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象易演看历代注解医家如何“亵渎”《伤寒论》 (2011-02-22 02:51:37) 转载▼
《伤寒论》乃是1800年来空前绝后将象数推演之法合二为一的书。是取法《素问》,《九卷》。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并运用了一种人类史上最先进的推演程序加以论述的书。如果说《内经》的症候是没有筋骨的。那么《伤寒论》则是第一次给《内经》诸症穿上了筋骨。 《伤寒论》是有筋骨的。也正是因为《伤寒论》的“有筋骨”,致使之后的中医人就“没了筋骨”。可以说1800年来就整体《伤寒论》演法而言,后世医家注解均属于盲人摸象。这种注解与滥注实无两异。于是,他们不得不特突出了一个这样的名词---“有是证用是药”。美其名曰“辨证施治”。仿佛只要打出“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的旗号来,就可以掩盖所有对《伤寒论》基本常识的无知。这种不能揭示仲景六经辨证起运落势的的依据的注解。只能将仲景先师越注解越成为一个“谜”。这又何谈不被仲景“牵着鼻子”走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穷尽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虽洋洋洒洒,忙的不亦乐乎,然舍其本而求其末者。实于仲景之道风马牛相及甚远矣。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天元政纪大论》至《病本论》俗称“运气九篇”。它其实是把六气和五运行依照以十二辟卦为骨架,来演绎六十四卦从排序到变序从而以达到论述人之宇宙和天地之宇宙的这种收缩和扩张力的变化过程。尤其是包括西医所谓癌肿,白血病之类的病症,其实这些疾病的发病之标本在《素问》运气学九篇里均有着详述,只不过必须运用严谨的易经数象推演基础以及数象模型来对病机阴阳结构的推演转换才能知阴阳趋势之必然而非偶然。并更加形象化,严谨化。-----我在我的另一部即将完稿的书---《中医武将刘东军易演《内经》运气力学原理》---暂拟书名,因为当初为了复查仲景所能运用的《内经》里面的力学依据而随手做了注解记录,结果成了两部书的几乎同时注解。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无视《伤寒论》根源于《九卷》,无视仲景驾数象期数所至太过与不及,视天地气交加临于宇宙一体而不顾,对于症状表述最为吝啬的《伤寒论》来说,无视《伤寒论》症状背后阴阳力的形成结构,唯“有是症,则用是药”者,实等于对医道之神明最大亵渎,也是自己对自己最大的“体罚”,最终逃不掉“致今日中医苟延残喘之最大祸首”之罪名矣。 照《六元政纪大论》来说,物质世界之所以物质。是因为六元的存在(既宇宙的构成元素)。绚丽多彩的世界之所以绚丽多彩,是因为六元所在天,地,人三界之间的位置不同,而这种不同位置上的六元结构、一旦交叉、换位、被旋转起来,那么就会演变出无数个不同的物质世界。正如《六微旨大论》所谓,一旦天道六六之节盛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的时候。于是就有了“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一旦要研究“物,何以生其应;气,何以脉其应。”如何预知和等候的时候。应该说:于是,就有了《伤寒论》。 那么,《伤寒论》所推论症状组合背后的物质依据与方法是什么呢? 刘东军在此郑重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伤寒论》的基础以及基本辨证方法主要就是建立在《至真要大论》中所谓“五六相合”上,其具体应用方法则是建立在十二辟卦辨证上。当学会运用六经标本演易的时候,六经辨证则完全成为十二辟卦辨证,而不是无序的八纲辨证。 中医的问题,是如何看待阴和阳,收缩和扩张力的问题。那么研究这种阴阳收缩和扩张力的整体性规律也就是如何看待和运用易经规律的问题。 那么,《内经》运气学中的六气与《伤寒论》之六气有什么关联和不同呢? 现以阳明病为例:运气学之阳明是把阳明放置一个大圆的六分之一中来讲解的。讲的是六元之阳明之本。譬如:六元中的阳明是阳彰显于外的西阳明,而不是《伤寒论》之阳彰显于内的东南阳明,六元中的阳明之清燥继承了少阳的热燥。