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1727|回复: 78

《爱和自由》读书小组学习贴(无所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0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2章:《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1、应该怎么理解孩子?原文中的答案文字:
“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但在孩子真正有了独立的意识,需要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状态时,父母却难以做到爱了”;孩子“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
“让孩子有一个自我调解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对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在人的一生中,拿出六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只有付出心血,让成长的一分一秒积攒起来,才可能造就出一个非常成功的孩子”;
“当你不知道如何办时,给孩子自由”;“儿童小时候哭是绝对有理由的”;
“有些时候孩子发展什么我们知道,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
“只要给儿童自由,有了自由,儿童就会自动施行我们想不到也不理解的"神奇"的发展方式”;
“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宽广!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儿童就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成长的基本条件。”但有时候爱回是伪装的爱,孩子用他的心灵能感觉出来”;
“一个正常的儿童,他应该是沉静而又安详的。他会长久地站在你的旁边观察你。”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2、我读了本章之后,我认为孙瑞雪老师觉得“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作为孩子父母亲,孩子生下来自然会疼爱孩子,但是这种爱要外化成孩子需要的爱和自由:陪伴孩子,观察孩子,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这都需要时间,精力和心血,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成人的错误,我们需要先认识到这些错误,意识到我们自身成长的问题;对于孩子的了解,即使成人在很努力地观察,研究,我们其实还是相当无知的;但是若能意识到这种无知,怀着对孩子的爱,我们就可以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我发展,跟随内心的声音,我们可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我们也会愿意敞开我们的心,抛开我们的成见,以一颗好奇的心去陪伴孩子,欣赏生命,更深入地去了解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3、我的问题
暂时没有
发表于 2012-5-30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交作业啊,范本,我也来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4、观察实践心得
孩子自己的意志,需要被理解:
我女儿(快3岁)在家都是赤脚,地上有灰尘,脚上会脏,上床之前,我要求她把脚擦干净,她不愿意。通常,我会提醒她需要擦脚在上床,有时候她自己擦,有时候要求我给擦,有时候就不擦,踩脏了床,我就跟她表达我的不满。有一次,她爸爸要她擦脚,她嘴里说不擦不擦,我拿着抹布就去给她擦,未经她允许,我嘴里也说:你不想擦,不想擦。但我还是给她擦了,她大哭。我当然是可以坚持让她擦脚,但是要她自己做出决定(比如,我告诉她必须擦脚才可以上床,可以问她,是想自己擦,还是要妈妈帮忙),但是我这次没有给她足够的时间去做决定,而是直接给她擦了。她哭得很委屈,嘴里还一直说:我不要擦,我不要擦。我跟她说:妈妈强迫你了,你不想擦。哭得不那么厉害了,过一会儿,加上困,就睡着了。半夜醒来哭,嘴里还说:我不要擦,我不要擦。然后滚来滚去,根据我的判断,她还有情绪,但同时,她想尿尿了。我就说:不要擦,不要擦。然后问她是不是要尿尿?她就一直摇头。我也没硬抱她去尿。又哭一会儿,尿床上了,然后就安稳睡去了。这可真是令我恼火。不过我清楚,她因为睡前事件,还在表达她的“不要”的意愿,虽然她是想去尿尿了,尿到床上我也只好一声叹息了。通常她被尿憋醒,也哭,我问她要不要尿尿,她就会一边哭一边点头(虽然她很不喜欢起来去尿尿),但是因为擦脚的事情,她还在表达“不”,所以这次问她她也是摇头。那我就只好自食苦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4、观察实践心得
我女儿到外面的环境中,都是先观察。到了游乐场,要观察很久,才会决定去玩儿。到超市或者商店,很多时候她需要大人抱,或者坐购物车也可以,一是安全感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发现这样方便她观察,要自己走路的话,会令她分心,成人大部分脚步匆匆,她也不习惯这个节奏,小孩个子小,人多的话,还要避让,她就没办法全心观察了。
另外,她即使在专心做一件事(譬如看动画片),我在忙别的,我做的事情若是有变化,她都知道,我说什么话,她也都听到了。她突然就会问一句什么话,我就明白我做的说的,她都有觉察。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5、其他感悟
书中有段话:“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也有人反过来说,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但意思是不一样的。大人什么样,孩子就表现得什么样。“
我在几米漫画“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看到这么一段:
“大人都爱说孩子是他们的一面镜子,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大人的反射,要让孩子有好模样,大人应该先做好榜样。
可是,我不想要变成好模样,也不需要好榜样,我要自己长大,变成自己的样子,我讨厌变成别人的镜子。”

若大人的存心是:要通过自己的好榜样,让孩子有个好模样,这已经是对生命本身的不了解和不信任了,这也是一种控制和压制。这样情况下,孩子也没有自由可言。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这样一种需求: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但是这个需求大部分都没有被允许,结果内在的需求和外来的压力,渐渐内化成我们内心的争斗,这种争斗耗尽我们的心力,把我们变成活死人。
发表于 2012-5-30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不学习,赶不上无所住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所住 于 2012-5-30 17:16 编辑

