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326|回复: 7

中医红线诊脉(悬丝诊脉)的练习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6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红线诊脉的练习方法
                  转载自姜军营老师(jjy19761012)的博客

声明:本人是在无偿推广中医的绝学诊脉方法,绝非广告宣传!有时间的话,我会把中医失传的整套方法公开在本人的博客中的,但、不希望个别无耻之徒复制本诊法作为敲诈勒索他人的筹码!也不希望,中国的那些官方认定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中医大家指手画脚!因为,中国官方那种学院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拿着中医师资格证书的所谓的中医师、专家、学者皆是杀生涂命、欺世盗名的泛泛之辈!  





大纲

中国古代红线诊脉练习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先掌握正常的诊脉方法;

二、练习虚静;

三、阴凉感触法;

四、温阳感触法;

五、天人合一法;

六、搭线归一法。

    本人练习红线搭脉已有20余年,该方法绝非空穴来风,古人夸张,其诊断结果,远远高于平常的诊脉方法。对脏腑表里等等疾病的病因病机的剖析,更全面,更完善!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线诊脉练习法(一)


红线诊脉法第一步练习法(1)基础方法

在人体的十二经脉当中,都有动脉应手的部位,而只有手太阴肺经的经脉才循行于寸口,成为诊脉断病的重要部位。因为手太阴肺经属于肺脏,上联喉咙,肺为诸脉汇聚之所,喉为呼吸出入的主要通道,因此随着人的呼吸运动,经脉气血不断运行全身。但是断病的重要部位除寸口外还有足阳明胃经的下关穴,因为胃五行当中为土,与脾之间是兄弟关系。胃是肺之母,子遇外事必回家同母商议,因此凡从手太阴肺经的寸口所能获得的各脏正常气息,以及它们的盈亏气息在下关穴的部位也可以获得。正常人的脉搏,一呼脉跳动两次,一息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息终了到一呼开始交换的时间,这是润一太息,共有五次搏动,叫做正常脉,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应该以无病人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次数。

刚刚开始诊脉的时候,让病人平静的坐着,医生诊脉的时候,先用一手轻按患者的头顶,另一手用食指按在患者的下关穴上,中指放到上方颧骨弓上(下关即颧骨弓下方凹陷处),无名指放在紧贴颧骨弓的上方,小拇指放在紧贴无名指的上方。颧骨弓叫做关部,关部的下方为寸部,关部的上方叫尺部,属阳,小拇指触到的地方叫丈部,为阳中之阴。医生诊脉的时候将四指放在所诊的部位后,将手指轻轻推向耳部,紧贴耳根,然后上下推寻其脉,以诊断脏腑的病变。五脏、脑海、气血的盛衰均可反应于下关。面部两侧的下关也各有一定的分布,如左脸的寸部应肾,关部应肝,尺部应心,丈部应大脑;右脸的寸部应命门,关部应脾,尺部应肺,丈部应小脑。关上尺部为心肺所属,因此,尺脉的有无直接关系着生命的存亡。左尺为人迎,可诊外感表证;右尺为气口,可诊内伤里证。寸脉是诊断肾气盛衰的主要依据,如果患者此处的脉搏已无,说明肾气已衰,根本已绝,多主危证难愈。丈脉是诊断大小脑气血盈亏的部位,如果左右脸丈脉的脉部脉搏已绝,说明大小脑的气血已经衰竭,肾水已涸,不能入髓海而上行为大小脑填补津液了,因此也多是危重将亡之人。一般而言,男子与女子的脉搏是一样的,只有寸部的脉搏不一样,即男子寸部脉弱,女子寸部脉盛。若男子寸脉盛,女子寸脉弱,侧属于反常脉,是有病的征兆(上述部位仅指面部而言)。

