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8772|回复: 13

大地上的事情与苇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6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
张爱书者 发表于 2005-6-30 9:26:00

       喜欢绿色文学,却只是读了《瓦尔登湖》和《沙乡年记》中间很少的一部分了,自己对于绿色世界的描绘也只是非常少的一些段落了,实在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到乡下的老屋里去住上一段时间?实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放下一切杂书,就这样认真地读读自然灵性之文学?不过还是很好,有一个上午的时间里,认真读了读苇岸的文章了,心里得到了许多安静。

  39岁英年早逝的苇岸(1960-1999),绿色文学的先行者,苇岸原名马建国,自幼生活在燕山脚下的昌平,苇岸一直保持着对大地的敏感和对文明的自觉反省。他的笔触和他的目光一道扫过了田野、山川以及草木、禽兽。

  苇岸的散文集叫《大地上的事情》。大地、庄稼、谷物;鸟与昆虫、草、花和果实,胡蜂的来去与季节的转换,一句话,人与大自然的亲缘联系,渗及天地万物无所不至的人道主义关怀与爱心,是他的笔墨光照所触的世界。

  二十世纪这辆加速运行的列车已经行驶到二十一世纪的门坎了。数年前我就预感到我不是一个适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甚至生活在二十世纪也是一个错误。我不是在说一些虚妄的话,大家可以从我的作品中看到这点。我非常热爱农业文明,而对工业文明的存在和进程一直有一种源自内心的悲哀和抵触,但我没有办法不被裹挟其中。(《最后几句话》苇岸口述,妹妹马建秀执笔)

  我希望我是一个心里无怨恨的人,每天,无论我遇到谁,都把他看作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廿四节气·惊蛰》)

  灰喜鹊的形体柔美,羽色具有灰蓝和苍蓝的光泽。它们的叫声娇媚、委婉、悠然。它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很像一群古代仕女。(《大地上的事情》)

  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宝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大地上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苇岸的书单(1-4)

象罔与罔象整理:
看看他的阅读,就知道他的文章了。

 ??苇岸的书单(一)
   读苇岸的书,随手记下他的所读与所重,真让我辈汗颜。他是一个一年平均仅写万余字,而将时间大多花在行路与阅读的作家。这样一个“自然”之子,竟早早地去了。循着他所读的书,或许我们可以看出他信念之源。从而也滋润我们干枯的心灵。
   一、《安徒生童话》,他的童话有着北方头脑的朴实和机智。也像丹麦农民一年的愿望,适度与美丽。
   二、《伊索寓言》,在哲学失败的地方,寓言能够胜利。成熟的人类举手投足,无不露出童年注入的寓言因素。
   三、《草叶集》,惠特曼是在最高尚的意义上崇尚精神的伟大诗人。是第一位到世界上来的诗人。他是大自然终生的热爱者和赞美者。
   四、《希腊罗马名人传》,古罗马普卢塔克著,这本书把人类青春时代的无限勇气,永恒地带向未来。我们可一睹古代大散文叙事文体的风彩:准确、清晰、简约、自然,流水行云般不现笔底的媚痕。
   五、《自然与人生》,日本人德富芦花著,用文字为自然画像,会使我们顿悟:我们功利之外的世界多么亲切美好。
   六、《米斯特拉尔全集》,“美是上帝在人间的影子”,“美即是怜悯和安慰”。她的艺术信念,使对孩子的爱、对人类弱者的广阔关注,成为她创作的主题。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女作家,但在米斯特拉尔这里,我们终于看到了母亲的形象。
   七、《纪伯伦散文诗集》,纪伯伦是一个使先知在他的身上复活的人。他向我们讲述的是本质和根,是人类世代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这样的作家,仿佛由神遣来,于人类最宝贵。
   八、《枕草子》,日本人清少纳言著,该书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概括力。她深入事物的最细微之处,使我们在任何琐屑的世物中都能体会到意义和美感。这本书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多少不该在我们一生中忽略的事物。
   九、《快乐王子集》,爱尔兰人王尔德著,尽管他宣称“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但我们在这些瑰丽的童话内,还是感受了强大的引人高尚的力量。
   十、《托尔斯泰全集》,托翁是我所认为的最伟大的全民艺术家,所有世纪最高尚的人物,人类的良心。他是历史罕有的,用他的人生和全部文字,为人类指明正确道路的人。

  苇岸的书单(二)
  ?????我喜爱的五本散文集
   ????
  ?????一、梭罗《瓦尔登湖》
   ????这是一部优美的、自信的、撼人的散文。在精神的意义上,有些书籍形成了丰富 我们情感的血肉,有些书籍构成了支撑我们一生的骨骼。本书属于后者。
  ?????二、爱默生《爱默生集》
   ????这部著作所辑的篇章,是精神分析主义对人类进行“解构“之前,关于人类的最 后的颂歌。这位伟大的、光明的、富于思想的散文作家,位列人类精神大厦的最后一代建设者。
  ?????三、希梅内斯《小银和我》
   ????它以一种巨大的升华灵魂的力量和令人百读不厌的魅力,向我们展示了在西班牙田园背景中,一位诗人与一头毛驴的深挚关系。我深信,无论唯新是求的人类怎样变动,这册瑰伟的小书都将永存。
  ?????四、米什莱《米什莱散文选》
   ????在强大的支配者人类之中,每个世纪都例外地存在着谦卑地与万物荣辱与共的博大心灵:散文作家布丰、法布尔、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以及我个人更为偏爱些的米什莱,都是典型。
  ?????五、张承志《心灵史》
   ????它不是小说,也不是史书,而是一部具有“叙事”色彩的关于信仰和心灵的散文巨著。在中国当代吞噬一切的物质主义汹涌洪流中,在某种意义上,我把珍视与高扬、信仰、精神、心灵的张承志散文,视做“中流砥柱”。

