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为道日损——放下你的头脑
平常的课程,是从“为学日益”这个角度来讲的,目的在于增长大家对传统文化方面的学养,丰富这方面的见识。纵观当今社会,具有文化属性的中国人是越来越少了。由于文化的断层,作为中国人,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没有中国人独特的修养、气质、人格精神,没有中国人的生存艺术与生活意境。中国人看不懂老祖宗的书,不了解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自己民族的文化,这算什么中国人呢?活得越来越肤浅,精神越来越空虚,心灵越来越迷茫。所以,静园讲堂就是在这个大的现状上,系列开讲传统文化领域的内容。
而我们星期天的讲授内容,却是以“为道日损”的特点来展开的,是要把我们所学的东西放下。把头脑清理干净,目的是超越知识的局限,去体道、悟道。就如儒家所说的“君子务本”,从“本”上去探究。
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你拥有任何知识、观念、理论,就同时被它所局限和占有。任何你所拥有的东西都在束缚和控制着你。这一点要好好的去领会,要领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是不是这样?从生理的体验来说,吃饱了,你的胃就被占据了,更美味的东西端上来,你也吃进不去了,就是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推而广之,一切领域、层面都是一样的。你是唯物主义者,就不可能同时是唯心主义者,因为你的头脑被唯物主义的思想占有局限了;你是基督徒,就不可能同时是佛教徒,因为你被占据了。
家庭、爱情多美好呀,可是你有了家庭,晚上十一点必须回家,呵呵呵,当然,你会说这是责任,同时也是束缚啊!就像郭博士,每天到了点必须回家报到(众笑)。
所以我们拥有什么,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我们同时就被什么东西所束缚所局限。而恰好,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物质上的、思想上的等等,在享受它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也一直被它们所局限、所制约着呢?
那么我们可不可能超越思想种种的束缚,达于真正自由的心灵之境呢?
所有的宗教、哲学讲的就是这个,都在探讨生命的解脱、超越、觉醒。我们有没有思考:解脱什么东西呢?超越什么东西呢?
我们要了解,解脱的反面是束缚。那么,是什么东西束缚着我们?超越的背后是局限或牵制。是什么在局限或牵制着我们?觉醒的反面就是沉睡、迷失,那么我们沉睡在哪里?迷失在哪里?因为迷失,才需要觉醒,因为束缚才需要解脱,因为局限才需要超越。很多人都在谈这些振奋人心的名词,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思考过它的涵义?
今天,我们把前面讲了二个多月的禅修的内容,再从体系化的角度,做一个脉络上的清理。
本来星期天的课程,我们是重在实践,重在实修。为什么要花这么大气力讲这些道理、理论?就是因为现代人学道,信力不够,什么东西都要去评判、分别、检视一番,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不明白道理,我们很难放下身心真正去实践,这是现代人学禅、学解脱之道所面临的问题。今天的内容就好像是洗涤剂,除垢剂,一旦清洗干净了,尘垢和洗涤剂一齐清空掉。
古人的脑子不象现在人这么乱,因为不像现代社会的诱惑多,他的信力比较强,你给他一个法门,三言两语,他就信了,信了他就踏踏实实的去实践,去落实,所以成就的多呀。正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你们看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心呀,却越来越烦恼、苦闷,我们心灵的愉悦、快乐、享受没有跟我们的物质条件成正比,甚至从现实经验上看,成反比。
我这么讲不是没有道理的。你看社会几个流行现象:心理医生多了,律师多了,医院多了,对不对?因为心理病人多了,所以心理医生才多啊!因为社会人心混乱了,所以律师才多啊!我们再听一听这个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几乎所有的音乐都是哀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音乐都是爱情。歌曲、音乐就是时代人心的声音啊!当我们不断的在咏唱某一个主题的时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特别缺乏这个东西。而且这个爱情歌曲里头那种孤独、哀怨,那个可怜兮兮,象个爱情乞丐的意境,表现出这个时代人心的一种颓废,一种失落,迷失,一种苦闷。人们内心的孤独在这个时代真是无以复加呀!
