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2652|回复: 22

早教专家谈立规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跃儿的相关看法

  在教育先进国家,人道地对待儿童开始于一百年前,在兴起爱和自由后,又经历了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

  因为他们走在前面,后来当发现一批孩子被父母们用成人理解的爱和自由对待得出了问题时,便开始反思——孩子需要的“爱”及“自由”与我们成人所理解的是不是同一个?于是便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后来发现,实际上孩子是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行为规则约束的,因为这种没有规则的胡闹并不能使他们愉悦。

  显然,我这样的话题,与大家目前认为的“爱与自由”格格不入,所以让人迷惑。在我办“儿童之家”的早期,我是按照成人理想的方式去给孩子们爱与自由的——老师完全与孩子平等,一切都用商量的口吻;孩子不愿做的事情一点都不能要求;孩子有了严重的不良行为,老师平和、微笑着说“不可以”;

  后来发展到,老师尊重孩子、而孩子不尊重老师……这时如果有一个行为被扭曲的孩子出现,他与老师进行权力斗争时就会完全控制其他的孩子,于是,他就成了权威;而他的身上带着已经发生了歧变的、令人恐惧的、罪恶的行为,由于以前被压抑,使它具有了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一下子控制了所有的孩子,连最温柔、最文静的孩子都跟着他一起做一些非常残忍的事情;这时,孩子们都失去了个人的性情,被挟裹在这股力量之中了。

  现在,“儿童之家”22个孩子中,有5个有自然的破坏性行为,在他们把这里看成自己的家之后,我们就要对他们实行规则约束了。

  这些规则是:

  一、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大孩子不能强制小孩子;
    要学会尊重、宽容有问题的孩子,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
    在任何地方不可以搞破坏,包括教具等学校财产、同学的物品、家里的物品等;
    不可以打人、骂人、推人、抠人;
    不可以在楼梯上拥挤;
    纸屑不可以扔在地上;
    不可以用手指挖鼻孔。等等。

  二、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自己有权支配。

  三、从哪里拿的东西用过之后要归位。

  四、对公有的物品,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

  五、不可打扰别人,包括公共场所;高声说话就是打扰别人;在工作时间,不可以踩别
人的工作毯;不可以破坏别人工作,但可以在保持沉默的前提下在旁边观看。

  六、伤害了他人要道歉,老师做错事也要道歉。

  成熟的教育建立在对每个孩子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把握之上,在操作上,技巧性很高。

  如将一个在半年之内经常破坏别人工作的孩子带到惩罚角,老师说:

  1、你做错了

  2、“儿童之家”规定不可以破坏别人的工作

  3、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破坏了阿秋的工作?

  4、不可以这样做的

  5、不可以破坏别人工作

  每一种说法效果会完全不同,所以说,教育,只有网上能谈的这些,仅仅是其中一少部
分。

  所谓的PMT是一套家长管理培训,训练家长用行为问题处理技巧来改变儿童在家里的行为,着重促进家长与儿童的互动,和提高其他家长的管教技巧。

  而我发现,孩子的类似反社会行为被强化,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成员的不良互动所造成。这中间,保姆和爷爷奶奶们尤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没有效果地随意指责和无原则的放弃,造成了孩子此类行为的重复与强化;

  2、保姆不顾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成长与否,与她今后的生活无关,而眼前孩子表面上是否看上去很好却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由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孩子就成为牺牲品。),无原则的纵容,类似于爷爷奶奶式的溺爱,使孩子成为小霸王;害怕孩子受伤,而过分地紧张与保护,使孩子对他人行为的认知产生扭曲。

  3、当以上两项被孩子的父母发现以后,父母就会无意识地矫枉过正,如:严厉批评、强硬惩罚。如果此时,他们正好接受了“爱与自由”的新式观念,那就什么都不敢做了——如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时,优柔寡断,态度极不明朗,与以前的强硬态度形成的差异,必然会使得孩子重复试验自己的不良行为。

  这套方案认为:

  一、学习与儿童的互动,提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减少儿童的不良行为。

  二、家长学习用新方法来识别、确定和观察孩子的行为问题。

  三、在家庭内给孩子制定学习原则,包括有效命令;
     
    制定明文规则的办法:

    运用分化注意,运用表扬和切实的奖励或积分来鼓所励期望的行为;

