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319|回复: 0

生命的双重结构【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命的双重结构

木 子

生命是一个难解的迷,即使人类已经步入到了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这一难题仍然在困惑着人类。人们在面对自己的生命,面对自己的性命的时候,总是显得那么无知和无助。人们总是期盼着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健康,远离霉运和疾病带来的痛苦。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有人类以来的数千年以来,人们都在不停地探索着,寻找着。在探索和实验中形成了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些庞大而又复杂的理论和方法中,人就像置身于浩瀚的大海之中,穷其一生精力,也难以遍历文山法海,到达彼岸。特别是近代,围绕着健康养生而兴起的方法、措施、器械、药品更是不断地应世而出,就像一个个连绵不息的波浪,不断卷起,将所有向往健康、追求生命真谛的弄潮人,连同他们的生命之舟,反复推向浪尖,然后又摔入谷底。许多人在无穷无尽的“方法”波涛之中,颠簸起伏,许多人可能耗尽一生的光阴和精力,直到生命之舟在这些巨浪中破碎也还是茫然不觉。人们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往往都是事倍而功半,或者犹如水中捞月,无功而返。

站在浩瀚的法海岸边,放眼无穷无尽、排山倒海一般的新旧方法的巨浪,面对芸芸众生如醉如痴地在浪尖嘻笑,在谷底哀鸣。心中不禁涌现出《老子·德道经》中的一句名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世人都是因 “有相”而陷入“利益”之中,全力地追逐这个“利”,而被一切有相所转、所迷惑。丢弃了无相,不知 “无”内的肉眼不可见的物质才是万物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根本。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苍海虽大,我取一瓢,静中观水,即识苍海。却一定要随波逐流,浪迹其中,虚耗性命呢?波浪动象,眩目快意,终耗心神,退而静思,水为浪根,知“水性”者,即可知此中一切法矣。

古人流传至今的太极图实际上就囊括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太极的白就是“有”,太极的黑就是“无”。

人们只知在太极图的白境中,在这个“有之以为利”的有相世界中挣扎奋斗,却不知这种“利”,对人的生命并不能产生根本性的、主导性的作用,它的作用只是一个辅助性的载体而已。一切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的物质,全部都在太极的黑境之内,都在肉眼所不能窥探的时空之中,都在那个无相的世界之内。“无之以为用”不能把握和应用这个“无”内物质的一切方法,都是无用之举,而能够把握和应用这个“无”内物质的一切方法,才能产生根本的效用。面对自己的生命,我们同样要整体地把握和善用生命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生命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物,生命的结构同样未能超越一阳一阴、一白一黑、一显一隐、一有一无、一利一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这种双重结构的复合体,所以古代人又将生命称之为性命。将生命的双重复合结构性,进行直观性地表述。“性命”一词之中,性所表述的就是“无”、“阴”、“黑”、“隐”、“用”。它就是一个肉眼不可见的时空,它里面存在着质元、物元、体元。在这个无相的世界中,这三元决定着对“阳”、“白”、“显”、“有”、“利”等这个有相世界的生灭作用。整个有相世界都在无可抗拒地服从于它们的主宰作用,而有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只是起到影响和制约作用,而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生命是一个双重结构的性与命,它们共同复合而组成生命,这是一个无法抗拒的事实。在认识生命的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的过程中,现代人远远落后于古代的圣人们。东方古代的科学家们是采用“慧观”与“智观”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生命的奥秘的。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才提出生命的双重结构性,性命的复合性,并且形成了完美的生命理论、养生理论和传统医学理论,并且由此而诞生出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