再比如,你到书店去看看,什么书最流行,最上排行榜,更多的人都在看什么书?玄怪小说,情爱小说,盗墓小说,功利的成功学、管理学,灰色黑色的纪实小说等等,甚至80后的孩子们的作品都被社会追捧得不得了,这些现象都暴露出这个时代人们心灵和文化方面空虚、肤浅、功利、颓废的状态。 由此看来,静园国学讲堂星期天这个课程,我以为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讲观照法门,到今天算是第一个阶段的小结。我之所以想把二个多月来讲述的观照法门做个理论化、体系化的疏理,不仅仅是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自身能够受益,我还特别希望,当然也是你们自己表现出来的一种愿望,就是今后能够把这些道理、方法传达出去,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和范围之内,教化、影响一方,所以在此给大家拈出一个理路出来。
(二) 依“观心法门”来了解生命的真相
我们活了几十年,其实对自己的人生并不了解。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我的?我是谁?我的人生生方向在哪里?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都会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困扰内心的问题。
我们星期天的课程的重点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个上面,在道上面——怎么样能够解决生命的这些遗憾、问题、困惑。这是我们的主旨,也是我们的缘起。因此不是一般的小课题,不是一般的小知识、小学问,是试图解决整个生命根本问题的学问,古人叫作道。
各家各派的学问,它的宗旨都是这个。儒家讲“明明德”;道家讲“见道”、“见独”;佛家讲“明心见性”;西方的哲学讲认识自我、生命的本体、我是谁等等这样一些最根本的生命问题。这都是我们星期天的课程宗旨所在。
我们重点是依观照法门来修持。什么叫观照法门呢,就是古人所说的“观心”。这其中有深浅二个程度的修持入门。深一点的观心功夫,就是你往那里一坐,然后呢?心里在想什么你“知道”,身体在感受什么你也“知道”,就保持这个“知道”,不管身、心的一切感受,只是保持那个“知道”。浅一点的,对现代人心散乱的特点,要安住于那个“知道”,是很困难的,所以,先去观照身、心的感受,用那个“知道”去观照——不加判断地去“看”。
观照法门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超越头脑的制约,解脱思想的束缚。那么我们谈到解脱,谈到觉醒,谈到超越,是什么束缚着我们——思想——也就是过去的经验、记忆。谈到觉醒,觉醒的背面就是沉睡或迷失,晚上我们都睡在床上,白天我们都睡在我们的观念、记忆、思想、理论、理解、判断、知识、学问、性格、信仰之中。
我们为什么要超越思想,超越头脑,我们有一堂“生命的自我认知”的课程,已经讲过了思想和头脑的特性、本质——局限性、被动性、陈旧性、积累性、主控性等等。在这里我就不再讲了,这一讲又是一大堂课。
今天主要是把观照法门的体系捋清楚,让大家心理明白,按照这样一个理路来修持。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我们的目的、目标就是超越头脑,超越思想,解脱思想的束缚。
(三)如何观心
第二个呢?就是方法。观照法门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法门。人的认知功能都是向外去了解,向外去思考。那么观照呢,它是要求我们向内去了解自己。很简单,你坐在那里,当然辅助上一个外在的形式——静坐。其实,在平常生活中,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行世处事,时时刻刻都要观照。怎么样观照呢?“无拣择的看”。在此,给大家讲了两个口决,一个是“成为思虑的观看者”。随便你想,没关系,你只是“看着”自己在想什么就行了。还有一个是,“独坐溪边看水流,水流人不流”。这讲的是经验,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你往那里一坐自然的就是这个样子,你即便是傻瓜,你即便没文化也是这个样子——往那里一坐,心中思虑纷飞,身上酸麻胀痛、寒凉温热都来了。好了,你怎么知道你在想呀,你怎么知道你在想这个想那个呀,你怎么知道你的腰疼痛腿疼呀,脑袋昏昏沉沉呀,你怎么知道的呀,谁告诉你的呀。因为你自己清清楚楚的知道啊,那个“知道”就对了。用那个“知道”看着身心的这些感受、想法,就好了,但不要跟着这些感受想法跑掉就好了。
我们这个观照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打坐的时候,身体有各种感觉、反应,心理有各种各样的思虑活动,同时还有一个东西: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心理的各促思虑,就保持这个清清楚楚的“知道”,这就是观照法门。这里面有一点要求,就是不加拣择地觉察,也就是你对待身心的这些情况,不要依主观经验去投影,去判断、评判、推理、研究、联想、猜测、理解等等,不用这些东西。只是“知道”,保持单纯的“知道”。
