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579|回复: 14

开心学《道德经》之人生智慧系列——学员感悟(更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9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牛灵灵 于 2012-2-29 13:15 编辑

第一讲 唯施是畏(选择正道的智慧)



2012.2.19——道五第一课




二月十九日,正月二十八,雨水,立春后的第二个节气。


春属木,为东方,水为木之母。李时珍说:“地气长为云,天气降为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提前了近三个小时出发,坐地铁到了田林路开心书院道五的学习场地。陆续来的人有近百人,大多是中青年。



下午一点多钟学习正式开始,首先若弯学长带领大家诵读一遍《道德经》,大家恭敬虔诚地齐声颂读,中间还突显有令人动容鼓舞的清脆童音伴和。



美丽端庄的主持人也是道五的学生,从自己对开心书院,对学《道德经》的认识开始了与大家互动,随后还有道五的班长及道四的几位学长上台坦诚交流学习感想和体会。气氛融洽。



顾老师终于来了,笑盈盈地,清瘦的脸庞上挂满了长胡子,与博克上的头像无异。虽已春至,但春寒料峭,智慧的头颅上有一顶素花色的儿童绒线帽。


  


顾老师满眼的慈悲,手捧学员赠送的鲜花祝愿大家的心在道五期的学习中如手中的鲜花一样开放!



顾老师面对大家和录像头神情安然,侃侃而谈,介绍了《道德经》这本书的来历,孔子与倒骑青牛的老子之间的故事,提出我们应拿什么来与《道德经》相应的问题,要拿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经典相应,要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道德经》面前你的人生经验才有价值。






顾老师从人体生理科学角度阐述为何要诵读《道德经》,指出:智慧从静定中来,静定要求身心转化,而诵读是身心转化的重要手段,是让人意识不断沉淀下来的过程。诵读百遍,其义自现。



对学习方法,老师建议采取跪坐的方式。跪式,腰易直,心虔诚,这样易达到身心相应。



讲课正式开始:道五的学习主题集中在十大人生处事的智慧上,


今天是第一讲:唯施是畏(选择正道的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节: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顾老师订正了“施”的读音,并解释“施”是岔路的意思。


介:非常非常细小。


解释:要使得我有一点点的智慧,走在大道上,最害怕的是走岔路。



夷:平坦


径:路途,管道。


解释:大道是平坦的,但人好捷径。


顾老师解释:高标准的人间正道是:有德,所做的一切都吻合大道。



除:装饰打扮得很好


对这后一段,顾老师从文意上的解释后提问大家思考:


1、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就看自己能不能做主,你是否离开了正确的该有的位置?为什么不安其位?


2、是否走在大道上有一个标准:自我感是否越来越少?


3、人有最大的可能性,一切被困的地方都可解开,把自己松绑,《道德经》需要自己的身心连接。


顾老师旁征博引,最后还引用名歌手休斯顿的一首歌曲指出:世上最伟大的爱是爱自己。要让自己活出最理想的状态而没有后患。



晚上辗转反侧:


我走在大道上了吗?我安于其位了吗?自我感越来越少吗?是否爱别人甚于爱自己?为什么仍然不够开心?



第二天早晨五点醒来时脑电波处于阿尔法波状态: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为什么要朝甚除?因为田甚芜,仓甚虚。


因为田甚芜,仓甚虚,所以要服文采,带利剑。这是一对阴阳耶!



昨天顾老师博学的脑袋与宝宝帽也是一对阴阳,显示一个意象:没有童心是走不上康庄大道的,还暗合:“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听说一个大学毕业的亲戚退休后总是喜欢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积攒起来舍不得丢掉,弄得满屋都是连走路都要绕弯,她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内在深层的某些缺失,所以外在的表现就是为了不断获取,以达平衡心态。



反观内照自己的身体:田甚芜,仓甚虚。外在的渴望追求却是:服文采,带利剑。


哈哈大笑几声,起床。



写完此文,窗外春雨绵绵,“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希望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心儿回归大地,随万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春暖花开的和谐景象。天一生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925cf801013ub9.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感悟里,这篇是不得不顶的。
最后的感悟真是点睛之笔!
依靠“服文采,带利剑”带给自己的安全感,是不是正因为内心的“田甚芜,仓甚虚”?
每个人自己反观内照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牛灵灵 于 2012-2-29 13:26 编辑

