所说,中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研究方式等等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这就需要有识之士出来大声疾呼,与政府做沟通的工作。
    “我觉得,必须要有大愿力、大福报、大智慧的人出来为中医奔波,才能真正地把中医最精彩的内涵传下来。他不仅自己要懂中医,还要努力地去争取政府的支持。”他说。
    “大愿力,大福报,大智慧,与政府沟通,……其实传承佛法也是需要这样的人啊。”我感叹道,“那么,你觉得民间要怎么去做呢?”
    “其实中医界存在的一大问题还是‘门户之见’太重了。一些医术很高明的中医,表面上互相之间比较客气,但实际上多数人会觉得只有自己那一套才最高明,这对于中医界的团结造成不利的影响。”
    “需要‘淡化宗派观念’,呵呵。”我不禁笑出声来,心想这中医和佛教存在的问题真的有太多相似之处了,“那也一定要加强组织观念喽?”
    “没错,需要有人出来组织,也需要建立‘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队’。”他也笑着回答道。
转贴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98b901008q4z.html
按,“中医的传承和佛法的修学”的标题为转帖者所加。

[ 本帖最后由 觉明 于 2008-2-19 12:58 编辑 ]
发表于 2008-2-21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感慨!迫切希望国家能够重视。
发表于 2008-2-24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收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2-12 07:46 , Processed in 0.0260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