  苇岸的书单(三)
   ????一、约翰.班扬《罪人受恩记》,这是他在狱中“力图以极度的精确和绝对的诚实来回忆和叙述他的灵魂所处的状态”所写的一部自传性著作,也是一部卓越的散文作品。
   ????二、佩皮斯《日记》,在西方是与蒙田的《随笔集》相提并论的,当时也被视为继《圣经》和鲍斯韦尔《约翰逊传》之后,英语文学中最佳床边读物。他被称做是一个具有“用寥寥数语生动地概括一个人物或一幅图景”能力的文学天才。
  ?????三、萨克雷《势利人脸谱》、《转弯抹角的随笔》和《英国幽默作家》
  ?????四、拉罗什富科《箴言录》,法国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五、塞维尼夫人《书简集》,她漫不经心写给异地女儿的信,已丰为有法语和其他语言中书简类文学类作品中划时代的典范。
   ????六、拉布吕耶尔《品格论》,这是一部词藻丰富,变化繁多,技巧圆熟的讽世性散文集,由箴言录式的短章和勾勒某些典型人物肖像的特写两种文体组成,是法国文学中一部划时代的散文名著。
   ????七、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大自然的研究》,一部带有歌颂大自然,反对科学倾向的书。
  ?????八、奈瓦尔《东方游记》,一部关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宗教和异国风土的书。
  ?????九、雅姆《野兔的故事》,一位温暖的诗人的散文集。
   ????十、贝克尔《传说集》和《斗室书简》,前者是一部以中世纪背景及神秘和梦幻般的气氛为特色的“迷人的散文作品”,后者是一部自传性的以“独创性和敏感性使人感动”的书信集。
   ????十一、乌纳穆诺《人生的悲惨感》和《基督教徒的痛苦》,他是一位以“探索西班牙灵魂”为已任的作家。
   ????十二、多尔斯-罗维拉《格洛萨集》,格洛萨(意为“词汇”)体散文,是他的创造。这是一种介于散文和格言之间的文体,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利用故事体现文中蕴含的深意。
   ????十三、耶尔内费尔特《土地属于大家的》。他是芬兰的一位一面耕种,一面写作的作家。
  ?????十四、延森《新世界》、《北欧精神》、《进化与道德》和《精神的阶段》。
  ?????十五、西佩伦《农舍》、《八月》和《人生的甘苦》。

苇岸的书单(四)
   这些是零碎的他的散文中提到并喜爱的。
   一、瓦罗(古罗马),《论农业》
   二、赫西俄德(古希腊),《工作与时日》
   三、加图(古罗马),《农业志》
   四、马尔克斯,《百所孤独》
   五、马可.奥勒留(古罗马),《沉思录》
   六、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十封信》
   七、弗兰克,《人生的真谛》
   八、利奥波得,《沙乡的沉思》
   九、雨果,《悲惨世界》
   十、萨迪,《果园》
   十一、席勒,《欢乐颂》
   十二、史怀泽,《敬畏生命》
   十三、昂苏尔.玛阿里,《卡布斯教诲录》
   十四、罗素,《西方的智慧》
   十五、海雅达尔,《孤筏重洋》
   十六、奥维德,《变形记》
   十七、吉尔伯特.默雷,《古希腊文学史》
   十八、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
   十九、埃利蒂希,《理所当然》
   二十、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二十一、《古希腊抒情诗选》
   。。。
   苇岸在他的自传《一个人中的道路》中写到:“我喜爱的、对我影响较大的,确立了我的信仰,塑造了我写作面貌的作家和诗人,主要有:梭罗、列夫.托尔斯泰、泰戈尔、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安徒生、雅姆、布莱克、黑塞、普里什文,谢尔古年科夫等。这里我想惭愧地说,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很少进入我的视野。”不过在另一文中他说“我比较喜欢的中国古今散文作家,主要有陶渊明、范仲淹、苏轼、鲁迅、丰子恺、巴金、张承志、一平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食与文字

苇岸是位素食主义者,他坚持素食,仿佛是在坚守一面精神旗帜。他信奉梭罗关于素食的理论:“素食是英雄和圣人的食物。”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境界。对此,他的文字体现得十分努力,节制、客观、诚实、简单——苇岸所有的文字均可归结为这样一个朴素的主题。“素食”文字,文字“素食”,由于作者精神和心灵的丰富,简洁、素朴的文字便成了丰腴而高贵的精神圣殿。苇岸的写作根基有俯身大地的沉稳。写作的意义在于找寻和重建。找寻是一次前往和介入,重建是一种皈依和完美。他的写作母题根植于民间立场归位到原生态姿态,他不是仰仗技巧而是从心灵道路出发踏上文学之旅。阅读他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安静,而安静是一种力量。他是个生活态度与写作态度一致的人,是“土地道德”的实践者,他亲和自然,尊重卑微生命,用心表现着大地上丰沛而充盈的诗意,写作起点与终点吻合,文品与人品归一。虽然,他短暂的一生只有17万字的作品,但那是寒夜星光,照彻并澄清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文学天空。他服膺并笃行梭罗、托尔斯泰和萧伯纳倡导的素食主义主张;他推崇马丁;路德;金和“圣雄”甘地践行的非暴力主义思想;他认同索尔仁尼琴反对“无限进步”和“贪婪文明”的信念;他信奉前苏联诗人沃滋涅先斯基“如果最终导致人的损毁,那么所有的进步都是反动和倒退”的警句。苇岸的写作气质有着广采博收的丰饶和高贵。对照苇岸,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严重匮乏,并洞见当代散文种种弊端:无度的失衡、欲望的放纵、功利的泛滥、矫情的呻吟。而最大的缺失是:生命写作、灵魂写作、孤独写作、视野写作和独创性写作的缺失,缺失静心的姿态和营养的贮备。苇岸对待自然和大地是谦卑而温和的,但对待自己和文字是苛刻而挑剔的。阅读他的每一篇文字你都有一种被震撼被征服。他牵引你抵达想去的深处,你在他呈现的语境中净化并深呼吸。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
——《上帝之子》编后
袁  毅