一个人几十年的习惯都是不断的向外去了解,向外去分析、判断、理解、研究的,那个惯性太强大了,现在要把注意力收回来,向内看,看自己的思想,了解自己,观察自己,要逆着你这个惯性来。古人把这种修炼的过程叫作“熟处转生,生处转熟”——把那个很熟悉的向外的惯性要慢慢的淡化;把那个很生疏的向内观照的习惯慢慢建立起来。先要建立起这个“向内”观照的模式来,并且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练习观照。 这是第一,目的;第二,方法;
四)破中显立的“观心法门”
第三,这个方法的特点在哪里呢?就是破中显立。它不给你一个正面的道理,比如说真心本性、佛性、开悟等等,它并不是告诉你什么是真心本性,它只是让你把不属于真心本性的东西让你放下,把假的“我”放下,放到最后,剩下放不了的,剩到最后的就是真心本性了。这就是破中显立。
比方说,我**了,1000、3000和5000,你猜我赚了多少?你猜,1000块钱?不对。5000块钱,不对?剩下就3000了嘛。把那个不是的去掉,剩下的就是那个是的。这也是“为道日损”的一个重要的特质所在。
几十年的人生,大家都在说“我”、“我”、“我”。那到底究竟什么是“我”呀?你以什么东西为“我”呀?我是谁呀?你们都会说,我就是这个身体,还有这个思想、性格、观念、理论、性格、信仰、立场等等。那么好,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经验,身体有各种感受,心里有各种活动,还有一个东西,清清楚楚的“知道”身体的各种感受、心理的各处情绪活动的那个“知道者”。
你说身体是我,心也是我,那么,那个观照着身、心二者的活动的那个“观照者”又是谁呢?
当我在观照身体的感受,心里的感受时,发现还有一个见证者,还有一个觉察者,还有一个观照者,我们姑且给它起这个名字啊,当然,你还可以叫它真我呀、禅呀、本我呀、灵性呀等等,名字不重要。通过观照,让我们体验到身、心——以前我们执着的“我”,现在却都不是“我”,还有一个“观看”着身心的那个。就这样的破,破除我们一直所执著的那个身、心的那个“我”,剩下的,破不掉的,就是真的啦!就是是古人所说的“去其本无,即吾固有”,“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可还者,非汝而而谁?”。
所以我们先把那个外来的,后来附加上的东西破掉,这个破掉并不是把它给否定,把它给抛弃,而是不再认同它,不被它所迷惑。那么本来的真实的东西就慢慢的显现出来了。这是我们讲这个观照法门的这个特点,在破中显立。
(五)观心法门的解脱原理
第四,观照法门的原理何在呢?就是了解,也可以叫洞察;然后是超越,也可以叫剥离;最后是转化。以前我们不断的去了解外在的世界,认识外在的世界,现在我们通过观照法门把一直向外了解、关注的心收回来,把所有的觉察能力,感官功能都收回来,向内观照,了解我们的头脑和思想,也就是了解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我”、“我”、“我”。观照法门,初步是起到这个了解的作用,了解以前所执着的这个“我”不是真实的,它只是一堆过去经验记忆的积累而已,或者说,它只是一堆工具而己。
然后呢,就是超越。其实了解的过程就包涵了超越,观照的过程就是超越。身、心的“我”被觉察到是不真实的,被观照到,就意味着“观照者”跟这个身、心的“我”是二元的,是二个,对不对?一个观照者,一个被观照的对象。
最后,了解、超越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转化。我们的这个头脑呀思想呀记忆呀,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但是,这个工具一直在作主,在操控着我们的人生。
我们讲“空”,不是说要否定你的头脑,让你成为一个大脑失忆的患者,而是说不受它的束缚和控制,最后让头脑还原其本来的属性——工具。让头脑成为工具,让我们的知识、观念成为工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头脑、观念像主人一样,一直控制着我们的生命。
转化的意思就是说,我更能够善巧的运用我的头脑这样一个工具,我的知识、观念、经验、学识这样一些工具。而不再受经验的控制和主宰。
其实,了解,超越,转化,三个方面就是一个方面,观照的当下,你就不属于头脑,你也更清楚地看到头脑的虚幻性,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的了解才啰哩啰嗦说这么多。
(六)修持观心法门的障碍
第五,修持观照法门过程中的障碍。
那么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会有哪些问题、障碍需要我们注意到,需要我们警醒的呢?
