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047|回复: 3

《正见——佛陀的证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3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摘录了一些文字,和大家分享。




最后,我想说的是,除了几个不太长的朝代,几世纪以来,极度实用主义的中国人采用了儒家,而非佛家或道家,以至于道家几乎了无踪迹了。这是很令人伤心的事,因为即使是《道德经》的只字片语,都是无价的。我对儒与道所知有限,但是我的猜测是,儒家提供的是常识,因此实际的中国人喜好儒家;而道与佛提供的却是超越常识的智慧。它不能带来即刻的获利,但是如果中国人能看到拥抱智慧的长远利益,我有信心中国人会再度拥抱佛教。毕竟,这是一个与文殊师利及观世音两位大菩萨有深厚渊源的民族啊!

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

佛陀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不是末日论者,他是重视实际者,而我们却多是逃避现实者。当他说一切和合皆是无常,他并不认为那是坏消息,而是简单、科学的事实。

我们不用依靠神的旨意这种超自然能力,只需要单纯地了解和合现象的本质,就能扭转乾坤。当你了解现象,就能操纵它们,因而影响因和缘。

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都是如此。、、、、、、合理的希望是存在的。而绝望,和它的反面——盲信一样,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

悉达多也发现,即使最可怕的地狱与惩罚,也是和合而成,因此是无常的。地狱不是永远存在于地底下某处,而受惩罚者永远在那儿受折磨。

同样的,如果你仇恨某人并采取攻击或报复的行动,那本身就是地狱的体验。

无常的概念并非预言世界末日或天启,它也不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它没有本具的正面或负面,只不过是食物和合的过程之一部分而已。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半过程。我们只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而不要失,只要考试的结束而不要它的开始。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谨记因缘的变异与无常,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我们就能善用它们。

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着于自我。

自我只是另一个误解。

当悉达多发现没有自我,他也发现没有根本存在的邪恶,而只有无明。他特别地深思无明如何创造出自我的标签,将它附着于完全没有根基的和合现象上,加以重要性,然后拼命地去保护它。他发现,这个无明直接导致痛苦和伤害。

悉达多的解答是——培养对情绪的觉察。如果情绪正在生起的时候,你能够有所觉察,即使只是一点点,就能够限制它们的活动;它们变成像有监护人在旁的青少年。

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根源。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暂事物的甘与苦,你将能够真正地享受那杯茶。

事实上,在悉达多的教法中,并不特别反对美丽和享乐甚于其他的任何概念——只要我们不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而迷失其中。

相对真理:有“某种程度”的存在

在佛教哲学中,一切为心所觉受之事物,在心未觉受之前不存在;它依存于心。它不独立存在,因此它不真实存在。但这并不表示它没有某种程度的存在。佛教徒称觉受世界为“相对真理”——这是我们凡夫心度量而且标示的真理。

在悉达多教法一千五百年后,一位叫帝洛巴的佛法继承者,对他的学生那洛巴说,不是显现(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显现(外相)的执着困住了你。

佛陀的教法:佛法作为安慰剂

有人认为严格的规范和善行是佛教的精要,但这只是佛陀善巧而众多方法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他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开始就了解究竟的实相。

业(Karma)这个字几乎和佛教成了同义字。通常它被理解为一种道德系统的报应——“恶”业与“善”业。然而,业只是一种因果的法则,不应该与道德或伦理混淆。包括佛陀在内,没有任何人对何为负面的、何为正面的定下基本的标杆。任何促使我们远离“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这种真理的动机或行为,都可能导致负面的后果,或恶业。任何带领我们趋近“一切情绪皆苦”这种真理的行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结果,或善业。终究而言,不是要佛陀来审判,只有你自己明了行为背后的动机。

明了的利益:续集

你可能还会想,了解空性的益处是什么?借由了解空性,你可以继续欣赏一些看似存在的事物,却不会把这些幻想当做真实而产生执着,不会有孩童追逐彩虹时一再的失望。你看穿这些幻象,因而能提醒自己从一开始这就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也许你还是会被刺激或变得情绪化、悲伤、气愤或热情,但是你会有信心,如果一个看电影的人,可以放下剧情走出戏院,因为他充分了解到这只不过是一场电影。

相同的,了解空性,你会对社会当中,忽而建构、忽而解构的一切装饰和信仰失去兴趣——诸如政治系统、科技、世界经济、自由社会、联合国等。

并不是说你必须远离社会。了解空性并非表示你变得漠不关心;事实上,相反的,你生起了一种责任感和慈悲心。、、、、、、在粗略的层次上而言,你还是会争取你个人的利益,继续上班,在体制内活跃于政治,但当情况改变时,不论是对你有利还是不利,你会有备而来。你不会盲目地相信所有的希望和期待会实现,你也就不会被结果所束缚。

我们人类认为心胸宽广是一种美德。要扩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于令我们舒适或习惯的东西。如果我们有勇气能超越世俗,不被惯常逻辑的界限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们能超越界线,就能了解空性是如此可笑地单纯。