切脉有所谓“七诊”法,即浮、中、沉及上下左右七种指法,必须仔细体察寻求。又有“十二候”诊法,即寸关尺丈四部,每部又根据指力分为浮(即轻取查看有无外感表症)、中(稍重取查看血脉心脾是否失去正常运行)、沉(指重按取查看有无肝肾里症)三候,脉有四部,三四等于十二,所以称“十二候”。诊脉时,凡持脉者,下手当明举按之法,先轻手取浮,次稍重手取中,后重手取沉。肺脉极浮而先得,以下心、脾、肝、肾脉一藏重于一藏。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相得着,得其所主之分,即得其本部的脉象。一般情况下,诊脉时,每候必须至少诊察五次脉动,才能获取疾病的信息。丈部的脉可以诊察第七颈椎以上的病变(脑血管等上焦病变),尺部可以诊察膈膜以上至第七颈椎以下的病变(上焦病变),关部脉可以诊察膈膜以下至带脉以上的病变(中焦病变),寸部脉可以诊察脐以下至跟骨之间的病变(下焦病变)。左脸脉可以诊察左半身的病变。右脸脉可以诊察右半身的病变。全身上下左右的病变,都能在面部两侧的寸关尺丈相应的部位表现出脉搏的异常;若身体健康无病,则面部两侧的寸关尺丈各部位的脉搏也就没有异常的变化。

脑为上焦之首,肾水之灵,与心脏互通气息,其脉轻浮;心肺居上焦,其脉多浮;肝肾居下焦,其脉多沉;脾胃居中焦,其脉在于浮沉之间。但心肺之浮又有不同,心脉的浮象,是浮大而软散;肺的浮象,是浮涩而兼短;脑脉的浮象,是浮小轻柔,就像湖面漂浮的鹅毛。肝肾之沉也有区别,肝脉的沉象,是沉长而弦劲;肾脉的沉象,是沉实而濡软。脾胃属土,所以其脉应该从容而和缓。命门属相火,所以其脉与心火同居左尺。

春脉多弦长,夏脉多洪大,秋脉轻浮如鸿毛,冬脉沉潜如石,但四季脉象都应该从容和缓,才是正常的脉象。若脉象太过而强劲,主病生于外感;若脉象不及而虚微,主病生于内伤。春脉当弦,若反得秋天的毛脉,定是肺金乘肝木,多主病重而死于旺金之日;五脏和脑髓的脉象都可以由此类推,自然就不会有诊断失误的现象。同时,四时所患的各种疾病,无论表现为何种脉象,又当以和缓有力即有胃气为根本。脉有胃气谓之有神,此脉之所贵,不能不仔细审察。

医生诊脉前首先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呼吸,然后切按病人的脉搏。一般而言,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者为数脉,数脉主热证。若在疾病过程中脉转为迟,则其病亦转为寒症;若脉转为数,侧则其病亦转为热证。迟数脉既明,浮沉之脉又当分辨。临床可以根据浮、沉、迟、数相兼脉象,辨别其内外病因。外因多指天气的异常变化,内因多指人体自身的损伤。外因如天的阴阳风雨晦明的六种变化,内因如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无论外因、内因均可出现浮沉迟数的脉象,其中,外因出现浮脉时,多为外感表证;如果出现沉迟之脉,则是邪气入里转寒的象征;如果出现沉数之脉,则是转为阳盛实热的象征。内伤出现浮脉,多为阴虚阳亢,虚风外浮之证;如果出现沉迟之脉,则是阳气不足的虚寒征象;如果出现沉数之脉,则是阴虚不足的虚热征象。所以说,浮数之脉相兼多主表热,沉数之脉相兼多主里热证;浮迟之脉相兼多为表阳亏虚,沉迟之脉相兼多为阴寒内结。总之,病证又在表在里、属阴属阳、为风为气、或寒或热之别,病因也有内伤外感之别,因此必须做到脉证合参,才能对病情做出全面正确的诊断。由此可见,脉学的道理讲起来虽然浩博繁杂,但若以浮沉迟数四者作为辨脉的提纲,就可以引申扩大,触类旁通。