    用轻微的惩罚,如失去一些权利,不得外出等,商讨意外事件感染等。
   
  …… …… ……

  可能在西方,孩子自由得太久了,使用这里说的一些方式应该是很新鲜的。我不知道我
国其他的家长在家中是不是使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破坏行为。

  所谓PSST,是指在解决儿童品行障碍的问题时所使用的认知问题与解决技能的训练,识
别儿童在社交情景中的认知缺陷和扭曲,提供指令,练习和反馈,还教他们新的处理社交情
景的办法。儿童学会评估情景,改变他对其他孩子动机的归因,对别人的感受更加敏感一
些,从而能找到灵活的更恰当的解决办法。

    例:认知问题——解决步骤

  问题情景:杰森,一个你们班的同学,拿了你的游戏机,你想把它拿回来,你会怎样做?

  步骤1:我想做什么?

  我想从杰森那里拿回我的游戏机。

  步骤2:我必须想想所有的可能性。

  我可以通过打他抢回来,叫他还给我或告诉我的老师。

  步骤3:我最好考虑各种可能性。

  如果打他,我可能会惹上麻烦;如果叫他还给我,他可能会还。

  步骤4:我必须作出选择。

  我试试跟他说,如果行不通,那就告诉老师。

  步骤5:我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我作了正确的选择,不会惹上麻烦,如果杰森把游戏机还给我,我们依然是好朋友。如不还,我会在告诉老师之前再作努力。我做得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瑞雪答家长疑问

家长:

如何掌握您所说的自由,自由和引导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自由的度,怕过了以后变成了娇惯和溺爱?  

孙瑞雪 :  

我们不用这两个词,因为它不包含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

我们给孩子的教育的内容是提供给孩子好的环境,自由是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在行为和意识上不控制孩子,做到这一点太难了,我们经过长达有十几年的教育,办学也有八九年,包括我个人在内想做到这一点太难了.

因为我们太想让孩子说这个好,我们认为儿童做的这个事情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我们认为一个孩子为一件小事而哭泣,我们就会对他说:“你看这么小的事你都哭,”似乎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根据它的价值而决定滴几滴眼泪.

这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控制孩子的愿望太浓烈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建立几个规则。  


我认为有两种规则是比较可行的:

第一种规则就是对道德没有伤害,

对健康没有伤害,

对生命没有伤害,

其它的都给孩子自由,这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含义。


第二种含义是我们学校和我们自己建立的规则就是

第一不可以有粗俗和粗野的行为,

第二个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第三个如果别人先拿了你要学会等待,

第四个就是拿了东西以后要归位。

还有一个就是学会拒绝别人。我们是非常提倡学会拒绝别人,

并且因为我们的错误去给别人道歉,我们的规则就这几条。

其中我们有一条规则是别人的东西你不能拿,孩子的东西完全属于孩子支配,我们不能因为家里来一个亲人朋友,就把孩子抱到另一个房间,把房间让给朋友住;

也不能因为家里来了一个孩子,就将他的东西让给其他的孩子。这不属于自私的问题,因为你把他的东西给别人,给他产生一个观念,就是我也可以强行的拿别人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我觉得,对一个4岁以前的孩子,我认为你把握的规则就是前面那三条,对道德,对健康,对生命没有危害,其他的都可以让孩子去做。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巫谈给孩子立规矩:   
关于自由: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   
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叫做Statue of Liberty。   
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   
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liberty。   
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觉遵守纪律吗?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看见我洋洋洒洒地讲了这么大半天的“给孩子自由”,你可能有些误会,以为我们家什么都依着孩子,不约束不管教,其实不是的。Sam绝对不是上文所讲的那个小黄毛,他活泼好动、坚强独立,就像所有的三岁幼儿一样,他有调皮捣蛋的时候,有欺负别人的时候,有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儿蛮横霸道不讲理的时候。   

我们说,给孩子自由,并非意味着撒手不管。我们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任、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任,就要规划出自由的界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和其他人和平相处。因而我们做父母的,也要给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   

有人说,西方人遵守纪律,是因为他们的法律非常健全非常细致,违犯任何一条都会受到处罚。的确是这样。但是他们那些细致入微的法律条款,也是长期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规则,写成条文,便于大家共同遵守。遵守法律的目的不是约束自己,而是维护所有人的自由,保障所有人的利益。   

