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042|回复: 0

小雅系列课程“教”的思考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爱莲花 于 2011-10-2 21:02 编辑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可谓寻寻觅觅,极尽自己所能,可是却始终没有方向,依旧疑惑重重,问题多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知道教育的根本和真谛,更别说教育过程中的细节和方法了。只是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寄托在幼儿园,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恰恰忘记了自己是孩子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忘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教育的真谛和根本,我在此不做过多阐述,很多老师的课程和我的课程“教的思考”里都曾经讨论过。蒙以圣正,圣功也。我们接触育心经典教育的家长朋友都很熟悉这句话,可是真正做到,能用于生活的却不是很多。大多家长放不下,依然是在孩子童蒙时期,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想培养一个全能的宝宝而努力着。道,就在生活中,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明白多少,而在于实践了多少。“养正”没有做好,就急功近利的去给孩子培养各种技能。就如在一棵小树苗嫁接上叶子,果子和花,而不注重根部的养分,早晚都会枯萎。就如新房子装修,还没铺好地板砖,粉刷墙壁,就忍不住先去买了漂亮的家私,装饰品等。这些简单的现象我们都能明白,可是在教育中怎么就不知道遵循正确的“道”呢?
  
   养正最好的,最简单的,最具智慧的“径”就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里。纵观中国历代侯王将相,文人墨客,无一不是从小熟读经书的。当然也有只读四书的酸秀才和伪儒。
  
   引用老师易根说的一段话:我们来看一棵树,我们学过植物,一颗树,分几个部分?植物分,根,茎,叶,三大部分,细分可以再分,根,茎,枝,叶,花,果实,种子,我们先看前面几个部分吧,如果把中国文化也按树来划分,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是的,只有易经,是根,中国文化,源头活水,就是易经,就是根本,其他都是派生于易经,或思想有传承的关系,所以,易经是文化之源,也是文化之始,易,是中华文化的根,抓住这个根,才可能真正掌握中国文化,易,是世界的变化规律,她是属于世界的,不仅是中国,让我们自豪地说,易根,是文化的根本,是一切经典,著作的源头。蒙以圣正,圣功也。蒙以养正,养正,以中国文化,真正的,全面的,根,茎,叶,丰富的内容,就可以达到不规而正,自然养正,有根就有本,有本就有源,掌握根本,枝叶自茂。易是根,其他是茎,叶,现在关心根的少,关心枝叶的多。
  
   好的,我们找到了文化的本源,也是教育养正的根本。那如何实施呢?送到私塾大量读经?何况私塾里读的不是真经!孙子兵法云: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不彻底认识到大量读经之害,怎知我们累积法读经教育之利呢?我以前独自带孩子用大量法,背诵法读经半年,现在又用育心累积法读经半年,两个半年是1:1000的对比。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最重要的基地,是根,家庭教育的根在于父母的学习成长。把孩子送给私塾也是丢失教育根本性的一种表现。很多孩子在私塾大量读他们所谓的经,弟子规,论语为主,(据说现在也在用赖老师的一些方法,)都表现为叛逆,讨厌读书,眼光没有灵气,爱好辩论,更有甚者,被大量读经害的精神出现问题。我之前因为对私塾的环境和老师失望,自己在家带小昱读经。但是自己并没有去真正读,也没有交流学习的平台,如蜗牛爬行,自己觉得很不错了!用累积法读经教育后,如获至宝,精神世界,格局,内心发生了从质到量的飞跃,完成了人生的蜕变!道来源于生活,践行于生活中。只有家长成长了,我们才能真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大家可以到我的QQ空间,博客里看看我在生活中如何用经典的智慧教育孩子,孩子是怎么受益于经典智慧的。
  
   孔子讲“因材施教”,在幼儿园,学校,培训班,那么多的学生在一起,老师如何能真正区分开每个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细微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呢?有的家长说,孩子靠自觉 ,同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有的好有的坏。同一个父母生的带的孩子还不一样呢?那就是我们没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没有找到每一个孩子合适的教育方法。
  
   曾经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是一个老师针对那么多学生要教好每一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所以说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最重要的基地,是根,家庭教育的根在于父母的学习成长。父母好好读经典,读成专家,读成教育家,把经典智慧用于生活中,根据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只有自己用心才能真正对孩子做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所以教育的根本从家庭教育抓起!从家长认真学习开始!我的分享完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8:40 , Processed in 0.0236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