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6304|回复: 21

十二月《禅修静坐》课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二月《禅修静坐》课程
                                                   ——身、心整体健康及内在觉醒的智慧之道


一、静坐能带给我们什么

1、宽容心、慈悲心的增强。
2、治疗生理的慢性疾病。
3、意志力的坚固。
4、洞察力和影响力的增强。
5、培养极具感染力的人格。
6、心理快速减压,安定情绪。
7、心态归零,清空负面情绪。
8、提高行动的活力和效率。
9、超越孤独感与恐惧感。
10、实现心灵开悟的境地。


二、具体学习内容

◎ 禅修静坐历史的简介
◎ 禅修静坐对现代人的意义
◎ 禅修静坐的科学研究
◎ 禅修实用静坐方法解析
◎ 禅修静坐注意事项
◎ 禅修静坐的生理、心理反应
◎ 禅修静坐与心灵探索
◎ 禅修静坐与儒释道文化


三、授课特点

结合传统儒、释、道文化及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深邃古老的东方心灵智慧,尤其是指导老师个人二十多年修证的经验体会,更是不可多得的借鉴与指南。


导师:光明心(王健)老师
地点:广州市白云山空军后勤接待处
时间:2010.12.05--09号五天
联系人:沉慧--13902330727
发表于 2010-11-5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坐箴言

静坐是什么?我的答案或许会出乎你们的想像。

静坐,只是自我相处的艺术——平静地和自己相处,在宁静中面对自己,觉察自己。

生存的需要,使得我们掌握了一千种与各种人、各种关系的相处之道。我们或许能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于各种场景和人际之间。但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与自己相处。

太多的人格角色、人格面具层层地包裹着我们,以至于,我们不认识自己了,也不知道该如何认识和面对自己、如何与自己相处。而迷失在将某一种或多种面具当作真实的“我”的错觉之中。

和朋友、亲人、客户相处,我们感觉时间如流水,过得太快;静坐面对自己,我们感觉时间如时间似乎停止,过得太慢。我们已然是这样的不适应与自己相处,这样不情愿地与自己相处,这样度日如年地与自己相处,这样烦与自己相处。

我们的内心如同很少清理的房间一样,杂乱无章;又如很少修整的花园一样,荒芜不堪。当我们静坐时,我们无可选择地、单独地面对内心时,竟无以适从——它是这样的陌生和混乱。

于是,我们可能会有三种方法来逃避静坐这种自我相处之道:

一种,我们在静坐中制造某种境界,然后沉浸于其中。比如沉浸于某种我们赋予它有神圣意义的念诵之中,或是某种观想、想像的意境之中,或是某种高妙的理论之中,又或许是某一种稀有神奇的生理感受之中。这一种逃避给我们一种麻痹的安慰:噢,你看,我在静坐,我在冥想,我在追求精神生活。我们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我们生命的问题。其实,这时,虽然我们离开了外在的世界,但又沉迷于自己思想制造的另一种世界中,我们用这种思想制造的意境掩盖了对内心真实状况的了解。

另一种逃避,就是我们的头脑会找出一千种不能静坐的理由。比如没有时间,身体不好坐不住,腿疼,或者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社会有那么多的休闲、娱乐的场所和林林总总的娱乐方式。它们提供的不是休闲、娱乐,提供的是自我逃避的机会——让我们不去面对自己,让我们回避内心正在发生的一切,让我们有理由不去清理房间和修整荒芜的花园。

第三种逃避,是我们运用各种知识去研究静坐、冥想。我们思考静坐的境界,谈论静坐的好处和方法,读关于如何静坐的书,用宗教和哲学的知识去分析心灵。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精神之美,以为自己在追求灵性的生活,而其实,我们只是活在一堆概念和文字的游戏之中。

静坐,而不要谈论静坐;冥想,而不要思考冥想;静坐,只是去看自己的内心。这其中,没有评判、分析、研究、猜想、取舍、好恶的主观活动。只是纯粹地“看”。

我们所有的问题只是迷失在角色人格之中,而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只是去“看”,你将会有洞见和领悟。我们的问题是对所有的事情都保持盎然的兴趣,而独独对了解自己没有兴趣。