第一就是,你开始观照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心里头碟碟不休,自言自语,乱得不得了。每个人都是这样,你一坐下来都会是这个样子。它为什么会成为问题呢?是因为我们几十年的习惯特别容易认同这些思想、思虑,容易跟随它跑掉。你认同它了,跟它跑掉了,就不是观照啦。所以这是个障碍。
那么对于这个碟碟不休的心我们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时时保持警觉,时时提起观照,不要认同到“所观”的境界当中去了,不要随顺着这些想法或感受跑掉就好了。
现代人学道很不容易。一方面,因为我们一直追逐于外在的世界,对内在的心灵世界非常陌生,所以要不厌其烦的讲,引领他向内看;另一方面,有的人非常聪明,现在资讯又广泛,他读了很多修行或心灵方面的书,很容易把别人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修持经验、修持成果当作自己的,当作自己的成果来去理解一切。你比方说很多人借禅或者密宗大圆满修行的道理说“烦恼即是菩提”,“妄念越多越自在”,“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妄念都是自性展现的光辉”等等。他会想:你王老师刚才说的从外在的世界把心收回来,这是错的,因为没有外在的世界,所有的世界都是自心的呈现等等。他说的都不错呀,但那都是人家一步一步的这么实修的最后智慧的体验,你除非到达这一步了,不然的话你就是鹦鹉学舌,你还是应该老老实实的走人家曾经走过的这条路,最后才能够达到没有世界,只有你的心。这是结论,但这个结论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画饼不能充饥呀,是不是?比如,你在银行负责收银工作,每天点钱,你点了一百万,那个钱不是你的呀。所以,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禅修或心灵领域)的人,他有障碍、有问题,就是他听了很陌生,因为从来没有了解过自己的内心;另外的一种人呢,就是他读了很多的书,很有知识,很有见解,然后用别人成就的道理来审视一切,说这不对,那不对,但自己在实际的体验和生活之中呢,他往往又是漏洞百出,一踏胡涂。
因此我在开课的第一天就讲,我们这是演戏,我今天演的是一个皇帝,你演的就是一个宫女,他演的是一个太监,就好好演好各自的角色,一散场大家就都是哥们。要听话,千万不要玩聪明。
第二个呢,碟碟不休的心,它的本质是什么呀?它的本质就是自我。那些念头是什么?念头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我”、“我”、“我”,念头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性格、观念、理论、信仰、立场、思想、学识,就是那些东西的直接表现。
我们总说思想,性格,信仰等等,但你见过思想、性格、信仰没有?没有吧?你只见过它们的表现形式——念头。是不是这样的经验?你通过观照念头,就可以了解思想、性格等等。你好像你从来不可能见过人民或群众,但你可以见到每个人体的人,这些人体就是群众或人民的具体展现。
念头就是你的记忆,就是你的经验,把它哲学化一点就是“自我”。有个“自我”在那儿挡住了,我们就无法看到真相。我们要透过念头,深入了解念头的属性,也就是所谓“自我”,自我在那儿不断的表现,不断的展现,怎么办?就是无选择的观照,就是如实的看,只是看而已。这一点很重要。
念头正是形成我们每个人人生命运的动力或程序。命运就是由念头一点点展现出来的过程。大家好好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
第三个观照过程中容易成为障碍的就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很多奇特的体验,这些体验有两类,第一类,是你所熟悉的体验,比如生理上的酸麻胀痛,寒凉温热,心理上的思虑纷飞,情绪往来,是不是?这些都是生活中都有的。
这个熟悉的经验里头也有方面,一类是很舒服的。还有一类是不舒服的。有人坐着就难受,有人坐着就好舒服,像铁军经常坐着就舒服的很,象那个奶糖在温水化掉一样,很舒服,很享受。
第二类,就是不太熟悉的体验,从来没有过的。比如有人在静坐中,哎呀,念头一下断了,一直想了几十年的大脑,突然没了。再一个呢,感觉自己的身体特别高,特别大,大的不得了,看一切好像俯视一样,或者感觉身体完全没有了,或者是看到光啊,异象啊等等等等,是一类没有过的体验。这个没有过的体验当然也分为好的——我们感觉到很爽的,还有一种呢,感觉很别扭很难受的,让人害怕的、恐怖的。