一次和一位邻居小林聊天,她是刚从海外归来定居的妈妈,有两个女儿。她感慨道,“我发现国内的家长是:该立规矩的地方不立规矩,不该立规矩的地方却拼命限制孩子。比如吃饭,我们家的规矩是,吃饭就在餐桌上好好吃,下了餐桌就没饭吃了。可是这里的家长却不给孩子立这样的规矩,而是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怨不得这么多孩子不好好吃饭,都是家长惯的坏毛病。”   

在吃饭方面,我们家的家规和小林家的一模一样:到了开饭的时间,大家都规规矩矩坐在餐桌上老老实实地吃,并且要求不可以大声咀嚼,尽量不要洒很多饭粒汤水出来,食品和餐具都不是玩具,不可以敲打玩耍。吃饱了或者不想吃了,就离开。对大人,不劝饭;对孩子,则坚决不追着喂。除了餐厅和客厅,其他房间(卧室、书房、儿童室、卫生间)一律不可以吃东西。吃东西时一定要端正地坐着,不能够东倒西歪,更不能躺着吃,以免卡着呛着。   
这样的规矩,我们家还有不少。比如,我们规定,Sam不可以在傍晚之前看电视,每次看的时间最好限制在一个小时左右,最多不可以超过两个小时;外出回家、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早饭前和睡觉前都要刷牙;早餐前不可以吃甜食;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关灯睡觉;等等。   

我们鼓励Sam自由探索,但是也给他大致地划出一些自由的限度。比如,带电的东西绝对不能碰;不可以玩弄锋利的刀子剪子(给他买了专门的儿童安全剪刀);不可以未经允许随便翻弄爸爸妈妈(以及他人)的书籍文件和私人用品;玩具弓箭不可以对着人发射;不可以随地乱扔垃圾;掉到地上的食品不可以捡起来吃;等等。家里所有的房间他都可以随意进出,但是炒菜时不能进厨房,爸爸妈妈工作时也不可以随便进入书房干扰。上文描述的水漫金山只出现了两三次,后来再在浴缸里玩水,我们规定不可以把水弄得到处都是,以免渗到楼下,损坏邻居的物品。   

外出活动,我们则要求Sam遵守公共秩序,不损坏公物、不揪花扯草、不打扰他人。过马路应该看看两边有没有车,走便道和人行横道,遵守交通规则。   

立什么规矩、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情。在讲规矩之前,我们要分清这样两个概念:“需要”(needs) 和“索求”(wants) 或者“冲动” (impulse) 。孩子的需要是必须满足的,孩子的索求和冲动却是应当适可而止、有限度有规矩的。   

什么是孩子的需要?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经常和自己在一起,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需要拥抱、需要爱抚。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尊重,需要独立,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压抑地自然成长。   

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索求和冲动?买玩具、吃零食、看电视、不睡觉、弄乱物品、攻击他人、强抢玩具,等等。   

有些时候,孩子会通过索求来表达他对爱的需要,这就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智慧,来分辨什么是必须满足的需要,什么是应该规范甚至拒绝的索求。   

父母要时刻注意分辨孩子要爱的信号并且一定马上满足。一般来说,物质上贪得无厌的孩子都是因为精神和情感方面有缺失(这条原则也适用于成年人)。反过来说,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孩子,就不会在物质方面有过多的索求。   

比如,吃手是婴儿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家长应该在注意卫生的前提下,让孩子尽情地吃个够,而不应该限制或者“更正”。但是如果一岁半以后的孩子还吃手(或者以前没有吃手的习惯、突然开始吃手),就可能是焦虑的表现了。父母要做的,不是从嘴边扒开孩子的手,也不是训斥,而是检视一下孩子的生活,看看是否有给他焦虑的因素。一旦排除这些因素,孩子会自动停止吃手的。   

有些家长在限制孩子的行动时,几乎是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在说“不”之前,最好想一想,如果让孩子做了这件事,会引起什么“恶果”?如果只是会弄脏衣服鞋袜,那么最好闭上嘴,让孩子玩儿个痛快,待会儿回家再换再洗就是了。玩儿水(无论脏否)玩儿泥土玩儿沙子,是孩子的需要,必须满足;洗衣服是家长的任务,有待完成。   

在某育儿杂志上,我曾经看到一期讨论如何敦促孩子午睡,一些父母写来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乖乖就范的“高招”。Sam两岁半左右就坚决不睡午觉了,我们试了几种办法让他入睡,都没见效,也就算了,随他去。不睡午觉,也没有影响他的发育,他只是晚上睡得早一些,总体时间够就行了。   

