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780|回复: 17

《爱和自由》读书会作业(aliliya)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0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6-1 08:26 编辑

第12章:《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1、请说出本章中对于“应该怎么理解孩子”的原文中的答案文字

P097——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一旦开始独立,父母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听话。”实际是孩子要成长!要照他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
P098——我对大夫的不耐烦感到惊讶。我说:“你作为一名大夫,就更应该了解儿童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儿童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适应你们的工作,而且让他们自由地观察并同你交流,在观察了解的过程中解除恐惧。”
P099——这些事情从根本上讲就是儿童发展中的自由。有些时候孩子要发展什么我们知道,那是经过客观谨慎的研究才知道的,这需要很专业的背景知识,需要我们对孩子深深的爱。
P103/104——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儿童就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任何一个老师和家长都应该首先这样理解孩子,这是最主要的。


2、我读了本章之后,我认为孙瑞雪老师觉得“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一是需要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与需要,这个需要专业的知识学习
二是需要对孩子深深的爱(不是伪装的爱),爱儿童,就会给儿童自由,爱和自由,是儿童成长的基本条件。

3、我的问题

《爱和自由》P097——甚至应该说,我们平时给孩子的时间都不多。越是大城市的家庭,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机会就越少。因为家长很忙,时间总是不够,各种事情都排在孩子前面。家长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工作、欣赏孩子想要欣赏的东西,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时,家长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我的问题:成人为何总是心不在焉?

4、观察实践心得

在儿子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到来时,我临阵磨枪地学习了许多关于儿童自我意识敏感期的知识。的确是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对儿童成长规律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了解,那我就在儿子说“不”“不要”的时候不能理解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处理。

5、其他感悟

ACT技术(实际上我相当不情愿地称之为技术 ),A就是对孩子的情绪、想法、愿望、动机,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A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近期对ACT的猛学习和猛实践,让我对理解孩子,有了更深的感悟,理解接纳孩子,是多么重要。
而且慢慢地发现,ACT技术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可以加以变形,并非仅仅是给孩子设限时使用,应用的范围很广)
对自己的理解接纳,也随之水涨船高。

理解万岁!



(以上作业贴形式供参考,你可以有你自己的形式)
发表于 2012-5-30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aliliya 的帖子总是给我那么多启示,热情,活力,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aliliya 的帖子总是给我那么多启示,热情,活力,信心
明明如月 发表于 2012-5-30 21:17


发表于 2012-5-3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aliliya

从你的贴子里面发现ACT技术,正在被我广泛的的应用。我家宝贝也是处在自己意识敏感期很适用,个人认为用在谁身上都合适,是一个很好的代替说不的表达方式。
再次感谢你的分享。
发表于 2012-5-3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liliya

从你的贴子里面发现ACT技术,正在被我广泛的的应用。我家宝贝也是处在自己意识敏感期 ...
可玉 发表于 2012-5-31 11:56


ACT为何物?我搜遍百度也没找到答案。高人指点一下吧!
发表于 2012-5-31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可玉 于 2012-5-31 17:27 编辑

回复 5# 十二妈

请看丽丽有关的贴子,我也是从她那儿知道的.非常期待游戏治疗这本书.
http://216.24.199.190/thread-44181-1-2.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ACT为何物?我搜遍百度也没找到答案。高人指点一下吧!
十二妈 发表于 2012-5-31 13:13


这个帖子里
http://216.24.199.190/viewthread.php?tid=55613&highlight=ACT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liliya

从你的贴子里面发现ACT技术,正在被我广泛的的应用。我家宝贝也是处在自己意识敏感期 ...
可玉 发表于 2012-5-31 11:56


赞“广泛应用”,必须握手
发表于 2012-6-5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aliliya

还是要感谢你,带来这么好的宝贝。
发表于 2012-6-5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ACT技术的原贴在这里:
http://216.24.199.190/viewthread.php?tid=55613&highlight=ACT

以后可以用ACT了。先接纳后问原因。再解决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6-5 22:05 编辑

第12章 自由与纪律

1、P107:蒙特梭利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大家就会不明白,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是啊,是挺不明白的,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

2、P108:她想动,这是她的内心告诉她的,但她的内心不起决定的作用了……这个孩子做什么根本听不了自己的心声,她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人不能成为他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

这几年,非常之流行的一个词儿就是——纠结。我理解,这里也是多重人格的意思,太多人格发出了太多的声音,这个说往东,那个说往西,这个说不行,那个说还可以……人就开始纠结、两难……痛苦产生了,我想绝大多数成人都有过纠结的体会,常常在纠结的时候喜欢听他人的建议,但是即便得到了建议,也只是多了一个纠结的选项,并没有办法不纠结……一个人有一把宝座,宝座上挤了N多人,N多声音……能不痛苦吗?

