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804|回复: 2

不把“坐忘”当禅定(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8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把“坐忘”当禅定
昌迦禅师著  关于禅宗的禅定,大家都是拿它做为禅宗的特色来看待的,不错!禅宗十分注重禅定修行,对禅定的品质有极高的要求。但是,禅定的名称却非禅宗所特有,也非佛教所独有,它是人类早期文明中比较普遍关注的文化内容。不但普遍存在,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不同内涵定位。比如中国商代巫文化传承下的“坐忘”,就是中国人早期的禅定专有术词,以后又成为汉代方士的“晏坐”,文人雅士们不去当官而逃避现实时,就以“晏坐”为常用的方法。这些可说是中国自己搞出的“禅定”。后来印度文明传来,才有了佛教意义的“禅定”,不过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的不单有佛教的禅定,还有婆罗门教的禅定,中国人早期也分不清这些个那些个打坐的区别,笼统的都叫做“打坐”。

所以在现代大家一讲修行,就把“打坐”看成必经之路,认为禅定就是打坐。中国由于历史上留下的古籍很多,我们自小就在这些文化氛围下生长,比如老子、阮藉、达摩什么的,很容易对各类打坐内容的故事有耳濡目染的先期影响,其中只有极少数描述佛教禅定的比例。于是没有经过传承正规规范的人,或不专心分辨传承规范与外道区别的人,就会在入佛门后继续用不同的打坐来误解佛教禅定。以自己的老习惯思维摸索禅定只是走了弯道,更糟糕的是在期间若把错误的体验写成书教给后人,就会误人子弟,成了抹不掉的个人污渍啦!所以,不论是佛教的修行晚辈还是前辈,在受授之间要看清你要运用的名相之下,究竟有多少差别分类有多少条歧途放在面前,这很重要。

佛教禅宗入华的早期,是以规范禅定为手段进行传播的,所以对禅定内容和技术的规范就成了禅宗的老传统。在印度文明里,专业教授各类禅定的老师都叫“瑜伽师”,比如现在来上海健身房教瑜伽术的印度、尼泊尔人,大多可叫做“婆罗门瑜伽师”。所以早期传入中国的禅定也有以“瑜伽”为称呼的,梵语瑜伽一词是一个通用名词,转释成华语就叫“相应法”,就以婆罗门的相应法中,也有身体的相应、饮食的相应、呼吸的相应、心理的相应,所以瑜伽是个十分繁杂宠大的术语。我们佛教的瑜伽有别于其它,禅宗那就更严密了。


印度弥勒著说、由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这部典籍讲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禅定的分类,内中共分成十七分类,十七个不同禅定的瑜伽师。由于其中所述的内容宠大名相众多,我们很多人是以为这些名相都是修佛教要的必经之路。其实我们若认真服从佛教读经论的传统规范,就会对它明白得多了。这部论著分成五个分章来完成佛教修习导论的目的,第一分章叫“本地分”,是以十七类瑜伽的存在为分析,让我们知道瑜伽与瑜伽的不同;第二分章“摄决择分”,是在十七类瑜伽比较分析的问答中,决择出是非路途。第三章“摄释分”,是用文字语言手段推论来做佛教瑜伽的教学工具。第四章“摄异门分”,有对外道异门瑜伽的技术引导示例。第五章“摄事分”,指出了佛法正道,以瑜伽的规范修习做为瑜伽事业的方向,才是《瑜伽师地论》的主题所在。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凡是“打坐”就是佛教禅定,即是十七个瑜伽分类中,也只有少数几个才是佛教的禅定名称。大多数只是为了让大家全面了解社会中各类的瑜伽师而列名,并非是叫我们向他们去学习。有关“有为法”与“无为法”原本并不是关于心性研究的专业术语,而是秦汉以来道家的政治哲学‘王道’主张。可是历史上因为它辞性上的模糊性,被后人通用在了心性研究的论文中,乃至成了转译佛典中的一个运用名词。“无为”做为实体功能的约束功能存在,是非效的功能,所以对“瑜伽”的“无为”约束即等于否定瑜伽,这在逻辑上是违背佛教瑜伽的客观存在。所以我认为这个“有为.无为”不要轻率再引用于佛教修行中了,它道教用是它道教的事我们管不了,但佛教里,不许出现自相背离的反逻辑术语,这不符合严谨的佛教用辞规范。

对于“无为法”,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对遵老师之命远道而来,偷偷在下面盗法的志诚有个开示:“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可见这种以中国“坐忘”老习惯的打坐在唐代还是很普遍的,即是千年后的当代,把它当做禅定也还多见于书籍知识中。

我们不应把“坐忘”当禅定。
(全文完)2006/4

 
发表于 2009-1-5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09-1-5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5:47 , Processed in 0.0181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