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三七生

如何化解情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0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shi 于 2013-2-10 19:57 编辑

東方週刊 南懷瑾:修行初步(下)
http://www.wtis.cn/?q=zh-hans/%E5%AA%92%E9%AB%94%E5%A0%B1%E9%81%93/385
格物致知方得定

什么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诸位如果带过婴儿,就明白,我们自己也做过婴儿,只是当时的情况忘记了,但现在应该可以回想得起来。

我们生来就有个知性,做婴儿的时候,肚子饿了、冷了都晓得哭,这个知性本来存在,这个知是思想的来源。这个知,普通话叫天性,没有一个人没有的,当我们入娘胎,变成胎儿的时候已经有了。

那么,怎么叫“格物”呢?不要被外界的物质、境界、感觉引诱牵走叫格物。我们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所引诱,譬如我们的身体打起坐来酸痛难受,身体也是个外界的物啊!“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诱推开,会发现,我们那个知性本来存在的嘛,所以先把这个知性认清楚了,再讲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为什么来学这个呢?因为我追求一个东西。”你这样想,已经上当了,被物格了,不是格物,是物把你格起来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的感觉、外境都推开,你那个知性清清楚楚地在这里,姑且可以叫作像一个得定的境界了。

“知止而后有定”,这时候,那个“知道一念清净的”,就是知性一念清净就是意诚,念念清净,知性随时清清明明,不被身体障碍所困扰,不被外界一切境界所困扰,也不被自己的妄想纷飞所困扰;“意诚而后心正”,一切境界都不沾,这个就是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样我们身体的病痛、障碍、衰老,就会慢慢转变过来。打坐当然有反应,但如果拼命管身体的反应,就没有格物,又被物格了。“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些都是功夫啊,要修多少时间呢?看个人情况不一定的。

。。。

下面的一句是:“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没有做到这个根本学养,只求外面的知识,是舍本逐末。换句话说,人们没有内圣的修养,却想齐家治国,达到天下太平,没有可能的。所以这些内容,大家必须仔细参究,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悲咒。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就是知性,有人问我生死问题,我说世界上有些修行人,未死前,自己预先知道死的时间,这叫做预知时至,这就是知性问题。知性修养好了,打坐功夫有定力了,知性就清明。知性清明诚意,意诚了,一念专一就会有神明而通之。

所以儒家“中庸”也告诉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达到诚意正心,可以预先知道的。
中国文化讲修身养性,是身和心两个方面。静坐的重点是修心,这个要一定的工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的,就必须起来做事了。所以这一次教大家易筋经,什么道理啊?就是修身

身的方面是合理的运动,不是剧烈的,剧烈的运动有时候伤身体,譬如西洋的运动,跑步、跳高、打球,有时候比较剧烈。中国的这一套运动,少林武当这样内养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话,“动以修身”,运动是在修身,“静以养心”,打坐是修心。“身心两健”,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动静相因”,动是静的因,静也是动的因,动静互为因果。

今天我们反省下来,要回转来走自己文化的旧路,就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大学》是孔子传给学生曾子,曾子总结下来的,是四书五经之一。我们当年受教育,八九岁就读这几部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讲内圣外用的修养之学。
(说明:2010年1月南怀瑾先生讲话记录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春天天


    此问正是文章未尽之意。任何方法都需要力量去实行,在力量不足也即身体虚弱之时,首先要养精蓄锐,只有当精气神充沛之时,才有能力任事,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养孩子犹其如此,一个疲惫不堪的母亲是没有力量照顾好孩子的。这个力量的根本即是仁,也即蓄于核心的生发之气。现在大多妇女都被剖腹产的麻药凉水及开膛的一刀伤到了生气之本,也即仁之根本,所以产后抑郁症十分普遍,这种动辄不想活的倾向正是生气之根即仁本受损的表现。这时连自己都觉得活着了无生趣,又怎会有仁慈的力量养育孩子呢?如何通过仁道养生恢复妇女被剖腹产损伤的生气,确实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发表于 2013-2-11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好贴,感谢三七老师的仁慈。
发表于 2013-2-1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的经验体会,若想实践先生所说,多做临在的练习,还是挺必要挺重要的。
发表于 2013-2-1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师《如何修证佛法》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


上次提到禅宗以前,我曾告诉大家,不妨走从前古人的路线,用观心法门,观察自己,以现在的观念而言,就是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心理状态,所有的思想、感觉可以归纳成三个阶段,那三段时间的分类:过去、现在、未来。古人称前际、中际、后际。