3、我们学校有很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大孩子,以前他们可能很听老师的话,很听父母的话,每天的工作或是玩耍都由老师来安排。就是老师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来我们蒙特梭利幼儿园以后,突然把自由给了他,他就不知道做什么了。

这段让我想到一个朋友的分享,她参加了一个工作坊,完成了一定的内容后,老师说,接下来的5分钟不是休息,而是每个人在这个场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开始。结果……大家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没有老师给指令给安排,大家都不知道该干些啥,想做些啥。

4、自己有心理障碍又自知的人太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碍有不自知的人太多。

这句话我真是太感慨了,我想到打招呼这件事。经过参与探讨的朋友们一起探索觉察,发现作为成人的我们,都在打招呼上面不同程度地存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可是在此前的30几年里,对打招呼这个事,对自己有心理障碍这个事儿,几乎一无所知,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觉得自己正常极了……真的是“自己有心理障碍又自知的人太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碍有不自知的人太多。”

5、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秩序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太抽象了……抠不明白……不甘心……

6、这3种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这个禁止不是靠惩罚,而是靠提醒孩子。

平常生活里,基本上都是被搞反了,不是靠提醒,而是靠惩罚。

7、蒙特梭利说:“真正的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于工作。”

太抽象了……抠不明白……不甘心……

8、在蒙氏教育中,智力的发展不是放在首位的,人格的发展才是第一位。人格发展正常了,智力发展也就正常了。而纪律不过是一种儿童乐于遵守的规则而已。这些都必须依靠自由。

“人格发展正常了,智力发展也就正常了。”,这个概念在今天大多数的父母眼里,并不普及。
智力发展,知识的灌输通常是第一位的。
即便通常知道德育很重要,品德很重要,人格很重要……也不知道该怎么搞
比如,惩罚孩子这样的方式能否让孩子有个高尚的品格?比如大量读经听经能否帮助孩子将经典肉体化内化?

9、我再举个例子,我们学校有个小孩,他特别喜欢偷吃东西,“偷”吃谁的东西呢?就是其他小孩带来的东西。老师放在柜子上,他总是出去拿,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问我:“孙院长,这个孩子总是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会不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我说:“不会,儿童偷吃东西,在成人看来他是偷着吃别人的食物,但是,在儿童看来,他不是偷,他就是觉得那个上面有好吃的,为啥不给我吃呢?”我问老师这孩子吃了那东西影响别的孩子吗?她说不影响,我说好,我们用一个办法试一下。老师说,这个孩子每一次站着凳子拿东西时,只要被老师看到他就很尴尬,有时会说老师,我给谁谁谁拿。他还编个谎,老师说他有撒谎的毛病,我说:“这些都不重要,他这个时候,吃最重要,他觉得这个食物太诱人了,他什么都忘了,他就去拿这个东西。”,下一次他再拿东西时,你就说:“老师来帮你拿。”每一次都给他拿。我们都是也非常配合,当他每次拿的时候,老师就说:“你是不是拿不着,老师来帮你。”每一次都这样,持续了3个月。

这段是让我最困惑的!!
按照我的思路,拿了别人的东西,肯定是要出手限制的,那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的,动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同意。
为什么孙老师没有限制呢????

10、这个结果就是自由和尊重的结果,只靠惩罚和所谓的教育,只能使孩子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惧怕你的威力。但是靠这种尊重,靠老师对待他始终不变的尊重态度,时间长了,尊严和自尊占到了首位。在儿童那里,自由是快乐的自由,纪律是快乐的纪律。

虽然理解的不深刻,但是我仍然感动!“纪律是快乐的纪律”,很少能在自己这里体会到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11 21:17 编辑

内容:第15章-16章:《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本次活动作业:
1)为什么一般情况下不上集体课?

