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吟诵
[url=]2011-12-27 10:40:20[/url] 来源:http://blog.wzdsb.net/space.php?uid=16912202 作者:林景芬 【大 中 小】 浏览:197次 评论:0条
每一个爱上吟诵的人,都与吟诵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每一个知道吟诵的人,都有誓为吟诵作贡献的决心.我和吟诵的故事还得从今年暑假说起. 暑假里的一天,朝丹找到我说:景芬,七月份我们去北京参加吟诵班学习吧。我知道朝丹是一个热心好学的老师,但是对于社会上以各种名目办的学习班我真的不是很感兴趣,更何况要用美妙的假期去学习,我更是不太情愿。可是朝丹再三强调,这是她一个非常敬佩的陈琴老师极力推荐的学习班,听了一定会有感觉的。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对吟诵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我答应了陪她走一趟。 这一去,何止有感觉!这一听,我就如痴如醉,如沸如燃,一头掉进去拔不出来了!以往听课,我从来都是睡意朦胧,要么想尽办法逃出去玩,把听课当作最受罪的事。可是在首都师范大学的那五天时间里,我却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天天不知疲倦地认真作记录,用我五音不全的嗓音跟着徐健顺老师唱了起来,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内容。在去宾馆的路上,吃饭的餐桌上,我们两个总是学着徐老师的调子像呀呀学语的孩童一样旁若无人的吟开了。虽然身在异地,我们却沉浸在吟诵的世界里,乐此不疲。首先我要感谢我的伙伴朝丹同学,是她的热心把我带到了这么美好的感觉中。这个夏天就这样好像不太热了。
这五天里,让我感动和感受深刻的东西太多了。在这样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里,我们的吟诵班竟能坚守着传道、解惑,以传播吟诵作为己任。五天时间仅仅收了400元的资料费和场地费。20G的吟诵资料全部免费赠予,徐老师更是不知疲倦的贡献休息时间,原本只安排五个白天的课程,为了把理讲透,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吟诵爱好者能更明白透彻的理解吟诵。徐老师连续五个晚上给我们义务讲解,可他平时吃的晚餐和午餐只是几个馒头和盒饭而已.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所有的学员都是卯足了劲,认真学,就连几个8、9岁的孩子也是津津有味的跟着徐老师吟诵。最让我感动的是徐老师说的:我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大家可以随便拷,如果把这些东西能传播给更多的人,那真是功德无量了。这就是我们的徐健顺老师,一位默默研究、无私奉献的学者。正是徐老师和吟诵学会的这种带着宗教情怀的文化传教,让我们所有的人深深感动并深受感染。
徐老师和吟诵学会给我们带来的是人格的震撼。而真正让我爱上吟诵的是——吟诵的魅力 ——叶嘉莹先生吟诵的《赠卫八处士》——美丽的吟诵旋律《钗头凤》那我先讲讲吟诵的魅力,据徐老师对几百位老先生抢救式的采录中得到的信息得知:参加过五四以前的私塾教育和五四以后的西学教育的老先生,让他们回忆西学学过些什么他们全都忘了,但是问他们私塾里的老先生给他们教过的诗词文章,他们都能一字不拉的全部吟诵出来。虽然声音有些气若游丝,颤颤巍巍,但是那包含的满腔深情是决计不减半分的。足见吟诵能让人加强记忆,决不是一句空话。而关于古时儿童三四岁开蒙,六七岁能熟读蒙学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其他一些诸如声律启蒙,音韵启蒙的书,大部分孩子能在学完蒙学时,已经掌握了三四千的识字量,可以看他们想看的任何藏书典籍。而我们的孩子接受了六年的课堂教育也才一千七不到的识字量。真让人汗颜。如此大的识字量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孩子们是怎样学的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吟诵。在音律的引领下,孩子们学起文章来,只会觉得妙趣横生。由此可见吟诵不仅能增强记忆力还能大大地提高孩子们的识字量。虽说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但是在这些强大的数据面前,我们的传统读书方式——吟诵还是魅力不减。但可惜的是这一百年的西学教育,已经让我们的文化断层,这一传统瑰宝即将消亡。用徐老师的话说:真正会吟诵的人现在比熊猫还少,而且正面临着高龄逐年老去的危险。徐老师和他的吟诵学会做的就是抢救和传播这一民族瑰宝的工作。我只想说,美丽的吟诵之花在即将凋零的时刻,我认识了她,我愿以我微薄的力量去浇灌她,传颂她,赞美她。 在北京的那几天,我听了很多吟诵,但真正让我情通古人的吟诵,还是叶嘉莹先生吟诵的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叶嘉莹先生八十多岁了。她的一生也是多难而坎坷的,年轻的时候独自飘零在海外,中年归国却由于坚持用吟诵的方式教学古诗文而处处不受待见,被各大院校排挤辞退。晚年终于能在南开大学落下脚根。就是这样的一位生世坎坷的老人她的吟诵虽然有些轻微的颤动,却透着说不出的沉郁、刚毅与温情。直叫人泪流满面,唏嘘不已。我想把这首吟诵与在座的老师一起分享。(听叶嘉莹吟诵《赠卫八处士》) 每每听叶先生吟《赠卫八处士》我都会心起波澜。透过这一声声颤颤巍巍的吟诵,我仿佛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白发苍苍的杜甫与友人重逢时的唏嘘场面;我又仿佛听到了叶嘉莹先生内心感叹生世飘零的声音。这种情通古人的感觉真好! 吟诵的轻重缓急,长短快慢是依吟诵者的感受、心情、认识而各不相同的。因此,同一篇诗文,不同的人吟,曲调会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吟同一篇诗文,只要心情不同,时间不同,吟诵出来的曲调也会不同。学习班的课堂上,徐教授反复强调:“唱歌和吟诵的不同在于:唱歌重在曲调,吟诵重在字词。吟诵传达出吟诵者对于诗词的独特理解,好的吟诵会让人觉得这首诗写得真好,而不是这个曲调真动听。”下面给大家介绍一首,个人认为词曲都非常美的,徐健顺老师吟诵的陆游的词《钗头凤》。 很惭愧到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基本调。只能带着深切的喜爱,去学别人的调子。也许,我这一辈子都不能形成自己的基本调,不能真正学会吟诵。但是我想,这不妨碍我把吟诵带给朋友,尤其是我的学生。原因很简单:吟诵,是被我们遗忘了的根,我们需要归根,我们需要得到根的滋养。 相信,经过很多像徐健顺这样拥有宗教情怀的文化英雄的努力,吟诵一定会在祖国大陆复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据陈琴老师的博客里说,从明年开始北京市的每一所小学都将开展吟诵课程。也许这场春风很快会吹到明日的江南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