这一个法门,不一定要盘腿。静下来时,观察自己的思想,会发现一团纷乱。我们的心理状态,
一部分属思想方面;
一部分属感觉方面,像背酸、腿痛等等;
还有一部分属情绪方面,觉得很闷、很烦。

总而言之,这些都归纳到心理状态,叫做
一念
发表于 2013-2-11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师《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



唯识讲生命是因缘所生,在八个识里头,这个呼吸是什么作用知道吗?这叫“根本依”,因缘里头的根本依。一般讲唯识的,你问他什么叫根本依?他会说“那是习气”,他当成理论上的观念了。他不晓得就是这个气来的,这个气叫做根本依。根本依的后面是种子依,就是你的个性了,前生业力的习气所带来那个叫种子依。所以,你们要搞清楚,我们话着有这一口气的生命,是因为有根本依在这里的原故。

而这个气呢?表面上看到是身体内部一股气,尤其是鼻子这里很明显;实际上不只鼻子耶,我们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尤其身体外部有九个洞,脸上有七个,下面两个,九个洞都在呼吸。不过呼吸主体的作用在鼻子,像两个烟囱一样在呼吸。

呼吸与气

呼吸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佛学说的生灭法,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一来一往,也叫如来如去。其实呼吸进来有停留在里面吗?没有,不可能。不停留在里面吗?也不可能。注意《达摩禅经》有秘密告诉我们,大阿罗汉的修行经验,这个一呼一吸叫“长养气”,保养用的,也就是安那般那。

另有两种气,他提出来,没有告诉我们在哪里,是最高的秘密,一个叫做“报身气”。我们这个业报身体,在胎儿里成长这个气,那个时候只有脐带,没有呼吸,那个是报身气,业报之身来的,是—种能量的变动。另一个叫“根本气”,就是说男女那个精虫卵子碰到的时候,有一股力量,那个气是根本气,是个动能,就是行阴,所以,一共有三种气。

道家叫根本气为元气,修神仙叫修元气,所以,道家的道书上告诉你“先天一炁”,宇宙万物靠这个力量来的。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空到极点,真空的爆破,真空的充实的力量,都是它所发生的。我们活着生命里头就有这三种功能,所以,要打坐入定,转变这个身体。

今天下午起跟你们讲的是很重要的,先告诉你学理,再用方法,你就可以上路了。首先要认识气的重点,现在我们呼吸的气,你们看到鼻子呼吸很简单,但是学过瑜珈,学过密宗,学过禅,呼吸都有不同。左边的气同右边的气又不同。如果说我们每天早晨睡醒,试一下呼吸,右鼻很通,左边不大通,身体就有一点问题了。如果再加上呼吸困难,更有问题,自己就知道了。岂止这个,连下面放的屁,都有从左边、右边放出来的不同,你以为放屁那么容易放啊?你自己体会体会,这个生命不是那么简单。此其一。

第二,两鼻孔的气,当工夫真的到得定时,鼻孔这里不呼吸了,但这个鼻子的根根在呼吸,最后来到脑子呼吸,那你差不多了。所以,学佛叫止观,得止,很宁静。得定了以后,自己内在的智慧,慢慢地观察内部的身体,就是止观,这都是有为法。道家同密宗可以归纳一句话,叫“内照形躯”四个字。所以,中国神仙的丹经《参同契》,也提到内照形躯。当时佛经还没有来,中国已经有了,这个止观叫“内视”,就是反过来观照自己的内在。所以,心跟气配合为一,念头思想跟气配合为一,打坐才能真正得定,进入那个定境。

我们普通活了几十年,只晓得白天活着,夜里睡觉,谁来管过自己的思想啊!呼吸也永远在呼吸,可是你没有跟思想配合,心跟气两个不配合,它两条路分开走了。尤其我们在注意一件事的时候,呼吸好像停掉了,拼命注意事情。有时看到一个人,一件事情,哎哟,好可怕,呼吸停掉了。或者一个很高兴的事,哈哈一笑,呼吸也停了。心跟气根本不容易配合的。心气配合为一的时候,你才懂得中医,你才晓得身体十二经脉的变化,以及一切的变化,那时才懂得修行之路。所以,对于气的认识很重要。

