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1-1-13 01:11 编辑
前两天开车的时候在NPR里(一个美国公共电台)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采访. 是采访一位专门去北京研究中国人日常用语的语言学家. 她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 一是中国人说话很短, 经常连人称都不用, 比如, 吃了吗? 吃了? 干嘛去? 溜弯. 二是, 中国人不象日本人, 也不象欧美人, 说话非常直接了当, 不喜欢用婉转的礼貌用语, 也不喜欢用敬语, 在欧美呆惯了的人刚开始非常不习惯,会觉得没礼貌, 但时间长了, 就觉得没什么了, 反而觉得很喜欢, 这就是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虚伪成份少一些. Interklaken的贴里讲到"谢谢"的问题, 中国人眼里, 客气实际上是一种"生分", 自己的亲人或者好朋友之间, 是不需要这些的. 接了礼物后, 一个真心的笑脸比谢谢更暖心. 国外的父母对孩子很有礼貌, 说实话, 孩子长大后和父母的关系经常还不如中国那些被父母骂"杀千刀的"长大的孩子.
中国人的习惯和外国人很不一样. 我们这一代人长大, 都是一大群孩子在院子里疯玩, 家长从来不在边上看着, 自己被欺负, 或者欺负人, 在摸爬滚打中摸索与人交往的方式, 从来没有家长盯着我们说要分享, 要说对不起. 外国人的孩子交往前事先要打电话, 请别人孩子上自家玩电话没提前好几天打都会被认为不礼貌. 游乐场每个孩子有一个大人盯着, 孩子之间的交往的礼貌礼节被看成了大人家教的一种评判. 中国社会刚刚进入这种模式, 从小摸爬滚打长大的家长还没能完全适应, 所以还是要多理解一下. 再过两三代, 在欧美式隔绝模式中长大的孩子们当了父母, 也会很注意教育孩子相处之礼节的.
我自己的感觉, 孩子在外的时候, 大人不要去刻意纠正孩子的行为. 比如那位安大略老人一定要小女孩说对不起的做法, 我很不以为然. 这反映的不是礼貌,而是那位老人的一种社交恐惧和双重标准. 他在教育孩子对别人礼貌的时候, 自己对孩子非常不礼貌. 孩子的社交礼节, 一是模仿大人, 二是自己领悟, 大人先做好表率, 孩子在生活中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