摇篮网上曾经开展过关于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讨论,有些妈妈认为,既然要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就干脆放纵孩子在超市里自由“探索”货架上的物品,弄乱了,自有工作人员来整理;弄坏了,则照单买下。工作人员对她们有微词,她们认为是工作人员不懂教育,不尊重孩子。   

对这种态度,我不敢苟同。超市是公共场所,自有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开架售货,为的是方便顾客,而不是可以由着性儿乱取乱放。把超市当作一种课堂,让孩子亲历亲为认知物品,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我认为,超市其实更是学习规则的良好课堂。可以让孩子看到,大家都需要遵守秩序,排队付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可以随意弄乱货物,未经付款的货物更是不应该损坏。孩子弄坏了东西,家长很气派地付钱买下,其实是一种浪费。超市不是儿童培育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没有义务接纳容忍随意触摸的小手。开架售货源于西方,在国外,超市要求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们随便弄乱弄坏东西。   

Sam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带他到附近的家乐福超市购物。因为这种大型购物中心比较拥挤,为安全起见,我们让他坐在购物车上,不让他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乱跑。他感兴趣的东我们取下来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什么,而后整齐地码放回去。确定要买的东西,给他一两样不易损毁的拿着玩儿。长大一些,他喜欢跟着我去专门销售西餐原料的小型超市Jenny Lou’s买东西。我拿一只篮子,他提一只篮子,把他认为我们需要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篮子里。有时他还真会拿来几样我需要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不要买的。有时他抱着一样东西跑过来,“妈妈,意大利面!”如果我说“咱们不需要”,他会把这样物品归回原位。付款时,他吃着买来的棒棒糖走掉,也不在乎我是否真地买下他篮子里的货物。大概对他来说,挑选的过程比购买的结果更有趣。也有一两样他叮嘱一定要买的,一般都是些小食品,我会为他买下。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和我们熟悉,不介意把Sam篮子里的东西归还货架,反正他力气小,挑选的物品十分有限。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人类的天性本如此: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向往,越要拼命去争取。孩子也一样,你不让他做的事情,他非要做,那你不妨让他做一次。目的达到了,兴趣也自然消失了,他会觉得没多大意思。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Sam三岁后的那个夏天,有一阵子他要求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他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他不理解。我就依着他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他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他“难受、不舒服”。我告诉他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  

*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他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馅饼等,以此种方式让Sam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他看着眼馋。有时他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好,不得病。”  

*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把东西弄的稀哩哗啦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他小时候你用哗啷棒逗他,怎么大了反倒不允许他摇晃东西弄出响动?)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 不要因为成年人之间的“面子”问题,给孩子树立自相矛盾、难以理喻的规矩。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带孩子出去玩儿,大人们往往顾及了“面子”,却把孩子弄糊涂了:为什么别人抢走自己的玩具,自己要抢回来时,大人一边拦着一边说“让这位弟弟/妹妹玩儿会儿,别这么小气”,而当自己抢走别人玩具时,大人却强行夺走,说不许抢?   

* 我们给Sam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而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Sam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Sam的爸爸对于惩罚和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曾经掌握的十分教条。有一阵子他对Sam的任何不妥行为都采取没收玩具的手段来对应。一次,Sam连续掐捏妹妹,爸爸一怒之下把他心爱的绿球劈手夺走,告诉他,如果想要球,就必须停止欺负妹妹。Sam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大喊大叫,并且更加努力地企图进攻妹妹。我对他爸爸说,“你这样做,有点儿不讲理。Sam不应该掐妹妹,是因为妹妹会疼。他应该因为爱护妹妹而不掐她,而不是因为不失掉自己的玩具而不掐妹妹。掐妹妹和没收玩具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你这么做,他不会明白道理,反而会以为是妹妹令他失去了自己的玩具,从而更要欺负妹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效果十分微弱。我也曾经按照书本上宣讲的一些做法,在Sam“犯错误”时,显出很生气的样子,试图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给他“time out”。结果Sam吓坏了,大哭大叫着要我抱他,却依然不能够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也就摒弃了那些书本的教导,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自己的方法。我总结出这样三  
个法宝:  

