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7166|回复: 6

今天我们吃什么?一位友人的思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儿的同学家添了个小宝宝,是老三。有家长提议大家愿意帮忙的就给他们家做顿饭。据说他家努力按照一本书在调整饮食。老师也提起过这本书,还好意地从学校的小商店把书拿来给我扫了一眼。似乎挺流行的。为了了解他们愿意吃什么样的饭,特意借来看看。

    原来是叫Nourishing Traditions(营养传统?)副标题是“挑战正统的饮食和营养观念的食谱”,作者是 Sally Fallon。 在这个一件事情十种说辞的地方,看来这本书里介绍的观念让人更多一分选择,也更添一分困惑。

    不过美国人吃的东西,从中国传统的观念来看,实在不怎么样。食材味道不同倒还在其次,对我来说最大的不习惯就是吃的生冷太多。 餐馆里给的水全是加冰的,你问他要warm water, 上的是不加冰的凉水,一定要说hot water, 大概才会给你热水。 中午孩子们带的饭基本是凉的,就华人还有部分日本韩国这些东方人可能会给孩子准备保温的饭盒。而且孩子们吃的午饭,更像点心,一些饼干,一些奶酪,一些水果或者坚果。或者就一个三明治。可能他们从小喝的水就是冰镇的,或者至少是凉的。有位朋友刚生完孩子,护士问她:“要不要来个冰激凌?”

   超市里的食品很多,有些还是从很远的国家运过来的。食品工业也相当发达。连有些面粉里面也要加什么锌钙等等微量元素。牛奶放眼望去全是脱脂的,还有脱到2%,5%等等不同可以选。几乎都经过巴氏消毒,有机牛奶也一样,还要再加维生素D。 包装上都写着-USDA(美国农业部)认证有机食品,我们的牛都是散养的,吃植物性饲料,从没用过抗生素和rBST(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荷尔蒙)。或者就是“本食品的来源未经过基因改造”。似乎在这里强调了一些中国普通农民都知道的常识。我听说过不止一个地方的农民,自己吃的鸡蛋,猪肉等等就是喂粮食,卖的是就是喂饲料的。不知道如果将来很多粮食都基因改造了这样做是否还能幸免。当然超市里也有东西的包装上写着-“科学研究表明,喂养rBST和未喂养rBST的牛产的奶营养成分上没有什么显著不同”。

    书上说有位Dr. Weston Price,是位牙医。他退休之后去世界各地旅行,尤其爱去那些还没有工业化的地区,访问那些靠本地食品过活的人们。他发现很多地方的人牙齿比美国人好得多,他认为牙齿的情况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而饮食和牙齿有很大的关系。于是便研究这些人们都吃什么。他发现这些不同地方的人饮食上的一些相似之处,从爱斯基摩人到非洲人,他们都吃很多动物性食物,也吃动物内脏,动物性脂肪被人们看重,他们吃的东西,无论肉,菜,豆类,还是谷物,都是完整的,未加工的。

    现在的美国有一派潮流是素食。女儿班上好几个家庭是素食。有些人甚至是严格素食-肉蛋奶全禁。 如果要吃肉,有些人也不吃肥肉或者是红肉。大部分牛奶全是脱脂的。前总统克林顿女儿的婚宴也是全素。克总统还到电视上现身说法,说自己做完心脏手术以后尝试吃素,现在体重恢复到高中水平,感觉更健康更有活力。还提起The China Study(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这本书是促使他下决心吃素的原因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蛙和禾 于 2011-3-2 09:43 编辑

我好奇他们做研究的方法,似乎和中医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喜欢大规模人群调查,如果想了解两件事情是否有相关性,就统计这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概率,如果高,就认为一件事可能是另一件事的原因。然后再去做一些实验,如果在实验人群或者动物身上能观察某种和对照组明显的不同,就得出结论 - A 可能是导致 B的重要原因。比如The China Study里面讲到的在大鼠身上的例子,两组大鼠对比实验,所有的大鼠都给予黄曲霉毒素,一组同时饲以20%酪蛋白,在100周时,大鼠不是已经因为肝癌死亡,就是濒于死亡;而另一组给予同等水平黄曲霉毒素,但是饲以5%蛋白质饲料的大鼠都还活着。所以结论是“在黄曲霉毒素启动癌的大鼠模型中,牛奶中的蛋白质是非常强的促癌剂。发挥促进效果的蛋白质摄入水平(10%-20%)也是试验动物和人常规的蛋白质摄入水平,这个结论让人兴奋,也令人吃惊。”。 所以如果按照The China Study来吃,应该多吃素食,减少动物性食物。而如果按照Nourishing Traditions来吃,就要毫不吝啬地吃肉食,而且高蛋白食物对人的健康更有利。书里提到一项针对1040名牙医和他们妻子的调查表明,按照Cornell Medical Index来衡量,健康问题最少的人也是饮食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人。

    问题是,这样调查推论的方式是否能真正说明A,例如蛋白质,就是B,例如健康或者癌症之间的相关性呢?大鼠应该不是肉食性动物吧,如果把大鼠换成猴子实验的结果又会如何呢?吃蛋白质比较多的牙医可能碰巧也是散步最多的,或者都是比较遵从传统饮食的,是否一定是高蛋白使得他们比其他人更健康呢?