不同的是,西方的科学家们只重视智观,应用逻辑推理和反复试验研究生命,因而只是局限于太极图的白境之中研究生命的有形部分,研究命体系统,对性体系统则基本没有进入其中研究。“有之以为利”,对命体系统这个有相的部分进行研究,能够给人带来直接的、直观的,可以眼见为实的利益,因此它在最近的几百年的时间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东方慧观传统文化的失落,西方智观科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人类目前都被“有之以为利”的表象所障碍,因此,对东方先哲的慧观科学成果无法认识,对“无之以为用”的研究成果无法重复进入其中,否定和无情扼杀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但是,因为生命的性体系统对于人而言,这个“无之以为用”始终在产生着作用,支撑着生命的真实存在,所以生命中性体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始终难以被历史所淘汰。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人类在命体系统的研究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直深入到了DNA之内进行细化性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在性体系统的研究中,却一直举步艰难,进步缓慢。直到近代才间接性地认识了性体系统中的“质元”物质“炁”,也基本承认了它的能量物质性。医学界和科学界经过长期研究探索,也基本承认了性体系统中“物元”之一的经络系统在命体上的客观存在,但是对物元领域的研究,似乎仅仅止步于对经络系统的探索,还远远没有踏入对物元系统中的“脏象”领域。

传统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并不是西医解剖学的五脏学说。传统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其奥秘全在这个“象”字中,只有能够进入这个“象”中,才能真正解读古代的 “脏象学”。由于东方和西方对生命研究的巨大差异性,以及近代西方文化对东方的巨大强势影响,使人们迷信于显态“有之以为利”的一切,弃隐态的“无之以为用”于不顾,排斥太极黑境中物质的决定性作用。就像面对一个茶杯一样,人们都只注意茶杯的有形部分,评价其质地好坏,而绝对不会想到一个杯子真正的有用之处,就在于它中间的“无”,如果没有这个中间“无”的作用,这个杯子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生命的性体系统虽然肉眼不见,但是与命体系统一样,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庞大的系统。关于这一系统的理论,最经典性的记录都在《黄帝内经》和《老子·德道经》之中。《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神炁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里所讲的神、魂、魄就是生命的真主人,性体系统中的体元。没有它们的存在,并且在肉体这个“有”形的躯壳中工作,发挥作 “用”,那么就不能称其为人,而只能称其为尸体。《黄帝内经·灵枢》中还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这些阐述都说明了生命的有形躯壳中,还存在着无形的性体系统,其中既有质性的质元物质,也有物性的物元物质,还有具备独立活动性的体元生命。《黄帝内经》曾将“德、炁、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等这些虚态的无中的现象全部归纳为性体系统范畴。因为这些精神领域的活动,同样是太极黑境的物质在变化之中,它们所涉及的、耗用的都是五德能量生命的元精。

《黄帝内经》曾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些精辟的论述,都无一例外地始终把握住性与命而论,强调“形与神俱”,生命具有双重结构性,有形与无形协调统一,互为依存而共同构成生命。太极图的结构形态,所表述的就是生命的基本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现代科学和医学如果不能尽快全面掌握和应用,揭开性命两大系统内在全部的、整体的奥秘,继续单纯只在太极白境的显态中孤独地爬行,那么就永远难以使人类进入真正的健康时代。

近代医学界、保健界、养生界所长期徘徊的领域,就是仅仅局限于生命太极的这个白境之中,局限于在这个看得见的白境内作登峰造极式的攀登,虽然成就举世瞩目,却仍然难以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健康和长寿。

《老子·德道经》中说:“知白守黑”,“抱阴负阳”。这都是在告诫我们,要想认识生命、把握生命和命运,不仅要知道、深入研究和掌握生命的命体系统,达到真知、全知,但是不能够迷知、痴知。更关键的是要牢牢地守住、全面把握住生命的性体系统。将生命的性体系统作为重点而“守黑”、“抱阴”,守,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命体就是性体的房屋,房屋内真主人性体系统的生存活动规律就是“法度”,就是这个“寸”。守,在生命科学中就是要掌握生命性体系统的客观规律。

抱,是指不要有丝毫的放松,“善抱者不脱”。同时,也不要抛弃生命的命体系统,但也要主次分明地“负阳”。这个“一抱一背”式的比喻,极其形象地阐明了认识生命的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真实的认识生命,把握命运,再造性命,使生命升华。