发表于 2013-2-11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气与个性

为什么佛学讲习气?那是过去多生的习惯个性这个气,呈现出个人的特质。所以儒家讲,这个人气质不同。气变成质,变成细胞,个体的不同,个性的不同。所以“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都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来的。


可是第六意识后面还有根根没有?有,后面有个老板,有个“我”。譬如两个人住在同一个房间,但是两个人思想绝对不一样,个性不一样,习惯不一样,各有各的想法,对不对?每个人都如此啊。所以人与人的意识思想也绝对不一样。


第七识就是我执。每个人有个“我”,这是意根。这个“我”透过第六意识思想才表达出来。所以我们的言语是思想的作用,思想的表现,透过嘴巴、喉咙、声带叫做言语;在话没有讲出来以前,在里头是思想。所以佛也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文字言语都是靠不住的,并不能表达自己真正的心意。我也常常说,如果文字语言可以表达人心意的话,那么人跟人之间就没有误会了。实际上人与人随时有误会。我讲的话你懂了吗?大家说,老师讲得好啊,我听懂了。其实你一句话都没有懂!都是误会的。你说懂了,不过是把我那个话误会了。真懂的话,那是智慧,是般若,大彻大悟了。


我执后面那个根根是种子来的,种子生现行,这很难分别的,所以修行必须先转种子。现在佛传给我们的方法,先用安那般那把习气转化,再来改变种子,就是这么一个科学。这个生命多难啊,所以玄奘法师把九缘、八个识分析了,不是分析,是把佛讲的话综合起来,给我们一个方便。八识九缘,他写了四句话。我说他文学不好,但逻辑真好,顶礼膜拜,真的恭敬他老人家。


他说“九缘八七好相邻”,前五识,眼睛九个缘,耳朵八个缘,鼻、舌、身七个缘。后面一路搞下来“合三离二观尘世”,怎么叫合三呢?鼻子闻气息,中间不能有距离,是直接的触受;舌头感觉到味道,也是直接的触受,不能有距离的;身体感觉到冷暖,舒服不舒服也没有距离,这三样识是合拢来的。离二: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都是有空间、有距离的。所以叫合三离二。观尘世,这个文字好难啊!“愚者难分识与根”,世界上一般人很粗心的,搞不懂。识就是精神、心的状态,根是生理的反应功能。一般人笨呢!没有经过科学分析,永远分不开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生理五官的作用。

发表于 2013-2-11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色身转化

继续昨天讲的六妙门,这是修色身转化,对父母所生肉体的生命,是一个非常初步的转化方法。但是我很感叹,流传到现在一二千年,真修实证做实验成功的万难取一,一万个人里头没有一个。学理好像都会,都是玩聪明。


修行为什么先要改变自己的色身呢?佛在《楞严经》最后的吩咐要记住哦!“生因识有”,我们生命投胎来的时候,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心意识精神跟物质结合,跟地水火风空五大结合有了身体。第二句话“灭从色除”,色就是地水火风空,物理、物质。你要从肉体的生理来修,记住“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下面“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佛学的道理你们都学懂了,禅宗、密宗教理,这些道理要靠顿悟,一下明白。明白了以后,“乘悟并销”。刚才一位同学讲,阿弥陀佛空的嘛。他好像理教懂了,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下面两句“事非顿除”,工夫是一步一步来的,事就是工夫,不是说你道理懂了,色身就可以空,你空行了吗?不是一懂就达到的。“因次第尽”,是一步一步修下来的。佛在《楞严经》上很严重地告诉你,“生因识有,灭从色除”。换句话说,生出一个孩子,大家高兴又来一个,又来一个。死去了呢?“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大小乘修行路线他都说了,他老人家都交代了,没有对不住任何一个众生,众生有没有对得起佛呢?

