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116|回复: 1

弘恩法师讲稿心和之道与精进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4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和之道
                                          与精进人生
释弘恩
    忝称法师,生于一九七三年,属牛,所历人生如其属相,多所劳心。
二十四岁出家,自出家以来,依于当代大德元音老人所传法要励志修行。惜师尊元音老人于二零零零年圆寂。曾用心修行七年不得其益,苦思无计,遂出门参访,得以亲近本焕老和尚,德林老和尚,慧通老和尚等当代禅门的大老及诸山善知识,其心意渐开通,于成佛之道,人生之理离重惑而渐安矣。
    于今年届不惑,随有缘之机而为利益,不求世间名闻,专为报佛祖莫大之恩也。更冀世间人人为善,家齐国治,世界安和。若更有求者,唯愿随顺世缘而无挂碍也。愿与有缘者共识。
前年中央四台《对话》栏目有一期节目,内容是关于中美高中生的一个素质对比的节目。此外,关于去年国家出台法律,为“扶起摔倒老人”立法,之前广州“小悦悦”现象,还有近年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危机,苏丹红,三聚氢氨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此而引发对人生价值及社会价值认定的思考。
    人生之根本,即生命也,是对人生本身的正确理解与感悟。精进言者,必以生命为支撑,由此产生正确的志向与价值追求,在人生的旅途中服膺而弗失也。若于人生之理解为谬,则人生只是乱进,盲进,何来精进?由此,欲明人生之精进,须得返本还源,理性地理解我们的生命。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为何生于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间便产生了信仰。信仰从人内心根本智慧的角度,可以分为文化与宗教两种形式。文化是对生命理性的判断与认知,宗教是一种感性的依赖。
一、我是谁?(生命的真相)
    众生碌碌一生,奔波流浪,苦多乐少,《法华经》有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在世间时时能感受到世俗生活的煎熬。古人亦有云:世人皆从忙里老,几人肯向死前休。何以如此?明明知道苦,生命却如飞蛾投火般陨落。
   《圆觉经》:众生妄认四大假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电,应作如是观。
   《楞严经》: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大乘起信论》:当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
    物理学上讲:运动是永恒的。即是对世界无常的证明。而众生却执一切为常,为实有。物理学的成像原理亦可解释我们对生命及对事物的错觉与判断。
    西方古代唯心主义的奠基人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组成。前者是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是变动无常的,知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二、生命之回归与人生之精进
    此二者,并行而不悖,以人生立志是一也。
    既已知生命之迷惑,当努力觉破迷梦,否则人生自如流水去,一生徒劳自困也。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孟子》:吾善养我浩然之气。
   《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又云:不用求真,唯须歇见(见者,颠倒妄见也)。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由以上对圣贤之道的引用讲解,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人生回归生命本来的道路来。我们的心性无形无相,无声无嗅,但可以外显外为种种德性。我们要想还源生命的本来,就必须如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首先是立志。冯友兰先生根据人生志向不同分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圣贤境界。许昌靳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由此可见,人生在世,志为先导。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压志也”。孟子有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斯之谓大丈夫”。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学佛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之所能为”。故人生志向越高远,越容易超越尘累而自在逍遥。若志意高广,则堪为大器而成就不世之功业也。故有“量大福大”之谓。        人生有志如树之有根。无志之人,则终日飘摇于世俗利益的取舍之间而无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若人生志向立定,就可以谈及人生之精进了。若立志不坚,则人生终如“狗熊掰玉米”的追求方式而进行。精者不杂也,进者不退也。《四十二章经》曰:“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是精也。《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以载物”,是进也。
置精进,在后文不谈,继续谈生命之回归。
    接下来谈德。“据于德”,就是要在人生的过程中据守住生命的德性。上面我们谈到“厚德载物”的道理,《大学》里提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又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尚书》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德,即是人生取舍之道的根本决定因素。德者,得也,得之安也。老子在道德经对世人的追求作了一个生动而形像的概括:“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如此忧患得失,所因者即是心不安,心不安为理不明,不明德得相互彰之理也。
     人生,人之生,就要把人做好,持守正常的人格。人格之基本要求在传统文化中谓之“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也。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是人格的问题所致,故有“性格决定命运”之说。人之所以为人,是有此“五常”作为保障。若离此五常呢?则会引起我们传统文化中“人禽之辨”的哲学命题的思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为人,失之则为禽兽”,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民国的佛学家熊十力先生也有讲过相近的话。若人生不能持德以进,则必驱驰于欲望的笼笼中不能自返。则众目之所见皆类之“衣冠禽兽”也。是以我们生存的空间即变为“野兽都市”,人人自困,人人自危矣。试观今日社会自然的种种现状,皆本乎众生的德性而显也。
是知德为人生取舍成败之本。然则德以何为本?当知德以善为本,善为德之源,唯善养德。何谓之善?,有二义,一者善良,谓之身口意三;二者善巧。另:世间“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之辨以明善恶。        

当今之世,为善尤难矣,为恶甚为易。何也?以失德而莫返,人欲昏昏,物欲扰扰,两欲相混,必迷闷不觉为恶也。是以欲为善,必先以爱人为本。此即夫子所谓“依于仁”也。夫子又曰:“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反观当今社会,人人执著自我的利益而不在乎对自然、社会、国家、他人的伤害,皆是爱心不够。是以世间人情冷漠。一个内心没有足够的爱的人,是得不到爱的。         我们的人生需要爱,亦即佛法所言慈悲。然则爱心是由何而生呢?其必曰孝也。《论语》中,孔子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世人皆言:“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良有以也,以其得人性之本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天子章》: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由以上分析,由孝而能仁爱,爱则能为善,为善则积德,由德而能返乎自性之“本明”,《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此便能达到“游于艺”的人生境界,即我们对人生的追求及所从事的事业,可以自由地游逸于其间,人生的种种受用丰足,所求愿满。以其积德渐厚,我们会远离对世俗的迷惑,而达到孔子所言:“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心境。
         若如此行之,是真精进之人生也。


三、关于管理理念之浅见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加强职工的道德素养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的根本途径来抓。
如果有条件,可以从弟子规入手,对职工的道德进行有目的的培训教育。孔子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来孟子补充了这种德化的理念使之更加完备实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古代的断案是以道德为根本的判定原则。
2.领导管理艺术的核心即是“德”。
古人有言:以道德住持积仁义,以刻剥住持积怨恨。大学里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是故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必须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修养。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也”。领导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企业真正的根本,机巧权谋只能愚弄他人于一时,且“玩人丧德”, 古人有言:以道德住持积仁义,以刻剥住持积怨恨。久久行之怨气增长则和气消散,单位内部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便会出现矛盾分化,一个集体就会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中发展,以至于进入一种病态的负累而难以为继。
3.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要树立打造每个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
医院不仅要有对职工的思想进行正确教育,满足他们收入与人生保障的责任意识,还要具备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其实这些所谓的责任的承担就是一句话:“与人为善,与天下为善”。以善为整个单位发展的文化理念,功在当今,利在后世,功德无量也。古人云:出乎身者,必反乎其身。如果一个集体不能在从三个方面来塑造每个单位本身的文化,则会在发展过程中势必在争取自身利益满足的同时会给自然界、社会、国家、其他团体以及个人造成伤害。如此取利实为盗利,久之则会“搬石头砸自己脚”。      《孟子。公孙丑章句》曰: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发表于 2013-5-1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贶晟

阿弥陀佛,感恩师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4:19 , Processed in 0.0204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