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6392|回复: 24

论“秋燥”和“秋季进补”和“肺气” 李元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秋燥”和“秋季进补”和“肺气”

每年一入秋,各种关于“秋季养生”的文章便会铺天盖地。其中议论最多的无外乎“秋燥”和“秋季进补”两大话题。每年相关话题的文章虽多,大同小异,兹对手边的旧报纸中的5篇文章说说不同看法,它们是2003年8月12日(《秋季养生多设防》作者李善美)、19日(《秋季养生重养肺》作者徐宝德)、28日(《养肺除“秋燥” 水果挑着吃》作者宇光)、9月1日(《喝水不能缓解秋季口干》记者于巍援引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副主任医师陈明)和(《秋季养肺事半功倍》记者戴菁菁援引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刘薇)。



这5篇文章所论虽然均出自专家,分别谈到了“秋燥”和“秋季养生”的问题,但俺不能苟同。因为他们把“秋燥”理解为因为秋季空气干燥使人出现感觉干燥的症状,还把西医解剖学的肺脏与中医描述人体脏腑功能的“肺”混为一谈,犯了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的错误。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打比方。取象比类,把难以用确切语言表述清楚的问题,借用一些人们所了解的常识作比喻,让你更容易地理解、记忆和流传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例如用阴阳来诠释生命现象,再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诠释阴阳(即脏腑之间、气血之间和邪正之间等)的关系。我们常常可以在古代雕塑或绘画中见到的双龙戏珠,就是讲阴阳、讲五行。我国古代建筑、雕塑、风水学中出现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黄帝内经》所讲的东南西北中、春夏秋冬等等,归根到底都是在讲阴阳这个东西,都是隐喻生命现象。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就弄不懂中国文化。例如《黄帝内经》中说的“肺生皮毛、皮毛生肾”、或者脏腑十二官职如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就需要搞清楚打比方后面的真实含义,否则一定会莫名其妙。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搞了一辈子的中医,到了也没弄清楚中医说的脏腑与西医解剖学所说的脏腑异同何在。

弄不通中国文化,就不可能弄通中医,就会心里打鼓,没有自信,就会认为中医“不科学”,吵吵着“必须发展”中医,甚至欺师灭祖,追随汪精卫、方舟子、何祚庥、张功耀之流“废除中医”。这就是为何中医异化成了“中西结合医”(其实是“不中不西医”)的根本原因。

那么所谓“秋燥”是啥意思呢?人体的生命气机在一年四季的秋季中主降、主敛,即在生命运动“生、长、收、藏”四字诀中之“收”字。对这个生命规律,我国先贤用自然界“燥”的现象、用“金”的特性作比喻:原先有水分的的东西在将水分向外发散使物体干燥的同时体积就会收敛缩小;金属在由液体变为固体、由高热到冷却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向内收引、凝炼的力量(阴也)。而如果人体气机只有单纯收敛和凝炼的力量(纯阴无阳)的话,那就会成为扼杀生机的邪气,所以气机收敛的同时会有一股向外发散的力量(阳)与之平衡,这种向外发散的力量先贤用“辛味”来比喻(因为辛辣的味道会让人感到通窜发热)。就是说到了秋季,人的生机的表象是敛、是降,但敛中有散,降中有升。当人身体健康的时候,这两种力量是和谐的,都是正气,即所谓“阴阳平衡”。

当人们不懂养生正法,以为吃补药、进健身房或调整膳食结构等等就可以抵偿因“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散耗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黄帝内经-上古真天论篇第一》语)的不良生活方式给身体带来伤害的时候,那一定是徒劳。具体点儿说,如果贪吃寒凉(冰冻饮料和食品、性味滋阴寒凉的药或王老吉之类的各种“凉茶”)、喜好熬夜、抽烟酗酒、房事无度、滥用补药、或激素、抗生素之类等等,就会阴阳俱损,造成脏腑功能衰败,对食物的吸收运化能力下降,“奉收者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语),精就会亏,精亏则无以化真阳;阳不足,则阴也一定亏,到了秋季,主收敛之本气不足,即发散大于收敛、“宣发”大于“肃降”时,“辛散”就成了邪气,表现为虚火在上、在外,常见的有头晕目眩、口干舌燥、口舌溃疡、咽炎咳嗽、皮肤干燥瘙痒、内心烦躁不安等症状,即我们所说的“秋燥”。

理解了“秋燥”,就会明白所谓“秋季进补”绝非一到秋天就要到超市去多买些鸡鸭鱼肉回家“暴撮”的意思。想满足口腹之欲可以找一千条理由,但不要和养生牵强附会。正确的理解应为入秋以后生命运动气机以收敛为主,如果我们遵循生命本来的运化规律,正确养生,就能使精有所藏而不妄散,精足,气血就会足,这就叫“秋季进补”!

由此我们便能知道中医所说之“肺气”云何:这种以收引为主同时又有发散力量的脏腑功能,就被先贤称之为“肺气”,即“肃降”和“宣发”的功能。懂得了“秋燥”,自然明了中医所说的“肺恶燥”的含义了,即收敛的气机最易被过度发散的邪气所破坏。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秋燥”,即虚火上炎,不独秋季。(咽炎、口疮等疾病分季节么?)只不过到了秋季,“秋燥”之病之所以凸现,往往就是因夏季天气炎热而进食大量寒凉食品、睡眠不足以及现在空调冷气的大量使用伤害了真阳元气,使体内精不足、收摄失权所致。

“干燥”和“烦躁”的表象,归根寻源还是因为真阳亏虚,使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不能显明。“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的三焦经和“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经功能亦唯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真阳火衰,气虚了,“主一身之气”的相傅之官难有作为,上下气机必不交通;决渎之官和州都之官因真阳火衰,缺少气化,就跟着怠工,于是乎水道不通、津液不藏,焉有不燥和不躁的道理乎?!

