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9131|回复: 29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的一生,由你改变

     一天,在美国某所大学的日文班里,突然出现了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开始大家并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人人都有权利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可过了不长时间,年轻人们发现,这个老太太并非是退休之后为填补空虚才来这里的。

      每天清晨她总是最早来到教室,温习功课,认真地跟着老师阅读。老师提问时她也会出一头的汗。她的笔记记得工工整整,年轻人们纷纷借她的笔记来做参考。每次考试前老太太更是紧张兮兮地复习、补缺。

      有一天,某位老教授对年轻人们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大家一打听,果然,这位老太太叫朱木兰,她的女儿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

     人们常说"见其母,知其子",这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国外某教育机构,通过研究也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母亲的素养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

     如果此刻,我们问天下所有的母亲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我想,无一例外的,所有母亲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幸福、富有、快乐、有知识、有修养、事业有成……"甚至有些母亲会说得更具体:"我想让孩子成为明星"、"我想让孩子从政"、"我想让孩子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可为了将这些美好的心愿变为现实,作为母亲,我们究竟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事实证明,孩子在13岁以前,可塑性往往是极强的。如果这个时候,给他的大脑中输入乐观、勇敢、有礼貌、知识无价、人生美好等关键词,那么这些优良的品质与思想,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益终身;而如果此时,将狭隘、自私、懒惰、学习很苦、社会黑暗等关键词输入孩子的大脑,那么这些不良的品质与思想,也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害终身!

    作为母亲,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妈妈。但同时,我们也拥有同一种责任--当个好妈妈,给孩子一个好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教育中缺少什么?
如同建造一栋房屋,我们需要打地基,做结构,还要进行装修,才能最终完成这栋房屋的建设。与此相类,我们培养一个孩子,同样需要完成地基、结构和装修,那么,什么是人的地基?什么是人的结构和装修呢?

可叹的是,我们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许多教育专家也同样没有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栋房屋,如果没有地基,没有结构,那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地基,没有结构,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每年自杀人数在25万以上,自杀未遂的人数更在250万以上。在所有的自杀人员中,2/3属于无征兆自杀,即多数无生理原因,仅仅是心理原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同事亲友的矛盾,都可能成为自杀的导火索。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8级大地震,在死亡的人员中,学生的死亡人数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死亡?这个与学校的建筑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建筑上的豆腐渣工程,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些教育上的豆腐渣工程,同样会有严重的后果。看看现在的教育现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自杀的人数是如此之多了。

因为现在教育的功利因素,多数家长重视的教育都是技能教育。这些技能教育,不过是整个教育中的装修工程,因此,缺少了地基和结构的现代教育,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为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无数精力和心血的家长朋友们,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吗?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3岁,意味着什么呢?
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活,进入中学继续求学。
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已经结束儿童期,进入了少年期,并即将踏入青年的初期。
从孩子的生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跨入一个高速成长的阶段--青春期。
从教师的感受方面讲,13岁前的小学生,往往更遵从学校的规矩、听从教师的管束,可塑性很强;13岁以后的中学生,若其已经养成了顽劣的学习态度、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会令人束手无策。
从母亲的感受方面讲,13岁以前,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母亲的思想通过简单的转化,就可以转变为孩子的思想;13岁后,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不听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们标新立异的方式。
13岁,往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这不仅是因为从此以后他们即将告别小学生活、进入中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3岁以后,其业已成型的个性、习惯,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是极难改变的。
作为母亲,不管你的孩子尚处于幼儿期,还是学龄前、小学阶段,众多13岁以后,或者说是中学生母亲的烦恼,就是你必须以之为借鉴的--
"本以为孩子上了中学,就会改掉马虎的毛病,而事实却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愈演愈烈。"
"孩子小时候,就不爱说话,我也没太在意。现在,连读篇课文,他都磕磕巴巴的。"
"小学的时候,在我的强迫下,孩子还能学习点。而今,我一说该学习了,他就嫌我烦,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
马虎、阅读能力差、厌学等等不良现象,表面上看,都是孩子在长大之后日益显现的问题。可其实,这些问题的病根,在孩子13岁以前,就已经成型并根深蒂固。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在此,母亲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好了。"