道德是唯一的精神食粮

能量是生命活动的源动力。生命需要能量,当我们掌握了生命是一性一命共同组成的双重结构的复合体以后,还必须认识性和命这两大系统中各自的能量来源和摄入的途径。

《老子·德道经》中说:“神得一以灵。”这个“一”是指什么呢?就是指的德。道本身无形无象,不可名状,她运用德而化生长养万物,道生一而化德,德本炁而显道。德与炁就是这个“一”,这个“一”内含有两种成份,其一就是“德性能量”,其二就是她的物质形态“炁”。

当生命中的性体系统,获得这个“一”以后,就能发挥出灵性、活力,自由地工作于无相和有相的双重环境中,使生命充满活力。道光德能是人类生命中性体系统的唯一精神食粮。

《黄帝内经》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段话所揭示的就是:天德之炁养神,地谷之气养形。这也就是说道的德能,以炁的物质方式,营养、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系统、灵魂系统,也就是性体系统。而地上的五谷杂粮等有形食物的气,所滋养的是我们的形体、肉身、也就是命体系统。

德的能量在体内流动和食物所转化的气在体内相搏(注:薄,古通搏,相互激荡之意),这两种能量融为一体,共同支撑着生命的活动,使生命具有活力。

老子也曾经深刻地指出,对于普通人而言:“天食人以五炁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这也就是说天上的五种德性的、不可见、不可观的炁,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这五种道的德性能量,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支撑着体内众生(性体系统)的工作。我们体内的众生,就是依赖于这五种德性的能量,才能正常地在体内担负起生命活力的各项工作。离开这些五德能量“炁” 的滋养,我们性命两大系统中的性体系统,也就无法正常地在体内工作,生命的健康和旺盛的活力也就难以维持。如果性体系统完全不能获得道光德能的营养,丧失在命体系统这一内环境中工作的可能性,不得不离开命体系统之时,也就必然是生命的终结。如果某单一性子系统内脏环境中的性体丧失获得德炁能量的时,那么它所主持工作的某一命体系统的脏器,也就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无之以为用”的“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之时,“有之以为利”的“有” 也就必然不能够很好地被“利用”,从而就会损坏。地以五谷滋养生命之形,大地种植所产生的五谷,以及各类可供口腔消化道进入人体的五味等有形的物质,只能营养人体的命体系统这一有形的躯壳。这一类五味之气,对于生命和健康同样是重要的,但并不是绝对的。五德之炁养神才是生命的主导,现代人舍本求末,颠倒为用,片面追求生命中命体系统的单一式健康,所以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太极阴阳是一个整体,不能缺失任何一方。生命的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同样是一个整体,只有五德之炁和五味之气,同时充足地营养人体的性和命这两大系统,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心身。古代丹经中说:“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浑如醉。”也就是一种极为精妙的描述。只有此先天的德能之炁和后天的谷气双得,同时作用于我们生命的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才是生命的最佳状态。

道所产生的五种德性能量,常人主要是经鼻孔通过呼吸系统引入体内。但是这种随呼吸的空气而同步引入的量,是极其微弱量的一种补充摄入,远远不能够满足生命活动中性体系统对先天炁的需求。因此,就必须不断地调用体内元炁的储备仓库,耗损体内的先天肾炁,使人逐步衰老,丧失健康。

修真生理学认为:人生在十六岁前是自我完善过程。这一段人生时期,身内德性能量的先天精炁是从父母处遗传继承性获得一部分。同时,由于内部的生理机制是逐步由先天向后天转换,身内先天生理机制逐步被后天方向的发展所抑制和取代,在后天未完善前,身内先天生理机制仍然可发挥先天生理机制功能,从而能够从天地中摄取元炁供给形体的需求,并且能将多余的能量转入储备,从而满足人体向后天转化的“常道”总趋势。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炁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炁平均,故真邪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阴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炁实,发长齿更。二八,肾炁盛,天癸至,精炁溢泄,阴阳合,故能有子。三八,肾炁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炁衰,发堕齿槁。六八,阳炁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炁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形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炁脉常通,而肾炁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炁皆竭矣。”

肾炁乃生命的先天之本,是每个人所具备的内德能量体,它本身在体内的分布变化和升降变化,都直接关系着性体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生命的活力。这个内德能量体的先天肾炁,就是决定我们生命长短的物质基础和仓库。在人进入十六岁(二八)以后,先天肾炁消耗的速度、被补充的可能性,就决定着健康的可能性和延年的可行性。