    年老体弱人脉象的盛衰,随着年龄和各人体质的强弱也有所不同,风土的刚柔情况,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老弱的人,脉宜缓弱,若过于旺者,就必然是病变了。少壮的人,脉宜充实,若过于弱者,也是病变的征象。一般来说,东方的地域,四时皆春,其气暄和,那里的人们脉多缓和。南方的地域,四时皆夏,其气炎蒸,那里的人们脉多柔软。西方的地域,四时皆秋,其气清肃,那里的人们脉多挺劲。北方的地域,四时皆冬,其气凛冽,那里的人们脉沉潜如石。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相对而言的,因此表现在人们脉象的征候也有所异同。老人的脉旺而躁者,是因为天禀之厚,是岁长多寿的征象,所以叫做寿脉;如果脉象躁疾有表无里,则为孤阳,那么也就必然是其死将近的征象了。壮年人的脉,如果细而和缓,三部同等,这肯定是天禀之静,清逸之士,名叫阴脉;若脉细小而劲直,前后不等,这样的人怎么能够长久呢?东南卑湿,其脉软缓。居于高巅,即是西北,西北高躁,其脉刚劲。居于污泽,即是东南,南人北脉,取气必刚。北人南脉,取气必柔。东西不齐,可以类剖。另外,命很长的人,天禀必厚,因此察证则脉象将绝而脉仍不绝。年龄轻轻就夭促的人天禀必薄,因此察证则人虽然还没有死亡而脉已先绝了。因此上说,诊脉之法怎么能够墨守成规,死搬硬套呢?《左传》上说:土厚水深,人们如果在这样的地方上居住,就不会生病。《淮南子》中却说: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山气多男,泽气多女,水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水气多伛,湿气多肿,石气多力,阴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野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人利,重土人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以上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人们居住的环境不一,人的天禀又有薄有厚,并且人的寿夭常常各有异同,这些又都是源于什么呢?这是因为人虽然生于水土之气,而偏全厚薄,却各有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线诊脉(悬丝诊脉)练习法(二)

二、虚静法

前面所说的是红线诊脉的基础诊脉方法,是阐述接触人体皮肤的诊断方法。这一节虚静练习法,是阐述红线诊脉的第二步练习方法,第一部的练习方法,是让人从头部诊断人体的疾病,而第二部,则是教人进一步掌握红线诊脉的核心方法,如今世人只知道,三个手指触及寸口的诊断方法,而不知道中医学的悬丝诊脉法,这岂不是车子上没有轮子,船上没有舵,希望远行,怎么可能呢?

其练习方法如下:

每天子时或午时,在静室内,两腿相叠,单盘式、双盘式、插花式皆可,头顶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为一条直线,全身放松,静坐,意守下丹田,刚开始5——10分钟,后逐渐加长(需达到三家相见的境界)。

三家即:身、心、意。“三家相见”的意思,是说三家融合一体而结成一气。精、气、神称为三元。“三元合一”的意思,是说人们通过虚静的练习方法,将其修炼为一体而成一气。将三统归为一,关键在于虚静。虚其心,那神与性就能相合。其身静,那么精与情都能寂定。意若安定,那么精、气、神三元就可混同为一。情与性合,称为“金木相并”(即元神、元气相交),精与神合,称为“水火相交”(即元神、元气交与气海),意大定,称为“五行全”(为无智虑、欲念等干扰,五脏真气各得其所)。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线诊脉(悬丝诊脉)练习法(二)续一

红线诊脉练习法(2)续一

精化为气,必须身不妄动。气化为神,必须心不妄动。神化为虚,必须意不妄动。心不妄动,那么肝木心火可以相合。身如不妄动,则肾水与肺金可以共处。意如不妄动,则脾土可以总统之了。身心意混合,则为之“三家相见”,虚静之功成矣!