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境界,仍然只是观照,观照。比如看到光,是谁告诉你是光啊?不也是你自己觉察到的吗?即然觉察到光,那“光”也是念头啊!你说“我空了”,请问谁告诉你空啦?还不是你自己觉察到了一个“空”?你说气脉通啦,请问谁告诉你气脉通啦呀?那还不是你自己的感觉和认知吗?都当作一个念头去看它。《楞严经》四句话,大家记下来,尤其是你们有心的同学。“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静坐有进步了,光也好,气脉也好,这都是进步的标志。因为有这个标志,你离刚开始那个起点的地方就有一段距离啦。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你觉得这就了不起了,“即受群邪”了。你认同到这个体验中去了。光也好,气脉也好,你一认同进去,就是“即受群邪”。甚至包括一些痛苦的体验。比如腰疼,有没有发现,你这个时候已经没有观照了,你的观照已经认同到疼里面去了,你应该让疼成为一个你觉察的对象。
这个观照法门好啊,最起码在日常生活中,现实做人的生活之中,能够淡化和超越我们多少生活的烦恼和痛苦。当你痛苦的时候,当你失落的时候,孤独的时候。你去观照,去观照你的痛苦,你会发现,有一个痛苦,你看着它,你不是它,它也不是你。它是你正在经历的一个情绪和感受。你真的去做这个观照啊,这个痛苦的感觉就淡化多了。你不是痛苦,你是痛苦的一个觉察者。现实生活中,我们谈到有用,这就是有用啊。就不像以前那样,痛苦就是我,我就是痛苦。那你就把痛苦夸大了。
这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三大障碍。这三大障碍呢,其实就是一大障碍。是什么障碍呢?就是自我,自我。包括这些经验,所产生美好的经验,对经验的认同都是自我在里头做祟,自我要不断的凸显自己,标榜自己。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清楚了:
“我” == 思想、性格、世界观、信仰……(总称为心或头脑) == 念头 == 行为、语言 == 命运、人生。
“我”就是心,心的表现为念头,念头形成语言与行为,行为、语言与周围人事的互动,就形成了命运。
七)观心法门的修持次第
第六是观照法门的次第。什么是次第呢,就是观照它随着你不断实践的深入,它是有个层次的。本来观照是没有层次的,只是因为我们是初学。我们设定这样一个层次,使大家实践的一个检试。
观照法门的次第,我有一篇《观心正脉》,大家都有的,可以去参看。
第一步,就是观照妄念,去觉察自己的思虑,去觉察我们身体的各种感受。只是观照着,观照妄念。这一步都很难,为什么?你真要落实到无检择的觉察,那是须要下苦功夫的。不是靠理解的。因为它是在你理解之上的,它是你理解的观看者,所以不要太依赖你的理解。头脑不可靠,不可侍,侍就是依赖。不可依赖头脑。
第二步是观空,观妄念停止以后的那个状态境界。
后面的,你们去参考〈观心正脉〉,我在此就不多说了。但仍然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前二步。甚至我建议大家目前阶段好好做好第一步,并且深入落实到现实生活的每一刻。
(八)身、心、观照者的特质及其关系
第七问题,可以说是对生命深入的认知,大概分二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方面,我们的思想,头脑,或是说念头,起心动念,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属性是什么?我前面都已经讲过,你自己把它归纳整理一下。如果还不明白,你们可以提问。这是我希望大家交作业的。但是,我又不敢,你们都是大老板,就算啦!马马虎虎一点,你们就给自己做作业。这个很重要,这不是我们这个班,我们学道的人须要了解的,做为一个人,几十年的人生,如果你把这几个问题经常思考一下,至少你的人生会洒脱很多,不会像现在真得好苦啊,好可怜啊,我们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真的是好可怜啊。那哪叫活着啊,那叫挣扎。是不是?挣扎啊。这是第一个问题,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了,你对整个修行的次第,整个修行的全貌都会有一个了解。
第二个方面,刚才我们讲了这个身体有各种反应,心里有各种活动。然后呢,这里还有一个,你叫它觉察者也好,观照者也好,见证者也好,隋便叫它什么名字吧。现在的问题是:观照者与身、心,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即然我们是破中显立,那好啦,要破的对象它的特点是什么?属性是什么?那个能够破的,它的属性又是什么?它的特点又是什么?