不觉得累的课



    顾老师的讲课真的很有能量,我一下午没有离开座位竟然一点也不觉得累,听完后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并且意犹未尽,一点也不想离开,如果有录音再听一遍该多好啊。这种感觉真好。这种感觉和我诵读完一遍道德经后的感觉很相似,比吃什么山珍海味都舒服。但是,我还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难道是这种正面的能量让自己静定下来的吗?这个问题留着以后慢慢解答吧。


    首先还是回顾一下课堂内容。这堂课是关于“选择正道的智慧”。

    在讲如何选择之前,顾老师讲到“道德经”是要有一定人生阅历才能理解的书,基本界线是35岁以上吧,这个时候作为人才算长开了,具备了基本的人生经验,拿自己的人生经验(我认为更多是前进的障碍)来触碰“道德经”,才会容易理解,有共鸣。另外,我们每个人本身其实具备智慧,只是被暂时的遮蔽了(也许是贪嗔痴慢疑吧),我们的智慧灵感只有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才会启动,也就是阿尔法波,放松性警觉状态下,或者德尔塔波,深睡眠状态下。在人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大脑是出于贝塔波,紧张能量消耗状态的,这个时候比较难有智慧。因此,要想获得智慧,就要做到身心轻安,只有心真正清静了,身体才会轻松,也就是身心相互转化,而诵读“道德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诵读的能量入心了,同时回过来又影响大脑。接下来顾老师又讲了人生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生存,主要停留在对物质的追求上,衣食住行,酒色财气等等,无非就是追求的多与少,高与低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生活,主要停留在对精神上的追求,如文化,艺术,以及追求生活的情趣,品味,格调等(有点小资的说);第三个层次是生命,追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对真理,道的不懈探索。

    接下来,顾老师开始讲文本“使我介(细小微弱)然有知(智慧,不同于智,等而下之),行于大道,唯施(岔道)是畏。大道甚夷(平坦),而人好径(捷径)。朝甚除(装饰很好),田甚芜(荒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才货有余,是谓盗垮(强盗的头子)。非道也哉。”由国王的自私自利不理朝政,引申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应该做的事情,为人父母的要做到父母的责任,为人子女的,要尽到自己的孝心,所谓父慈子孝也。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让我联想到了王凤仪善人常说的人的本分,不同的名就有不同的本分,不同的道,如儿子有儿子道,媳妇有媳妇道,丈夫有丈夫道,父亲由父亲道等等)然后,顾老师讲到,人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情绪,利益牵绊,都是最背道而驰的。俗话说,“圣人无己,神人无功”, 只有不断提醒自己,超越自己,向内提升自己才能接近道。老师用庄子“虚舟”的故事,告诫我们要做到Nobody, 没有设定,把自己拆掉。同时,又是真正的为自己,休斯顿曰:the greatest love is loving yourself.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王阳明曰:不求与人异,但求与道同。

    最后是互动环节,在这个部分也有许多思想火花的碰擦。如有人担心学习“道德经”反而会被知识本身束缚,顾老师的答案是是否成为束缚拒绝于自己的发心和实际操作,“道德经”本身就是揭开疙瘩的工具,指向月亮的“手指头”;针对学习“道德经”的方法,除了诵读,听课,自己参悟,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静心,通过音乐和舞蹈打扫心中的灰尘(可惜老师没有展开来谈)。还有人对情感问题比较困惑,顾老师的答案是,所有的障碍都是对自己的提醒,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自己向上的台阶,只要我们不断向内提升自己,而不是外求。

    听完后,什么是大道,正道?如何选择正道?似乎还是似懂非懂。不过老师给我们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研读第四章,第二十五章。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dfc2a30100xbkd.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入心”——开心学《道德经》第一课心得

    周日下午参加了开心学《道德经》第一课,大家济济一堂,大声诵读道德经,感觉真好。

截止到周日我诵读了22遍道德经,读的不多,且是有口无心的读法,不求甚解,只是读。不过这些日子也居然会有想念的感觉。闲下来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不自觉地会有一些道德经里的句子冒出来,挥之不去,有时甚至是半句,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又似乎在提醒什么,心里惦念不已,总想再拿来读读。周日听顾老师讲课,提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我们老祖宗的读书方法,不要求先理解,而是先诵读,等读到熟悉得如亲友一般就自然入心了,此时再与经验相结合,其义自现也是必然的。我很开心,自己的开端是正确的。