人的元气,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子时为复卦,一阳纯精之气上升,进到尾闾(此穴在夹脊之尽头处,关可通内肾之窍)。所以在练习红线诊脉时,以意导气,将自身尾闾的一阳纯精之气与被诊者的手太阴肺经之气相通,而后,再以意导气,将被诊者寸口的寸、关、尺三部的气息(脉感),通过红线由下到上传递到练习者手指所触及的红线上,即可进行诊脉,剖析被诊者的病因病机(需经过特殊的训练)。

丑时为临卦,气到肾堂。寅时为泰卦,气到玄枢,卯时为大壮卦,气到夹脊穴(脊柱正对两肾处)。辰时为夬(guai)卦,气到陶道穴。

巳时为乾卦,气到玉枕穴(脑后骨)。午时为姤(gou)卦,气到泥丸(两眉之间入内三寸为上丹田泥丸宫)。未时为遁卦,气到明堂(喉咙之下)。申时为否卦,气到膻中(在两乳间)。酉时为观卦,气到中浣。戌时为剥卦,气到神阙穴。亥时为坤卦,气归入海(脐下寸半气海穴)。诊断方法同上依次类推。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燧人弇兹氏是悬丝诊脉及中医理论的创立者

说明:资料来源于玉壶九千参阅王大有先生《三皇五帝时代》编写的《中国古代帝王普》

燧人氏的先祖源起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为东方人的重要支脉。

  距今五万年时,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河期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了摄氏12度,海水冻结,昆仑山大面积被冰雪覆盖。

  距今约三万年时,昆仑山雪线下滑,燧人氏族团已经无法继续生活在昆仑山上只好迁徙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在那里定居下来。

  经过了数百代一万余年的发展,族群迅速扩大遍布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燧人氏全称燧人弇(yan)兹合雄(hong)氏,是燧人氏与弇兹氏世代为婚的两大族团联合体,是中华民族进入远古文明时代的第一始祖。

  这里所说的燧人氏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氏族的总称,因为在燧人氏时期还没有完整的帝王世系记录,我们还无法知道每位帝王的在世年代。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今甘肃祁连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天北极,故又称北极星。

  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

  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今龙首山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部为邻。

  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诺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又称下洛,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

  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燧人氏晚期遗址,遗址中发掘出两种陶片,一种为夹沙深灰陶,一种为夹沙红褐陶。经科学考证,其生产年代距今约在一万二千年前。

  南庄头遗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万二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能生产制作陶器,这是中华人种从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物证。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

  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侯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燧人弇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这十项发明是:

  一、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二、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

  三、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

  四、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

  五、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六、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

  七、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十天干”使用的完全是上古符号文字,称呼也与现在不同,记录于此,供读者参考。(因上古符号文字无法输入电脑,暂时从略)

  八、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九、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

  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

  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

  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由上可见,中医的悬丝诊脉、中医、养生保健理论、道家的养生术理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源自我国一万四千八百多年前的燧人弇兹氏,而不是来自一千多年断章取义的道家!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伏羲继燧氏—开中医之先河!

说明:资料来源于玉壶九千参阅王大有先生《三皇五帝时代》编写的《中国古代帝王普》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7724——前7707年。

  生卒年:约公元前7774——前7707年。

  出生地:仇池(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西南)。

  立都:榆中(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

  年号:罗奉元年(丁丑,前7724年)。

  ——————————————————————————————————————

  伏羲,男,风姓。名伏羲,又称伏羲氏、庖羲氏、庖牺氏、宓牺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首任帝。

  伏羲的母亲是风兖部落的女首领,居住在华胥山之渚(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被称为华胥氏。华胥氏年轻有为,与族叔风偌率族人逐水草而居,过着浪漫的游牧生活。

  一日,他们游牧来到水草丰茂的雷泽(今甘肃陇南市境内),结识了雷泽氏的年轻酋长。这位酋长是一位年轻威武的小伙子,华胥氏和他一见钟情。于是,她沿着这位男子汉的大脚印走入了浓密的草丛,春情萌动,二人相拥,云雨交加,如醉如狂。从此,她就怀上了孩子,于公元前7774年春三月十八日,在仇夷山(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西南洛峪)下的茅草屋里生下了伏羲。