        编完亡友苇岸先生的《上帝之子》这本美文美画集后,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一颗悬挂已久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作为编者,我还有一些琐屑的事务向读者朋友们交待。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日,在我噙着泪写就《苇岸先生走了》一文并在《武汉晚报》副刊上发出后,作家周翼南先生当晚打电话给我,除了表示他的哀思之外,他还古道热肠地告诉我,在见到我编发的苇岸先生《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六篇美文时,他就动了编一本苇岸先生散文集的念头,还未来得及与我通气,就见到我那篇悼文传出的噩耗,他恳切地希望由我来编这本集子。作为苇岸先生的生前好友,我责无旁贷地负起了这个重担。   
       我把想编苇岸先生散文集的构思分别告诉了苇岸先生生前将文稿托付给的北京友好冯秋子、林莽、宁肯,在他们经过反复地协商与讨论、慎重地权衡与考虑之后,我得到了他们的首肯。此后又多次与苇岸先生的妹妹马建秀联络,也得到她的授权与帮助。经历了四个月的筹划,文章大体搜罗齐备。   
       按照湖北美术出版社《弄墨丛书》的体例,需要配一些优美的图片,以便做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我原拟在书中收录一些苇岸先生自己游历时拍摄的风景照,这样有一些纪念意义。收多了又恐违背苇岸先生生前对艺术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原则。除少数摄影作品外,他的照片还不能完全构成某种独特的艺术意味,我只好改请一些摄影家来拍一些作品以配合文章刊出。首先我想到的是请报社同仁范春歌女士来配图,她单骑走天下、陆疆万里行时,拍的风景照很多,但所拍北方各省区的照片数量有限,她又热情地推荐了摄影家蓝青。蓝青先生是曾得过国际摄影大奖的青年摄影家,视野开阔、功底深厚。由于时间太紧,不可能根据文章去拍画面,只有从现成的照片中挑选合适的图片来配文,我就将苇岸先生的重要作品和纪念文章复印给他看,由他选出一批照片,我根据文章内容再筛选而确定下来。《光明日报》社宫苏艺先生也利用一九九九年国庆节七天休假,冲印了他拍到的苇岸先生的肖像和葬礼场面的照片,他建议我尽量用北方的风景照,这样与苇岸先生的散文相配更符合他文字的精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苇岸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以少胜多、以质取胜的优秀散文家,他继承着《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林中水滴》的作者普里什文、《自然与人生》的作者德富芦花、《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的艺术传统,以深邃的人文精神、简约、澄澈、明亮的艺术风格,致力于描绘生机蓬勃、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生活。他用一种季节轮回一样的速度,字斟句酌般缓慢地写作,他所有的文章不超过十七万字。《上帝之子》收录的主要是经过苇岸先生生前删定的有关描绘大自然的散文篇什,以及对苇岸先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家、诗人和阐扬他自然观和散文观形成的书简和序跋等,作品数量不是特别多。但这些简单、诚实、聪睿、美好的文字是经得起时间长河淘洗的,它们一如苇岸先生笔下的大地上的麦子、花朵、草木、蚂蚁、胡蜂、蝴蝶、麻雀、喜鹊、啄木鸟、野兔、雪花、雨水、阳光、月亮、星星和日出日落一样,必将永存。为了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苇岸先生其人其事其文和他独特的意义,书中最后一辑特意收集了海内外朋友们纪念他的回忆文章和阐释他思想来龙去脉的评论文字,这些文章对我们全方位理解苇岸先生的为人处世和思想内涵,均不无裨益。朋友们的纪念文章中涉及到苇岸先生罹病和逝世前后的一些事实时,因为是口耳相传,难免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我根据苇岸先生的妹妹马建秀的提议作了一些必要的订正,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一一与作者们全部联系上,敬祈朋友们海涵。   
       作为大地的代言人,苇岸先生在大地上的写作维度上为中国当代散文树立起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和品格,汉语的承载量因他的写作而得以扩大和拓宽了。正在远逝的十八、十九世纪牧歌式的诗意和世界最初的朴实与原质恰好被他捕捉到并记录在《大地上的事情》中了,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可望得以保存下来。苇岸先生是一个天然的生态保护主义者,他自愿选择做一名挑战城市文明战车的——二十世纪斗风车的堂·吉诃德,他和主张返归自然、崇尚“人的完整性”的梭罗、环境伦理学的先驱及《敬畏生命》的作者史怀哲、宣扬“土地伦理”的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环境保护运动的发起者约翰·缪尔、主张“根据资源许可来生活”的罗马俱乐部等人和组织一样,都是大地的守夜人。这些在大地上谦卑行走的圣徒,他们一无所有,却踏出了人类漫漫长夜中文明的曙光。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贪得无厌的索取和无所顾忌的破坏已使地球生态环境的忍耐到了极限,并开始报复人类。人类必须善待地球,否则毁灭的将是人类自己。为了大地的安全与自由,前苏联作家拉斯普京曾大声疾呼:“我们这个时代可称之为人类生存的危机点。自古以来,水、空气和土地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如今成了疾病的源泉和早死的原因。”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也发出这样的呐喊:“只有当人们在一个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同为一员的共同体中,承担起一个公民角色的时候,保护主义才会成为可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相互依赖,每个成员都有资格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中启示我们:“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一个真正具有意义的区别是,动物和植物只关心(维护)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后代及其同类,而人却能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关注(维护)所有的生命和非人类存在物。……只有当人类也认可他者(动物、植物、物种、生态系统、大地)的权益时,这种利他主义精神才能得到完成。……它把残存的私我提升为栖息地中的利他主义者。这种终极的利他主义者是或应该是人类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最后产生的人类这个物种是最伟大的物种。”苇岸先生敬畏大自然、钟爱农业文明,他对20世纪全球性的都市化进程和工业文明的存在所带来的喧嚣、污染、放纵和掠夺,一直有一种源自内心的悲哀和抵触。他像农人那样热爱田野里的美好事物,是不可多得的大自然的观察者、体验者、歌唱者、守望者。苇岸先生是一位在根源上和民间、和大地建立了一种血脉交融、不分轩轾的亲密联系的原创性作家,他的写作母题基本上是一些有着元素意义的意象:空气、阳光、水、月亮、星星、草木、田野、庄稼、虫蚁、鸟禽等,以及与此相连的原初语境:农事、物候、星象、季节、劳作、繁衍……阅读他的作品可以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记忆,也可以使我们想起一些遥远的、渐渐陌生的事物:农夫、渔夫、船夫、樵夫、猎户、牧人、采药人、养蜂人,它们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桥梁。苇岸先生沉迷于对大自然和大自然中季节转换的观察,对古老的节令也有一种敏感,并且总是和播种、劳动、繁殖联系在一起。他以高度的心灵克制力和宁静平衡的美感,摹写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时光流逝中的变迁、繁衍、生长,表现了时间、存在与人性的永恒性。因为他在生物界中的身心交融,苇岸先生体验、发现并叙说了土地萌生的天性:善良、淳朴、勤劳、谦卑、友爱、宽容、和平、正直、追求,同时将它们提升为一种“世界精神”,加以阐扬,从而进入他的诗化哲学世界。在散文写作中他对阳光和月色、对林木和鸟巢、对大地和菽麦、对牲灵和神灵的虔敬和悲悯,来源于他对生命的洞见和把握,更来源于他的谦卑和崇高。谦卑是他倾听和倾诉的姿态,崇高是他内心或精神的本质。苇岸先生还是一位有真正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宗教感的作家,他“素食主义”的自然信仰体现在文本内外。写作对于他来说,不是生命的衍生物,而是生命本身。人格与艺术的一致性要求,使他回到了生命的本源与精神的原点——人性与爱。他非常喜欢梵高的这句话:“没有比对人类的爱更富于艺术性的事业。”爱使苇岸先生成为和平主义者,他怀抱爱的信仰,乐于奉献自己、牺牲自己,力求达到自我完善,而且尊重所有人的信仰,相信那是“人”的最高的体现;也是爱培养了他纤细的美感,使他笔下的语言亲切朴质、清洁明亮又富于盎然的诗意。心地极为善良使他不能看屠宰牲畜或杀一只鸡,使他成为不吃长眼睛的素食主义者。因此,苇岸先生热爱和平,歌颂托尔斯泰、梭罗等人提倡的非暴力主义是“构成人类共同生活的全部学问的拱顶”。他还把自我牺牲精神视为“人类精神衍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它的意义不会亚于火的使用和文字的诞生”。苇岸先生不仅告诉我们要重新反思人类对于自然的僭妄态度,还告诉我们要调整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和谐而诗意地栖息在这个有限的地球上,这种诗意的栖息将把人类带向希望之乡。人类柔情、优雅、高尚、仁爱、平等、公正的心灵隐秘被苇岸先生这个生命短促却行吟不止的“大地上的先知”不断说破。   