《伤寒论》所谓六经辨证,实际是十二经辨证。是把运气学之六元素彼此消长之过程----十二辟卦的坤卦经复,临,泰,大壮,夬卦(阳之左升)当做受病主结构次序来论述的。是按照宇宙的扩张力趋势,既生、长。化、收、藏次序之生和长过程规律中所遇到的反作用力---既五之气寒水收缩,六之气厥阴风堵之后,人体的主体宇宙空间结构趋势所随之做出的相应反应。故而说主病的是寒,是收,是气塞风堵。是阴是寒(既所谓“伤寒”),受病的是生,是长。是阳,是火。寒压火既会成热。因此,《伤寒论》描述的三之气火长区域既阳明,太阳病区域一旦受寒就会发热,就会发胀。因此,寒不受寒(寒复内余),清不受燥(清复内余)。“本标不同,气应异象”也。那么这个火标区是哪里呢?依照《内经》的界定。就是自泰卦开始三阳区域,皆是火之标。火势最高的区位是哪里呢。它就是紧挨着乾卦的夬卦区域和紧挨着泰卦的大壮卦区域。而这个区域则是阳气正旺的太阳区域。和阳明区域。《内经》运气学中从纵方向排序称此地为“三之气”。实际就是少阴君火彰显的范围。 《五运行大论》说“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仲景演易人中之阴阳便用的就是“数之可数”的六元推演。而天地阴阳者,仲景则用的是六元标本及十二辟卦结构来说明它们的存在,其形式则是用病传日期所轮值产生的阴阳薄厚之势力引发人中阴阳的症状。也就是说,实际上,仲景已经将《五运行大论》中的这几句话变为现实。 主体宇宙的偏衡皆为宇宙病位形成。一旦与客临物质结构结合之后,其病机形态又会随新成立的宇宙结构而变化。这就是《内经》所谓的应病。这种应病反应繁杂多变。然《伤寒论》则恰当地运用了十二辟卦的数序方位结构来一一做《内经》的六气加临推演。并且更多地是依照主客阴阳结构所能引发的可能性症状进行轮序推演。而不是完全依照《素问》运气学九篇的散漫症状进行随症辨证。这一点如果学术界不加以明确和改正,仲景的易演思想将继续戏耍后世中医,后世中医也将继续无情地“亵渎”张仲景;《伤寒论》学术乃自中医学术将继续行入万劫不复之地! 量子力学的解释涉及许多哲学问题,那么易经中的阴阳也是哲学问题。量子力学其核心是因果性和物理实在问题。那么阴阳五行的立法,尤其是仲景所运用的太极阴阳来推演出人病的天体物理学规律也是按阴阳动力学意义上的因果律来说的,量子力学的运动方程是因果律方程,而太极图在仲景的《伤寒论》推演当中也是恰当地运用了天体的“当其位则顺,不当其位则病”的《内经》五运六气原理来描述人体宇宙中那种非“均速直线运动”而产生的“报气伏屈”的病态现象。由此,当太极图中所包括的若干天体结构以某一时刻的相互作用状态既《伤寒论》所谓伤寒某几日被知道时,我们则可以根据太极图的运动结构方程来预言它的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病态。由此可以说,张仲景发现和运用宇宙天体相对论要比爱因斯坦早一千六百年之久,张仲景运用系统相对论以及力学原理来改变人体宇宙的各时刻病态要早于牛顿发现力学定律一千三百年之久。而古老的易经的产生应该上溯到人类上古某个时期。
然而回顾一下易经学术界的研究,在这个方面,可以说中国的历代有关易经的研究者只注重了易经学术的本体考证;却忽略了易经力学理论在中医力学方面系统的实际运用。
因此可以定论:《伤寒论》的易演取法不是以天之六气侵入地之六气,用《内经》的话说,不是天之六气下加地之六气,而是以天之六气下加人之五运。也就是说,《伤寒论》是一部以天之阴阳六气结构逐部轮换下加人之生,长,壮,老,已各个环节的方式来论述。同时又把人之五行趋势所受天之六气的各个环节以始终不动易位的地之六气来迎对这种轮换下加。从而起到了以六气阴阳薄厚来匡扶人之五运结构从而形成一个宇宙整体的五六元素模型来推演,以论述人之五运定位却可以轮值临上来自天之六气所发生的宇宙内在活动的宏伟局面。世界上一切科学家一旦察觉到吾师张仲景这种1800年前的创举相信都会为之震惊的。而之前所有对《伤寒论》概以临床实践论的论定实际上是对古中医思想家的一种低估和对上古圣人流传下来的象数思维方式的一种亵渎。反观西方的学者,他们却心有灵犀般聪明地“感悟”到了这种数象思维而运用于许多领域。比如《相对论》等。而中国的中医专业学者以及易经专业学者却将中医、易经的研究融入与儒家思想的大染缸,至今为止只能说或许依然“因师而瞎”。悲夫! 不知易的《伤寒论》注解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无休止的争论”注解。 《伤寒论》原文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中医武将批注:热无犯热,寒无犯寒;发于阳是由阴爻之下的阳爻开始发。故发热,并且比直接发于阴爻里要晚一步。如太阳病;若在夬卦天位阴中开发,那么第一步就是大壮卦,第二步是泰卦,到剥卦兑冲而解时正好是六步。也就是说途径六种结构即可到达自解的剥卦结构;若在夬卦阳中开始发则是途径本卦天部一阴算一步。比从顶部阴爻内开始发多了一步。故此发在阳易经七次而解,发在阴易经六次而解。实非六日七日也。实际则是说其余类推也。