  后来伏羲被送回大帝湾(今甘肃天水市泰安县北)的一个小村子,在那里长大成人,并创制了重悆钺仪勾股(规矩)纪历法,因此人们后来把伏羲所住的小村子称作“成纪”。

  伏羲生而聪明,有圣德。他求学于燧人弇兹门下,因聪敏好学深得老师青睐。燧人氏的首领便把祖创的《河图》、《洛书》传授给他。

  《河图》、《洛书》始作于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以前。

  《河图》又称《星系轮布图》,是燧人弇兹氏青鸟部的大酋长柯约耶劳所创。该图由象征阴阳的二十个图形符号构成,内涵极深,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为是易学、玄学、术学等多学科之先。

  《洛书》是燧人弇兹氏须女部大酋长柯诺耶劳在观察北斗九星时创制。

  我们今天所见的北斗星为七颗,一曰天枢,二曰天璇,三曰天玑,四曰天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故称北斗七星。而上古时候则是北斗九星,除以上七星外,还有牧夫座的“招摇”和“梗河”。

  伏羲得到《河图》、《洛书》后,刻苦钻研,深有所悟。于是他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探天地运行的法则,观鸟兽活动的变化,以自身和自然界万物的形体做象征,创立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伏羲用八卦来与神明之德相通,概括出世间万事万物的情状。

  伏羲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获得了众多年轻女子的青睐。许多部落的女首领纷纷追求伏羲,想获得他的爱情。但是,伏羲却在众多女子之中惟独看上了凤姓姑娘女娲。

  女娲与伏羲同属于大伏羲氏族,但与伏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支系,伏羲姓风,女娲姓凤。他们虽然以兄妹相称,并非同胞兄妹。早在燧人氏时期,各民族部落就有明确的规定,有血缘关系的同族男女不得为婚。古史中伏羲女娲兄妹为婚实属神话传说。

  公元前7744年,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前往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与女娲完婚,时年伏羲三十一岁,女娲十六岁。

  公元前7724年,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数百个部落联合罢免了燧人氏的最后一位大酋长,推举伏羲为帝。

  于是,伏羲立都于榆中(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正式建立伏羲女娲氏政权。

  伏羲以木德王天下,帝号罗奉。

  罗奉元年(丁丑,前7724),伏羲在榆中接替天齐建木的祭天权,燧人氏自此退位。

  罗奉二年(戊寅,前7723),伏羲在榆中不周山重建天齐表木,名此山为方山,又名日魁山。表木名大风雨表。以共工氏为上相,主管不周山上的天齐表木观象台,主持大风雨表的观测,用八索判断方向(地维)为历法天象总管,掌握祭天权,其权位仅次于伏羲。

  罗奉三年(己卯,前7722),伏羲以木星为主观测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以北斗九星的斗柄——“梗河”与大角、摄提、角宿(青龙第一宿)为天下春季之始。以日表八索为定表游表,确立勾股弦周天历度为三百六十度。以每月为三十六日,每年为十月,每年三百六十日。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极,四时,八节。每时九十日,每节四十五日,总共三百六十日。

  罗奉四年(庚辰,前7721),伏羲首设柱下史,以管理历法和天象。首次命人在居住区外围筑墙,始为城,为都;并在城中设灵台,以为祭祀中心。首次立巫政管理制度,设官分政。以龙纪官,命大庭氏为居龙氏,主管建筑;命薮魁氏为水龙氏,主管水利;命阴康氏为土龙氏,主管农牧,兼任中官黄龙氏,主管民政;命混沌氏为降龙氏,主管法律;命昊英氏为潜龙氏,负责制造甲历;命朱襄氏为飞龙氏,负责制造书契。

  罗奉五年(辛巳,前7720),伏羲以共工氏为上相,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为左监,昊英氏为右监。命栗陆氏居北,为冬官,号黑龙氏;命赫胥氏居南,为夏官,号赤龙氏;命昆吾氏居西,为秋官,号白龙氏;命葛天氏居东,为春官,号青龙氏(又称苍龙氏);命阴康氏居中,为中官,号黄龙氏。

  罗奉六年(壬午,7719),夏四月初三日,天降暴雨,一连下了三十天,女娲所居住的凤州被洪水淹没。伏羲、女娲组织族人乘葫芦舟漂流逃亡至麦积山,避难于仙人洞,直至水势减小时才通过山地转移,逃往秦岭太白山,向太白族人求救。