       人类的这个二十世纪是生态危机空前深重的世纪,温室效应趋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南北极冰山的融化、热带雨林的急剧减少、物种的锐减、生物多样性的消失、能源的紧缺、土地的荒漠化、耕地的减少、森林大火频发、垃圾围城、全球气温的上升以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使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史无前例的恶化和威胁。工业化的“富有”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为代价的。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乃至盲目的技术崇拜和恶性膨胀的人道主义,人类不再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珍惜自然,而把地球蔑视为毫无生气的免费仓库,讲究理性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到以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取得全面彻底胜利为圭臬的极端,也就丧失了它自身的理性,丧失了它关怀人类、服务人类的终极目的。工业化的进程不仅不与大自然共走一条道,而且恰恰与大自然背道而驰。真正充满智慧的科学已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野心勃勃的单纯技术所取代,而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无限度的经济增长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富裕,但并不等于人性的完善和人类精神上的进步,甚至于它会走到生存的反面,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道德的没落。我们这一代人正生活在自然的终结点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自然——那个由造物主创造的并给诗人、画家、音乐家、科学家们无数灵感和启迪的自然,而是一个经过人类改造过、瓜分过的自然。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已经变得越来越狂妄自大、为所欲为,公然以自然的主宰者和地球的管理者自居,是到了该迷途知返的时候了。苇岸先生很清醒地看到了这些,从而开始了自觉的观察与思考。苇岸先生认同梭罗陶冶内心世界的主张:“人必须忠于自己,遵从自己的心灵和良知;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生命十分宝贵,不应为了谋生而无意义地浪费掉,人在获得生命所必须的物质之后,不应过多地追求奢侈品而应有另一些东西:向生命迈进。”他像梭罗一样,过着“朴素到禁欲程度”般的隐士生活,他的所有文字和血骨相研磨,他是用克己自制、厉行节俭的生命形态和同情弱小、怜恤生灵的悲悯胸襟向芸芸众生反复发出这样的警示:“对积累财富落伍的恐惧,对物质享受不尽的倾心,使生命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功能,一切追求都仅止于肉体。”“有限的地球除了要养活人类,还要养活人类的奢侈和虚荣。工业革命发生仅仅二百年间,人类便为此走到了自身所造成的各种毁灭性灾难的边缘。”“如果不遵循土地道德,人类智慧的成就同时就成为了人类愚蠢的表现,最终人类将自掘坟墓。”“人类如何挽救自己?……超越人道主义。即转变人类‘自然界的面貌都是上帝为了人类的利益安排出来’的观念、态度与生活方式。”“在万物中完整地获得自己的价值和人性,是人类心灵的天然属性,也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人在其中将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他的这些闪耀着诗意光泽和穿透力的作品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罕有的那种不随流俗也无法模仿的精神遗产,使众多文人学者精心编撰的兑水文字相形见绌;大地同时也失去了一颗谦卑地和万物荣辱与共的仁爱博大的独特心灵。环顾世纪交替的中国文坛,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徒步吟游过来,代替苇岸先生,把他的清澈、晶莹、温良、朴素、谦卑和纯粹还给我们。   
      苇岸先生秉持“土地道德”,朴素、节俭和克制地生活着,并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动植物结成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他进行了一项关于农事的仪式——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去感受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来临。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一以贯之地保持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生存危机的警觉。他主张大自然的权利,人类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不能因为贪欲而毁坏人类生存的根基。苇岸先生认同的这种“土地道德”不同于一般的生态保护主义或环境保护主义(近年来在世界上发展最为迅猛的环境伦理environmental ethics又可称生态伦理ecoethics,已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环保运动。它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力图通过反思人类实践行为的负效应,确立起人类实践行为的伦理原则及其规范,使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和谐而诗意地栖息在这个有限的地球上。它的实践性很强,同时又可构成为一种至高的精神信仰),而体现为一种更为内在的生命准则和精神向度,是一种与当代人灵魂处境息息相关的大地美学和存在哲学(即依据一种具有地域性、全球性和历史性的环境伦理,把地球视为充满生命的千年福地,一片由完整性、美丽、一连串伟绩和丰富的历史交织而成的大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他第一个表达了土地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思想,他的《大地上的事情》是惟一一部把土地道德作为一个文学观念和思想主题来抒写的启示录和赞美诗。在一片“世界温和、大道光明、石头善良”的描述中,苇岸先生引领我们回到大地——人类及万物荣衰的母体,唤醒了我们作为大地之上一个诗意的人所具有的信仰和良知。不管立足大地还是平行于大地,谁会不爱宁静、充实而意蕴深远的生活呢?在我们拥有城市文明、拥有高楼大厦、拥有网络股票、拥有地铁汽车的时候,在我们四周充斥了太多血腥的、阴暗的、晦涩的、无聊的文字垃圾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莫名地烦躁,会倍感孤苦,但是苇岸先生却朋友似的进入我们的灵魂:让世界突然安静下来。苇岸先生离开我们两年了,我们身旁空旷,坐在暗淡和怀念里,抚摸苇岸留给我们的那些有足够温度和亮度的文字,抚摸他“光明的豆粒”一样的圣徒境界,抚摸他平静而美好的大地上的事情,我感到希望的限度和无限,感到作为人的高贵和谦卑,于是咏叹“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该有多美多好啊!   
       现代写作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谋生写作、效率写作,一种“资本主义”式的写作。苇岸先生的写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象,他以一种静默倾听的方式反观自己的生存境况,对工业化中国的未来命运忧心如焚,对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所带来的痼疾、对人性的扭曲、对地球家园的不负责任(人类中心主义和沙文主义)充满忧思。在一个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中,他以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和古典的审美方式生存,并将自己沉重的肉身和人格超凡的生活自然生成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诗性写作:以农业文明来反抗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他的这种诗性写作超出了一般作家对博大、深厚、柔润的乡土母性的热爱,蕴涵了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的、文明的批评力度和深度。他用他的诗性写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不断拯救被破坏的人类文明的可能。