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8867|回复: 17

没有灵魂,只有交易——为何“苹果”会杀人(武志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3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6-23 13:09 编辑

小王子来到了地球,他经过一个玫瑰园,这有成千上万的玫瑰花,简直和他的花儿一模一样。
    小王子感到很伤心,他曾经以为他的玫瑰花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花,其实她只不过是一朵普通的花。
    一天,小王子遇见了狐狸,狐狸说:“你驯养我吧!”小王子不明白。
    “对你来说,我只不过是只狐狸,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而你对我而言,也只不过和其他人一样,但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这世界上的唯一,对你,我也会成为你的唯一。”



上海,女中学生集体援交,最小者不到14岁,最大者不过18岁;
安徽,17岁小伙子为买苹果iPad2而卖肾;
网上,90后女生微博上留照片留电话,愿以初夜换iPhone4;
广州,16岁少女为买iPad2,辱骂并暴打妈妈,被妈妈失手闷死;
……
这些故事真是可怕。
更为可怕的是,或许,它们很普遍。我最近屡屡听到类似的故事,有朋友说她读高中的儿子追债一样要买iPhone4s,并且要立即买到,哪怕花2万元,哪怕去香港排长队,而且威胁说不买就不认父母。需要说明的是,该男孩有过iPhone一代和二代,也曾想要三代,但那时她明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拒绝了他。
还有朋友说,他读初一的儿子暴力倾向很严重,稍不如意就会攻击他,常拿菜刀比划,而且真的拿菜刀追他,最后一刀砍在门上。
苹果的iPad、iPhone、MacBook Pro笔记本和Mac台式机,我都有。它们很是精美,宛如艺术品一样,与其他厂家纯工具性的电子产品很不一样,令我有些着迷。
然而,拿肾换电脑,拿初夜换手机,拿性换奢侈品,以及为此对父母暴力相向……也太恐怖了吧。
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对此,我在北京的心理医生朋友沈东郁在微博上解释说:
iPhone、iPad都是过渡客体,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着丧失爱,就要摧毁剥夺了他们被爱感觉的那个客体。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非常低的,苹果产品在他们心中等同于幼儿睡觉时离不开的泰迪熊,只不过生理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力量远大于幼儿。
这一段话精当而到位,就是有不少术语,我解释一下吧。
客体对应的是自体,自体即“我”自己,而客体即与“我”建立关系的其他人乃至万事万物。
对于每个人而言,妈妈都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客体,而承载母爱的其他客体即是过渡客体。
一些孩子,常见于幼儿,少年也有,他们会钟爱一个小枕头或小毯子,不让家人洗,脏了臭了都不让,如果家人偷偷洗了,他们会大哭,有时会哭晕。
如果细致回顾,家人会知道,这个小枕头或小毯子,妈妈曾与孩子一起共用过。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则说,它们有妈妈的味道。
由此可见,孩子迷恋这些小东西,其实是想抓住母爱的味道。
母爱是什么?
孩子哭,妈妈知道他是饿了,用乳房哺育他。
这一刻,母爱借妈妈的乳房而传递,妈妈的乳房就成了过渡客体。
孩子哭,他渴了,妈妈用奶瓶喂他水喝。
这一刻,母爱借奶瓶而传递,奶瓶成了过渡客体。
如此这般的情形无数次发生,量变引起质变,有一天孩子突然领悟到,母爱并不等同于乳房、奶瓶或其他,母爱是无形无质的。
有了这样的领悟,孩子就会放下对过渡客体的执着,或者说,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的执着。
也可以说,有了这样的领悟,一个孩子的心就被照亮了,他懂得了灵魂的真实存在。
然而,假若母爱的累积效应不够,这一领悟没有发生。甚至,母爱稀少,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着。
最初,爱的载体都有照顾与陪伴功能,经典如泰迪熊,这是美国孩子最常见的公仔,毛茸茸地可以让孩子抱着,也可以充当孩子假想的玩伴与聆听者等。健康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对泰迪熊很有感情,但他们不容易痴迷,而太痴迷于泰迪熊的孩子,原因都可能是儿时获得的母爱太少。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杀手里昂的“泰迪熊”是那盆植物,后来变成了同样缺乏爱的小女孩。
里昂为那个小女孩而死,可套用沈东郁地另一篇微博“为了得到爱,不惜一切代价!”
在这一点上,我们都是一样的,正如一首歌的歌名《死了都要爱》。
关键是,为什么而死。
里昂为小女孩而死,有了灵魂层面的味道。为电脑和手机而死,则显得可怜而可憎。
但这些故事其实是一样的。母爱获得太少的孩子,就会执着于母爱载体。既然母亲表达爱的方式给孩子买东西,而不是陪伴与细腻的关爱,那么孩子就没办 法发展到灵魂层面的爱,而是会执着于这些东西。先是很小的需求,一颗糖,一串糖葫芦,一个小玩具,最后则发展成手机、笔记本电脑,乃至其他。