一位母亲,就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悔恨地写到:
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不爱学习,教他数数都不愿意学。对此,我也没在意,心想,这些知识很简单,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十分贪玩,作业只有在我的严格监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本就不爱学习的他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上课睡觉、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我急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关在房间内令其闭门思过……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发表于 2012-12-7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感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文中,如果在刚刚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的同时,妈妈就能够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还必须及时。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此时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顺从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一个孩子是教育不好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孩子在13岁之前可塑性是极强的。
研究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在此结论之上,我们不妨加上这样一个教育期限--13岁。也就是说,母亲在孩子13岁以前的有效教育、优良教育,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曾读过这样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
某犯人在临刑前,对他的妈妈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我想最后吮一下奶,可以吗?母亲含泪答应了,看到爱子即将被砍头,即使面对成百上千人,她还有什么难堪的呢?于是,悲剧发生了--他,竟然咬下了妈妈的奶头!母亲立时因剧痛昏死过去……
在临刑时,儿子只留下一句话,他说,他不是称职的儿子,但他的妈妈也不是个称职的妈妈!
与以上故事截然相反,在许多名人访谈类节目或成功人士的回忆录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些语意相同的话语:"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妈妈曾经这样教育我……"、"我从母亲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
是的,对于行刑犯来说,假如在他小的时候,母亲能给予他及时的引导和教育、恰当的爱护和提醒,那么,他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而对于那些事业有成、人生有成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母亲的谆谆教诲、以身作责,他们也定然难以铸就自己今日的辉煌。
反观孩子们的两种人生,我们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样是孩子的母亲,但不同的母亲却可以铸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国外的某研究机构,历经数年通过对千百万孩子的成长历程进行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一个与此相同的惊人结论: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来讲,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亲伴随着他(她)的成长,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着她的孩子!
拿破仑有一次在与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
"母亲。"贡庞夫人回答说。
她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拿破仑。"不错!"他说,"母亲的品格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每个人都是由孩童时代走入成人世界的,也许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母亲在孩子的一生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种角色,但有这样一点却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母亲的形象,至始至终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
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
母亲节俭有度,孩子自然就会拒绝奢华;
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
母亲坚强,孩子自然在苦难面前就不会怯懦;
母亲善良,孩子自然就会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
母亲修养有度、品质高洁,孩子自然会成为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方法
每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尽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出类拔萃,而有的孩子却非常平庸?同样是孩子,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
其实,造成差别的原因很简单--是否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基诺特,曾把父母不宜对孩子讲的语言归为十大类:
1.不要威胁,如"我再也不想带你了,你给我滚开吧!"
2.不要哀求,如"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
3.不要抱怨,如"你这不争气的孩子,真叫人伤心透了!"
4.不要许愿,如"假如你考了100分,我就……"
5.不要讽刺,如"你可真了不起,能干出这种事儿!"
6.不要恶语,如"你这个大笨蛋!"
7.不要责备,如"你总是做错事,真是太糟糕了!"
8.不要侮辱,如"你真是个没用的废物!"
9.不要压抑,如"闭嘴,不许再说话!"
10.不要强迫,如"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对照以上十类错误的教育语言,你是否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呢?
千万不要觉得这只是一句话的问题,当这种语言成为你的一种固有教育手段时,更大的错误、甚至是极难挽回的错误往往就会发生了。
例如,做家长的常常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却最容易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的这个缺点是怎么形成的呢?要知道,凡事有因必有果--
发表于 2012-12-17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老了考试之前还会紧张,这是算态度认真呢还是内心有焦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源泉


    我想还是因为内心焦虑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家长抱怨孩子胆子太小。那么请你回想:孩子小的时候,你是否曾用大老虎、大猫等威胁性事物来恐吓他,以便制止他的不听话行为呢?
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那么请你回想:当孩子刚学会做事,但做得不够好时,你是否曾经用"笨蛋"、"木头"等话语讥讽他呢?
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不喜欢和自己沟通,甚至总是喜欢隐瞒事情真相。那么请你回想: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你是否曾十分习惯用打骂等强硬的方法去管教他呢?
……
由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任何一种个性与习惯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根源所在。家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或一次无意识的举动,都极有可能给孩子的未来带来太多或好或坏的影响。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了:"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这个我是知道的。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既不能打骂,也不能挖苦讽刺,更不能态度强硬,那难道要随孩子的便不成?有效而科学的教育方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的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避讳的语言或行为。可仅仅知道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当孩子犯了错误、当孩子出现不良的个性倾向、当孩子不听话时,放任自流是一种最最错误的方法。
教育孩子,既需要母亲和孩子亲密无间,又需要母亲和孩子的错误思想、错误行为斗智斗勇。作为母亲,作为和孩子最为亲密的人,以下几种教育孩子的良方,就是你必须首先知道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
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并坚持为自己的行为进行狡辩时,妈妈该怎么办呢?
也许,有的妈妈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先进行一大通的批评教育;也许有的妈妈会先问清原委,再进行批评教育。可最佳的方法是什么呢?经验告诉我们,当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辩解时,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沉默。
一位妈妈曾经这样写道:
元元5岁的时候,一次,由于顽皮,他竟然用剪刀把我刚刚买来的一件羊毛衫剪得到处是洞。我气愤至极,可又想到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于是只得忍下怒气,转身不再理他,暗自考虑着惩罚的方法。
元元见我十分气愤却并没有说他,更是觉得不安,跟在我的后面解释:"妈妈,我没有想把它弄坏……"在后来的十几分钟内,他一直围着我转,寻找着和我搭话的机会。对此,我依然沉默以对。
没过一会,他便在我身边嘤嘤地哭了,一边哭一边说着:"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见孩子已经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知道,教育的最佳时间到了。于是,我把元元拉到怀里,告诉他错误的严重性……
                                                                                                                                       