你说:我静坐时心潮起伏,思虑纷飞。我说:很好,面对它,看着它,不要试图去压抑或消除它,随它去;你说:我静坐时心空如洗,一念不生。我说:很好,面对它,看着它,不要试图抓住或爱上它,随它去;你说:我静坐时腰腿疼痛。我说:很好,面对它,看着它,不要试图逃避,随它去;你说:我静坐气脉发动,周天运转,通身舒畅。我说:很好,面对它,看着它,不要欣喜,随它去。

静坐和我们生活的是一体的。我们的生活如水,静坐不是石头,石头与水是分隔的;静坐是一块糖,它完全可能浑然一体地融化在你生活的水中。在静坐中,不需要你思虑,只须去感受。静坐是培养我们感受的能力,所以,对以思虑为乐趣的现代人,静坐无疑是非常单调和无聊的事。

静坐,不是提供你思考的机会,而是提供你感受的机会。只须你去感受,去体验;当你思考的时候,你就离开了静坐。所以即使你在公车上,在走路的时候,只要你是处于体验和感受的状态,你就是在静坐。

思考和体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体验是思考的停止,思考是体验的消失。体验是活在心中,思考是活在头脑的观念中。如此而已。

只要我们不用心去生活,不管我们活得多久,不管我们走得多远,我们就永远走不出头脑的局限。

静坐,只是享受与自己在;静坐,只是全然地面对自己;静坐,只是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选自《光明心个人文集》:
http://www.yogacn.com/bbs/index.asp?boardid=21&TopicMode=0&List_Type=&Page=1
发表于 2010-11-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
发表于 2010-11-6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现代多数人就是看不清自己,不认识自己,最终迷失自己。深有体会。
发表于 2010-11-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定锻炼   Post By:2009-8-19 20:18:30

  
1.    禅定的锻炼,总纲领的一句话就是,一切行事作务(包括打坐)念念分明。

2.    静坐的禅,那只是禅定的方式之一,并非唯一的;日常生活随时保持念念分明、摄心不放逸,才是重要的修定口诀。

3.    把心关注在当下、眼前,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久了,就成为禅定。

4.    欲修禅定,先求无愧于心。于心有愧者,即使用功成片,也不外是邪定。

5.    一个人倘若缺乏稳重、坚定、自制、清明之个性,尚且不足成为一个见利不动、临危不乱的君子,何况佛祖刚骨、法门龙象呢?除非是佛教式的‘魏晋清谈’,若是真正的佛教,没有不重视禅定的。虽然有人会‘故意’躲开禅定来谈般若,但是千经万典在在都指出:要晓悟世界之实相──无生,禅定是扼要的途径!

6.    修习禅定,首先要清楚‘我修禅定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自省纯粹是为了增长人生智慧或趣向悟道解脱则可;如果内心深处掺杂有其他动机,例如拥有超能力、与‘佛菩萨’沟通、感觉灵敏可以炫耀他人、身体会充满磁场、引发气功……等等,如果掺杂这些的话,则易走入‘美丽险厄的歧途’,不值得鼓励。

7.    凡是心术不正、名闻利养心重的人,必然不可能修成深澈的定力,古人言:‘嗜欲深者,天机浅。’的确如此!

8.    学习不执着的人,从不贪吃贪睡开始。一个人如果很在意感官的享乐,就不会想去修禅定,没有禅定就没办法学得不执着的禅心。

9.    佛法的修行,如果要求自己务必亲证的话,则需要透过禅定才有办法。唯禅定的锻炼很困难,如果没有强烈的出离心,人就不会锲而不舍地尝试扭转昏沈和散乱的习性。今天少有证果者,是因为少有人长期深入禅定;而少有人深入禅定,是因为今天的人普遍缺乏出离心;而出离心的缺乏,则受物质享受丰富及唯物思想的影响。

10. ‘人真正能把握的只有眼前一秒’!如果对这件事情有深刻的体认,你就能把握当下,活在眼前。

11.   佛教毕竟是从‘宗’(体验、内证)出‘教’(教理、学说)的,而体验、内证非透过禅定根本不可能。欠缺禅定的明白,虽然知道,却‘感触’不到;欠缺禅定的决心,虽然想做,却总是‘做不来’;欠缺禅定的观察,虽然参究,却总是流于‘自言自语’‘胡思乱想’,并无法触及念头未起之前的冲动,当然也就更无法现观‘冲动’兴起的原因和止息的方法了。