    回来我想了一下,为何有口无心的读法反而会“入心”呢?我以前学习语文的方法,都是逐字逐句去解析,力求每个字、每句话的意思都清楚明白,更甚者还要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可往往这些工作做完了,原本很有美感的文学作品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最初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只剩下局部却看不到整体,没有了灵魂就更不要说体会原本的意境了。而先入为主的诵读,则是整体地吸纳接收,不经大脑,没有字斟句酌的拆解,反而保留了作品原有的真意与意境。我诵读的体会是:大脑休息,没有主动去想,可我有“感觉”,这个“感觉”我还解释不清楚,但我觉得应该是心的共鸣吧。所以我理解的“有口无心”是“有口无脑”。诵读就是诵读,没有评判,没有目的。大脑越是执着地去思考,越是障碍,不如放下,带着谦卑之心,完全地接受,这样道德经才能入心,变得熟悉,进而变成自己的。

    因此又联想到,其实平时我也是习惯用脑,而不懂得用心的。大脑总忙于评判比较,结果却往往疲惫不堪,事与愿违,所以会困顿迷茫,找不到方向。因为心的力量太脆弱,甚至都被思维的乱象遮蔽了,已经看不到了。诵读道德经也许一个契机,一种尝试,尝试和自己的心接近,去建立连接。心打开了,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主宰。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1cde6401013st6.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愿三百遍---写在第一天


场景一:抱怨曰:“我好想每天都读读哦,就是没时间。”
           答曰:“只要你真的想,就会有时间的。”
   场景二:时间--九点四十
           心理斗争:“不是说好要十点前睡么?不够时间了,算了明天再读吧”
           于是,明日复明日。。。
   场景三:时间--在很久都没有完整读过一遍然后还在明日复明日之时
           自己决定,就是总为自己找理由,所以才不坚持,所以即使过了十点,也要坚持读完。
           自己决定,如果还想十点前睡,尽早读完。
           告诉自己,读三遍是一个静心的过程。
           告诉自己,无关于形式,无关于目的,只是看看自己能否坚持做到一件事。
           发愿,每天三遍(连续不间断),如果缺一天,第二天读五遍,缺两天,第三天读十遍。

           欢迎监督!

           读经去了,今天三遍!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82a5490100z5gq.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牛灵灵 于 2012-3-3 15:42 编辑

开卷《道德经》


2月19日,我参加了开心书院(www.kaixinshuyuan.com)举办的道德经诵读活动。那一天,我第一次把道德经全文读了一遍,惭愧!老祖宗的瑰宝,中华文化的精髓,而今才得初见闻。


有没有一次也没有读过的?哈哈,估计会有不少人吧。


尽管有很多字不认识,不是因为繁体字,而是有些字现在不太使用了,但是当那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映入眼帘,让我知道原来“上善若水;不言之教;大巧若拙;道法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都是出自道德经。也渐渐感受到了一点道德经里面的圣者智慧和做人之道。


其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让我深有感触,以前我是属于大笑之那一类的。现在我想放下自以为是的认识、放下那些填鸭洗脑的教育观念,倾听道德经里面说什么?


开心书院的顾瑞荣老师(http://blog.sina.com.cn/kaixinshuyuan)建议开始初学经典不要急于去理解,可以先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打破逻辑思维上的判断和经验主义认知,通过诵读,逐渐入心。那么,我就用我们先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道德经吧,诵读!教室里面的朗朗读书声,融洽自然。


欢迎更多的朋友一起走进中华经典!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fa03a01010zqw.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牛灵灵 于 2012-3-7 20:44 编辑

第二讲:道与善人(为善自修的智慧)




2012.3.4----道五第2课]


顾老师在这次课中把对《道德经》学习的人形象地比喻成为火柴、木材和钢材三类资质,分别对应上士、中士和下士。并指出学习《道德经》的智慧是为了唤醒我们自身智慧的一个过程。

在学习方法上,又借老子倒骑青牛隐喻着:反观、反思、反照、反省。只要回头就能够照见本性,唤醒智慧而让我们流露慈悲。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

第二讲:道与善人(为善自修的智慧)

德可通道,修道必须有德,可把德行比作善。求道悟道离不开善,道与善人在一块。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人际关系有重大伤害而留下痕迹。为什么?人心死了,破镜不能重圆。而善是没有伤害没有留下痕迹。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契:契约,借条。

圣人把东西借给人家情愿拿借条放着,而不要求别人把东西还回来,因为圣人只想给予,没有想到公平,平等。

有德司契,无德司徹

司:管理

徹:古代的税法

一个无我的人,或心里想着别人的人是善的典型,因为他在人际关系中间创造和谐而没有留下硬痕。

对这一句在最后答疑环节有学友提问:既然是圣人,为何还要执这个左契?