从此以后,元元不仅没有再犯相同的错误,和我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起来。
孩子犯了错误时,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他的辩解更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妈妈的适当沉默,不仅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反思时间,更是对孩子这种错误行为的一种变相惩罚。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孩子"约法三章"
很多母亲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行为得不到约束,但说到如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时,她们心中又觉得很茫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在这里,我们给您一个最有效,且最实用的建议--与孩子"约法三章"。
下面这位母亲的成功经验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女儿虽然刚上四年级,但我感觉她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她看书,她偏要看电视,你叫她写作业,她偏要等一会儿,惹得我常常大发雷霆。可强逼终不是办法,看着女儿委屈的脸、不乐意的模样,我也很苦恼。
有一天,我趁孩子高兴时说:"我们来约法三章,你先提几条要求我做到的规章制度,只要合理,我保证做到,好不好?"孩子高兴极了,她早就对我提过一些要求,希望我能给她自由。于是,双方协商,约法三章如下: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
1.每天回家必须抓紧时间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不许拖拉;
2.每天晚上要自觉学习达一小时以上,写日记或弹琴、练书法、读书等;
3.不许好吃、贪吃(注意锻炼身体),凡事要讲道理,不能使小性子。
孩子对我的要求是:
1.进××(孩子名)的房间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才可以进;
2.不许强迫××做不喜欢做的事,更不许发火;
3.完成每天的任务后,可以自由活动,不许阻止。
约法三章后,她果然照章执行起来。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果然自觉了,我也不用再和她大废口舌了。
我们常说的约法三章,就是行为学家提出的"行为契约",即约定和承诺。有效的行为契约可以引发孩子良好的行为,促使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成功的约法三章能给孩子的行为提供一个外在协助的力量,使孩子逐步走向自我控制。
值得提醒的是,妈妈在与孩子"约法三章"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作出好榜样。否则,已定的规则很可能就会对孩子失去效力。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孩子的本性
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久传不息,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常用事例。生活中,许多母亲在分给孩子东西的时候,也会不失时机地用这种办法考验孩子、教育孩子。但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遇到同样一种情景:孩子们都争着要大的。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全美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作了一次专项调查,结果其中有两位都谈到了母亲分苹果的故事。
                                                                                                                                       
一位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说: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红红绿绿、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一个,我刚想说要其中又红又大的那个时,弟弟就抢先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把大的给弟弟,小的留给我。"妈妈听后,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大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一位白宫的著名人士说:
一次,妈妈买回几个苹果,我们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孩子们,我们来一场竞赛,谁做的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于是,妈妈把草坪分成三块,让我们修剪。结果我修得最快最好,妈妈把最大的苹果给了我。从此,我就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孩子想得到最好的,那是孩子的天性,天性无对错。而当我们的教育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一种大大的错误,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像孔融那样的神童太少。作为母亲,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利用孩子的需要,正确引导,让他们懂得公平、懂得索取与付出的关系,帮助他们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纠正问题要及时
一棵参天大树,长了一个小枝杈,你想掰掉非常容易,可是当它长成一个粗大的枝叶,再想掰掉它就很困难。
同理,当孩子的某个小毛病第一次出现时,就应及时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果你没有纠正,等到它已形成一种习惯再去纠正,往往会事倍而功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0:27 , Processed in 0.0233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