对悉达多而言,究竟的安歇之所,不论是天堂或涅槃,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如果你一定要指出一个实质的地点,那可能就是你现在坐着的地方。对悉达多而言,那是在印度比哈尔邦的一课菩提树下,垫了一些干燥忘忧草的平石板上。

悉达多的目标不是要快乐。他的道路并非终究引导到快乐。相反的,它是一条直接的道路,通达痛苦的解脱、妄念和迷惑的解脱。因此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槃是寂静。

我们可以说,只要了悟真理,就会带来证悟的成就。根据了解真理的程度,我们能在证悟的阶段上进展,这叫做菩萨的证量。、、、、、、相同的,如果一个人局部地了悟真理,也就会有相应程度的解脱。

虽然快乐被认为只是一个概念,佛教典籍仍然使用诸如“大乐”等字眼来描述证悟。涅槃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喜乐的境界,因为没有迷惑、没有无明、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就是大乐。、、、、、、悉达多对他的追随者强调,如果他们真正地想从轮回中解脱的话,在此生或来生追寻祥和与快乐时完全无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以及本初清净

经由知识和经验所获得的证悟能够超越怀疑。我们必须完全了解,阻碍证悟的染污和迷惑,并不是固定不动的。纵然我们的障碍看起来既顽强有恒常,事实上它是不稳定的和合现象。明了和合现象的依存性以及能被操作的道理,能引导我们看到它们无常的本质,而且可以让我们确定:它们是可以完全被清除的。

当我们认为自己的本性是愤怒或愚痴的,而对自己达到证悟的能力有怀疑时,我们事实上是认为自己的本性是恒常不净而染污的。但如同杯子上的指印,这些情绪并非我们真是本性的一部分;我们只是从各种不利的情况之中,诸如在与不善的人相处,或不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等,集结了这些污染物而已。这个本初无染污、自己清净的本性,常被称为佛性。但这些染污和它所带来的情绪已经存在太久了,它强大到成为我们的第二本性,不时地覆盖着我们。难怪我们认为没有希望。

要重燃希望,在佛教道路上的人可以开始这么想,我的酒杯可以洗干净,我也可以净除我的负面情绪。

慈悲就好比是佛性所发出的光(灯塔的光)。起初,佛性只是超越我们见地的一个概念而已,但如果我们生起慈悲心,终将能趋近它。

人民赞颂慈悲为达到完全去除无明最安全之道。

循着慈悲心,还有无数的道路可以带领我们证得佛性。即使只是在智识上了解自己和众生本善,也能带我们趋近成就。

虽然我们用成就、抵达、祈愿等字眼来描述证悟,但究竟上我们并非从外在的来源得到证悟。较正确的说法是我们“发觉”了一直都在那儿的证悟。证悟是我们真实本性的一部分。

我们可能还会怀疑,如果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那么这证悟到底是什么东西?证悟者如何显现,如何作用?发觉我们的佛性,是什么感受?

在佛教的典籍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通常都说这是超越我们的概念,无法以言语表达的。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规避问题的狡猾答案。然而,事实上这就是答案。

证悟的佛陀并不就此终身退隐,他不顾教导与理解有多困难,反而以无比的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分享他突破的发现。他设计了具有百千万种方法的道路,从单纯的敬香、坐直、观呼吸等,一直到复杂的观想、禅定等方法。这才是他超凡的力量。

当悉达多证悟后,他被称为佛。佛不是个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种状态。佛这个字,是指一种功德,它具足了两个面向:“成就者”和“觉醒者”,换言之,是指净化一切染污并证得全知者。经由在菩提树下的了悟,佛陀从困于主客概念的二元状态中觉醒。他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无法恒常存在。他了悟了只要是源自我执的任何情绪,都无法导致快乐。他了悟了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也没有真实存在的现象能被觉受。他也了悟了证悟是超越概念的。这些了悟就是我们所称的“佛的智慧”,这是对全部实相的觉知。

佛陀更进一步地对众人指出证悟心的真实面貌,因而让每一个人都能突破痛苦的循环,也就是因为如此的大慈悲心最让大家尊崇。

没有分别,没有概念,没有牵绊

我们的语言和分析能力只能达到宇宙这个概念。

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所说,一切现象如梦如幻,甚至证悟也如梦如幻。设若有任何比证悟还伟大的,它也是如梦如幻。他的弟子,伟大的龙树曾写过,佛陀从未说过离奇了轮回之后,涅槃才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一把刀变利,来自于两种耗损——磨刀石的耗损和金属的耗损。同样的,证悟就是染污耗尽、染污的对治也耗尽的结果。最终,我们连证悟知道路也要抛弃。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么你就还未成佛。
发表于 2013-5-23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 字句轻快 字字珠玑  喜欢。
随顺世缘而无挂碍。
发表于 2013-5-2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般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7 11:33 , Processed in 0.0339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