法宝一: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生气,也不要训斥他,而是迎上前去,拥抱他,爱抚他。“闹”的孩子都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我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儿不讲理。”有时候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哼哼唧唧地往我身上一靠,“妈妈抱抱!”皆大欢喜。  

法宝二:孩子闹的你心烦意乱、恨不能扇他耳光时,不要发脾气,深呼吸,平静下来,多想想他可爱的地方,回想他平时给你的欢乐,这会给你无穷的耐心,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法宝三:要具备一定的幽默感。孩子不服从你时,不要强硬地推行你的政策,因为无论孩子多小,你都“打”不过、拧不过他。剑拔弩张之时最难实行规矩,不妨采取迂回战术,施展一下自己的喜剧才能,尤其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说出他不遵守的理由。把孩子逗笑了,一切就都容易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晚上Sam赖着不去睡觉,催促他,他说“待会儿”,拉他走,他干脆躺在地上嚷嚷,“我就是不要睡觉!”眼看他爸爸要发脾气,我抱着他就势滚在地上,学着他的口气,“你不要睡觉,我也不要睡觉!睡觉多没意思啊!醒着多好玩儿啊!这么多的玩具,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谁要睡觉?可是,可是,不睡觉,就没有精力,就困,就难受,就没有劲儿玩儿了。还是睡一会儿吧,让玩具也休息休息。明天一睁眼,它们还都等着Sam哪!”Sam早就被逗的嘎嘎大笑了,乖乖地爬起来跟着我刷牙去了。  

再比如,Sam有时候不愿意仔细地刷牙。这个时候跟他讲不好好刷牙将来牙会坏掉之类的道理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心目中没有“将来”,只有“现在”。所以我和他爸爸都各自设计了一些办法,很夸张地叫他长大嘴,让我们看看刚才吃的水果(米饭、肉、甜食)是不是还挂在他牙上,看看喜爱甜味儿的小蚂蚁是不是来偷吃Sam嘴里的残留食物了,是不是误把Sam的牙床当作好吃的,别把Sam的牙吃了!哎呀!快刷快刷!哎~~!刷干净了,让妈妈闻闻,嚯!Sam的嘴好香啊!(当然这种“故事”要掌握分寸,不要什么都瞎编吓唬孩子,将来他长大了,学到了正确的科学理论,会以为你一直在骗他。)  

尊重孩子,平等地与他交流,他也会尊重你。Sam在做事情之前,尤其是在陌生的地方,往往会征求我的意见:“妈妈,我要….,可以吗?”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却不知什么时候起,在邻居中得了一个“耐心”的美名。好几次,别的妈妈对我说,“你怎么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耐心啊?我看你从来不发脾气,总是那么耐心。换了我,早就要吼了。”  
我的回答是,“我要是吼,岂不是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个“耐心”的妈妈,也就有了“懂事”的孩子。婆婆来北京看我们,聊天时对我说,Sam 不是一个“容易”的孩子,养育他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需要更大的耐心,但是他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许多。邻居们,无论老人、父母、还是保姆,都曾经向我感叹,“你们家的孩子就是懂道理,什么事情和他一说就通!”
发表于 2007-8-1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弟子规>更简要,明了,全面.而且经过历史的考验.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不适合育儿用,内容多数是要求儿女为父母做什么,而育儿主要是通过心理和生理2方面来具体的思路。任何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按照人的自然规律来从生理和心理上考虑孩子,从孩子内心世界来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才是逐渐通过具体的方式方法形成好的习惯和方法来达到道德上的标准。弟子规更类似于道德标准,来规范大人还可以,婴儿不适用,幼儿开始才逐渐适用,而且很多都是笼统的空话,具体如何做没有细说。现在的很多警世恒言或者类似的书籍,要一定文化程度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理解。要达到弟子规里面的内容首先要做父母的先当学生,没有正确的育儿思路,如何达到弟子规里面要求的标准。而孙的书籍讲述的是具体的育儿思路,包括通过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来了解孩子的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以便来正确的解决遇到的非病理性的孩子行为。并且在一定规矩下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世界来育儿。早教的话题很深,不是用从古至今的老的东西就能完全的解释的。
发表于 2007-8-1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lxjjr 的帖子