6、摘抄一段 (摘自《一生的学习》---克里希那穆提)
跟上面感悟有关的:
然而关于“指导”的问题呢?是否任何指导都不该施予呢?这问题的答案在于“指导”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如果教师的心中已消除一切的恐惧和支配欲,那么他便能帮助学生有创造性地了解和自由。然而,如果教师心中有意或无意地想将学生引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则显然他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指导一个人走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自己制定的或由他人强迫灌输的---即损害了他的创造力。

如果教育者关心的是个人的自由,而非他自己的成见,则他会鼓舞孩子去了解他本身的环境、性情、宗教和家庭的背景,以及这一切可能加诸他身上的种种影响和结果,借此使孩子发现了自由。如果教师的心中有爱和自由,那么他便会注意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困难而去帮助他;学生便不会成为只按照方法和公式操作的机器人,而是永远警觉、留意、自动自发的人。

正确的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最感兴趣的事物。如果学生没有找出他真正的天职,他会觉得虚度了一生。他在做着不乐意的事情时,会有受挫的心情。如果他想成为艺术家,却做了公司的职员,他将牢骚满腹,抑郁寡欢地度过一生。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出他所愿意从事的行业,并且看看它是否值得。一个男孩子可能想成为一个军人,然而在他走上这条路之前,应该帮助他明白:军人对于整个人类是否有益。
......
如果父母真正关怀他们的孩子,他们便会建造一个新的社会。然而大部分的父母根本就不关心孩子,因此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顾及这件最迫切的问题。他们有时间用在赚钱、娱乐、仪式、崇拜之上,却无暇去考虑什么才是孩子所需要的正确教育。这项事实,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面对它。对这项事实,可能意味着必须放弃他们的娱乐与消遣,而他们当然不愿意这么做。因此,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那儿的教师也不比他们更关心孩子。为什么他要关心?对他来说,教育只是一项职业,一种赚钱的方法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可玉


这也是个习气。我一直都是个听话的学生。
嘿嘿,不过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是真心喜欢学习这些。
发表于 2012-5-30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根本就不关心孩子,因此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顾及这件最迫切的问题。他们有时间用在赚钱、娱乐、仪式、崇拜之上,却无暇去考虑什么才是孩子所需要的正确教育。这项事实,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面对它。对这项事实,可能意味着必须放弃他们的娱乐与消遣,而他们当然不愿意这么做。因此,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那儿的教师也不比他们更关心孩子。为什么他要关心?对他来说,教育只是一项职业,一种赚钱的方法而已。
无所住 发表于 2012-5-30 17:15


这段摘抄,让我很感慨,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2-5-3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无所住

你的积极和努力让我羞愧,在我眼中你已经是个很好的学习榜样了。看你的贴总有很多感悟。非常感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所住 于 2012-6-5 17:00 编辑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1、a.孙瑞雪老师所说的纪律是什么?b.如何才能获得这种纪律?
a.“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

b.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形成了。所以有为老师这样讲,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2.我怎样理解这种纪律以及如何获得这种纪律?
儿童需要做自己的主人,如孙瑞雪老师的书中提到的儿童必须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情绪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认知的主人、精神的主人。
要获得这种纪律,要给儿童爱和自由,不控制儿童,成人不以自己的兴趣来主导或者引导儿童,让儿童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儿童在专注的状态中,需要不受干扰,在感知和把握事物规律的时候,成人没有先入为主的说教和自以为是的教导,除非儿童主动表示需要,在儿童遵循某种规律的时候,成人不去粗暴干涉或者不以为然,给儿童时间深入观察和感知。这需要成人直接面对自我成长中的种种局限,并意识到自己的种种投射,从而不把种种冲动变成对儿童的种种控制和限制的行动,而是自我转化。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3、我的问题
暂时没有。
4、观察实践心得
有一个现象:不是十分了解女儿的朋友或者陌生人会给我女儿一个评价,说这个孩子很乖。实际上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就是听话,她有自己的主意,她听从她自己的,除非她自己的认知跟我们的一致,不然她就坚持她的观点。她这种乖其实是一种顺从。这是本书第十七章讲到的内容,跟纪律也有些关系。我觉得这是源于她在陌生环境中都是先进行观察,我们很少干扰她观察。她发现了环境中的规律就自然会遵循。比如朋友来家,我跟朋友聊天,她就坐我怀里,安静地听。
记得回去探亲经常去茶馆,她都是很安静在观察。我经常觉得她是不是需要活动活动啊,可是她没那个需求,她就是要观察,因为那个环境的人总是在变化,她需要观察,她可以一直坐着看。然后呢,她的行为就跟去茶馆里的那些人没太大差别,安静坐着,有时候跟我说话,喝点儿茶。真是很有意思。
我上次去听古老师的课,她(当时两岁半)需要我的时候,就到会场里来,自己画画,或者在我身上动来动去,但是不会发出什么大的声响,有时候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样子。需要吃东西,我就告诉她自己去找工作人员要,她就安静地走开,拿了吃的再悄悄回来。我会提醒她,可以跟妈妈在一起,但是需要保持安静。但若非她自主的选择,我的提醒无法令她安静那么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6:59 , Processed in 0.0229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