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604|回复: 5

教育到底是在教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30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一些自身的问题,我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没有从教。但因为这个背景,我很留心周围孩子们细枝末节的言行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琢磨这其中的关系。我跟先生学医后开始不自觉地留意身边人的气象、舌象,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生活环境,琢磨这之间的作用及反作用。

前几天,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上一学期孩子们体检的视力情况。我一看全班竟然超过半数的孩子已经近视。思前想后,我在班级群里写下了一些野路子的劝告。意犹未尽,于是结合自身经历,反思过往,妄谈一点我对教育的认知。

1
孩子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才能担负起一个生命的责任。自己都一身毛病,如何才能不辜负那一个小生命?

这是一个契机,又迫使我回到原点直面我自己的心理问题。我之前写过一点自己的经历,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理疗愈过程。当我无法再回避自己的问题时,只好老老实实地面对这些问题。

起初,我是无知无畏的,各种神操作把孩子坑惨了。孕期,每天他都被动喝牛奶,吃水果。哺乳期,继续喝牛奶,吃水果。后果是,他一出生,排便就是个问题,直到现在也不能每天排便。出于对他身体的保护,我很在意他的作息,和户外玩耍时间,闲暇的时间大多都撒在各个公园,河边以及祖国各大农村土地上。

接着我给他选择了非常小众的华德福幼儿园,仅仅因为这个园挨着一大块空地,承诺有大把的户外活动,并且全部提供有机素食。小学入学前,大部分华德福园的孩子会提前一年或者一学期去上学前班试图提前适应小学生活。我粗略地分析了上不上学前班的得失,决定让他继续在幼儿园玩耍一年。

入学前几天,我想象了下他可能会遇到的诸各种困难。要从整日无忧无虑的玩耍切换到教室里一坐一天,还要跟一群一身才艺,甚至已经学完乘法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换作是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苦恼?除了习惯的改变,可能还会觉得别人什么都会,而自己什么都不会很挫败吧?我想试着提前给他做一些铺垫,于是编了个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有一只小象去动物学校上学,发现别的动物好像什么都会,还有各自的看家本领,而小象什么都不会,非常沮丧,回家跟象妈妈诉说自己的苦恼。小象妈妈听完后,笑嘻嘻地告诉小象说:你不知道吧,别的动物上一年就开始练习这些本领了。你那时候还在草原上疯跑呢。刚开始学习,觉得困难是正常的,慢慢地熟练起来就好了。感觉沮丧的时候,想一想你在草原上多玩耍的那一年有多欢乐。

果然,他一年级过得比较辛苦。入学第三天,老师就来家访——他是班上唯一一个不会写自己名字的孩子。我趁机跟老师沟通了他的情况,以及我和孩子的状态让老师放心。除此之外,我嘱咐我娘下午接孩子放学后先带他在外面晒太阳,玩儿一小时再回家。下班后我再去接孩子,带他走回家,路上根据他不同的状况编一个小故事给他,把相应的人生哲理揉进小故事里。很久以后的一次偶然,我听见他用我宽慰他的故事去宽慰别的孩子。我知道,他确实从那些故事里得到了一些支撑。

一年级的作业,他做得也相当吃力。那时候我经常需要向老师说明情况,征得老师同意后第二天或者周末再补齐。作业最晚只能写到八点,八点半是我们的故事时间,九点熄灯上床。作业写不完的情况持续了一两年,频率慢慢降低,直到三年级开始他才能在早早地写完作业。

在二年级上学期中间,他开始找各种理由不愿意去上学。关于这个角力的过程,我在《震园之行有感》里详细写过。最终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家待了一个月,直到他自己又想去上学。这一个月里,有时候他跟我去公司,有时候自己待在家,有时候去我娘那边,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那阵子,同事们甚至昆哥都向我抛出了同样的灵魂拷问“他不想上就不上?养成习惯了怎么办?遇到困难就放弃?” 说实话,我没想那么多。我只是简单的换位思考了下,如果我不想去上班,没有理由,就是不想去。我也希望家人能理解我的感受,尊重我的决定,而不是整天给我讲道理,甚至逼我去上班。

没有任何人会心甘情愿地任由他人在自己的领地里做主。孩子弱小没有力量反抗时,只是迫于无奈地屈服罢了。内在力量强一点的孩子小时候就表现得很挑战。内在力量弱的一点的,小时候看起来很听话,一旦积聚到足够的力量就开始叛逆。殊不知,那看似突如其来的叛逆不过是积累的夙怨爆发而已。我自己就是个很挑战的孩子,反抗一切强权,遇强则强。讽刺的是,挑战和好强并没有让我强大起来。反倒是我娘对我的包容支撑着我要活下来,要努力改变现状。昆哥对我无条件的接纳、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慢慢化解了我的怨念,从心里生出爱。

