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249|回复: 15

关于秋季腹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0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秋天到了,秋季腹泻的高发期也到了,我小区有孩子正在受着秋季腹泻的伤害,请有经验的妈妈老师来说说中医里面秋季腹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预防以及如果治疗?
发表于 2011-9-20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属太阴不开,附子理中丸所主。
预防当忌生冷油腻,适当保暖。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知周

我小孩爱在夜里12点到3点哭闹,经常肠鸣,受凉或者喝奶后或者吃了寒凉的东西肠鸣音亢奋,容易腹泻或者大便前干后稀,或者便溏,偶尔还会便密,鼻梁及眉毛两边有青筋内眼角两边发青,肚脐突出,形体瘦小,睡觉眼睛常不能全闭,侧睡偶尔流口水。能否用附子里中丸贴肚脐以条理脾胃???谢谢!!!
发表于 2011-9-2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小鸟依人
可以服用,但小儿需减量。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鸟依人 于 2011-9-20 10:53 编辑

回复 4# 知周

我看庄先生问答里面有说喂药难喂的话可以用附子理中丸来贴肚脐,可否?还有是否象丁桂儿一样说是天气燥热慎用的?
发表于 2011-9-2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肠胃差,先天不足,更应该吃素。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koook


    小孩一岁10个月豆类能消化吗?
发表于 2011-9-2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秋季腹泻用生姜来看《伤寒论》中生姜的解表作用


冯世纶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经方大家,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中,见到冯老常用生姜来解表,经过系统学习《伤寒论》后,对生姜解表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冯世纶教授继承了胡希恕先生的经验,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效如桴鼓。对于表证,常用麻黄、桂枝解表,但对于津液已伤的不用麻黄桂枝,恐更伤津液,而是常用生姜来替代麻黄、桂枝解表,使解表而不伤正。因为药房多不备生姜,所以冯老每次都淳淳嘱咐病人要自加生姜,用量一般为18g左右。
今年9月份跟师出诊时,治一六个月大小的男婴,患腹泻,大便一日四五行,脉浮,体温38.5℃,冯老辨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发汗解表祛饮,表里同治。用五苓散加生姜18g,

    处方如下:桂枝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猪苓10g    苍术10g    生姜18g     一剂水煎服

    嘱咐家长熬好中药后,用小勺少量频频喂服,同时用糖盐水喂服小儿。晚上时家属来电告知大便已变硬,后两日患儿痊愈。

    此处辨证秋季腹泻的关键点在于:脉浮属太阳表邪未解,大便一日四五行为太阴里虚寒证,六经辨证属太阳太阴合病。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但因为大便一日四五行,津液已伤(津液从肠道出,里津液损伤,若再大发汗,则更虚津液,必变证百出),虽有表证,但不可大发汗,故用五苓散温中利水,因五苓散解表力量稍弱,故用生姜温中和胃的同时还可助桂枝微微发汗解表,使表解而津液不伤,达到表里同治。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生姜汤证。

    在《伤寒论》中,生姜常用来解表、和胃散饮,其具有解表发汗而不伤正气的作用。生姜在《伤寒论》入39方次,在《金匮要略》入51方次,可见生姜应用的广泛。

    查阅本草,发现生姜的解表作用非常明确:

    《神农本草经》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名医别录》: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去痰下气。

     黄元御的《长沙药解》: 生姜味辛,性温,……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桂枝汤方在桂枝,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

    陈世铎的《本草新编》: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痒,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真神妙方也。

    民间亦多用生姜解表,如民间冬季应用生姜汤来治疗轻微的伤风伤寒证,用其发汗解表散邪。本草纲目载“上床萝卜下床姜”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生姜的作用。

    桂枝汤中亦用生姜来配合桂枝发汗解表,仲景在《伤寒论》中多用生姜配合甘草、大枣健胃温中和胃止呕,还兼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太阳伤风用桂枝汤证,因桂枝解肌的作用比较弱,所以用生姜配桂枝来解表。《伤寒论》中,仲景谆谆告诫若津液已伤则不可发汗,如辨不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五:“下利不可发汗,汗出必胀满”。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可见此时虽有表证,则不可大发汗以免重伤津液,当微微发汗使汗出表解而不伤津液。

