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2-10-16 05:41 编辑
记得这个题材好象在这里讨论过. 民国的高小毕业生很多年龄不小, 并有私塾的教育打底, 加上环境不同, 不是完全有可比性. 我外婆去考女子师范的时候已经18岁了, 那时候她大概是高小毕业水平, 但她没有上过小学, 完全是私塾教育. 有个亲戚专门突击给她补习的数学. 觉得过去的教育是精耕细作式的, 因为读书的人少, 能做老师的人就是很有学问的人, 老师也更花心思, 教出来的都是精品. 现在的教育是粗放式的, 能保证人人都识字, 出品大概就不如过去的那么精致.
我不觉得语文课本那么重要, 现在书那么多, 孩子想读没有读不到的. 能在学校里把字认了, 会写会用了, 就是语文课的一大功劳. 我看国外的孩子没有语文教材, 小小年纪的孩子, 字都没认全, 就在图书馆大本大本地借书看, 说起这个作者写过的书, 那个作者写过的书, 如属家珍, 老师只是帮助孩子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 这很符合道家的做法, 我很喜欢. 中国的父母总想教孩子这个理念, 那个文化, 所以对语文课本选了哪些文章很伤脑筋, 我基本对过去读过的语文课里选的课文都敬而远之, 不管是古的还是今的, 鲁讯的还是老舍的, 有读伤了的感觉.
家里有本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 也不喜欢, 还是喜欢孩子在中文学校学的那些儿歌和对话, 他们念得高兴, 我听得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