最初思考援交少女的事情时,我脑海里跳出一个短句——“没有灵魂,只有交易。”
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知道,爱是有灵魂的。但若体悟不到这一点,灵魂层面的爱就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满足需求,这总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换我所渴求的。
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贵。身体是什么?肾是什么?不知道,体会不到,我只看到我的渴求,一部iPad2,它闪闪发光,具有无可匹敌的吸引力,啊,有了它,我太心满意足了……
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贵。iPhone到手了,有形有质的美妙之物到手了,但那满足感,也就只是到手那一刻,很快的,它就消散了。
于是,有了iPhone一代,还要渴求二代,有了二代,还渴求更新的……
寓言小说《小王子》中,小王子居住的小小的星球上,只有一朵玫瑰花,他以她为骄傲,以为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花。但到了地球上,他发现了一个玫瑰花园,那一刻他很失望,原来他的玫瑰花并非是独一无二的。但狐狸让他明白,他的那朵玫瑰花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驯养了那朵玫瑰花,玫瑰花也驯养了小王子。
驯养是怎么发生的?
每天,小王子要给玫瑰花浇水、捉虫子、遮太阳,还要陪她说话,有时要满足她小小的虚荣心……就是在这些琐细的行为中,小王子驯养了玫瑰花,玫瑰花也驯养了小王子。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常常还有一个可怜的命运——被指称“溺爱”坏了。
其实,并非是溺爱,而是缺爱。研究发现,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3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如果深入了解那些被“溺爱”的孩子,你会发现,没有一个能满足这个基本条件。
达不到这个条件,孩子的心就难以发展到,真的体会到无形无质的爱,或者说灵魂层面的爱。
小王子对玫瑰花的照顾中,需要时间与精力,或者说,需要心。
然而,只是给孩子一部iPad,这未必是有心。
我一位来访者,她觉得她基本满足了我刚刚所说的条件,但她的一开始如天使一般美丽而可爱的女儿,到了四五岁后变成了小恶魔,常常失控,激烈地攻击她和丈夫,主要是攻击她。
她从未和女儿有严重分离,她读了很多育儿书,尽可能用书上的办法与女儿相处,但却收获了这样的结果,令她绝望,甚至觉得生命都没了意义。
仔细地聊下去,发现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她很少和女儿拥抱。这源自于她的童年,她10岁前没和父母一起生活,所以得不到拥抱,最后变成惧怕并抵制拥抱。
后来又发现一个问题,她是将育儿书上的办法当成“任务”来对待的。
如果给孩子喂水时就只是一个任务,那么就只有奶瓶这一过渡客体存在,而无形无质的母爱就没有传递。
明白这两点以后,她开始学习,用心对待女儿,将一切任务变成与女儿一起的玩耍。譬如洗澡,当只是任务时,女儿会抓狂,但现在她仔细体会碰触女儿的身体,和她一起玩耍,结果女儿会说,妈妈,多玩一会儿,妈妈,什么时候我们还这样玩啊?
这时,洗澡这件事也成了过渡客体。但这种有心地在一起,就是彼此驯养的过程。
果不其然,随着这样琐细时刻的累积,女儿的暴力倾向变得少多了。
沈东郁的说法很科学,而我一个朋友的说法很感性。她说,对妈妈的那种暴力倾向,就像是,想撕碎妈妈的这个僵硬的壳,看一看是不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真爱自己的事物存在。
溺爱不是孩子的答案,狼爸虎妈更不是孩子的答案,答案在于心,在于灵魂。
发表于 2012-6-23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听隔壁邻居奶奶说起我大约1岁半左右的糗事,那时候爸爸妈妈忙着工作,经常把我托在奶奶家照看一下,有一次妈妈回来接我回家,结果我嚎啕大哭很久,那叫一个凄厉,搞得老妈莫名其妙,就只好去找奶奶问为什么,结果奶奶想啊想,说我一下午都抱着玩一个算盘,最近的玩具就是这个了,难道是因为要这个算盘的缘故?结果拿了那个算盘一递给我,我就马上不哭了···
长大之后这事就被拿出来笑话了我几回,现在想来,原来那个算盘有奶奶陪着我,赋予我爱的安全感,所以我才会那么在乎它吧,离开了算盘,我的情感寄托就失去了,所以才会大哭不止哦。
发表于 2012-6-23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很多年不看电视报纸杂志了,去年也放弃上淘宝网了,这里面充满了各种诱惑,老师曾经说:经营者是引导制造需求和消费的,而消费者是被引导的。
作为一个营销人员,或许可以稍稍冷静理智的面对这些广告的,而作为一个消费者,被铺天盖地的各种精致广告诱惑着,就很难脱离那些制造出来的幻境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听隔壁邻居奶奶说起我大约1岁半左右的糗事,那时候爸爸妈妈忙着工作,经常把我托在奶奶家照看一下, ...
晴暖香 发表于 2012-6-23 13:50