  罗奉七年(癸未,前7718)伏羲族人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重建女娲故居凤城。

  罗奉八年(甲申,前7717),伏羲迁都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并在此修筑城垣。但不久又因洪水逼迫离开陈仓,率族人沿秦岭东迁至骊山、华山一带,进入华胥氏族的领地。华胥氏居住在今渭南市华县一带。伏羲女娲氏居住在华山牛鸠原、枣香河一带。

  罗奉九年(乙酉,前7716)伏羲在枣香河畔建都,称帝王村。女娲则居住在离此不远的栗家原。同时在枣香河东西两岸建盘东寨和盘西寨,在盘西寨栽植梭罗神树,以祈求太平。

  罗奉十年(丙戌,前7715)女娲迁居于焦村原西华,以乾头塬台坝为祭天中心,在西华之西另设西章天象台,实测推算日月失序。三百六十日为一年,日数不足,便把每年增加五日,为年与年之间的过度期,称作过年。

  罗奉十二年(戊子,前7713),伏羲女娲迁居于王屋山。这年的正月二十三日,日全蚀和月全蚀同时发生,天地黑暗,万民皆惧。女娲认为是天道不满所致,她亲临王屋山顶峰,设坛祭天,采山上石洞中五彩石布成东西南北中五宫阵容,于中宫积柴草引火燎祭离火太阳,以表对上天的诚意。果然没多久日蚀和月蚀便完全解除,日月运行如初。于是女娲向伏羲建议重新颁布了补天历,规定新历每年仍为十个月,每月三十六日,过年补天五日,全年合计三百六十五日。同时还下令在王屋山下重建凤城,再立大风雨表。天柱复生,四极重立,通天表木又成,因坛而背方州,因圜而抱圆天,盖天观测系统又重新运作起来。后来古人把这件事神化了,说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yin水……”(《淮南子,览冥训》)。好事者便据此把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了神话。

  罗奉十三年(己丑,前7712),伏羲获白龟于白龟山(今河南平顶山市)。他细心观察龟甲的分布,深入研究《河图》、《洛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了太极原理,始作《太极图》。他发现龟背甲骨中五环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边甲二十四,背圆,腹方,四足撑天地,遂明大道。于大隗山玄元洞(今河南郑州新密市)推衍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是年,伏羲东巡狩登泰山观天下,举行封禅大典。封天下三天三镇:西天西镇昆仑山,中天中镇王屋山,东天东镇泰山。天下文明肇于三镇,孕于土,始于圭,成于文。命泰水名大汶河,命皇策大典为坟。

  罗奉十四年(庚寅,前7711),葛天氏作歌八阕,歌颂伏羲氏族东迁创业的史迹。其歌分为八个章节,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谨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初民自雍州(玄鸟大雷音氏所生之地)而游牧定居,植五谷,谨勤于伏羲所立的测天道(天常)之法,因此达到并完成伏羲帝所规定的测天道力度的要求,敬授民时,不误农耕稼穑,取得万象更新政绩,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罗奉十五年(辛卯,前7710),伏羲移居宝丰(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宣布王屋为天下之中,山名中条山。水为中河,地为中原,表为中央,建木棱罗。

  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统领中州。其族人居于汝水与娲水之间。

  封弇兹氏于磁山,居磁州(今河北邯郸武安市)。

  封雷祖氏于兖州泽,居住在兖州(古济水与黄河之间,今河南荥阳市至山东东营市一带)。

  封华胥氏于华山,居住在华阳(今陕西泰岭以南)。

  罗奉十六年(壬辰,前7709)伏羲迁居于泌阳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西)。

  罗奉十八年(甲午,前7707)伏羲病逝于桐柏鸡公山(今河南信阳市南80公里),终年六十八岁,遗体安葬在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盘古镇)。尊号羲皇。后世又被追尊为泰皇、人皇。

    由上可见,伏羲是继燧氏开中医之先河者。
发表于 2012-11-16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留记号
发表于 2012-11-1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的太深奥,望尘莫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0:08 , Processed in 0.0276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