     总之要在错综复杂的如此之多的现象之间找到关联,似乎可能会得出各种结论。按照那本反正统的Nourishing Tradition里说的,主流的研究和报道背后是食品工业界的力量。哈佛大学营养学系从食物油厂商那里获得很多研究经费。关于动物油脂和心脏病之间的关联研究成果如此之多,食物油工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出资继续资助类似的研究。总之,不同的研究会冒出如此众多的不同结果让人无所适从。令人不知道杂乱之中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研究结果是否更接近真实。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认识世界的方式似乎又是完全另一套。好像那些生活在久远年代以前的圣人们已经把天下的东西探究得一清二楚,留下一套高度概括的理论,后人需要不断去体会接近古时候的人所体会到的东西。按照不止一位大夫的说法,中医不是要用逻辑去推究的,不是用大脑去思考的,而是用心去感受的。如此学习中医,和接近上帝的说法倒挺像。有位小有名气的牧师说“上帝不是要用大脑去判断的,不是要去用逻辑思考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是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应的。”问题是不同的人感应到的是否都一样?到底如何才知道自己感觉到的更接近真实而非妄想?毕竟上帝只有一个,疾病却有万千。同一个人得的病,不同的大夫应该感觉类似吧,可是中医也有很多的分歧和争论,让人莫衷一是。

    学习中国传统的东西,觉得自己像是西方人,看看西方的东西,觉得自己还是像中国人。不知道是否是我们这些从小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会碰到的共同问题。无论是自觉自愿还是被逼无奈,中国人无可避免要遭遇西方。现代人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和仅仅相隔几代之前的人们就大不相同。技术的进步也可能对传统的食物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转基因食品。如果中医的那些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东方的思维应该也能够解释西方带来的这些现象。如果黄帝生活在现在,不知道他会如何找到对应于蛋白质,脂肪,反式脂肪,等等名词在中医里的相应的解释。他是否也会从气味和归经来评判各种人工制造的食品和药物,以及转基因食品对人身的影响呢?

    在Nutrition Tradition里面还提到了黄帝内经倡导的饮食,他们翻译成macrobiotic diet system(长寿饮食体系),这是由一位叫George Ohsawa(怀疑是日本人?)介绍到西方的。书上说“这是一种古代中国对世界认识的延伸。这种认识认为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分为阴或者阳。
按照这个体系,糖是食物中最阴的,其次是果汁,蜂蜜,热带水果,酸的水果,奶产品,和茄属植物。猪肉是最阳的,其次是牛肉,野生动物的肉,家禽,蛋和鱼。蔬菜和豆类有点偏阴,谷物偏阳。稻米被认为是居中的,拥有阴阳完美的平衡。”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如何来的,内经里面应该没有这样的一个说明吧。后面又说“不幸的是,Ohsawa的极端的说法和不清楚的饮食指导令人疑惑。通常来说人们记得他提倡的绝对糙米饮食。”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如果要真是按照黄帝内经来吃,可能绝对的素食或者绝对的高蛋白食物都是不值得提倡的。究竟怎么吃,看来看去,还是按照传统习惯给那家人做了一顿中国饭。这里的人一般不喝骨头汤,那本书上提倡这个,估计他们还能接受。后来遇到那对父母,他们说味道还行。
     不过他们为了让上班的妈妈能吃到这顿饭,特意把饭保留到了晚上再吃的。我却特意做的热东西给他们的。看看别的家长做的东西,好多是放在冰盒子里拿到学校的。看来要让我们真正彼此了解,还不那么容易。
发表于 2011-3-2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中国人就按照自己老祖宗教导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来吃饭来睡觉, 就中啦!

西方人爱咋吃就咋吃, 随他们的便吧.
发表于 2011-3-19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2-7-2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适合那些还没有工业化的地区或时代和那些靠本地食品过活的人们.

如今工业化的食品时代, 五谷~五果~五菜被转基因, 五畜被短命, 养命之源被异化了......
发表于 2012-7-2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姜与炙甘草

刚才突然看见姜姐竟是和味居的版主,是新升的,还是原是?我也太粗心了,恭贺一下,虽然可能迟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1:27 , Processed in 0.0287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