12.   一般说来,各种学术、技艺的深入,都有一个阶段是属于特别不容易超越突破的瓶颈。修行亦如此,在禅定个性的锻炼上,意欲扭转由来已久前瞻后顾的业习,企望得以自在地活在眼前,于‘心空如洗’之定境,欲入则能入、欲出则能出……,此种‘学习’,由于最与人类的旧习惯相左,所以学习起来也最困难。‘不幸’的是,它却偏偏是体验涅槃的不二门。

13.   在打坐时,无论你是观察念头之起处,或者采取念念分明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有献身似的勇气和决心。就如佛陀坐于菩提树下一般,即使利刃割解肢体,亦绝不动一念。打坐而能有这般庄严肃穆具足威仪的坚固誓愿,就算是半个小时、十分钟、三分钟,必然亦可经验到前所未有的定心;纵或未能脱胎换骨,顿见本来面目,但是在强烈定心的体验之下,各自的意志力当可趋坚韧清和。

14.   人不觉察世间真相,过颠倒梦想的生活已久,加上人的心思散乱念想喧动,不仅内省观照力微弱,不足以觉察瞬间生起的妄念群,更遑论对当中个别的妄念加以克制,同时又因为今人的生活型态忙碌紧张,且过度依赖物质所供给的愉悦快意,正如古人所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耽于五欲之乐,使人神明混浊意志薄弱,也就无法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向偏见情执、无知业习挑战。

15.   就解脱道而言,禅定的极致,是连生起一念都已经算是破坏金刚体了。那偶发的一念是微细无明的开始,将继而形成我执。真修定的人,抬头不见天、低头不见地,一切时地沉默内观。

16.   不是绝不能前瞻后顾,而是要以钢铁之身前瞻后顾。‘起心动念不离金刚体’就是叫人要以钢铁般的意志跃入红尘。

17.   欲界众生的业习与禅定是反向的,一个卓越的修行人必然曾在禅定上遭遇千百次的挫折。
发表于 2010-11-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学,但是现在还去不了,打算先买光明心先生的书拜读一下。
发表于 2010-11-6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王建先生的书,是佛法而非宗教,过来人,挺!
发表于 2010-11-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不会打坐哎
发表于 2010-11-7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ppy12wxy 于 2010-11-7 21:29 编辑

自从两个月前得庄严先生赐方“静坐配合瑜伽”,便开始了解和学习静坐,看了蒋维乔先生的《因是子静坐养生法》、南师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光明心老师的《静坐 回归你的内心》。过程中,还有幸加入9月5日学期班QQ群,不时得到光明心老师的即时答疑和鼓励。
    一直对遭遇的所有怀有无比感恩之心,从有缘来到三七网,到庄先生别出心裁的赐方,到光明心老师QQ群里的即时指导等等,一路来,似乎冥冥之中有什么莫名的力量在引领着我---由一开始的为了改善身体状况而依庄先生的方子认真执行,因此身体健康有了一些明显的奇妙转变;到后来接触一些灵性书籍(如张德芬的《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已》、李思坤的《爱的功课》、光明心老师的《默默与天言》)等;我就这么被吸引着慢慢向身、心的健康状态靠近。
    在此,特别感谢庄先生赐方,本想特地发短信感谢,但又找不到更恰当的言语来表达我心中的这份感恩,在我能比较客观地出贴分享我得先生赐方后认真执行而带来的许多积极改善之前,就先让我在此表达我的这份感恩(谢谢庄先生!祝福庄先生!)。
    有了以上的被吸引,对于这次的课程怀有强烈期待,从看到这个课程安排的那一刻起就发愿--但愿能去成!
发表于 2010-11-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只管耕耘 于 2010-11-7 13:56 编辑
禅定锻炼   Post By:2009-8-19 20:18:30

  
17.   欲界众生的业习与禅定是反向的,一个卓越的修行人必然曾在禅定上遭遇千百次的挫折。沉慧 发表于 2010-11-6 10:52


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晚辈自当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勇往直前!
发表于 2010-11-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谢谢
发表于 2010-11-8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学啊,可现在带BB每天像打仗一样,没有时间来安排。
打算过2,3年,等BB大些了再学。
发表于 2010-11-9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了
发表于 2010-11-9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老师能到南京来
发表于 2010-11-9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与镜子   Post By:2010-10-31 22:31:36




    古人常把真心比喻作明镜。明镜有什么值得让我们去领悟的呢?