    对于《伤寒论》第28、174条加以研读,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姜在津液虚弱情况下解表作用的应用,《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8条,胡希恕先生及冯世纶教授认为发汗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为表证仍在,“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里饮,所以此应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但“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因津液已伤,若再发汗,恐津液更伤而“亡阳” ,所以不用桂枝,而是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同时因为里饮证比较突出,所以去桂,加茯苓白术重在健胃祛饮。

    第174条,冯世纶教授认为小便自利为小便过频过多,和小便不利同属于小便异常,均属于小便不利的范畴,所以此条意指:少阴病,若无小便自利的症状,则津液尚可,可以温壮发汗解表去邪。但若小便自利,则里津液损伤,大便必硬,则不可更发汗以免重伤津液。当先治里。但此为虽有里津液伤,但表证(身体疼烦、脉浮虚而涩)仍存,所以要表里同治,故用白术温中健脾生津液,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液。

    另外对于第82条则有助于理解生姜在津液虚弱情况下的解表作用。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第82条,历来认为真武汤属于肾阳虚弱证,但根据条文所说的“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 ,六经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单纯发汗则表必不解,反而激动里饮而见振振欲擗地。相反若单纯利饮而不解表,饮必不去。所以要表里同治,解表利饮,用白术茯苓附子温中健脾利水,恐一派辛温,使虚少的脾血更虚,故用芍药和营,此为阴中求阳。因阳气已虚,故不可大发汗,同时因表证不甚,故不用麻黄桂枝细辛,而用附子助生姜解表。

    对于《伤寒论》第28、174条是否为去桂历代多有争议,经过上面的分析并结合临床案例,此两条去桂当无疑。

    从以上可以看出仲景运用生姜解表的经验,对于津液充足的表证常用生姜助桂枝解表(如桂枝汤),对于津液已伤的表证,不用麻黄桂枝,而用生姜来解表(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等)。《伤寒论》中生姜、大枣、甘草入方最多,人却多以为药味平常而不注意,反而不为人所知,真是如《道德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谈及此事,冯老认为中医自古治疗腹泻是拿手的事情,而如今却藏在深闺不为人所知,所以现在小儿秋季腹泻基本都前往西医院就诊,人满为患,而中医儿科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关键在于很多医生对经典如《伤寒论》等不加以研读,不认真汲取前辈们的经验以至于临床效果不佳。

    总之,秋季腹泻的患者,多为素来脾胃不足之人,属于太阴虚寒体质,感受外邪,邪气入里多呈现太阳太阴合病。此时当发汗解表,温中祛饮以止泻,但泄泻造成津液亡失而不可再大发汗,以免更伤津液,此时解表就要妥善选取药物,生姜因为解表而不伤津液,且能温中和胃,故冯老临床对于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并有津液损伤的情况下,偏重于表里同治,多喜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达到表里同治而不伤津液的目的,使外邪可去,达到表证解而泄泻止。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百草


    说得很好,谢谢!
发表于 2011-9-29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哎
发表于 2011-9-29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回我的关于腹泻的贴不
发表于 2011-10-7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孩子,1岁4个月,腹泻,好像吃了什么不干净东西,一会一拉,3个小时大概拉个4次,水样大便,赶快服用黄连素四分之一片,好转,孩子可以安睡,第二天社区门诊吃西药,粉末,不再拉,紧接着一天不排便,到昨天又变成大便前硬后不成形。
两个问题请教先生
1.这个情况,是否服用理中汤适合?
2.健脾散(婴儿素),在这种情况下,服用是否对证,就是急性的胃肠感染似的症状?
发表于 2011-10-7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百草

谢谢.  儿子最近老是腹泻, 一开始小便少, 我觉得是伤湿, 上周用了五苓散, 小便多了, 但有出鼻血. 小便是利了, 但腹泻, 还是没有解决.
发表于 2011-11-18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百草

谢谢.  儿子最近老是腹泻, 一开始小便少, 我觉得是伤湿, 上周用了五苓散, 小便多了, 但有出鼻 ...
燕果 发表于 2011-10-7 23:58



    我家儿子这几天也是腹泻,非常酸臭的稀便便,胃口不开,肚子鼓鼓
。我用附子理中汤,孩子不喝。在观察中。

去年的相同时间也是几乎一样的症状。
发表于 2011-11-1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meisiga

肚子鼓鼓的, 试一下平胃散或者胃苓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8 06:32 , Processed in 0.0247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