收敛少,发散多,入不敷出,精一定不足,就一定会真阳虚而生里寒。里越寒,往往造成阳不归宅,表的虚火就越盛,恶性循环。想想看,这虚火是萝卜鸭梨能灭得了的吗?这精不足真阳虚的病根儿是“进补”煲汤炖肉能祛得的吗?

其实,生命运动的“生、长、收、藏”四字诀又岂止是体现在一年四季,我们一呼一吸的每一时刻、白昼黑夜的每一天、幼青壮老的一辈子,不都是这四字诀吗?圣人只是在用春夏秋冬四季做比喻,用以诠释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如果一说“秋”就拿“干燥”说事儿的话,那岂不是人一吸气儿就干燥,一到下午就干燥,一入秋季就干燥,一进中年就干燥……,还让不让人活了?

综上所述,秋天多见的“燥、躁”的症状和秋天的气候干燥不干燥扯不上必然关系,《黄帝内经》说的肺“在天为燥”也不是无数中医专家权威们理解的空气干燥与口鼻干燥之类的因果关系。请问,不管是2007年还是2003年,北京入秋以后,秋雨连绵,空气湿润,不是照样有人燥来躁去的吗?换句话说,是不是生活在多雨地区的人就不得“燥、躁”之病,而生活在干旱少雨地区的人就要又“燥”又“躁”呢?一定不是这样。

在简单总结一下,许多人秋天多见的“干燥”的症状,是因为夏天过食寒凉伤了胃气,运化无权导致精不足,以及贪恋空调和过多的夜生活熬夜,耗散过多使得精更不足造成的。精不足,无以化气,故入秋本该肺气当令却因胃气虚收敛无权,导致虚火在上在外,口鼻皮肤当然表现出“燥”症。肺气不敛,则肾无所封藏,肝无以生发,上下不交通当然“躁”。所以“秋燥”的关键是不良的的生活习气,而决不是干燥的气候!

同样的道理,中年开始疾病上身,那多是由于少年青年时期造下的祸根,别总是从“最近的气候变化”或者“吃东西营养搭配不合理”上找原因。

“秋”的道理明白了,“春”、“夏”、“冬”的理儿当能品味出来。

如果我们阴阳不通、对《黄帝内经》只会望文生义地曲解,从根子上错了,那对有关“秋季养生”的理解如上述5篇文章后边建议的什么多吃水果、多喝水、进补药、搞笑、沐浴、食疗……等等就能“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皆属舍本求末或无稽之谈。无奈的是,类似的“乱弹琴”年年都会充斥于各色媒体,遗祸连年。

最后说个真实的不好笑的笑话。

某年仲秋,笔者曾经见一妇人嘴角数处溃疡,涂抹了不少紫药水,形象惹人。迎面走来另一妇人,二人当是相识。



“呦,多少日子了?您这溃疡还没好呐!”

“唉,我也烦呀!”

“看报纸了吗?专家说多吃罗卜、多喝水呀!”

“嗨,胡罗卜、青罗卜、白罗卜、心儿里美萝卜……,吃好多,不管用。煮梨水、泡麦冬…试的招儿多了。一天到晚喝水,净撒尿,出门都不方便。可它就是不好!”

“……”



过后俺一直在想,时下很多中医专家比起这两妇人高明多少呢?或者反过来说,这俩妇人又比我们的那些中医专家的见解差多少呢?



作学问最忌不求甚解,强不知以为知。老北京城已经被改造得没模样了,就算你拣了几块老砖建了个“遗址公园”,就算你又复制了一个永定门城楼,八百年魅力无限的古城还是在我们的无知中消失了。而当中医被糟蹋没了的时候,我们打算拣点儿什么回来呢?建个博物馆么?不管建什么,总之,消失了的东西就不会再有了。

曲解中医理论的现象再不拨乱反正的话,中医消失之日不远矣。

李元和
发表于 2010-9-7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脾土生肺金!
看来关键的部位还是在于脾胃,平时要养护好自己的胃啊。
多谢楼主分享好文!
发表于 2010-9-7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9-7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曲解中医理论的现象再不拨乱反正的话,中医消失之日不远矣。”
吾辈有几人能象我们的先哲一样悟道自然,随顺自然。思想都被现代化了!
发表于 2010-9-7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季养生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发表于 2010-9-8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守株不待兔


    你说的是“附子理中汤”?
发表于 2010-9-8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肯
发表于 2010-9-9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易懂
发表于 2010-9-1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美!
发表于 2010-9-12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头,好为人师的人太多。
人心浮躁,治学所忌,研习中医尤忌。
发表于 2010-9-13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0-9-19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分享好文!
只是不知道如果出现秋燥(咽炎、口疮等疾病)之后具体应该怎么做。
发表于 2010-9-21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0-9-22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见解!
发表于 2010-10-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同问出现状况该怎么办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1:36 , Processed in 0.0215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