时代在变,有些东西还是应该更新的.
发表于 2007-8-17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找回失去的道德要從「家庭」做起,家庭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礎,六歲以前的教育更是孩子人格教育的紮根期。現代父母都太過縱容孩子,凡事總是幫忙打理妥當,捨不得讓他們自己動手做;然而,過多的愛卻會溺死孩子,父母可以「愛」孩子但不能「寵」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要有更多的交流互動時間,而不是大夥下了班、放了學回到家後就開始「各自為政」,長年下來,不但父母會離孩子愈來愈遠,就連孩子也會高唱「爸媽不懂我的心」。

那父母該怎麼辦? 從前有智慧的人是這樣教小孩的:

『父母、大人在小孩面前,要以身作則,言談舉止都要端莊,讓小孩看到、聽到、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全是善的,決定不會有惡的樣子讓他看到。大人對小孩如此關心照顧,小孩到了三歲,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為什麼?他從小就在學了,那叫根。到了五、六歲就要落實《弟子規》,孝親尊長,比他大的都要尊重。家庭裡的事務要學著做,洒掃應對,都是父母教,長輩教。到了六、七歲上學了,上學是私塾,由老師教導。十歲之前,教導的人是父母、老師,都以身作則,自己做到了給他看,這不是言教,而是身教。五、六歲之後,才有言教,他懂得意思。所以,從出生到三、四歲完全是身教,都是做給他看的。《弟子規》不是叫小孩念的,而是父母要做到。父母雖然沒有念過書,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雖然不認識字,但《弟子規》都做到了,所以小孩從小就學會了。到六、七歲上學,看到學校裡的老師也都做到《弟子規》,小孩就能根底深厚。諺語所謂「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這就判斷一個人的一生。』

故小孩愈早教養愈好,但是如果過了這時間怎麼辦?學習是永遠不嫌晚,所以心動不如行動,歡迎家長與您的子弟一起來加入「兒少班」,學習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培養下一代的精英之才!
http://study.amtb.tw/child.asp
发表于 2007-8-1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家庭教育是中國五千年承傳的特色,外國人沒有。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小孩出生。他張開眼睛,他會看會聽,雖然他不會說話,他會看會聽。所以父母大人在小孩面前,言談舉止都要端莊,讓小孩看到、聽到、接觸到全是正面的,全是善的,決定不會有惡的那個樣子讓他看到。大人對小孩這樣關心照顧,小孩長到三歲,他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他有能力。為什麼?他從小就學來了,那叫根。中國古諺語所講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那是講的家教。

那到五、六歲就要落實《弟子規》,孝親尊長,比他大的都要尊重。家庭裡面有些事情就要學著做,洒掃應對,這就開始學,都是父母教,長輩教;一般到六、七歲就上學了,上學是私塾,老師教。十歲之前,這教的人,父母、老師都是以身作則,自己做到了,做樣子給他看,不是言教,身教!五、六歲之後,這才有言教,他懂得意思。所以從出生到三、四歲完全是身教,統統是做給他看。

《弟子規》那個時候不是叫他念的,是父母都做到了。父母雖然沒有念過書,這做人他都懂得,《弟子規》上講的,他都曉得,他雖然不認識字,但是他都做到。所以小孩從小他就學會了。那到六、七歲上學,老師也做到了,那一般老師說老實話,這私塾裡老師,《弟子規》他做到,《感應篇》那個也都能做到,十善業道也差不多。為什麼?他有根,叫根底深厚,所以諺語才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七歲是剛剛上學,就能判斷這一個人一生。

所以這就是我們傳統最重要的這個環節的教育失掉了。就像《三字經》上底下所講的,「苟不教,性乃遷」,假如你不好好的教他,慢慢他就學壞。那我們看看現在小孩的教育,他殺父親、殺母親、殺兄弟,教出來的!誰教他?電視教他,網路教他,這個電動遊戲機教他。你看看這裡頭什麼內容?暴力、色情,殺盜淫妄,他天天學這個。所以他殺人,他不覺得他有罪過,他不知道那是錯誤,他是遊戲。