老师回答:这只是行文的表达方式,为了有个对比,因为常理是有借有还,借对应还。虽然有这个存在,但圣人心里根本不记得。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既没有“亲”,也没有“疏”这种概念。但它站在善人一边,因为善人有天道的品质,所以得到天助。

对什么是真正的善和德,老师举经典分析:

第二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凡是认为善的东西就是恶,因为没有摆脱掉善恶之分。善人做事没有自以为然,没有有意为之,不以为这是善,只是本分。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高尚的德,是心里没有把它当作德,如果心里没有离开行善积德的念,就是下德。

引用梁武帝与达摩对话说明上德下德的区别,用佛教的天堂与地狱的观念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中为善的重要性,因为善的层次在因果。在因果关系中选择为善,看似利他,实则为己。

为了让大家的身心都放松自在,在中间的休息时间老师让大家排成一排,每人都拍打前面人的肓后背以帮助放松,啪!啪!啪!肩部放松了吗?砰!砰!砰!感受到爱的力量了吗?一会儿又回头转身拍打刚才为你付出的人,嘭嘭嘭!体验无限扩大的心量,嘭嘭嘭!感受到爱的能量的传递了吗?

陌生的学友回复一个灿烂的笑:“真舒服!”

顾老师曰:爱的力量就像链条一样,为别人实则是为自己。

顾老师带领大家从实际生活中去看待这个善,又巧妙地提升主题:虽然在人际关系中,在佛家的因果层面中要讲善,但又不能局限于善。

因为整个《道德经》是在讲道,道家的道是由德而上升,所有德是为配天道的。如第二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如果把善当作德来认识,讲的就是通过这个德(善)进入到道的层次而超越善恶。

道家认为不仅是要做好人,还要超越好人,做真人!

在答疑环节中,有学友提问:第七十五章中“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如何理解“贵生”?

老师曰:一个人把生命都放下了,就是最好的养生。他不把生命作为目标,这比常人重视其生命还要好。

我想,这个把生命都放下了的人,大概是老师所说的真人境界。

那么,对于我们如何深入地学习《道德经》?

深入《道德经》离不开做人,慈悲心要行出来,顾老师认为深入学习的途径就是行道行德。

了解到开心书院发愿救助边远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需要大家捐助的原因也是为了帮助他们,让孩子们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经》结缘。

这个善愿激起了大家的慈悲心的升起,条件实在太有限,也只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表一丁点心意,看大家在功德簿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心问:这是上德耶?下德耶?嗨!为什么还想那么多?一个字:善!想到可以给孩子换来两本书心里就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关键在内心的善念呀。并且刚刚闻:“有德司契,无德司辙,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于是欣欣然也签上了名。

课后休息间,顾老师兴致盎然地跳上半米高的塌塌米,要教给大家九节拍打操,脱下外套的他,露出稍显瘦弱的身躯来。只见他舒展了下手臂,做出敞开心胸与天地连接的姿势,从头到脚,从阳经到阴经,从前胸到后背,将看似弱不禁风的身躯拍得啪啪响。

被老师满溢于内在的爱的能量所激荡和鼓舞,学友们不甘示弱全都使劲拍打起自己僵硬的身体来,跟着老师的口令拍打声响成一片,啪啪啪!醒一醒!砰砰砰!开一开!

————————

雨终于停了,陪孩子去学校后到了旁边一公园散步,公园里全是老人在早锻炼,一老者站在护城小河边豪情满怀地唱: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笑了笑,轻快地走过他的身边。

走了一圈回来,又听到他饱满深情地唱道:在那花儿盛开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

感怀了一番,缓缓地走过了。

第三圈回来,沧桑的歌喉里溢满渴望:妈妈呀,我想回到你的身旁,还记得当年你牵着我的手。。。。。。

心中一阵酸楚,立住了,看风儿吹拂着他满头的白发。

公园的另一处有一群老人在玩空竹,抛在空中发出悠长的呜呜声,还有一群老小孩扭着腰,手执亮丽的红黄绸带在空中挥舞,录音机里唱着: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为你带回远方儿女的思念。。。。。。

呼唤妈妈,歌唱祖国,顾老师带领大家啪啪啪,砰砰砰,都是同一种声音:回归。

道即是母亲。

原文转自: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925cf8010146m3.html[/url]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牛灵灵 于 2012-3-10 15:50 编辑

种下一颗善种子——道德经第二课心得




     3月4日去上了道德经第二课,这两个星期,上海一直下雨,心情也湿漉漉的,两遍道德经读下来觉得心底里暖暖的,很踏实。

第二课的主题是:道与善人。何为善人?善人并不仅局限于我们以前概念中的善人,不只是乐于助人,乐于布施就是善人,善人是真正无我的人,真正的善人没有助人,布施的意图,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自然的,发乎于心的。而天道亦然,天道不分善恶,彼此,一视同仁。善人所为循天之道,故得道,故天道庇佑。