海德格尔说:“纯粹的散文从来就不是无诗意的。”苇岸先生的天赋、血质、秉性、信念、精神,使他最终选择了散文这种文学方式来确立他与世界的关系,他早年的诗歌时期对他的散文写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将散文作为诗歌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来写作,并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自觉地实行素食主义;倡导土地道德;过着简朴俭省的生活、足迹遍及中国北方的山山水水;居住在城市与乡村的交接地带等)来写作对抗现代化的诗意篇章。他的散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最纯洁的诗意汁液远比当下流行的诗歌要饱满丰富得多。他写作视角和创作姿态的源头来自西方,譬如取材、写法、描述、语言等就深受西方零度写作、陌生化写作的熏染(如德国的现象学、法国的新小说派等),当然也有古汉语的浸润。他让“原生”状态的大自然对象与原根性的记忆在文本中“自动呈现”和“自我叙述”,从而开始了人与自然和好的建设,即主体与对象物之间建立新型的主客体关系。他的这些文本提升了现代汉语写作的内涵、性能、质量和美感。苇岸先生是喧哗与骚动的当下文坛之外的另类作家:他生活和行吟在养育自己的本土上,关注四方;他知道大地的脉络,河流的走向;他熟悉劳动的姿态,农事的细节;他了解普通人的尊严,简朴的内涵;他懂得家园的意义,人类全部生活的根基。其实他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罕有而弥足珍贵的异数,他似乎不太可能诞生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这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主题是革命与恐怖、救亡与启蒙、和平与发展,没有他生存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谱系,但他还是执拗而清苦地生长于田园、泥土、动物、植物、季节、蓝天和青山之间,独自一人以羸弱的身躯主动承担了对创伤累累的大地母亲的守护。在他饱含诗意想像力的文字中,他凭借着柔韧的审美触角,穿越了恐怖与仇杀的文革年代以及冷漠和喧嚣的商业时代,直抵创造的本原和灵魂的深处,把他自己对存在的追问、对生命万物的关爱楔入人类精神文明的拱顶。在如此泛滥放纵的浮躁文化里,苇岸先生对人类文明的主动承担和不懈努力有可能被滚滚红尘遮蔽和湮没,人们的自妄、疯狂、愚蠢、平庸以及不择手段使苇岸先生和《大地上的事情》悲剧性地成为了“异数”。大地并不是为我们人类的生活而存在的,它是先我们人类而自在自为的,我们没有理由以俯瞰大自然的人类霸权来对大地的母性无限度挥霍和掠夺。苇岸先生彻底揭示了中国北方这块大地之上无穷的朴素美和诗意美,他对大地、对人类和对大地上的一切事情的观察和体味,有一种近乎孩子般视觉的开朗和平阔。他用辽远、神奇、童真、审美的目光深情地抚摸过大自然的泥土、动物、植物、季节、家园,同时又葆有一颗纯粹、素朴、真挚的爱心昼夜倾听深藏于大地心脏的声音,并用他那优美而略带伤感的男中音歌唱着绵绵不绝的田野的乡愁。他像终生热爱和赞美俄罗斯农村的叶赛宁那样,用虔敬、深沉、委婉的音质颂赞永恒的大地和乡村,“因为人性的主要贮存器之一,就是土地、动物和人同它们的交往”(前苏联作家阿勃拉莫夫语)。当他把洁白、清澈、高贵的思想如芦苇根须一般延伸到大地深处的时候,一切却戛然而止,就好像“这个大地上的异乡者”(Fremdes,特拉克尔语)。苇岸先生这种逼近灵魂的叩问和追索是人生最深层次的主题求证:回到天荒地老,回到永恒乡土,回到亘古田园……苇岸先生的整个“大地之旅”,不仅从地域时空的散文层面,也从索解求证的哲学层面,更从精神归宿的诗化层面,质朴、清新地书写出了他对农业文明的坚持和对工业文明的拒绝一次次脱胎换骨的过程。这种乌托邦式的追寻可以无限度地接近这个梦,接近这块广大辽阔、深邃纯净的土地,但也许永远无法追回曾经纯粹曾经完美的家园。苇岸先生的珍贵、卓绝和伟大是因为他不知倦怠地行走在大地深处,不断追索人类“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与民众共呼吸、与大地同跳动。苇岸先生试图以一种“大地诗性”来反物化、来反异化、来对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他用照相机、用笔、用心灵去承载去记录去拥抱大地上一切蠢蠢而动的生长声音和他最后迎接死亡的仪式本身就是对工业化拒绝与抗争的一次次身体意象演示。在“二十世纪这辆加速运行的列车已经行驶到21世纪的门坎”的时候,他满怀深情地告别了人世间,就像他自己临终遗言一样,他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适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甚至生活在二十世纪也是一个错误”。在二十世纪末吞噬一切的物质主义汹涌洪流中,苇岸先生的出现和存在简直是尘嚣里的一个奇迹,他关于“土地道德”的书写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具有震聋发聩的开拓意义,他与托尔斯泰、甘地、马丁·路德·金、梭罗等人一样,都是以崇高的精神而使人类免于堕落的伟大灵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因为有了苇岸先生和他闪耀着土地一样朴素、温和色泽的经典散文而不再在世界文学宝库中颗粒无收,他的名字会与布丰、法布尔、赫德逊、列那尔、薄宁、希梅内斯、史怀泽、卡逊等一道镌刻在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者名单上,散发出永不熄灭的艺术芬芳。他的书和他的人一样在他生前是冷清、寂寥和隐没的,若不是他的早逝和未尽其才在文坛内外引起一阵唏嘘,他那些有着世界文学视野以及罕见的深刻度和前瞻性的作品与思想甚至有被湮灭的可能。今天我们重新发掘被霸权话语遮蔽下的苇岸先生其人其作,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文学史的意义。   
       苇岸先生的精神导师、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患上了肺结核症,他自知已不久于人世了,就平静地整理日记手稿,从中选出一些段落来写成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一八六二年五月六日,梭罗因肺病在康科德平静安详地逝世,终年未满四十五岁,比早逝的苇岸先生只大六岁。他们都是把思想与人生完美地结为一体的先行者和远行者,两人的一生同样都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爱默生在梭罗的葬礼上,充满悲恸和敬意地说:“这个国家还没有意识到,至少还不知道它失去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儿子。让他留下未完成而又无人能接替的工作就离开了人世,似乎是一种损失;对这样一个高尚的灵魂,在他未能向他的同辈真正显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之前就离开人间,真是一种侮辱。但他至少是满足的。他的灵魂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的……哪里有知识,哪里有美德,哪里有美好的事物,哪里就是他的家。”爱默生的这些话移在夭折的苇岸先生的身上,也是丝毫不过分的。由于与苇岸先生同处一个时代,距离太近的缘故,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失去了怎样一个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在许多年以后苇岸先生将与梭罗一样会被人们不断发现并逐渐理解,也是未来文学史家绕不过去的话题,他对文学的贡献将是超越时代和不可限量的。   
        感谢全国各地的朋友们特别是湖北武汉地区文友们的关心和援助。新生代作家刘继明先生在得知苇岸先生病逝的消息后,多次与我谈到苇岸先生的价值。他说在书店见到过《大地上的事情》,再去买时已没有了,就托我买一本,以便他写一篇从大文化背景下谈论苇岸先生思想价值的文章。此外,胡发云、王石、华姿、徐鲁、樊星、昌切、张新颖、谢泳、林贤治、周实、周同宾、何锐、树才、王家新、黑大春等文友在不同场合,均与我在电话和面谈中交换了对苇岸先生人品与作品的看法,并一致惋惜他的夭折。   
        在编定这本《上帝之子》后,我要衷心地感激所有熟悉的和陌生的朋友们的支持,他们无私的援手使我感受到在这样一个人心物化的商业主义时代,人间真情的可贵和温暖。   
       鲁迅先生说过,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我利用这四个月闲暇时间,替湖北美术出版社编了这一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对亡友作个交待,而是希望更多的读者朋友们能够从苇岸先生蘸血而写就的文字、摄影作品中读懂一颗更深入腠理地洇入了自然和艺术精髓的灵魂。那么,苇岸先生也就虽死犹生了。   
       时光流转,被苇岸先生深情的目光抚摸过的生灵们依然兀自生长、繁衍、变迁,继续着大地上的事情,而苇岸先生自己却早已走远了……苇岸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未曾消失的是他的品质和精神以及那些清澄见底、沁人心肺的作品,正如法国诗人雅姆所说的:“这一切在那里就像一个善的大海洋,光明和宁静在里面降落。”他彗星一般短暂而耀眼的命运和创作,可以用《庄子·知北游》中的这几句话来表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上帝之子》苇岸著,袁毅编,为《弄墨丛书》之一种,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1版,定价25元。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放蜂人

