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287|回复: 3

(转载)论温病学与经方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c1607f80101bg07.html
至于温病方子,抛开风寒风热之类的名相,我主要是拿来弥补经方以下的欠缺的:

1. 伤寒论治外感主要涉及表寒(麻黄汤、麻桂合方)、表寒里热(桂枝越婢、大青龙),然后直接就是里热(白虎),却对卫表轻浅之郁热的治法涉及不多。而临床这种情况其实甚多。在这种情况下,桂枝汤偏温并不适合,石膏类方剂过早清气,小柴胡汤不是万能,葛根芩连则失之板重(芩连苦寒直折一方面寒凉太过,另一方面偏燥,葛根是升津不是生津,有竭胃汁之弊。而温热病易伤津液,当处处顾护津液)。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温病条辨的银翘、桑菊辛凉轻灵诸方,我想不出经方中还有什么更适合的治法。且银翘桑菊用之得当,见效极快,丝毫不逊经方,且用药平和,有轻以去实之功,无过汗伤正、寒凉伤中之弊。舍弃这么好的方子不用,什么问题都强要从经方中找答案,何苦来?

2. 经方治寒湿、寒饮极效(真武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麻黄加术汤...苓桂术甘,小青龙...),对于湿热,以及寒热不明显的单纯湿证,却稍显不足。虽有几个方子(如麻杏苡甘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毕竟朴素了些。白虎加苍术汤则适合热重湿轻,不适合湿重热轻的情况。而温病家治湿热证,经验宏富,可师可法。三仁汤,六一散,藿朴夏苓辈,正气散系列,都是临床很用得上的。事实上,温热家治湿病的开上、畅中、导下,疏利三焦之法,也是从经方理法(如麻杏苡甘汤)化裁而来的,完全可看作是对经方的进一步发展。

3. 有些人大概只重阳不重阴。而在我看来,阴阳本不可偏废。临床固有阳虚、气虚外感,亦有阴虚、血虚外感,这本来就是对称的。对于阳虚气虚外感,可参照太阴病、少阴寒化、太少两感等方法处理。或用四逆、理中、麻附辛,或于解表方中酌加参附。对于肺胃津液不足、肝肾精血不足之外感,经方中却没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处理方法。而温病家在这方面经验宏富。太阳篇的不可发汗诸条,实际上很多都是阴血津液不足、或血分有热的外感,适合用温病法来处理,诸如增液法、益胃法、生脉法、复脉法、凉血散血法,或于疏表方中酌加滋阴养血之品,等等。这与前述四逆、理中等法,或者说生地麦冬玄参阿胶白芍,与附子干姜人参,亦恰成对偶。

实际上目前来讲,我对温病方的熟悉程度,尚比不上经方。温病条辩中的方子,目前我用过的甚为有限,大多数可能都不太熟悉(实际上掌握其组方精神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背熟每个方子)。至于热入心包,痉厥动风,以及耗血动血诸危重病证,更加的没遇到过。但是以我有限之临床经验(主要治轻浅外感及一些杂病,有温热,有湿热)所见,实在看不出温病方与伤寒方有什么冲突的不可融合的地方。恰恰相反,两者在临床上完全互补,温病方完全可以看作经方组方精神在另一方向(伤寒论中语焉不详的方向)上的发展(吴鞠通自己都说是羽翼伤寒,而非取代伤寒),而且很多时候恰成对偶。至于旧社会很多中医一遇外感只敢用银翘桑菊牛蒡芥穗豆豉(会用这些还算好的。发展到今天很多人都只用板蓝根了,一代不如一代),视麻桂如豺狼猛兽,那是医生本身的问题,与温病学这门学问之优劣毫无关系。历史上滥用麻桂的庸医,恐怕比滥用银翘桑菊的庸医少不到哪儿去。
发表于 2013-2-16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阳就一定有阴,懂得扶阳不知道滋阴,成不了名医。温病派存在了那么多年,自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最怕的是温病派这种思想变成中医界的主流思想。
发表于 2013-3-3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滥用麻桂的庸医,恐怕比滥用银翘桑菊的庸医少不到哪儿去。
发表于 2013-3-3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少則得,多則惑。歧路亡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12:42 , Processed in 0.0196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