我时常也觉得自己是与人为善的,有同情心的,也乐于接近善知识,愿意启发自己的智慧,流露慈悲心,学了这一课才知道与真正的善还是相去甚远的。我还是在给自己贴标签,为了虚荣,或为了心安理得去为善,所以也常有我是个好人,怎会如此如此的感慨,今天想来倒不禁莞尔。我原来是想拿“自己的善行为”去换生活的顺风顺水呢,这好比向天道祈求行贿,请天道庇佑,天道又怎会站在我这边?当然,明白了不一定马上就能变成行动,可能今天上课懂了,下次遇到事情一样还是跳不出以前的模式,就像我来上道德经,也不可能10次就达到开悟的程度,这与我的根器有关,但不管我是“木柴”还是“钢材”,这样的启发都是一次火烤,让自己在下一次,下下一次可能会有所知觉,有所改变。所以这一课对我来说是种下一颗真善的种子。



谈到善,老师讲到了善能量循环的故事,之所以道与善人,也是因为善能量的循环,真正发心的善一定还会回向到你自己身上。也谈到了上届道100的学员们捐助禹州逍遥观附近贫困学生的事情,老师和同学们的发心很好,不是简单的把钱给学生,而是有所要求,要求他们学习道德经,3年的资助伴随着3年的道德经学习,3年后道德经能在100个孩子的心里扎下根,这是多么大的功德。我们能来上道德经的课也都是机缘殊胜,得到的时候也要时常想着给予和分享,让善的能量传递下去,老师说的很好,能有机缘布施也是莫大的福报啊。



关于读经的体会,从第二课我们开始尝试跪坐读道德经。第一遍我只能坚持读到一半就酸痛不已,第二遍反而更差,读到三分之一就受不了了。回家后还是跪坐读,第一天也是只能坚持读到一半,第二天读到一半就跪直身体,让麻痛的腿舒缓几分钟再跪下,这次感觉很不同,整个脚都火辣辣的,尤其是前脚掌,不是痛而是很舒服的像通电一样的感觉,以前腿酸痛的感觉也没有了,很神奇,这样一直坚持读完了。还有一个发现,觉得读道德经,整个人越来越沉静,有踏实稳重的感觉,说话办事都能感觉的到,不是那么浮了,有点能控制的感觉了。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分享。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1cde64010146wz.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常与善人的解和惑

顾瑞荣按:

<P p

class="titName SG_txta">这个善恶问题,是人类生活的大问题,也是哲学家的大课题。多少人以为有了答案,可是到时候依然迷茫;多少人构建了多少的体系,可是落到具体的生活,它们又是那么的无力。老子《道德经》的这第79章,给出了简短的提问与结论,但是对它的理解,依然存在分歧。请大家参与讨论,贡献你的疑惑或者思考与领悟。





第二课,理解起来还比较容易,但是仔细思想后又有些疑问浮现出来而未得解,立贴跪求。

本课讲的主题是“善”,个人理解老子从三方面描述了“善”:

第一. 什么不是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看似把大怨化解了的人,是为大善人。例如诸国战乱纷争,而有一天下之王平息各国战乱,让人民安享太平,虽说给各国和天下百姓大利益,但还不能说是善。因为,战乱本身已经发生,各国的已经出现裂痕,人民已经有了仇怨,这种平息也只是表面的,短暂的。又譬如神医救人于膏肓,也不能说是医术高明,因为即使从膏肓中救活,病人身心依然受到极大伤害。所以老子说这种还不是善。

第二. 什么是善

这里老子并没有说什么是善,或者说给善下个定义,他只是用一个事例描绘了一下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圣人握有欠条而不追债,有德的人只管给于借条,无德的人只管追收税钱。

老子用一个事例描绘了善的处事之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布施之道”,圣人布施不求回报(执左契而不择于人),圣人行向外的布施,而不思向己的所得(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第三. 善的利益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之道并非因亲疏而有所偏袒,天之道,就是永远地和“善人”作伴。

这也是从善的利益,顺从天道的规律,也必为天道所护佑。

几处疑点

1. 善和不善

此处所描述的善,应当是对应“不善”而言的“善”,是二分概念下的“善”,如果是二分下的概念的话,那第一段中“善”也应对应“不善”而言的,那“和大怨必有余怨”既然不是善,那就是不善了?那这个“不善”指的是什么行为呢?