因为儿童在刚刚进入教室的时候,是不可能有纪律的,要在长久的过程中,在混乱的过程中,孩子才会逐渐形成一种自然倾向,这时候教室才能知道这个孩子喜欢什么。在这样的状态下,集体课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你正讲着时,他可能没听,也可能走了。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点也不在一个点上,他还没形成内在的纪律,他要走掉,你又不能制止他,除非你让孩子害怕你。

2)授课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授课的形式是:简洁、明白、客观。

明白——孩子们在6岁以前不是靠向别人学习来建立概念的,他是依据自己对生活和事物的体验建立概念。而我们成人通常一讲就是一堆话,一堆话就是一对概念,对孩子来说,用概念解释概念是说不清的。另外,成人的概念错的太多了,儿童通过观察,能自己把握,建立正确的概念。这不是来自谁对他的教育,而是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于他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体验。一名优秀的蒙氏教师首先不是给孩子讲什么,而是维护孩子的自由!回想我们的成长经历,许多观念和概念来自外界,来自父母、老师和一大堆同实际生活不相符的文章书籍,并不是来自我们自身的体验。当我们长大,发现世界不是像别人或文章中说的那样,我们已经无法再建立我们自己的东西了。如果我们不能给儿童一个正确的回答,就可能出问题,所以这首先要求老师,如果你不懂的话,不要胡编乱诌。我们如果告诉孩子:“我不知道这个内容,我们可以去查书。”我们如果不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对孩子可能有终生的影响,因为他有可能终生不变地使用童年形成的概念。

简洁——即使废话少说。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简洁”是幼儿教学的妙法,它使语词袒露,直指对象。它排除了注意对象以外的干扰,给出即时环境的主词。它非常对应儿童初期“电报语”的特点,突出要语,省略杂陈。你若废话连篇,会把儿童的心搞乱。因为你不知道你的哪一句话把儿童的注意力打乱了,反而把儿童没有掌握的概念同其他事物隔离开。“简洁”是蒙氏教育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尽力将一个概念同其他事物隔离开来。就像我们吃饭摆筷子一样,我们想用筷子建立儿童对数的概念,但儿童可能完全把注意力放在谁缺少一双筷子上了,而不是数本身,这时筷子就变成了废物。用图画帮助记忆是一种辅助性的记忆方法,对老年人是有帮助的,对那些记忆力差、大脑受过伤害的人是有帮助的,对儿童一点儿帮助都没有,不仅没有,而且会更糟,都是废图……废话,废物,废图满天飞……

客观——蒙特梭利说:“教授必须以不表现出教师个性的方法进行,仅仅突出教师想要孩子注意的客观对象。”因为每一位老师的性格和习惯动作都不一样,小朋友会有一些类似老师的一些动作。老师的能动性太强,就没有办法让儿童达到一个客观的状态。比如走路,每个老师的走路姿势不一样,每个班的孩子姿势也不一样,有的老师走路是大踏步,孩子就一路小跑,有的老师走路速度慢,孩子路走也不快,每个班的孩子出来都不一样。儿童在发展,当儿童达不到成人的能力时,他就会看你,模仿你,吸收你,小时候养成的很多习惯,很多行为方式,可能终生都在使用,而且不会提到意识层面来认识,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求老师尽量要客观,客观到什么程度?把你自己的所有不文明习惯都抛弃掉!不要以为你的观念——道德、价值、审美都是正确的,更不要试图把它强加给孩子。仔细想想,我们只有小心地检查自己,尽力克制我们的偏见、弱点、较低的意识层次,尽可能地以我们最好的举止和语言面对儿童,才能谈得上客观。(这让我想起《游戏治疗》中,对治疗师的要求)

3)怎样让孩子过度到可以自己操作教具的阶段?

1、儿童进入幼儿园的第一件事是让儿童认识厕所、脱裤子、擦屁股要亲自示范,然后带孩子看我是。
2、带孩子认识幼儿园的环境。(甚至是出园走走,因为儿童有种潜意识,他也许会担心,进了而幼儿园就出不去了)
3、对幼儿园的安全感建立之后,开始进教室(教师门始终要开着,要让他感觉到能出去也能进来),听老师阅读,静坐,生活练习“要归位”,这一周老师主要是观察自由中的儿童,“归位”这个主题课一般要进行一周。同时帮助孩子建立“谁先拿到归谁,其余的人请等待”的概念。
4、养成这些习惯后,可以进行别的日常生活训练,比如,拿杯子喝水、端碗吃饭、上厕所等。不要超过10分钟,不要演讲,要用实物和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成人用语言来教育儿童没有太大作用,但在动作的过程中儿童会自己形成自己的经验。这个过程会很慢,但不能着急。当孩子乱扔废纸时,老师要对他说“你忘了什么”,而不是训斥。
以上这些如果都能做到,就为进一步观察儿童的心理状态建立了最重要的基础,儿童的秩序在学校里就会形成了。儿童进入幼儿园一个月后就可能会开始操作教具了。



4)看了这两章之后对你的启发和感悟

P141,“通话到底能给儿童带来什么?既然儿童对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是通过感官,而不是通过语言的教授,我们就认为讲故事只起了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和发展孩子的逻辑。这也是一个练习语言的过程,与创造力的发展没有多少关系。”
我的问题:童话和故事,到底给孩子带来什么?(近期正想给儿子采购绘本)

P138,“小时候养成的很多习惯、很多行为方式,你可能终生都在使用,而且从不会去提到意识层面上来认识。”
对这一点,实在是深有感触,通过看海灵格的一些书和家排视频,太多潜意识的东西都没有被带到意识层面上来,如果看到,会发现:很惊人的!!!