用如上十二辟卦易演辨证来对照本条《伤寒论讲义》所引证的历代七八位注家观点论述则看出:本条关于为何会出现“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之说;“何谓以阳数七、阴数六”。至今未得实质性答案。实原本很简单的问题。主编的“河图水火之成数”之说更是不知所云。 六经标本主病结构兑冲模型图
一.论述太阳伤寒与伤风症状背后的物质原因: 原文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中医武将注解:太阳之为病,何病?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剥卦下加夬卦也。 简述如下: 《伤寒论》太阳之为病,就是论述太阳位,既表证,实际乃是五运中火长阶段,六气中三之气位置遇到寒邪收缩引起的胀痛系列症状。也是《内经》运气七篇中所论太阳寒系病的致病原因既六之气太阳剥卦寒水收引不通的结构下加到了体表上。故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医武将注解:太阳伤寒是被太阳寒水之卦剥卦性质加临;太阳伤风则是被厥阴坤卦性质大堵加临。 太阳寒水剥卦的正确排序是六之气冬季,有着它的寒性收缩性,所以伤寒无汗而不通,以痛为主。 厥阴坤卦大堵会产生大气压的形成,中医将这种大气压称作为风象。(这是与现代气象学相同的)所以说,有坤卦大堵得地方就会有风的出现。厥阴大堵,会气胀,当然也会发热,当然也会出汗,当然也怕风。所谓同气相拆,此之谓也。但有一条需注意,那就是伤风者不痛。痛者都是客寒在外,而热在内。 因此,本条所论太阳伤风于第一条说的“太阳之为病”是两种不同致病结构下加于体表位。另因为两卦距离很近,寒性收缩的时候就是剥卦致病,就会疼痛;不寒性收缩的时候就是坤卦致病。就会不痛,就会出汗,所以说,外受风寒,不是风就是寒,不是寒就是风,实际就是剥卦坤卦两种不同性质的致病结构互换加临体表所引起的。坤为静,剥为动。一静一动两回事儿。 原文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中医武将注解:第1条太阳病的主要证据。2条为夬卦位置的中风主要证据。3条才是外寒侵袭体表的论述。太阳病,既辰时位夬卦区域受寒,整个体表出现体表蒙受寒性收压迹象。阴脉为乾卦至坤卦的阳势表现既收阴象。阳脉为复卦至乾卦的阳势表现既升发象。太阳病的阴阳脉,就是左右升降全是紧脉。阳气之标受到太阳寒水剥卦收引结构的侵袭后,因此体表不通,就会出现头痛呕逆症状,名为伤寒。位置上来说,阳之标者,太阳也。 原文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中医武将易解:此条为论述足太阳经结构致病未经过他经加临时的在六气结构中的夬卦位置。 中医武将批注: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何谓器,器皿也。人之一身无不就是一个器皿皮囊也。结构决定运势,运势促进结构。人体宇宙器皿有六气,《内经》称之为“六节”,吾曰“六层”卦曰“六爻”。《道德经》“守其黑”此之谓也。 本条一日非一日也,实天寒入天位第一圈也。所谓太阳者。足太阳夬卦区呈现着的外一阴压内五阳之势态结构也。此为一种阴寒不当其位的病态之下的宇宙结构。此结构皆仲景以及《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寒也”。不然何以解此结构之病态近可延及数日,远可数月数年耳。故曰仲景之言“一日”而不言一圈,不言一卦。更不言一卦六变,更不言十二复辟七十二变者。实仲景不传之千年隐秘也;诸医被戏皆在于此耳。 