可是最近這一百年,因為統統都在戰亂,滿清亡國之後,中國軍閥割據,社會混亂!雖是個混亂的局面,傳統文化教學還能繼續。可是民國二十六年,日本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八年抗戰,這一下子把中國打亂,社會打亂了,傷害非常嚴重!傳統的教學沒有了。每天都想著逃難,我就生在那個時代。抗戰爆發的時候,我十一歲,結束的時候十八歲,你看這都是在求學的年齡。我記得那八年,我們住在一個地方,最長的時間沒有超過十個月,就要走;最短的,一、二個星期。所以八年我走了十個省,完全是走路,沒有交通工具,多麼辛苦!跟前方最接近的地方,聽到機關槍聲音,那砲聲就更不必說了。所以整個社會大亂。一直到現在,這傳統教學完全被疏忽遺忘了,這是非常非常的可怕。

http://study.amtb.tw/child.asp
发表于 2007-8-17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教從經典導讀始(節選)    [作者: 倪敏達老師]  2006/12/13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教書育人十五年,如今為什麼不教孩子小學語文、數學等科學現代的內容而教孩子讀這些連成年人都難懂的《四書五經》、《老子》呢?因為我知道幾年來百萬兒童通過誦讀經典的實踐證明,十三歲以前是兒童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期內作誦讀訓練,是符合兒童天性的科學的教育方法,為兒童日後成材奠定良好基礎,可以作為當今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記得我的兒子四歲時,由於常看電視,結果是整天廣告詞背得琅琅上口,我知道這並非好事。可是,到底應該讓孩子讀些什麼書呢?我徹夜難眠……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兒童中國文化經典導讀”活動。我如獲至寶,馬上買了一本《大學》與孩子一起讀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如今三年過去了,孩子不背廣告詞了,卻能通篇背誦《大學》《三字經》《弟子規》《中庸》《老子》《論語》,可謂滿腹經綸,出口成章,有時還會用聖賢的教誨與父母探討為人之道。我衷心地感謝王財貴博士和他的讀經教育。

為人父母真的好難啊!最近我們又面臨一個新的教育難題:我們夫妻倆愛聽流行歌曲,最近孩子也跟著唱起那些愛啊,恨哪的歌曲.我知道這並非好事,長此以往孩子准會成為追星一族.可是我又不懂音樂,應該給孩子提供怎樣的音樂呢?聽說用“愛和樂”教育孩子三個月見效,我回家後每天二十四小時播放美樂,特別是孩子睡覺後播放。結果才一個月多,效果出來了。有一天,我愛人又播放流行歌曲,孩子開始反對了,他用雙手把耳朵掩住,說道:“媽媽,快別放了,好難聽啊!”我在一旁聽發暗暗高興,我知道孩子聽了“美樂”之後,他永遠不會成為“追星族”了,因為他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音樂。《孝經》說得對,真是“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啊!

現在我們全家每天使用兩台機器,一台經典,一台美樂,二十四小時播放。如今我的兒子潛能開發了,他現在每天背《論語》,100字的《論語》只用15分鐘左右就會背誦了。放學回家,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洗手、放美樂”,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是“洗臉、刷牙、背《論語》”。當孩子養成誦讀的習慣的時候,時間長了,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三字經》講:“養不教,父之過。”在當今不良資訊充斥的社會環境下,我認為應該改為“養不教,父之罪”。因為如今為人父母如果不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的環境孩子將毫無保護地暴露在不良資訊之下受其污染,心性變壞,那真是有罪過的,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孩子從小“讀最好的經典,聽最好的美樂”,每天接受經典文章和經典音樂的薰陶,最好的家庭教育無過於此了。

(2003、8、12福建省科技館陳功雄“愛與樂”講座上的講話)文字

http://study.amtb.tw/child.asp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教育,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著作确实有实用价值。但现在社会的早教思路更加注重婴儿的自然发展规律和通过给予充分自由的方式方法让宝宝通过轻松的方式来接受知识。自古以来中国的家长往往忽略了从宝宝的自身规律和内心世界出发来教育,而往往是通过按照家长的意识和模式来给宝宝定型。把宝宝的成长控制在父母认为的正确思路。即使父母的所有思路都是正确的,如何具体让宝宝做又是问题。现在的早教就是在什么是真正的爱和自由的问题上下功夫研究
发表于 2007-8-18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方的教育不要忽略文化背景。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现在的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文化都在逐步综合,就拿中国来说,现在好多现象都是传统不传统、西方不西方的。不过也有很多事情完全可以中西合并来执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发表于 2007-8-20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合并是籍口,完全不同的文化,怎么可能合并?
况且,经典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练,是精华中的精华.

想想吧,把祖先的文化经典都不要,感觉是不肖儿孙.
"三天不读经典,就面目全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1 22:51 , Processed in 0.02470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