“和大怨”的善虽说不那么彻底,但是好歹也给他人利益,不能说“不善”啊?

2. 天道和不善

天道是什么?天道是二分概念下的吗?天道为什么“常与善人”

以目前的学识产生的理解是:

天道是大道演化而生的世间规律,规律中是对善和恶都有其恒常的处理方式,那也就是因果规律。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规律中包含了善和恶。但是这样理解的话,对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不好理解了,天道如常与善人的话,那说明天道是善一边的,那不善那一边的道是什么呢?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e5d80d0100z6dv.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牛灵灵 于 2012-4-5 07:42 编辑

第三讲:终不为大(大小多少的智慧)



2012.3.18----道五第3课

迟迟没有贴感悟,是因为,这次课程中,顾老师建议不要做笔记。于是没有了以往对讲座内容本身的感悟,却有了一篇《2012.3.18.听课时不做笔记的感觉》。


失之?得之?


      
      2012.3.18.听课时不做笔记的感觉


习惯了听课做笔记,整理老师的讲课内容再寻找自己的感觉,这一次顾老师建议大家不做笔记,只要去感觉。被动地接受了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呆坐在那儿只觉得,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感觉来了,却又走了。一节课下来回忆刚才学习所得,似有似无,而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种恐慌,最后在放松拍打时,发现自己的动作不自觉地变成了捶胸顿足的姿态。


脑子里空空如也,恐惧便邀请沮丧住了进来,在回家的地铁上再次努力抓取所获,只依稀记得场景:老师平淡随性地讲着,聊着,恰到妙处地圆融地回答着学友们的提问,右手拿着话筒,左手有节奏地在胸前一伸一缩,借用身体语言对大家传递、表达着什么。。。恍惚间错过了站忘记下。


晚餐吃了许多,心中无获,身体便去获取食物以求满足。当一个习惯性的方法被打破的时候,身体为取得平衡自动采取相应的措施。


若有所失的,无所依附的感觉。


于是去图书馆,溜达了一圈竟然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籍,或者需要的感觉。若有所失地傻坐,看许多人都在埋头看报纸书籍,有人看着看着嘿嘿地笑出了声,报纸上有什么?别人的新闻。书上有什么?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思想。


我还在寻找什么?什么都抓得紧紧的不愿意放弃,害怕失去?网上到处收集各种知识信息,不停去看别人的博克,学习他人的经验,可就是不愿意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智慧。需要爱情,需要友情,需要亲情,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找到相互依存的感觉,唯独不愿面对自己,与自己为友,害怕那种孤寂的,空荡荡的感觉。


有所待的追求,难免落于痛苦。因为不究竟。


喜儿的影子在眼前晃动,她是这次听课刚结识的学友,婀娜的喜儿当时笑眯眯喜滋滋地拿了两本正在学习的瘦金体字贴给我欣赏,哈哈,喜儿!心中忽然一动,终于拔云见日:


谁说失去不是一种喜悦?若失即有若喜的现象,如鹤在舞,有仙风道骨之气质的瘦金体是告诉我应要有一颗超凡脱俗的无执的心。想起来了!老师这节课讲的是“终不为大”的智慧,“大”即是道,只是“强为之名曰大”,“大小多少”即:大,小之;多,少之。整节课都在诠释: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从对立面做起的智慧。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有:“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想为每一次的学习再设定既定的获取的目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清静以为天下正。听之以笔不若听之以耳,听之以耳不若听之以心,听之以心不若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来,尊敬的老师;来,喜儿;来,学友道友,干杯!为每一次的领悟改变,欢呼,庆贺!


昨晚睡得真好,无醒亦无梦,远离颠倒梦想。



今日春分,昼夜平分,阴阳平衡。小区里的桃花正在绽放。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925cf801014kfr.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为大 & 大是如何 (第三课作业)

如何为大?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大小的理解:
1. 大事由小事而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意


2. 大事由极微小的作为而成: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意


3. 总结前两点,若要成为“大”,其作用力是在“小”上


以此理解多少,若要“多”,其作用力应在于“少”上。应了“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之意。


这构成相反而成的道理


这是“反者道之动”的作用


由此思维“抱怨以德”,亦是以反作用为之。


大,小之;多,少之;怨,德之。



大是如何?