P132,“儿子停止了哭泣,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妈妈,应该这样说,他有时候爱我,有时候不爱我。’”
父母有时候爱,有时候不爱,这是否是亲子关系中的真相???打和骂是不爱,还是无论怎样,背后都是爱?

P142页上面的例子,原则是老师不可以训斥孩子,需要提醒孩子“你忘了什么?”,但是这个孩子正在专注忘我的时候,去提醒他“你忘了什么”就又有问题了。这也让我想到之前的感觉VS技术之争,如果执迷在技术层面,对孩子的状态没有感觉(孩子正在往我专注中),那么看起来是正确的技术,使用出来,却是一个破坏效果!

P143,“仔细想想,我们只有小心地检查自己,尽力克制我们的偏见、弱点、较低的意识层次,尽可能以我们最好的举止和语言去面对儿童,才可能谈得上客观”
这里,让我想到《游戏治疗》中,对一个治疗师的要求,一个治疗师自我觉知,自我接纳,提升意识层次的重要性。

P148,“儿童有一种‘集体意识’,在这个意识中他会感知他应该做到的自我控制”
这个集体意识,我很确定,就是海灵格说的集体良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1)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一阶段:儿童能够顺从,但并非总是如此,在这个阶段,顺从与不顺从是互相交织的。3岁以前,当他的本能冲动和你的命令正好一致,他顺从你,如果不一致,儿童就绝不会顺从你。如果孩子非常顺从成人,很乖,那是因为他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已经丧失了。

二阶段: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他表现顺从,他具备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儿童具备了这种能力,做起事来救不会有障碍。3岁以后,在幼儿能够顺从以前,他肯定已经发展了某种品质,他不可能突然就按照另一个人的意志力行动。

三阶段,顺从真理。儿童在漫长的头6念不断按自己的心智发展、并建立相当的能力后,他开始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开始顺从这种规律,第三个阶段的顺从就建立了:顺从真理。



2)顺从与意志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意志是服从的基础,先有意志,后有服从。

3)孙瑞雪老师所说的“集体荣誉感”与我们平时大家理解的“集体荣誉感”有什么不同?
孙老师说的“集体荣誉感”来自儿童内在的纪律和感觉,儿童发自内心不愿意去破坏它,愿意顺从它。
通常所说的“集体荣誉感”是来自他人的灌输和说教,这个说教也内化到生命中去了,但是是以教条思想的方式内化进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发生的三件事

吃:今天在中山公园看到一幕,一个孩子拿着一根烤玉米,说:“硬!不好吃!”他妈妈说:“怎么不好吃?就是烤硬了才好吃!”他妈妈在说这句话的同时,把孩子伸出来烤玉米又按回了孩子嘴边。孩子很乖,没有再次反抗和表达自己,吃了起来。(后来怎么样就没看到了)

玩:另外一件事,门口有卖玩具的地摊儿,有一个专卖玩具自行车,做工不错,儿子和QQ各想要一个,儿子拿起了一个红色,老板拿起黄色说:这个多好看,你要这个吧。儿子把红色的放下,拿起了黄色,我拿起红色和儿子核对,这两个你更喜欢哪个?儿子把黄色的放下,又拿起了红色,交钱走人。

睡:儿子昨天10:30睡觉,今天14:00才睡。



吃、睡、玩具,归根都是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感觉,值不值得相信?一个人的选择,值不值得尊重?
只有信任和尊重,一个人真实的自我才会发展起来。

如果没有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一个人的的感觉和选择不断地被否定,慢慢地,他就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不和自己的感觉连结,最后很可能沦落到只剩下了一种思考功能,心理学称之为:假自我,人格分裂!

孩子天生和他们的感觉在一起,不需要醒来。
而我们的感觉,沉睡太久,需要慢慢被唤醒。

感觉醒了……
发表于 2012-8-23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的感觉,值不值得相信?一个人的选择,值不值得尊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0 11:24 , Processed in 0.0376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