你不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你就会笼统,你就会模糊。你就会好像知道,但你又说不出所以然。今天我们重点就讲清楚这个。到这个地方为止,我们观照法门的全貌:目的、方法、原理、次第、障碍等,全都讲清楚了。
我们接着来讨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它们各具什么样的特质?你不清楚这个,你的观心功夫,就没办法真正的深入。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概述:
身体——有相、无常、无觉;
心理——有相、无常、无觉;
观照者——无相、桓常、有觉;
我们首先来看身体的属性。
第一个特点,身体它是有相的。什么叫有相,它有个形状,高矮,胖瘦,大小,男女,美丑,它有个形象,中国人,外国人,黑人,白人,黄人,有相。它是有形有相。
第二个呢,它是无常变化的。每时每刻细胞在分裂,头发在生长,血液在流动,生命在慢慢的长大,在衰老,脾胃在运化,心脏在跳动等等。每时每刻我们身体在变化啊。
第三,它是无明的。什么叫无明呢,就是身体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它只是个承受的平台,承受感觉的平台。比如人死了,身体还在,你打他一下,他有感觉吗?没有。身体其实是绝对物质的东西,对于活着的状态来说,它只是一个承受或呈现的平台。这一点要好好体会。
再来看看我们一直所说的心,它有什么特点。
第一,它也是有相的。你只要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一定是个形象,一定有一个画面或声音,一定有个对象。你饿了,想吃肯德基,心里的意境上就出现一个肯德基,它不会出现一碗牛肉面,是不是?有时候这个相是个抽象的,比如你今天很开心,那么开心就是一个相。心情就是一个相,一个意境。
有个大师说:“一个真正开悟的人,他的心没有对象。”那你去体会吧,哪天你的心没有对象了就开悟了。我们现在的心怎么可能没有对象啊,是不是?如果空了,有一个空,有一个觉察者,那也是一个对象啊,对不对?怎么可能没有对象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人的念头,你的观念,信仰,立场,你的信仰,都是相啊?你说我什么都不信,请问什么都不信那是不是一个对象啊?什么信仰都没有,什么立场没有,是不是一个信仰,是不是一种立场啊?嘿嘿,妙不妙啊?
第二,我们的心也是无常变化的。人心的思虑瞬息万变,它的变化甚至比你的身体的变化还要快,如流水一样,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你说信仰不变,信仰也是会变化的啊,你一生下来就是信佛的?不是吧?你刚刚一出生你就说:“我是信佛的。”你不是慢慢熏陶来的吗,是不是?你的性格,信仰,观念,立场,都是后天来的,也就是这都是变化来的,以前没有,现在有了,今天有的东西明天可能就没了。我见过好几个学佛的,他就改信基督教了,我也见过信基督教的改成学佛了。这都是会改变的,连你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人生的历练一多了以后,你的性格都会变化的,是不是这样的?会吧。所以心也是变化的,不光是我的心念变化的,我们那些自认为根深蒂固的所谓“秉性难移”,那个“秉性”,也是时时变化的。难移并不是不能移啊,它也在移啊。
第三,心也是无明的。这一点很有意思,这个不好理解,所以要细心啦。
一个人认识世界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样的?听好啊,这个很重要。我们的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功能,收集或承受某种刺激或信息,心是干什么的呢?心是对身体所承受到的各种感受、各种信息进行贴标签的工作:这是疼,这是痒,亲我是爱,打我是恨,这个感觉是失恋,而这个感觉是快乐,这种行为或想法是是高尚的,那种行为或想法是不道德的……我们不是讲心理学,我们也不是讲佛教的唯识学,我们是讲经验,我这样讲大家就容易理解。我们所谓的思想是干什么的啊?它就是不断贴标签的。根据过往的经验对当下的感受机械地进行评判,投射看法、意见、观点、立场……
思想(或心)不是最根本、最原始的感受的接收者,而是对既有的感受进行分析判断的一个工具而已。这个工具不仅能对当下的感受进行分析评判,还能对内心的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评判,比如对自我的认识,对性格的认知,对价值观的认知等等。
这就好像一张很大的银幕上放的电影。胶片投影上去的各种镜头、故事情节就好像是各种身心的体验、感受。而心就好像是一个观众,在对种种的故事情节、人物根据过往的经验进行自我评判、取舍。
心的种种的评判与分析,都是受制于自己过往的经验,而每个人的过往经验都是局限、狭隘的,又都是受制于时间、空间、人事的局限而产生的。这一点我们在“生命的自我认知”一课中都有说过。
这个一直在贴标签的心,这个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有问题的,它有五种特性(被动性、局限性、积累性、过去性、主宰性),而这五性决定了心这个工具是不可靠不可恃的。我们一直就依恃这个有问题的工具来认知世界和自我,那怎么会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结果呢?怎么可能了解到生命的真实呢?但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心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我们都认为那一定是别人的问题,呵呵呵,是不是这样的?