大者道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亥,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里,老子将一个不可说的本源,用“道”来命名,用“大”来勉强描绘。


“道”- 那是人们一直在追求,却找不到的那个玩意;
“大”- 那亦是人们一直在追求,却得不到的那个玩意


这也或许是老子将不可说的本源,用“道”用“大”描绘的意义,告诉我们孜孜追求的真正“道”,真正的“大”会是什么样。


大白若辱,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器免成。。。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辩若讷。。。


接近于道的各种表现,往往和我们世间认识有所相反。


世间希求极度干净,而接近于道的干净,是能够包容一切的不干净;
世间希求规模庞大,而接近于道的庞大,是看不到边际的那种庞大;
世间希求马到成功,而接近于道的成功,是不把成功当做成功;
世间希求辩才无碍,而接近于道的辩才,是不用嘴说而却能服人的;
世间希求有所作为,而接近于道的作为,是无为的为,而有的真正的大作为
世间希求拥有,而接近于道的拥有,是放下所有的拥有,方能拥有所有


PS:世间希求知道自己是谁,而接近于道的知道,是不知道是谁O(∩_∩)O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e5d80d010100kx.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牛灵灵 于 2012-4-5 08:10 编辑

道阻


顾瑞荣按:
      这是不是道五班许多人的心声?缘分很快就这样消失了,如果你不记得你当时的信誓旦旦。



最近一周家里事情不断,每天的诵读打坐不知怎么就中断了,连第三节课也没能参加。断了就断了,刚开始还有些忐忑,后来就脸皮厚了,家里的事情正好给我心安的借口。

   

昨晚,从梦中醒来,脑子里清亮亮的,怎么也睡不着,数山羊也没有,脑子里闪过道德经。有了,背道德经吧。然后就上句不接下句地背了起来。越背越清醒……



   

背完记得的文字,我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这份机缘,老师留的一点作业也没完成,愧对老师和志愿者们的付出。惭愧自己刚开始还信誓旦旦地发愿每天诵读至少一遍。刚刚见到诵读的一点功效,不经意的时候,嘴巴里会蹦出几句来,现在却被自己中断了。



   
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最近家里有事情?“那只是表面的理由,你在逃避什么。”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我一惊!平静下来,有个我的确在逃避什么,害怕什么。害怕十堂课下来,内心果真没有质的变化;害怕自己就是老师所说的钢铁

就像学生时选修课程一样,我觉得自己很可能通不过考试,就放弃选这门课的机会。这就是我,因为畏惧,就打算关闭了通往心灵的大门。我鼓足勇气,继续问自己,如果真的在课程结束时,还和以前一样,果真就如钢铁顽固不化,我能接受自己吗?我不知道。



   

道劝诫世人不要琭琭如玉,要珞珞如石。可我本就是顽石一块,只因向往玉石的通透,才靠近道的磁场,希望能沾些灵气,点石成玉。既然这样,看来三年两载是实现不了了,那就做好准备打持久战吧。既然这样,心中的恐惧少了一半。我接着自问,道德经除了嘴熟些外,还对我有其他的沁润吗?仔细想想,自触道以来,自己的变化不多,但多少还是有点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和家人的关系更顺滑了,与人宽厚,与己亦然。当然要改掉多年的习性,还需要些强制力。在这个只争朝夕的快速时代,我在跪坐诵经的时刻,偶尔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平静,也是生活一大收获。既然如此,那剩余的恐惧又去了一半……在此,省略很多细枝末节的想法。夜晚,真净,可以听到心跳的声音。



   
窗外的鸟声,早起的人们的声音,天要亮了。我的瞌睡虫夜游回来找我来了。好好睡一觉,柜子上那本古朴,很有质感的道德经,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睡醒的我再次翻阅。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6eb9f01011u8u.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牛灵灵 于 2012-4-5 08:08 编辑

道5---6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守诺带来本心的澄明




顾瑞荣按:

     不失初心,难否?
     你说!



感谢jolieyan“道阻”博文无私坦诚的分享。顾老师按:“这是不是道五班许多人的心声?缘分很快就这样消失了,如果你不记得你当时的信誓旦旦。”


      正如顾老师警示的那样,我也有阶段性的停止早晚诵读的现象。尤其在小长假前因为工作时间的调整,加上工作、写字、习琴等占了大量的时间,人感觉晕乎乎很是疲累,便放松了先前的承诺,由早晚各一遍诵读,变为一遍,近2天,已经没有诵读了。安慰自己说,仅仅是放弃表象的诵读,我将依然按照道德经要求的那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便可,自以为更加注重内心修炼和实际行动的观照便可。自欺欺人的想,反正没有人看见,天知地知