作者:苇 岸

      放蜂人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
  一年一度,大地复兴的时候,放蜂人开始从他的营地起程,带着揪木蜂箱和帐篷。一路上,他对此行满怀信心。他已勘察了他的放蜂线路,了解了那里的蜜源、水源、地形和气候状况。他对那里蜜源植物的种类、数量、花期及泌蜜规律,已了如指掌。他将避开大路,在一座林边或丘旁摆下蜂箱,巢门向南。他的帐篷落在蜂场北面。
  第一束阳光,满载谷粒的色泽和婴儿的清新,照到蜂场上。大地生气勃勃,到处闪亮。蜂群已经出巢,它们上下飞舞,等待着侦察者带回蜜源的消息。放蜂人站在帐前,注视着它们。他刚刚巡视了蜂场,他为蜂群早晨的活力,感到兴奋。他看蜜蜂,如同看自己的儿女,他对它们,比对自己的身世还要熟悉。假若你偶然路过这个世界一隅,只要你表情虔诚,上前开口询问,他会热心给你讲蜜蜂的各种事情。
  放蜂人在自然的核心,他与自然一体的宁静神情,表明他便是自然的一部分。每天,他与光明一起开始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去苦生命交谈。他仿佛一位来自历史的使者,把人类应有的友善面目,带进自然。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
  放蜂人或许不识文字,但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能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土壤的性质;他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他知道枣树生长在冲积土上,养麦生长在沙壤上,比生长在其他土壤上流蜜量大;山区的根树蜜多,平原的格树蜜少;北方的柳树流蜜,南方的柳树不流蜜。他带着他的蜂群,奔走于莽莽大地。南方的紫云英花期一终,他又匆匆赶到北方,那里,荆棵的蓝色花序正在开放。他常常适时溯纬度而上,以利用纬度之差,不失时机地采集生长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种植物的花蜜。
  “蜜蜂能改变人性。”这是放蜂人讲的一句富于文化色彩的话。如果你在蜂场呆上一天,如果你像放蜂人那样了解蜜蜂,你会相信他的这个说法。
  我把放蜂人讲的关于蜜蜂(主要指工蜂)的一生,记在这里:一日龄,护脾保温;三日龄后,始做清理巢房,泌蜡造脾,调制花粉,分泌王浆,饲喂幼虫、蜂王和雄蜂等内勤工作;十五日龄后,飞出巢外,担负采集花蜜、花粉、蜂胶及水等外勤重任;三十日龄后,渐为老蜂,改做侦察蜜源或防御敌害的事情。当生命耗尽,死亡来临,它们便悄然辞别蜂场,不明去向。
  这便是蜜蜂短暂的一生,辛劳不息,生命与劳作具有同一涵义。放蜂人告诉我,在花丛流蜜季节,忘我的采集,常使蜜蜂三个月的寿命,降至一个月左右。它们每次出场,要采成百上千朵花的蜜,才能装满它们那小小的蜜囊。若是归途迷路,即使最终饿死,它们自己也不取用。它们是我们可钦可敬的邻居,与我们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体现的勤劳和忘我,是支撑我们的世界幸福与和睦的骨骼。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似一种光辉,时时照耀、感动和影响着我们,也使我们经常想到自己的普通劳动者和舍生忘死的英雄。
  放蜂人是世界上幸福的人,他每天与造物中最可爱的生灵在一起,一生居住在花丛附近。放蜂人也是世界上孤单的人,他带着他的蜂群,远离人震,把自然瑰美的精华,源源输送给人间。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孤单的存在,同时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地上的事情