甚至深入地研究,认识世界或认知这个“自我”的这个心,由于过往的经验的局限,它其实是根据已经固有的种种价值标准、立场在进行分析、投影,因此,这种认知本质上是机械的、既定的、程序化的,也就是死板而无生机的,这种认知的结果对生命的自我了解毫无意义,也由此,我们一生都局限于自己的过往局限而狭隘的头脑、思想之中,从我们有了思想,我们就已经死了。在此我不展开讲了,前面这些大家都已经听得一头雾水了,这一点很深啊,大家要很好地体会才行。
最后,我们来探讨“观照者”、“觉知者”、“见证者”的特点。
前面我们说过,“观照者”它有三个特点:无相,桓常,有觉。既然它“无相”,我们如何能探讨它的特点?“无相”就是“空”,我们如何能描摹它呢?既然它“桓常”,也就是它不生不灭,它不属于时间的范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比较,过、现、未在它的境界中是一如的,因此它不在头脑理解的范围之中,头脑是过去的。头脑无法对它进行理解,就好像古人说的:以栗测海,以管窥天。
我们只能从它的“觉性”方面,了解一点端倪。
身体为什么能感觉?心为什么能运用过去的经验记忆进行思辨、评判、理解、分析?它们共同依赖的基础,就是其中有“觉性”。就像感应电灯。它之所以能感应到温度或声音,继而发光明亮,是因为其中有电的能量基础。我们可以观察到灯的明亮,观察到感应的反应,但绝对看不到电的存在。电能,只能通过感应的反应与灯光来显现。这就是觉性的特点。
所以,离开身体的感受或心的思虑来找寻一个独立存在的“觉性”,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觉性”称为体,把身心的觉受称为用,那么,这三者(身、心、灵)的关系是一体的,是即体即用的,是用不离体,体不离用的。
因此,不要试图摒弃身体或思虑而另外追求一个独立的“本体”或“观照者”。而是在当下身心的觉受中体悟。
禅宗三祖的《信心铭》中说道:“境为能境,能为境能”。身心之所以为“境”,之所以成为“被观照者”,是因为有一个“能观照”的主体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个“能”,那么身心的“境“,也是不存在的。同时,之所以有一个”“能观照”的主体的作用,是因为有一个“被观照”的身心的存在,才能体现“能”的功用。
在现象上,似乎有身、心、观照者的分离作用,实际上,它们三者是即体即用,不一不异的。
如果再深入地说,我们现在所体会到的“观照”,只是真正本体的一种作用,而不是本体本身。也就是说,身、心、观照,都是境,都是变化的现象。这方面,待大家有了基本的禅定基础以后,再详细地讲解。
古人说:止成观乃就。止为定因,慧为观果。没有禅定的成就,没有止的成就,对真心本性的慧观的探讨都是纸上谈兵。正如禅宗祖师说:思而中,虑而得,都是鬼家活计。
因此,大家还是应该依观心法门去做实际的修持,尤其是在“空”观上多下功夫,但这只是“禅定功勋”,千万不要误认为自己是开悟了。虽然“空观”不是究竟,但这种修养却能化解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烦恼。古人说“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也只有依此禅定的力量,我们才能更真切地了解心性的真相。就好像只有健康的视力,才能看清眼前一件物品的真相一样。
今天,就观心法门作了一个修持的理路的清理,希望大家好好在日常生活中去用功。从时时观照起心动念开始,初步做到“清明在躬”。如此以来,至少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减少自己很多的烦恼,并且做一个修行人应有的表率,我们身心展现的人格的光辉让别人看到修行的魅力与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