嗯,很多小孩子会有依恋物。
都是有原因的。
发表于 2012-6-2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知道,爱是有灵魂的。但若体悟不到这一点,灵魂层面的爱就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满足需求,这总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换我所渴求的。
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贵。身体是什么?肾是什么?不知道,体会不到,我只看到我的渴求,一部iPad2,它闪闪发光,具有无可匹敌的吸引力,啊,有了它,我太心满意足了……
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贵。iPhone到手了,有形有质的美妙之物到手了,但那满足感,也就只是到手那一刻,很快的,它就消散了。
==================
一针见血!我们做父母的该醒醒了。古老师在亲子课上讲的几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社会风气是不好,是大不如从前,教育制度是不好,现在的一切都不如以前单纯,但光埋怨有用吗?社会和学校会因你的埋怨有改变吗?不会,个人的力量影响不了整个趋势,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能影响我们自己的孩子就足够了。
发表于 2012-6-23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有时能朦胧地感觉到一些,看了此贴后觉得比较清晰。
谢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儿看到隔壁姐姐有一个带密码锁的本子,可是姐姐不告诉她密码,伤心异常。文具店的阿姨看见了,送给她一个带锁的本子,昨天回来就把全家人的电话写上了,今天又在一页上画了两颗心写上妈妈,然后要求我在下面写“在我心中最爱妈妈”激动得我啊,眼泪都要出来了!女儿5岁半,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这几年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需要的是爱,无私包容的爱!
发表于 2012-6-26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常常还有一个可怜的命运——被指称“溺爱”坏了。
其实,并非是溺爱,而是缺爱。研究发现,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3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如果深入了解那些被“溺爱”的孩子,你会发现,没有一个能满足这个基本条件。
达不到这个条件,孩子的心就难以发展到,真的体会到无形无质的爱,或者说灵魂层面的爱。
小王子对玫瑰花的照顾中,需要时间与精力,或者说,需要心。

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方向,全心全意陪伴我的孩子!
发表于 2012-6-26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到了我的儿子。他痴迷于买玩具,好像永远买不够。我后来意识到是否他内心缺少什么,现在明白了,我实际上从未真正的给与他爱。我是姥爷带大的,妈妈这个称呼对我很漠然。我没有用心去爱我的孩子,就像老师说的,人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很幸运,我现在在成长,和儿子的相处自己都感觉到自然亲近好多,朋友送儿子的汽车,他到现在还没打开,好像真的不再那么有兴趣了。
发表于 2012-6-26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妈妈一直在试图补偿,可为何我的心就不肯向她打开了呢?上过老师的课后和她相处感觉好一些,可拥抱她,依然有困难呢。
发表于 2012-6-27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对了!
武志红老师总是能把道理说的很清楚很透彻,这个男人不简单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23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我一个朋友的说法很感性。她说,对妈妈的那种暴力倾向,就像是,想撕碎妈妈的这个僵硬的壳,看一看是不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真爱自己的事物存在。”----多么深刻的见地啊,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儿子暴力倾向背后的真正渴求的东西是我对他的关注和真爱。
谢谢aliliya的精彩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3-2-23 22:04 编辑
“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儿子暴力倾向背后的真正渴求的东西是我对他的关注和真爱。...
yanggao3652 发表于 2013-2-23 21:50


赞叹!
发表于 2013-2-24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我一个朋友的说法很感性。她说,对妈妈的那种暴力倾向,就像是,想撕碎妈妈的这个僵硬的壳,看一看是不 ...
yangg“而我一个朋友的说法很感性。她说,对妈妈的那种暴力倾向,就像是,想撕碎妈妈的这个僵硬的壳,看一看是不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真爱自己的事物存在。”----多么深刻的见地啊,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儿子暴力倾向背后的真正渴求的东西是我对他的关注和真爱。
谢谢aliliya的精彩分享。ao3652 发表于 2013-2-23 21:5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7:51 , Processed in 0.0227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