作者:苇 岸

        我在 《上帝之子》一文中这样写过:“在所有的生命里,我觉得羊的存在蕴义,最为丰富。‘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羊自初便们于对立的一级,它们草地上的性命,显现着人间温暖的和平精神:它们汇纳从的孺弱躯体,已成人类某种特定观念标准的象征和化身。5g
  它们在J摩尔的著作中,被称作天空的孩子。它们是从文明之前的险峻高山,来到平原的。它们的颜色和形态,至今依然像在天上一样。它们没有被赋予捍护自己的能力,它们唯有的自卫方式便是温驯与躲避。它们被置于造物序列的最低一级,命定与舍身联在一起。它们以其悲烈的牺牲,维系着众生的终极平衡。它们是一支暴力与罪恶之外的力量,微弱而不息地生存在世界上。T1dK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A
  在雀形目鸟类中,体形最大的是鸦科。鸦科鸟下分两支,一支是鸦,一支是鹊。鸦的种类较多,如寒鸦、松鸦、星鸦、渡鸦、白颈鸦、秃鼻乌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等。鹊主要为喜鹊和灰喜鹊两种(还有一种数量较少、分布不广的红嘴蓝鹊)。0mS
  喜鹊的躯体比灰喜鹊壮实,粗拙。它们站立时惯有的警觉动作和那身从早到晚的燕尾服,使它们被儒勒•列那尔戏谑地称作“最有法国气派的禽类”。它们仿佛拥有一付金属的喉咙,叫声锐利、干燥、毛糙,一派大巧若拙的气度。灰喜鹊的形体柔美,羽色具有灰蓝和苍蓝的光泽。它们的叫声娇媚、委婉、悠然。它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很像一群古代仕女。hhB6
  这是两种北方典型的留鸟。在冬季,看着它们,你会想到一个王国:喜鹊是王灰喜鹊是后(它们喜欢在山地和树林活动,如在后宫),而那些在它们周围起落的、时而尾随它们飞行一程的麻雀,则是数量众多的国民。其它偶尔出现的鸟类,如乌鸦啦、老鹰啦及啄森鸟等,都像国外来的旅行者。J0fC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0
  “40岁以前的相貌上帝负责,40岁以后的相貌自己负责。”这是上个世纪林肯的一个说法。它的直接意思是说,一具人的容貌在40岁之前取决于他的双亲,在40岁以后取决于他的心灵。即一个人的心质、灵魂能够通过他的容貌得到准确反映。r}[I=
  莎士比亚曾经让哈姆莱特向他的母亲指出两个兄弟肖像的天壤之分:一个堂堂的先王,一个猥琐的篡位者。在《心灵史》中,我也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关里爷是一位坚毅而善良的白须老者,永远手握一支竹笔,满面阿拉伯和波斯词汇,一脸圣洁的苏莱提之光。”“苏莱提”,阿位伯语,意即信仰者特有的容貌之美。Jv
  传统“文如其人”(“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尽矣”)的结论,由于存在古今一些作家“言行不一”的反证,正受到愈来愈多的现代读者的质疑。我想,这一富有真理色彩的成语,也许将会被“貌如其人”代替。f5nj
  在放蜂人的营地,我曾看到过胡蜂(即我们通常所称的马蜂)同蚂蚁一起在密桶偷食蜂蜜。这个经验,导致我后来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过错。fd=hT:
  胡蜂在我的书房窗外筑巢期间,为了酬劳它们,我在巢下的窗台为它们放过一只尚有余蜜的空蜂蜜瓶。我是下午放上的,但到了傍晚,也未见一只蜂蜜触动蜜瓶。晚上九点,我突然发现外面蜂巢大乱,只见窗户上,瓶子里,到外是蜂。可能它们天黑停止工作后,部分蜂出来吃蜜,这些带有密味的蜂回巢后遭到了攻击。直到夜里十一点,蜂巢才渐渐安静下来。我打开纱窗,将瓶子放倒,因为里面还有七、八只蜂无法出来。这些满身是蜜的蜂,艰缓地沿窗向上爬去。它们小心翼翼地接近蜂巢,身后的玻璃上留下了道道蜜痕。nyy$Z
  翌日一早,蜂群又正常地开始了它们紧张有序的建设工作。一种预感,使我忽然想到楼下看看,在楼下,我找到了十余只死蜂。由于愧怍,我没有将这件事情写进《我的邻居胡蜂》里。但我当天写了日记,我在最后写道:“请原谅,胡蜂!”l<K{v
&copy;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U/aGit
  一双谛听的比脑袋还长的耳朵,两条风奔的比躯干还长的后腿,以及传统的北方村庄的颜色、木头一样的寂哑无声,这些大体构成了一只野兔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喻示了它们的黑暗命运)。这是一种富于传奇色彩的神秘气氛,以警觉和逃遁苟存于世的动物。它们像庄稼一样与土地密不可分,之实际它们看上去已经与土地溶为了一体(我将野兔视作土地的灵魂)。传说白天见到一只野兔的地方,夜晚便会出现一群。而误伤伙伴或自伤,往往是那些捕猎野兔的猎手的最后下场。在西方,野兔不仅曾经与月亮女神有关,也曾被民间当作遭到追逐而无处躲藏的女巫化身。jf
  野兔本有一种令人惊异的适应环境能力,它们在全球的分布比麻雀更为广泛和普遍(至海拔49000米的山地,远至两极的冻原),但是现在人们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踪迹了。我地直居住在北京郊区,且常深入田野,但我对野兔的印象主要来自童年的记忆。一次愚人节,我打电话庄重的告诉城里一位朋友,说我赤手抓到了一只野兔。其实,甚至今年春天在河北霸州,我提着望远镜在平原上徒步走了一上午也未发现一只。是的,野兔已从我们的土地上销声匿迹,正如它们在一支西方民歌中所慨叹的:“这是人的时代。”kD*
  “杜鹃”更像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在向日葵、碾盘和贫匮院落长大的农家姑娘的名字。我喜欢它们的别称:布谷(尽管在鸟类学家那里,杜鹃属中只有大杜鹃才被这样称呼)。“布谷”一词,让人联想到奇妙的、神奇的、准确无比的二十四节气,它从字形发音以及语音都像二十四节气,洋溢着古老的土地和农业气息。在鸟类中,如果夜莺能够代表爱情的西方,布谷即是劳作的东方的最好象征。;Hf
  就像伊索寓言里夏天沉迷于歌唱、冬天向蚂蚁乞粮而遭到嘲笑的蝉,唯一不自营而借它巢繁衍的鸟,即是引吭沥血高歌的杜鹃(杜鹃可产出与寄主的卵酷似的拟态卵,它将卵放入寄主的巢后,便会衔走寄予主一个或多个卵,以免被寄主觉察卵数的异常)。如冠军或独裁者,杜鹃在世上的数量不多。我从未听到过三只以上的杜鹃同时啼叫,通常只是一只。每一个巧取的富人须有若干本分的人作他的财富基础,而每一只杜鹃后面必有一个牺牲寄主满巢子代的血腥背景(出壳后的杜鹃幼雏,会将同巢寄主的卵或幼雏全部推出巢外,独享义亲哺养)。(
  杜鹃的胆子,与其智能、体形均不相称。它们一般隐匿于稠密枝隙,且飞行迅疾,使人闻其声却难见其形。华兹结斯即曾为此感叹:“你不是鸟,而是无形的影子,是一种歌声或者谜。”迄今我只观察到过一次杜鹃,当时它在百米以外的一棵树上啼鸣。我用我的20倍望远镜反复搜寻,终于发现了它。它鸣叫的样子,正如我们通常在鸟类图谱中看到的:头向前伸、微昂,两翼低垂,尾羽上翘并散开,身躯上缘呈弧形。在望远镜里,这羞怯的、庄重的、令整个田园为这动容的歌手,无论大小、姿态及羽色都像一只凶猛的雀鹰。acYdG
&copy;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904+d
  过去,我一直认为麻雀行走只会向前蹦跳,因为我从未看到过它们像其它鸟类那样迈步。这种怪异的、仿佛两腿被绊住的行走方式也许是麻雀所独有的,我注意过比麻雀体形更小的鸟在地面上行走时也是迈步。n.@#(
  一次在北京西站候车,正是清晨,旅客稀少,在候车大厅外面的小广场上,我看到一只正在觅食的麻雀。我观察着它,它啄一下,便抬一次头,警觉地向四周瞧瞧。我忽然发现它会迈步:当它移动幅度大时,它便蹦跳;而移动幅度小时,它则迈步。法布尔经过试验推翻了过去的昆虫学家“蝉没有听觉”的观点(蝉听不到低频的声音,但能听到高频的声音),此时我感到我获得了一种法布尔式的喜悦和快感。C_g
  我想,作为一种在人类周围生息的“蓬间雀”、一种地面鸟,麻雀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觅食品店需要大步快速走动,但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由此便形成了它们像袋鼠一样跳跃行走的习性。""t_
&copy;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70zk
  在张家界,有一晚夜宿天子山。晚上我独自出来在漆黑的山路散步,听着近在咫尺的汨汨水声,我忽然想到了一个水系与一个国家的“对应”关系。"
  就像任何水流都开始于水滴,任何人类社会行政单位的构成都需要有它若干数量的个体。一滴水,即一个人。当若干水滴喜悦相遇,连成一泓水线时,便出现了一个村。而若干水线形成的溪流,即是一个乡。若干溪流结成的已具备拥有自己名称资格的小河,则是一个县。若干小河汇成的仿佛能够划地独立的支流,就是一个省。最后,支流合成干流;省合成国家。一条干流的流域,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W#"X
  从存在的角度讲,一个孤立的水滴意味着什么呢?死亡!故每个水滴都与生俱来地拥有一个终极愿望或梦想:天下所有的水滴全部汇聚在一起。在这个伟大梦想的驱动下,河流最终消失了,诞生了海洋。在人类这里,自古以来它的个体同样怀有水滴相似的梦想,但它的废除了边界、海关和武器的“海洋”,至今尚被视作乌托邦。"M%dQp
&copy;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ykrYf
  在世界上,现在有两种事物的循环或轮回比较相象。一种是树叶,一种是水。w92
  这是两种壮美的、周而复始的运行:树叶春天从土地升到树上,秋天它们带着收集了三个季节的阳光又复归土地。而水从海洋升到天空,最终通过河流带着它们搬运的土壤又返回海洋(江河就是它们的永恒的道路和浩荡的队伍)。]
  不同的是,对于水来讲,以前它们从海洋出发最后再回到海洋,只是完成了一次次轻松愉快的旅行(它们徒手而来,空手而归)。后来,由于人类的崛起及其对地表的无限占据,它们便沦为了苦难的往返搬运不息的奴隶。