在获小长假的今天,一边在宣纸上打格子,一边却惦记着春天里花们该开的更加茂盛了吧。于是,看似简单的重复劳动,思绪却纷纷扰扰,格子也老是计算错误,很是烦躁。过程中也会时时想起自己的承诺,会拿起小册子翻看几页,究竟是心猿意马,为仅划好的几张宣纸而长嘘短叹起来。


于是,索性放下手头活计,沏一杯白茶。看顾老师的博客,缘遇“道阻”,内心豁然。重新捧起小册子,闻着淡淡的清香,轻轻诵读,仿佛又体会到身心沐浴在阳光中清新又温暖的感觉。实践诺言,重获“静之徐清”守静去浊,回归内心平静的美好感觉。


我知道,外面的花们一定开的很鲜艳,但当内心的花儿盛开时,你有否体会到一种更深沉的喜悦?

原文转自:http://photo.blog.sina.com.cn/list/blogpic.php?pid=9d0898dfgbcad11b95136&bid=9d0898df01013anj&uid=263458633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道德经中桃花源--第八十章有感

    自重新拾起小本子,已有一周。每每跪坐着诵读经文,总好似有口无心。一方面因为对部分章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处在云里雾里阶段;另一方面,缘于忍受跪坐带来的小腿和脚的酸麻,眼睛随字在动,心却在偷瞄墙上的钟,果真是有口无心。但每每到第八十章,身心疲惫便云消雾散,心中豁然开朗。


    八十章的文字十分浅显易懂,所呈现的安静平和的小国,美不胜言,更是吸引人。这不就是后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花源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外在的些许差异,遮不住两者内在的相似:百姓重信不重利,安居乐业,本分满足地生活。这样的百姓才能“怡然自乐”,才能“邻国向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此篇如此吸引我,因为在我心中也憧憬着一个桃花源,但至今还没有完整的形态。此刻获得内心安宁,发现这就是我的桃花源啊。放下外在诱惑,关注内心安宁,简单快乐生活,这就是通向我桃源之路。接触《道德经》以来,最大的收获是,发现幸福快乐其实很简单。心中的桃花源就在身边,只不过或是因为大道甚夷,而我好径,或是五色、音、味迷乱了我的心智,遮住了我的双眼。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可以选择方向。而今,发现修之于身所带来的变化,虽然很细微,但已经很惊喜了。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季,也祝福同道者。


    想起李宗盛的《凡人歌》,今天小改改: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 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快乐不见了,向谁去喊冤。问你何时曾看见, 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 有了梦寐以求的名利, 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6eb9f010124l7.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大小多少,一念之转——道德经第三课心得

第三课有事请假了,在YY上听的课。听得很吃力,总不能集中精神,非要闭上眼睛听,否则一会就不知道神游到哪里了,听了2,3遍才觉得听完整了。所以现场上课是多么的重要,现在理解顾老师说的我们能聚在一起讲道德经,都是机缘殊胜啊,一定要珍惜才是。



第三课讲的是大小多少的智慧。大,小之;多,少之。若是想实现“大”,就要从“小”做起;若是想得到“多”,就要从“少”开始。凡事要懂得考虑它的对立面,从对立面做起,拥有的时候要想着分享,获得的时候要想到付出,需要爱的时候要懂得去爱。听上去挺简单,挺容易的,也基本符合以前的观念,因为像“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样的名言还是很深入人心的。但实际上做到却挺难的,而且有时候是根本想不通,想不到的。



以前看《一念之转》的时候,总觉得很别扭,操作起来应该是有效果的,可我不能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又抛在一边了。这本书的方法是通过四个问句打破你固有的思维模式,反向思考来达到事实的真相,解决自己的困扰痛苦。看书的时候我是认可他的观念的,可操作的时候,我觉得痛苦,有时很牵强甚至强迫自己去接受反向思考,这可能也是我不能坚持的原因吧,而且还有一多半的时间根本想不到反向思考。这本书丢了一年多了,这几天又拿出来看了,结合刚讲的道德经,我觉得心里有些东西顺畅了。“一念之转”和“大小多少”有相似之处,《一念之转》可能讲的是“其然”,而道德经讲的则是“其所以然”,而且更深更广。反向思考是个好工具,但如果心里那根弦没有触动,也是无法启用这个工具的,或者不能用的很好。我觉得道德经是有这个力量去触动心里那根弦的,只是我觉得自己现在还有点说不清楚。但我相信不断亲近道德经,这个反向思考会由强迫变得自发,会是心底里油然而生的,可能到时都不能称之为反向思考了,因为“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原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1cde640101525p.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22:47 , Processed in 0.0320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