如何长保“炁脉常通,而使肾炁有余,达到天寿过度”就是圣人之治的方法论、修真的方法论、养生的方法论、预防保健的方法论。这就是一门真正的生命科学技术。

道德传统文化的圣人之治方法论的修真学,对生命的这一现象的观察更为细致全面和深刻。这些理论都对生命中性体系统这个阴“牢抱而不脱”地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知白而守黑”,“抱阴而负阳”,“阴阳先后乘”的生命科学观。

传统修真理论在描述这一现象时说:人从父母处获得的先天原始祖炁的重量是二十四铢,为一两之数(铢是计量单位,24 铢等于十六两制计量称中的一两)。一至三岁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生长元炁六十四铢,而生成一阳之象,构成八卦中复卦的卦象模式。这一阶段人体的前囟门和后囟门逐步从良好地接收天德之炁,到逐步闭合与天德之炁的直接联系断开,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变化过程。生长至五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就又增长元炁六十四铢(2.666两),而生成二阳,构成八卦的临卦之卦象模式。生长至八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就又增长元炁六十四铢,而生成三阳,构成八卦的泰卦之卦象模式。生长至十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就又增长元炁六十四铢,而生成四阳,构成八卦的大壮卦之卦象模式。生长至十三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又增长元炁六十四铢,而生成五阳,构成八卦中的决卦之卦象模式。

生长至十六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又增长元炁六十四铢,而生成六阳,构成为乾卦之卦象模式。人生长至十六岁,共获得天地三百六十铢正炁,也就是天德之光和地慈之气。其中均含有父母先天所赋予的二十四铢祖炁。共计为三百八十四铢,每两是二十四铢,刚好是一斤之数(古度量制十六两为一斤),发育至此,周天数足,精炁神俱足。性体系统的质元物质至此进入饱和状态,也称之为内德能量俱足状态。

人在此年龄阶段,人体内环境中的先天生理机制的功能尚未被后天生理机制所完全取代,下方元精未漏,精炁充实,如能得明师指示,修证性命则易于成功。少年儿童中多见或能培养出特异功能者,其原理也在于此。凡超出此年龄阶段的生理指标者,身内先天之炁即开始渗漏和被天地反摄,也就是精、炁、神的质元数量和质量都将出现低于先天生理乾健平均正常值,没有达到此平均正常值时,都必须修爻补漏,回归到这一阶段的生理指标,使仓廪充实,库储丰满才能真正修炼金丹,复返性命之先天。八十老妇修真,也要由月讯枯竭而炼至月讯复生、复至,再又炼至月讯不来,此时才返回到十六岁左右未破漏之生理指标状态。仓库中的五德能量充实,在此基础上进而采取先天药物,修证金丹之道。九十老叟修真,也要由精炁干枯而外采五德能量内补,内调元精复充,炼至精炁复生,夜夜阳举,举而有物。再炼至精足而不漏,才能问鼎金丹大道。要想复归于十六岁左右的乾健之身状态,达到此阶段的生理指标者,先应修炼到不漏,在不继续渗漏的基础上,妙用一个 “摄”字。否则,虽有妙法摄天吸地之精英,也不够渗漏之速矣。

何为漏?后天意识一动即为漏。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的不符合五德要求的“常道”私心、贪欲之动,皆为漏。而并非单指身内的元精外泄为漏。身、心、意三家统驭六业根,这三家不为常道后天智识所动,六尘不入,六根清静,则能真不漏。摄,一般是指摄天取地,摄取宇宙空间中,高维时空中的非肉眼可见隐态先天质元类之物质。也就是道的天德之光和地慈之气。这些隐态先天高能量物质,青少年可依赖体内尚未休眠的先天生理机制而盗得,而养身心,中老年人亦可以用方法调动身内先天生理系统的功能,使其复苏,摄取身外先天德炁能量,复归于身心,补充原来顺行所漏、所损。