http://bbs.ruiwen.com/cgi-bin/topic.cgi?forum=12&topic=1310
发表于 2007-12-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我也要抄些苇岸的书单来看看!
发表于 2007-12-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当当订了以下书:
《安徒生童话》
《伊索寓言》
《草叶集》
《自然与人生》     
《快乐王子集》      
《瓦尔登湖》   
《小银和我》
本来选了16本的,结果当当只有7本,打算怀孕的时候看!
发表于 2007-12-6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盛夏的叶子 于 2007-12-6 16:48 发表
今天在当当订了以下书:
《安徒生童话》
《伊索寓言》
《草叶集》
《自然与人生》     
《快乐王子集》      
《瓦尔登湖》   
《小银和我》
本来选了16本的,结果当当只有7本,打算怀孕的时候看!

建议到亚马逊网试试看:www.amazon.cn
同一本书籍亚马逊便宜,并且现在免费送货上门。
发表于 2007-12-7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一位不能被忘记的作家是山东籍的张炜,他说,要对抗现代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污染,只有回归土地。

张炜也是一位素食主义的作家。
发表于 2007-12-7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苇岸热爱农业文明,而对工业文明的存在和进程一直有一种源自内心的悲哀和抵触,但又没有办法不被裹挟其中的世界观与我的心态是相吻合的。自从2003年冬天一个雪夜,我读了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等十部绿色经典之后。我对人类文明方向的怀疑和迷惘是无法诉说的。苇岸;是第一个用散文之笔触疼我心灵深处盲角的诗人。”

苇岸与海子等的悲壮之处,在于他们在钢铁的城市里度过他们短暂的一生。海子如果回安徽农村孝养父母或是到青海的草原以放牛为生,那该多好。
发表于 2007-12-7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
我去亚马逊找找看!

[ 本帖最后由 盛夏的叶子 于 2007-12-7 09:30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挑了几本加在书单里。
发表于 2007-12-1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usie_cyy 于 2007-12-11 13:20 发表
挑了几本加在书单里。



我的书已经拿到了,非常适合我看,怀孕的时候心情会平静,对宝宝有好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1-22 20:55 , Processed in 0.0301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