因篇幅有限,谨将阳明篇的有关个别注解贴上 《伤寒论》原文第179条: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刘东军注解:大壮卦所显现出的是两阳合明于内的东南足阳明,此方位和此结构也正是运气学所说的三之气少阴火区,与夬卦一起前后最接近于“君火以明”之地的最后一步既乾卦。而《伤寒论》从阴爻加临乾卦外部第一圈即为夬卦足太阳病开始算起,二日即为阳明大壮卦主卦之病矣! 所谓少阴所至,寒毒不生,此处不生寒。一旦外寒加临于外,则气应异象。内与中势必高热。所以《伤寒论》阳明一旦受阴爻不当位加临,其内热是由其固定的时空位置的阴阳结构所产生的。而阳明篇中因为其他客病因素影响所能折射出的合病则是由所遇客卦特性来决定。而与此正对的西北手阳明观卦却是内阴外阳的清燥阴实结构。依照排序观卦正好是五之气,所以说。《伤寒论》将阳明病假以足阳明之名,实际讲的是三之气少阴火区遇到各结构之阴阳卦气加临之所应矣。 故,179条问曰应该这样进行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也,手太阳剥卦加临阳明大壮也,受此结构影响,表证自解,内热呈燥也。太阴不降。故曰“脾约”。 正阳阳明者,乃手阳明观卦加临足阳明大壮卦也。《经》曰:“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阳明为三阳之正中,手阳明观卦所聚敛的乃有形之阴实,所释放的是西北燥寒之气;足阳明大壮所包容的乃三之气之火,谓胃家实者。实手足阳明两卦正相合对也。故曰正阳阳明也; 少阳阳明者,乃手阳明三焦否卦加临足阳明大壮卦也。人体宇宙受这两种卦象结构的合并影响,自会出现内三圈的不通和外两圈的闭火相结合。故而令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热在外三圈。水路不通也。故往外用发汗透热、往下用小便利热则已, 另对太阳阳明乃“脾约者”的附加说明:阳明表证合病也。表层乃天地人之六节中最外一圈,落实到到六脏实属于肺圈。此圈也是乾卦转坤卦中第一步,也是收阴的第一步。土化四季,脾运四方。三之气后,四之气乃太阴收下主化。故此说太阳阳明乃是脾土气化收阴的第一步。太阴回收第一步也就是夬卦受寒第一步。此易演于中医之至理者,把握整体前后内外也。故此从先天收阴的角度来说。说太阳阳明谓“脾约”其实一点也不为过矣。
《伤寒论》原文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 中医武将注解:此条说的是正阳明。观卦加临大壮卦,胃实症不通之症。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中医武将注解:得病一日不发热者,发病与阴也。发于阴则恶寒。随即病发于第三圈的阳爻之时则汗出则恶热也。 《伤寒论》原文第184条: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中医武将注解:两阳合明谓之阳明。大壮阳明是中圈之两阳爻;临卦之太阴是中圈两阴爻。故此说六道轮回之中两阳既是中土也。一日曰一圈。大壮卦外两圈乃是阴爻也。少阳阳明此两阳破出两圈即是见天日也。故而恶寒之症,说二日自止也。 《伤寒论》原文第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ji)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中医武将注解:太阳病夬卦区域发汗不彻底。内热没有出来,反而伤津。促使寒邪更深入一步进而进入大壮结构外圈阴爻之内于内之两阳相见。故而外开始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ji)濈然者”此于内两阳相见后旋即而手心汗出也。故而说是转属阳明也。 注意:濈濈,音ji,同汉字“及”:聚集貌;也就是指很多东西聚在一起的样子。 此所谓反汗出濈(ji)濈然者,不是循序而出的体表之汗,否则不但与前句所说“无汗”矛盾。而且也不符合阳明为大壮卦内有两阳外争,外有两层阴爻压缩势必阳气聚集一起的物理结构。所以我的判断应该是手心冒汗,或者颈项出汗。绝不是历代《伤寒论》注解家们人云亦云所谓那种体表之汗。如此重要的一个鉴别症状,不要说望文生义,无端揣测,即便不加以甚解,那都是对仲景原意的一种亵渎! 《伤寒论》原文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方十八。(用上方。) 中医武将注解:天有六节,地有五行,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阳明在泉司天各有不同。