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308|回复: 1

《高难度谈话》——内含很多珍贵的生活化案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amazon.cn/%E9%AB%98%E9%9A%BE%E5%BA%A6%E8%B0%88%E8%AF%9D-%E9%81%93%E6%A0%BC%E6%8B%89%E6%96%AF%C2%B7%E6%96%AF%E9%80%9A/dp/product-description/B004RJN0CA/ref=dp_proddesc_0?ie=UTF8&s=books

……此刻的谈话是如此艰难,但总会在你毫无准备时不期而至,是面对还是逃避?是的,除了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惟一不需要读这本书的人,是那些从不用与任何人打交道的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呵呵。)
  ——彼得·森吉畅销书《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作者

序言

哈佛谈判项目组因为《Getting to Yes》一书的出版而声名远播。这本关于谈判与解决谈判问题的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一直都很受读者们的欢迎,畅销全球。

然而,无论是在谈判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自己是否在情在理,我们常常会选择不去和对方进行话语沟通,或者说,我们也根本不想这么做。有时候,当我们开口说话,事情只会变得更加糟糕。各种各样的情绪——愤怒、内疚、受伤——往往也会随着我们开口说话而变得愈加激烈;我们越来越确信自己才是正确的一方,与此同时,那些站在我们对立面的人们也以为自己是正确的。

这一难题正是《高难度谈话》一书所探讨的内容,同时,这也是为何这本书会具有如此强大作用力和吸引力的原因。在书中,作者们会与读者一起探讨究竟是什么将谈话引入僵局,为何我们必须消除谈话中的僵局,以及为何当我们想打破僵局时,结果却往往只会让局面进一步恶化。虽然帮助谈判者走出困境是驱使我们撰写本书的源动力,但事实上,关于这一领域的应用远远不止于此。《高难度谈话》涉及的恰好是人际交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将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与身边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沟通:孩子、父母、房东、房客、供货商、顾客、银行贷款方、经理人、邻居、团队成员、病人、雇员以及同事等。

在本书中,我的工作伙伴布鲁斯•佩顿和希拉•汉将会与读者们一同步入沟通的世界,为我们展示人际交往的玄妙之处。他们会告诉我们实现有效沟通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情感姿态以及交流技巧,从而帮助我们跨越那些由于沟通者的经历、信仰以及情感的不同而形成的沟通障碍,从容行走于各种人际交往,让我们无论是在处理个人关系,抑或是参加商务对话,还是进行国际事务谈判时,都能如鱼得水,轻松自如。

这其中,有些技巧能够帮助你轻松化解公司内部的重大矛盾,将原本拖延阻碍公司发展的矛盾瞬间转化为创新引擎,源源不断地为公司提供前进所需的创造力;有些技巧则能够让一段婚姻维系得更加长久牢固,让家庭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睦,父母和子女能够和谐相处,远离争执。这些技巧就宛如华佗开出的灵丹妙药,任何曾经离间我们的伤痛,只要经由它们治疗,就一定能够很快痊愈。我们的将来也因为它们的到来而变得更加令人向往。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曾在美国空军服役。战争结束后,当我从部队返回家乡时,我发现,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我曾经的室友——以及许多同学全都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了。从那以后,我便开始研究如何改善人们面对差异时的处理技巧;与此同时,我也一直都在努力为改善孩子们的将来而努力奔走,并且积极吸纳那些和我有着同样想法的同道中人。现在,哈佛谈判项目组里年轻的同事们写了这本出色且令人信服的好书,这既是对我这三项工作的总结,也是一种完善。为此,我感到无比欣慰。

罗杰•费希尔
剑桥市,马萨诸塞州


后记

最后的思考

当读者写信给我们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会在信中抱怨自己的孩子/兄弟/老板/商业伙伴是多么的不可理喻。他们似乎非常渴望获得帮助。于是,我们会向他们提出问题,并且给出我们的建议,然而这些问题和建议很快就他们忘却了:“已经试过了”,“不”,“不起作用”。

直到几年前,我们才意识到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在寻求帮助;他们只是希望我们能够认可并肯定他们的放弃。“我实在是太累了。我已经受够了。我宣布放弃,可以吗?”所以,面对这样的读者,我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听起来,你已经竭尽全力,尝试过所有的办法了。”

人们很喜欢听到这样的回答,对此,许多人甚至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之情。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得到这些人回去之后会如何向家人交待:“亲爱的,我已经和专家咨询过了,专家的意见就是:你的妈妈没救了,她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

处理高难度谈话不仅困难,而且常常令人感到气馁——尤其是当对方对你的谦虚视而不见的时候,或是你勇于承担应负责任的举措并没有得到对方的赞赏时。很多时候,为了突破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为了缓和宿怨,你不得不努力奋斗,对于自己作斗争。如果说你的思想和行为会发生改变,那一定是时间沉淀的结果。

不过,在经过几个月的挣扎和奋斗,以及无数次的碰壁之后,你发现自己的努力终于引起了一点点的反响——转变正在慢慢地进行。家人对你的假期计划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又或者,至少语音信箱里的留言的语气已经有所缓和,不再像之前那样狂躁。你似乎见到了黎明前的曙光,微微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或是注意到对方终于松了口,从而使得谈论这一问题的几率大大提高。

如果你觉得这些细节能够带来更多更大的改变,并且能够给你所需的耐心,继续坚持之前的方法,那么,这些最初的细微改变也许已经足够让你坚定信念,自信满满地走向最后的成功。