    首先,镜子是明的。所谓明,就是指镜子“能够”照映万物的功能。一块石头或一棵树就没有能够像镜子一样的“照性”。

    其次,镜子是空的。这里所谓的空,有二个方面的的含义。其一,是指镜子能“含摄”万物的功能。假如镜子被涂上了墨水,它的空性就受到阻碍,它就不能映照万物。

    其二,是指镜子的空或明的特质是无形的,它只有在映照万物的时候才能显现。你只有通过镜子清晰地照出境象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一点。就好像电,你只有通过电灯的明亮才能知道电是存在的。

    真心本性的特质也是如此。真心的明分,是指心能觉照境界。真心的空分,是指心能显现境界。

    认识真心本性其实不难。古来禅师开示初学的很多方法我们都可因之而悟到真心本性。

    比如,元 知讷禅师修心诀所载: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
  曰:闻。

  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
  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

  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
  曰:元来不空,明明不昧。

  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
  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

  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

  既无相貌,还有大小么?既无大小,还有边际么?

  无边际,故无内外。无内外,故无远近。无远近,故无彼此。无彼此,则无往来。无往来,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古今。无古今,则无迷悟。无迷悟,则无凡圣。无凡圣,则无染净。无染净,则无是非。无是非,则一切名言俱不可得。

  既总无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种种相貌、种种名言俱不可得。此岂非本来空寂,本来无物也。

然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而此清净空寂之心,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亦是众生本源觉性。

   仰山慧寂《祖堂集》所载:僧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师曰:“此意极难。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此根人难得。其有根微智劣。所以古德道。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僧曰:“除此格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师曰:“别有别无令汝心不安。汝是什么处人。”曰:“幽州人。”师曰:“汝还思彼处否。”曰:“常思。”师曰:“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返思底还有许多般也无。”僧曰:“某甲到这里一切不见有。”师曰:“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其僧礼谢而去。

前例,从耳根入手,悟入真心本性。“能”听见声音的功能里,还有诸多声音吗?当下返照自心,一无所有,同时了了分明。这正是学人要体认的真心本性。

后例,从意根入手,开示学人,知道自己在想此、想彼的那一“知”(“汝返思底还有许多般也无”),还有许多思想、念头、意境吗?到此,也是一尘不染,同时又灵灵明明。此正是我人的本来面目。

其实,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既是流转于生死之海的根源,也是入道的工具。

在悟明了真心本性之后,也正是修行的开始。五祖宏忍说:“不识本心,修法无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悟此真心后,以为一了百了,这是很错误的。那只是体的一面,还要有用的一面。

因为,真心本性必须起用,才能成就完整鲜活的生命现象,体用要圆融。所谓“理事无碍,方能事事无碍”。

就像一面镜子,它的功能是映照万物。即便它空、明二性了然,如果没有光,它也不能明照万物。就像把一朵花放在镜子面前,如果是一片黑暗之中,镜子再明亮,也显不出花的境像来。那样,镜子的作用不是“无用”了吗?

修学佛法,是为了了生死。在日间浩浩浩时,我们能不为外境或妄念所惑,能时时安住于明空的真心。但在睡眠时,在生死交关的时候。就像明镜在黑暗中一样,真心本性虽不失,但无用,仍被境所蔽、所转。

所以,在悟入真心后,仍要下功夫修“戒定慧”。这时所谓“戒”,是一切无关此真心(空明不二之体)的“修持”,都是犯戒,诸如:诵经、念咒、拜佛、读书、放生……念念都在此真心本性上,如此才算持戒。此时“定”在何处呢?定在这个空明不二的真心上,念念都安住于此真心本性。如此之后的成就才是“慧”。慧者,真心的真正的活泼自在的起用。

这时的慧,就相当于镜子的明照作用必须要有光一样。慧就是光与镜子的明空合德而起的大用。

    这就是密宗大圆满所谓的“脱噶”——修光。前面的“彻却”,只是明体——明了真心本性。



<!--EndFrag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26 01:54 , Processed in 0.0349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