阳明在泉为辛化。内有两阳合明支撑于外的力量,外有厥阴坤卦的封堵;中国的传统医学就是一门这样的力学;可想而知:内之大气压的力量给物器带来多大的支撑力;而这种支撑力一旦遇到坤卦结构的阴性封堵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抵抗情景? 脉弦乃是少阳泰卦之象。阳明本是洪大而长;泰卦脉弦之象。却出现阳明内热满胀之症,致使弦不弦,洪不洪,长不长。曰“脉弦浮大”。这说明人体宇宙之内,阳明卦阶段中的运动之势受到了压迫和阻挡。那么,是什么阻挡了这种力势呢?仲景在本条正是演绎了这种力量。 此231条与232条应前后对看。正如由里到外的六圈层一样,太阳夬卦居最外层,太阳中风是堵表,因此而胸满;阳明中风是堵膈。因此而腹满;何谓?因为大壮卦阴阳交割地处外第二圈与第三圈,此地相当于人体膈肌一带。坤卦大堵加临,内之两阳火气之标必被坤卦阴质大堵于此,膈不通,膈不通则腹必满。此处被堵,处处皆不通也。余者,诸如肋下以及心窝疼痛应该说也是腹腔跟胸腔交接处的疼痛,也是膈不通胀满使然。从物理的角度来讲:内热越大,气压越大,气塞越紧,越是没有汗。嗜卧也是被堵而气伤所致。一身及目黄,小便难,正如236条所说:乃是水热热结于内。耳前后肿皆是热结阳明下侵少阳循经胀满所致。坤卦大堵阳明中风,正解用茵陈蒿汤。治成过经十次后的轮到乾卦结构加临。本条曰“病过十日”矣。 《伤寒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那就是,逢太阳伤寒五六日则曰中风。逢伤寒十三日必定曰当解未解或续热。此规律其实正是印证了逢乾卦寒当自解的宇宙的物理结构转换中的一般规律,也是中国从古自今比较成熟的物理时空系统论。所以说,此条曰“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其实就是说的自大壮卦被坤卦加临后,逆时针变卦十次正好就是乾卦,此卦加临,病当自解也。 关于“外不解”的说明: 说是“病过十日”,实际是病的内部被堵得实质性的东西若被茵陈蒿汤拿去大部,由此人体的宇宙内在结构之变化已经到了近似乾卦结构。这个地方应该是脉虚而不应该是脉浮。故此说用了茵陈蒿汤后,其他症状消失唯独脉浮者,此时就是说的“外不解”。此时内已解,那么如何解外呢?小柴胡汤也。此君的特长前面的218条;99条已经说过。此时小柴胡汤再次出马,将复卦至乾卦之间的所剩阴质的东西“均而和之”。乃为正解。此所用小柴胡汤,其实是治疗阳明中风即坤卦被剥下后至乾卦未解净之后遗症矣。 这里只是中风,也就是所谓的腔体内气胀,而不是寒堵,寒堵者属于收引。属于压缩。故曰寒堵疼重,风堵胀重。图示如下:
《伤寒论》的不同解读比比皆是,再选择一两条
以十二辟卦辨证,将伤寒论原文放置推演“沙盘”竟然发现与教科书有着截不同的结果。以《伤寒论》少阴篇为例: 《伤寒论》原文第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刘东军注解:少阴病,脉紧是因为阴寒收缩严密所致,故而最内圈一阳跳动的紧。如此这般,由足少阴复卦逆时针变卦七八次轮到乾卦加临。此时的复卦由于受乾卦全阳豁达的结构影响。复卦外五圈的阴爻随之豁然消失,曾被收压的内圈一阳之气豁然释放、失去压力。故而说“脉暴微”手足不再厥冷,手足反温,脉紧反去。此为欲解。因为乾卦是通阳之脉,是上下通利之结构。所以尽管此位置受此结构影响还会出现下利,心烦,然而必自愈。此皆属六气卦象结构“在泉司天”变换使然。此道之所属,工之所疑也。千百年来注家盲人摸象者,有辱仲景圣意也。驱易经之法,驾内经运气学原理,仲景此条之谜,如序而解也。知证知序,知数象阴阳本位,曰仲景世界,阴阳次序,皆有法为。图解如下:
《伤寒论》原文第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刘东军注解:少阴病乃是复卦主卦,致使人体宇宙在阳气初动阶段即承受五圈层的阴性寒水之压力。阳气的空间是被压缩的,故脉微细而沉。人欲卧。出汗也不是内热发动的通身面汗。而应该是下体浸出之汗。自欲吐者,属于少阴火煎厥欲出,与少阴病发热同一道理,少阴主卦结构使然;图一如下:
至五六日自利者。乃是少阴病复卦起卦算起,变经五六次后轮到手太阴遁卦加临。形成图二所示意结构。