摄取有法,其法甚多,有优有劣。但是世间之法大多数都缺乏系统性,各家学说中的这些方法,常常都是一鳞半爪,难窥其系统性。可依据中级教材“慧修性命”一章中内功方法选取三原则,筛取适合己身之法而修之,则能事半功倍。真正实现:“辛苦二三年,快活千万世。”

人之生命,一至十六岁左右,欲与情一萌动,元炁即开始泄漏。如不识生死之道,不知禁忌,贪恋欲与情。十六岁至二十四岁,就会损耗丢失元炁六十四铢,乾卦最下面的爻破损一道阳爻而变成阴爻,构成卦之“姤”卦象模式。此时一阴生于下,先天淳朴散逸,后天情识智障日浓。如能觉悟,区区一道阴爻之修补并不困难,回复于乾健状态指日可待。由二十五至三十二岁,又是八年。如果还是不识返还之道,养生之法,在常道中任其自然发展,必然又会再耗散元炁六十四铢,姤卦之二九爻变为阴爻,姤卦演变成遁卦之卦象模式。如此每八年耗散六十四铢,破损一道阳爻变而为阴爻。至六十四岁,乾坤变坤卦,阴阳反复一周。从父母和天地中所获得的三百八十四铢(一斤)天德元炁,耗散尽净,复返于坤卦,纯阴用事,唯赖水谷之微阳以生,呼吸取天地之微炁以延命。

如能勤修五德苦炼性命,掌握接命法则,则亦能阴极而生阳,穷上而返下,一堵漏,二添油,双管齐下,“啬转宜极早,接命莫教迟”返老回春有望。生命之生成、成长与终结、分离,隐态德能质元类物质是其最基本物质,离不开天德元炁,先天真一之炁这个先天道性物质,天德元炁是最基本的生命元素。显态质源类物质血液、淋巴液、神经递质、脑脊液等,虽能给形躯活力,但隐主宰着显,没有先天隐态质元类物质的生理作用,则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难以维系其进程。

先天真一之炁,顺变,常道之变就是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炁化精,血化形,形化婴,婴化而为童,童化而为少年,少年化而为壮年,壮年化而为老年,老年化而为死亡。身死灵亡,灵能减耗,再入它躯,再复生死,重重下降,尘生尘死,万生万死,苦海浮沉,轮回不绝,无终无始,不知何日觉悟。大道需凭觉后参,未觉悟,则参不透,永遭沉溺之苦。

纵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生命的健康和长寿,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和身中,生命就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古代的德道学说之所以发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豪言壮语,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性命两大系统的天人之秘,认识了五德之炁的能量就是生命的源动力,内德的品格与宇宙五德能量的真实相印之日,就是生命彻底解放之时。就看每个生命如何去科学地争取,系统性地把握和努力。其中根本性的秘诀,就在于如何长保“炁脉常通,德炁永注,内德不损,从而使肾炁有余,达到天寿绵绵。”

道德的心灵,是健康生命的基础。道化生德,用德性能量的方式滋养扶生万物,天光德能以炁的形态,充满宇宙和万物之内,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要想让天光德能顺畅地进入我们的生命之中,补充体内元炁的损耗。人们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条就是求取者本身内在的德性修养水平,必须与天光德能之炁的频率相合,同炁相求,才能同炁相聚合。道德修养的五德状态与天炁的五德品质越接近,所获得的元炁也就越全面和越丰富。离开生命体内部道德品格的修养,则无法获得天赐的五德之炁的能量。因此,内修道德就是认识生命,再造生命,改变生命的根本之路。在心身中不能实践德道修养者,就不会具备接收、储存、吸收、转化五德之炁的功能。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电视节目的频道不相同,也就难以接收到特定的节目。“同于道者,道亦道之,同于德者,德亦德之,同于失者,德亦失之”。这就是自然法则。这些理论在《老子·德道经》的讲解里我都已经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可以参阅后建立正确的理念。要想获得真正的健康和长寿,就必须修养心身的五德品格,使心身这一内环境同于德和同于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吸收五德之炁,使心身真正成为五德之器,承载五德能量之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9:27 , Processed in 0.0203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