发表于 2013-2-11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师《如何修证佛法》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

其次,你看婴儿没有知识,没有分别心,那个状态就是意识的根本作用。比如我们求空的这一个妄念,也正是意识的根。所以我们打坐用功除妄念,都是用功错了,知道吗?拼命在那里想把思想压下去,把它空了,想把它停掉,叫做去妄念,完全错了。所以用功用了几十年都白用了,那个真正妄念的根还在。纵然我们坐在那里,而且晓得自己功夫做得很好,很清净,那个正是妄念。那个接近于婴儿境界,可是那还是妄念。
在中国文化里,那个东西叫“情”。孔子在礼记上分类为性与情,在礼记的第一篇,开头就是关于修道:“毋不敬,俨若思。”这是中国文化,定慧都在内,宗教也在内,人生随时严谨、恭敬以行,做到不昏沉、不散乱的修养。这个“思”并非思想的思,而等于佛法说的: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清清明明在那里,这正是礼之本也。  所以“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不过这些都是在上古时代传下来的,同一个来源。“性”,人的本性,不谈先天后天之别,善恶之别。比如有人天生爱说话,有人半句话都不说,这个性是怎么带来的?中国文化告诉我们,是“天明之谓性”带来的。第二个,“情”,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庸为何只提喜怒哀乐四样?本来是七情六欲,为什么只提四情呢?而且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什么只讲四样呢?喜怒哀乐是情不是性,情也是阿赖耶识种子带来的,有些人天性是喜的,有些人天性是怒的,有些人天性则是哀的或乐的。  情是根据什么来的?它与心理、四大、五行——心肝脾肺肾等生理禀赋,都有关系。大家打坐没有弄清楚,以为把第六意识思想空了就是,那是不相干的,那还不算妄念,那只是妄念上面的浮念。那个容易去,念头把它空了很容易。你觉得我还坐在这里,眼睛闭着,里头清清净净的,就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大家打坐做功夫,那个不在内守幽闲?不然就是宋朝大慧杲禅师所讲,后世曹洞宗参禅的毛病:默照邪禅。哪个学佛学道做功夫不是在这里头搞?我们这些情都没有去掉,还是充满了喜怒哀乐。佛说情这个东西,就是业力的一种,业根。后来理学家讲气质,你的气质不变化,怎么成道呢?所以一定先要把这些认识清楚,大家应该先检查出来,盘起腿来在那里干什么?多数只是心理状况的自我玩弄而已,与修道毫不相干,多少人在其中玩了几十年。所以我们自己不能不检讨,以为自己正在做好人、做好事、修德性,实际上都是在性情中玩弄自己而已。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第一步就要认得什么是妄念。  楞严经卷四里头的那句话:觉明为咎,就是妄念。一个妄念就包括了五蕴、八识、八十八结使。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盘起腿来,自己偶然把思想排除,清净了一下,好像没有浮面的思想,以为这个叫做无妄念;那是大错而特错。你那个浮面的思想排除开了,觉得自己坐在那里,好像很清净,那个正是大妄念的根本。所以如果这个没有空掉的话,什么都不要谈。如果把这一念打空了,身心打破了以后,那就可以证到真如,所谓明心见性,立刻到达,顿悟就是悟那一个。这点要注意。  
我们再看修法,在禅宗直指一书中,宋元时期的高峰妙禅师,就是后世修禅的一个真正榜样。但我们可以很坦白地说,高峰妙禅师把自我已经训练到,意念解开,达到一种意识境界超越现实的状况。可是有一个事实摆在那里,他的身体仍然很不好。要知道,色法也是心法的一部分,应该是它转过来才对,为什么不能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说色法转不过来,则华严经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佛教基本定律,是否被推翻了?假定这个理论是对的,那么应该能够去掉生老病死,应该能够转得了五蕴四大。理论和事实是不应该矛盾的,这点要特别注意。我们现代人对修行观念要搞清楚,其实,佛经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发表于 2013-2-11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想求道,第一先要把学理搞通,尤其是这次讲课所摘录的经典,不管楞严经也好,法华经也好,乃至现在所摘录的瑜珈师地论,都有弄清楚。瑜珈师地论是讲修持程序最重要的一本书,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很恳切地告诉我们一步一步的功夫,及修证方法。另外配合现观庄严论研究,讲四加行。这个重点是一句话:心物一元。他的重点以调整四大为第一要务,四大没有调好,而想求得定境,求得性空的境界,都只是第六意识的幻想而已,事实上就有这么严重。