此遁卦结构的外四圈阴爻豁然开朗,气上悠利。两种卦结构的结合势必影响人体少阴复卦原有的致病阴阳结构。致使原来的复卦外五圈阴爻随遁卦结构的开释而开释。故此说少阴病,至五六日而自利。此自利是上自利。非下利也。也就是说,不是腹泻,而是一种说介于喷嚏与咳嗽的一种大出气迹象。也是《内经》中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的一种出气过程的表现。是本复卦少阴病的五运行之气中的木生之气受到外层宇宙既六气结构的轮换加临后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而促进自身得以解释得一种过程。因此,人体宇宙外五层阴气开释后,复卦主导的本少阴病亦应当自解。脉微细而沉应当改为浮虚而大。若能卧寐者、而不烦躁者,说明阴气未因遁卦外自利主而散绝。少阴病因此而自解。但若烦躁不得眠者,说明阴绝而不能让此位“金行乘水”也。火为木之标,水为金之标,外阴散而金强行做水。《平脉法》故曰逆。此条言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既逆,既死也。
另外,余就本条如何加快和促进本复卦少阴病的主导卦体向遁卦,姤卦加速行进以便尽早令遁卦加临的问题有如下设想: 一:脉数者,戌时后,用三黄片削下。促使剥卦结构轮换加速。 二:戌时上用302条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揭发剥卦的表部阴爻促使剥卦迅速形成。 三:第一方案执行后,在次日的午时用301条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与复卦兑冲。 四:一旦出现腹胀不大便的观卦加临迹象,立即用小承气汤促成否卦加临;继而用四逆散迅速促成遁卦加临的势态。 历代注解医家均称“五六日后复见自利是阴盛阳虚更甚”,实为大谬特谬盲人摸象耳,不知《伤寒论》基本立论既宇宙特定结构数象转换常识也。云:差之毫厘,尚谬以千里。况乎盲人摸象乎?不知五六日自利为少阴病逢遁卦欲自解有生之象;皆不知少阴病至五六日自利遇遁卦外解后复烦躁不得寐而死也?仲景圣书,实已被1800年来注家辱没矣。 不知易演,则不知《伤寒论》“所以然”。 《伤寒论》原文第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刘东军注解:少阴病,何来能病至“一身手足尽热”乎?唯乾卦不息之阳加临也。必便血者,复感先天收阴,既少阴病乾卦手厥阴心包加临继续逆转一卦,转为夬卦足太阳膀胱加临也。受此阴阳结构影响,乾卦的火热宣上势力在少阴复卦主导的人体宇宙中骤然被从外部回收继而转下。因此火热突然由外利转为下利排泄不及,一身之热因感受外寒而骤然变为内火也。内火波及前面所说的一身尽热。所以必伤及血络,注意:此伤必定是全身血络之伤,而非膀胱之伤也。如此这般,血络随水而最终渗入膀胱,故此说便血者,必是小便下血也。而非千百年来注解医家盲人摸象所谓大便小便之血争论不休也。 武将再论:少阴病,复卦算起,得病后逆时针方向深入变卦六七次,至姤卦加临当兑冲自解而不论,七八次变卦至乾卦全阳加临当出现287条痊愈也不论,此两不论之卦加临复卦,病当外圈阴爻自解而痊愈本条却对此全然不提,却单独论述“八九日”,这就突出了《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顷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这几句话。如此这般,时空宇宙特定的位置排序;如此这般,时空宇宙特定的位置排序中物化作用的排序,在此借助象数《易经》的推演后,便都有了如此经典的易医运气学规律。仲景本条如此论述六气,恰如六道轮回,而未曾停顿,犹如刹车却又从来没有刹住,惯性使然,结果继姤卦,乾卦加临复卦后继续转经至八九次后,则又轮到夬卦足太阳膀胱经加临。如此这般,此时的少阴病已非彼时的少阴病矣,彼时是子时位,此时是辰时位,此时的少阴病借乾卦全阳加临之势,已是虚火宣通,畅行无阻。故曰“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这就与284条、294条所推演的少阴病被火热药无伤于内热毒排泄不出去是一个阴阳物理框架一样。故说,此《伤寒论》象数易演法则又一见证。易医之启迪也。图示如下:
《伤寒论》原文第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中医武将注解:复卦足少阴病,但厥,无汗,实并非一定就是阳衰。此复卦主病一阳爻在下,又遇厥阴坤卦厥堵加临也,属于少阴病中风。正确治疗应当先薄其外在阴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黄。先下至姤卦位。所以之前的复卦一阳,必须委曲求全,解郁必以待时日,薄其外而行其内。若遇所谓“经方火神之医”不分阴阳薄厚,祭起所谓“经方就是经典之方”的大量姜、桂、附,走阳道而强行扶阳发散,这就犹如一辆载重二吨的货车却装了八吨的货物,还要高速档起步,爬陡坡。结果这辆车一是怎么踩油门儿也是爬坡爬不上去,最终倒回来。而言患者的表现则是有两种,一:上利发汗不成转为下利腹泻。腹泻、全身爆泻、以泄火毒;再一种就是没爬上坡去,半路上“爆缸了”,机器报废了,表现在患者就是发汗没发出来,结果心脏病发作了。胸闷了,心慌了,舌头打颤了,壮火泄气了等等。“火神”者,是“假伤寒”真害人。原因就是宇宙间的这种五运六气的时空结构转换机理不明却所致。千百年来,失德存道,失道存法,失法存方,失方存药,此道者,不是没有,实失之久矣。本条可参考284条
老子说:“绝学无忧,唯之与阿”--《刘东军易演伤寒论》献给读者的其中又一大餐。 ----看整个《伤寒论》各条中推演跨度最大的其中一条在这里。 《伤寒论》原文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五。(用前第二方。) 中医武将注解:此条是逆时针方向四个变卦步骤分解: 一.“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 得病二三日,既是阳明大壮卦逆时针变卦推进二三步以后轮到足太阴临卦结构加临。由此构成了阳明燥结病与太阴病合病的局势。所以无泰卦加临之症,也无夬卦加临之症。既“脉弱,无太阳柴胡证。但却有烦躁、心下硬”太阴阳明合病,此之谓也。这个结构一方面有太阴寒湿下压于燥热交结致使出现心下硬,另一方面也是令木运不能临卯当其位。既属于金克木。气不通。又属于太阴加临下压令阳明不退位。形成第二圈的胶着状态。
二.“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 坤卦加临夬卦太阳病是五六日,坤卦加临大壮卦比夬卦少一日,因此等到了变卦四五日轮到足厥阴坤卦结构加临的时候,那就是厥阴风气加临了,所以说虽然能食,实乃是阳明中风也。故以小承气汤来小小下一下就可以。另一方面目的也是促进变卦移位。促成第六次变卦后的剥卦结构出现。(这里他省去了发于阴比发于阳少一步的数五。实际就是前面演示的伤寒五六日那个意思。)因此则后面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至六日,乃是变卦六次后轮到剥卦加临。前面不是已经说到在变卦至四五日厥阴坤卦加临的时候熬了一锅小承气汤吗。那么去掉前面的“少少与”,现在剩下一升小承气汤,如今到了变卦六日的剥卦结构加临大壮的时候,正好再用上。
四: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若是不大便六七日轮到观卦加临时候,那么也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确实是大便坚硬不通。二,虽然不大便,但也是头硬尾溏,未成为硬便。攻之恐怕便溏。所以尽管说事态结构是手阳明观卦燥气加临结构,理当大便坚硬,但是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作。可以考虑是否先利小便,是否待到“屎定硬”后,乃可攻之,如此这般,攻者,此位宜大承气汤。 本条推演跨度是整个伤寒论条款中最大。描述了整个病体宇器的阴阳薄厚之结构所决定了五运趋势的变化。在变卦过程中以等待变卦和促进变卦的方式,做到始终把握大便是否下来,以及是否利小便促进大便坚硬的时机;还有如何把握运用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的时机,既司天在泉的阴阳结构推演。这就是仲景先师巧妙运用十二辟卦的阴阳数象轮换加临于起卦位的应变规律,以此来推演疾病未来走势,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医学实战演卦矩阵。 老子《道德经》所谓“绝学无忧”。所谓“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皆在与此。倘需结合实际临床辨证者。经典思维过程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