不过,我们也不是想劝大家一定要坚持到底,或是无论怎样都始终坚守着一段关系,哪怕它会伤害你的自尊。也许,通过努力,你和喜欢妄想的老板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然而,你的家人却依然因为你越来越严重的“星期一恐惧症”而备受折磨。你对麻烦缠身的妹妹表示出了亲人应有的同情和爱护,可是她的瘾君子行为对你的婚姻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有时候,你真的已经竭尽全力,却收效甚微。

这时,我们想对你说的是,你可以放弃了。

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你无法改变其他人。当你终于意识到自己永远都无法改变其他人,并从此彻底放弃了这一打算的时候,你也就放下了一件你其实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控制权。如果某人不愿意反省自己那些导致问题恶化的言行,或是不愿意为自身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承担责任,你也不能强迫他们这样做。你能够做的一切就是重新审视自己——尽管这的确很困难,尝试改变思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事件的影响,并且坦率承认那些在你看来十分重要的事物。

你可以向他人发出邀请,请他们和你一起努力,打破僵局,解决问题。可是,是否给你发送回执,以及是否接受你的邀请,这完全取决于对方。

放弃并不容易。你希望自己能够忠于他人,并且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你希望自己是一名关心他人的工作伙伴,一个怜惜和爱戴父母的女儿。你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一直都信守自己向他人、公司、邻居和学校做出的承诺。放弃意味着你不得不和自己展开一次高难度谈话,从而做出一个健康的决定——为了你,也为了你爱的人——并且对自己的这一选择表示谅解。这也许是世间最困难的一种谈话,但是考虑到谈话的结果,这样的谈话的确是物有所值。

祝大家好运!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田福 于 2011-7-16 15:05 编辑

http://book.qq.com/s/book/0/23/23518/index.shtml

停止争论谁对谁错:了解他人的故事

     “贝莎阿姨睡在一个破旧不平的床垫上,更糟的是,她还有很严重的腰病,可是,无论我说什么,她都不让我给她换一个新床垫。家里所有的人都对我说,‘罗里,贝莎阿姨已经失去理智了。你根本无法同她讲道理。’我想,他们是对的。”

  如果这就是我们的想法,那么,我们与他人的谈话会以争辩结束也就不足为奇了。就拿最后一个例子来说,罗里很关心贝莎阿姨,而且她也有能力去帮助她。所以,罗里就做了一件常人大都会这么做的事情:如果对方很固执,我们就会采取一种更加强硬的方法,以一种更加执著的态度去打消他们之前的观点。(只要你试一试,你就会发现新床垫是多么的舒适!)

  如果对方很天真,我们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教育他们,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如果他们自私或控制欲极强,我们可能就会开门见山,直接向他们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执著地相信,只要我们说出并坚持自己的观点,谈话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可是,事与愿违,我们的坚持最终只换来一场争辩,一场没有终点的争辩。争辩不会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谈话双方都觉得对方对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充耳不闻,或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事实上,我们感到失落不仅仅是因为对方不可理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结果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无能的挫败感。除此之外,喋喋不休的争论对双方的关系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尽管如此,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是继续争辩下去,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除此以外还能做什么。我们做不到假装分歧不存在,也不可能若无其事地对待争辩,更不可能自欺欺人地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因为,对我们而言,这一切都很重要,我们怎么可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呢?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第一时间里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不过,如果争辩于事无补,那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




对方认为问题出在我们身上

  如果你说她的床垫实在是太旧太破,贝莎阿姨会第一个举双手赞同。“这张床垫陪伴了我和我老公整整40个年头,从它那儿,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贝莎阿姨说,“现在,我生活中发生改变的人或事已经太多了,所以,我宁愿留下一点旧东西让我可以从中回味过去,这多好啊!”与此同时,对贝莎阿姨而言,保留这张旧床垫也意味着留住了她仅存的一点对生活的控制权。她之所以时不时地抱怨,并不是因为她想要得到什么,而是因为她很享受亲人们关怀自己时所感受到的那种温暖的亲情。

  至于罗里,贝莎阿姨是这样认为的:“我很爱罗里,可是她却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她不会聆听或在意他人的想法,而当我告诉她不想换床垫的时候,她立刻就变得很不高兴,甚至有些生气。”罗里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贝莎阿姨的想法,而在贝莎阿姨看来,罗里似乎才是那个制造问题的人。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有问题的——自私、天真、不理智,或控制欲强——那个总是对方?为什么我们从来都不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如果你与他人的谈话陷入了僵局,当有人问你为何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你为什么从来不说“这可能是因为我说的话对于解决矛盾根本于事无补”?



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们在探寻引发谈话矛盾的原因时,从来都不会想到自己,因为,事实上,我们本来就不是。我们所说的话并非毫无意义。只不过,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其实对方所说的话也并非毫无意义。就拿罗里和贝莎阿姨来说吧,整个故事当中,双方始终各执一词。在罗里看来,她的想法和行为合情合理;而贝莎阿姨则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也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可是,整件事情并不是一出单口秀,而是一场对口相声,罗里和贝莎阿姨既是各自故事里的主角,同时也是对方故事里的特邀嘉宾。在贝莎阿姨的故事里,罗里显得有些强人所难,而且毫不顾及她的感受;而在罗里的故事里,贝莎阿姨的话听起来简直就不可理喻。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注意到自己陈述事实的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样。于是,同一件事情,我们讲述的故事的关键部分就与他人的故事发生了冲突,而这恰恰也正是导致谈话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当谈话无法继续下去时,我们想当然地就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而对方则认为是我们制造了矛盾。可事实上,我们双方叙述的故事存在差异,而我们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这才是导致谈话越来越困难的“罪魁祸首”。就好比外星球的莱娅公主遇上流浪儿哈克,争辩是必然的,丝毫不足为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8 11:25 , Processed in 0.0284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