四大调整好了,才能够到忘身,转化第六意识,初步可证得人我空。拿禅宗来讲,才是破初参,破初关。如果你念头上偶然出现一点清净,那只是意识状态,并未证空,这一点千万要注意。  要调整色身,第一个是戒律的问题,而且偏重于小乘戒律,就是如何去淫欲之念、爱欲之念。要去淫欲念,首先要不漏丹,这些修证程序是散置在佛经里,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条戒律并不易做到,真做到了,又要了解如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唐末五代以后,中国道家的丹经特别多,就是这个原因。学佛的斥之为外道,看都不看,如以华严经的伟大境界来说,你就不会不看。为什么道家的丹经特别多,因为修禅定的经验,而偏向于讲气脉。你懂得了以后,看道家的东西也都没有错。不过有一点,密宗讲的三脉七轮,道家讲的奇经八脉,都是在定境中自然起来的现象。古人把这个经验、现象告诉我们以后,后世人又倒因为果,打坐时,拼命在那里搞气脉,这就完了,精神会分裂的,古人传述是对的,你却错了。
发表于 2013-2-11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shi 于 2013-2-11 18:51 编辑

南师《孟子与公孙丑》

孟子养气的心法
。。。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几个朋友的故事。

有一位老朋友,脾气很暴躁,来台湾以后,我问他脾气好些没有,他说脾气更大了,问我有没有办法。我说有一个办法很简单,你做到的话,包你有用处。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你赶快做个气功,把嘴巴一张先吐口气,再用鼻子吸口气,咽下去,再说要不要发脾气。他照做了,过了一个多月来看我,他说:“嘿!你的话真有效。当我要发脾气的时候,我把嘴一张,把气一咽,就没气了。”这是个好办法,当你要发脾气时,你告诉自己停一秒钟,忍一下,忍不住的,你干脆做个气功,嘴一张,呼一口气。那真有气耶!人生气时,硬是有一口气,不是假的。

人一生气,气机就变了,经脉就乱了。。。当然这与真正的养气还没有太大的关系。
发表于 2013-2-11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shi 于 2013-2-11 19:05 编辑

南师《如何修证佛法》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

第七讲

。。。

世尊告日: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要注意!你们打坐坐不住,两腿不争气,那不是“两足尊”。如果两腿的气通了,你们的寿命可增加几十年。

佛告诉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着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摊尸法都是正身的一种。  

我们打坐做功夫没有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正意”;因为颠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结论,拿来当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么呢?你自以为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实,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纵使你现在做到身体忘了,感觉到内外都是光明,也还没超出第六意识的范围。在楞严经里的五阴区宇中,还只属于色阴的范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有些人静坐在一片光明中,未来的事情也能知道,以为是“灵感”。你若学过唯识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识的反面,是所谓独影意识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为你学佛,所以就会看到佛、菩萨,这是意识境界。拿小乘修证的理论来讲,你意识没有专一,没有“正意”。所谓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换句话说,你处处在犯成,一般人随便谈戒,谈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识,一点都没有正,随时都在造地狱种子的业,现行变成种子非常厉害啊!要特别注意。所以佛说,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专一。  

中国道家修神仙的丹经,在隋唐以后就多起来了,讲气脉的问题,很多都是从这个安般品中脱胎出来的。东晋以后有黄庭经,讲究上药三品,神、气、精,这些都是事相,属于有为的功夫。如果有为的功夫,你都没有修到家,怎么能达到无为呢?有为法不能专一,念头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后世学佛的,一万个中,没有一个证果,请特别特别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经以外,拿我几十年摸索的经验,诚恳地告诉各位,你真达到正身、正意,没有一个身体不能转化;没有病去不掉的;没有身心不会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两方面绝对地健康,可以返老还童。因为一切唯心所造,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个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散乱,心就散乱了。
但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可是这个附属品很厉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来,等于人骑在马上,你的气就是马。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那一匹马,就是代表那股气。人若骑在一匹劣马上,想叫它停住,缰绳拉得很紧,马还是乱跑,停不下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心虽想定,若气不能定,妄念怎么能停止呢?


有许多人情绪不好,身体不好,其实都是气不好的缘故。
发表于 2013-2-13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春天天


    此问正是文章未尽之意。任何方法都需要力量去实行,在力量不足也即身体虚弱之时,首先 ...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2-11 06:55


先生说的是,我最近也有些体会到了。
在我身体实在疲累不堪时,所有的练习所有的理论都靠边站了,我完全被情绪霸占。。。而其实细想,和孩子所有的冲突,绝大部分都是在我身体感觉疲乏困顿的时候。
可见物质是基础呀哈哈,好身体是本钱。
发表于 2013-2-16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阿姨,每天留一定的休息时间给自己,休养生息~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理论还得在实践中运用才行,就像每日练拳,纯熟了遇事自能起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9 05:24 , Processed in 0.04446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