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这世间最强大的力量?是爱和慈悲。

我想给他很多很多的爱,让他不必等到成年之后再靠运气去寻找那样一个人。我希望能让他在父母这里得到足够多的爱、接纳、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直到有一天装满了他的内心。到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升起心安无惧的勇气和力量,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照亮别人。

我相信,因为我走过同样的路。

2
我一开始带孩子,全凭直觉。

孩子出生后,我娘从四川来北京帮忙,我家三世同堂租住在一起。我很小心地向我娘提要求,恳请她不要在孩子面前看电视,或者等孩子睡着的时候再看,音量一定要小。等孩子大一点,我又反复叮嘱我娘,孩子在家时不要看法制节目(万一孩子醒了她没发现),我不希望他那么小就知道那些龌龊的事情。

孩子上小学后,我们仨搬到学校附近,我爹娘继续租住在原来的地方。一来那地方他们已经很熟悉,甚至有熟悉的老朋友了。二来,那会儿我们在经济上已经可以负担额外的租金,我希望尽量保障老人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事实证明,这一公里的距离确实极大地减轻了我娘的负担,她不必再事事时时为我们操心。

搬家后,我家就只有一台投影仪,没有别的电子产品。六岁开始,他可以在周末看一两集动画片,大概半小时。八岁后,偶尔爸爸会带着他一起打游戏,一年可能也有那么五六次。他的玩具也非常少,经常只能反复变着花样地玩一套轨道积木和另一些乐高积木。

我极少带他去商场,超市这种嘈杂的地方,一年也去不了一两次。我反感用人贩子,警察等等手段教育(吓唬)孩子,也尽可能避免让他看到可能会害怕的视频。有人批评我乌托邦,有人批评我食古不化,不知与时俱进,还有人批评我太强权剥夺孩子的乐趣。他们告诫我孩子需要社交,不看电视别人都在谈动画片,他会被孤立。要让孩子知道社会上有坏人,而坏人什么样的都有,甚至可能是老师,否则会置孩子于危险之中而不自知。

我没有听劝告,依然我行我素。对于规避坏人,我只是给他设立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比如,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任何人不能碰内衣裤覆盖的身体。我没有向他细讲这些恶,更不想强调这些恶。我想要尽可能地让他身心安,希望在他看到那些恶之前,先在他心里装进去尽可能多的真善美。

六岁后,我才开始带着他读书。一开始只读古文,从三千千开始,到诗经、论语、道德经、卦象歌、系辞,翻来覆去,熟读成诵。古文言辞优美,寓意深邃,常读常新。相较之下,时兴的很多书童书都是垃圾,食之无味。这些书读多了就像垃圾食品吃多了一样,让人味觉麻木。他在不得不吃垃圾之前,先给他多吃这些有生气的种子,待他身处困境时种子就会发芽。

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一度让老师和同事觉得我书读迂了。不让孩子看这个,不让孩子听那个,还限制孩子阅读,让孩子闭目塞听妨碍他成长。看起来确实难免让人叹息,毕竟这小子看起来傻乎乎的,九岁的孩子心思远少于同龄人,还跟幼儿园的孩子差不多,学习也不咋地。逮着机会就趴在沙坑里一玩半天,蹲在路边把雨后的蜗牛送回花园,给蚂蚁喂食。

相熟的同事问我真的不焦虑,不担心孩子的未来吗?我焦虑过,担心过。

我一度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引领这个小生命。我很担心自己能不能做个合格的妈妈。没办法,我只好观察身边的孩子。我发现孩子们都是在学父母——以真实的父母为榜样,而不是父母嘴里的“榜样”,我们教不会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时候,我反倒松了口气——左右别人很难,掌控自己还是相对更可行的。

原来,话说这个世界没有别人还有这层意思?到这儿,我就放下了教育焦虑。遇到先生后发现,病都是自己一步步作出来的,病因在自己身上,解药也在自己身上——也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他的外界环境导致的问题就见招拆招了。

这么一看教育跟医疗不都主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就行了吗?事情变得简单了。

3
坦白讲,我是一个相当闭塞的人,不怎么关心外界环境。

我也是个问题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我都特别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不能允许孩子们自己慢慢地尝试、犯错,再慢慢地摸索他们自己的路子?江湖传言这是个拼爹的时代,以前我觉得挺低俗的。转念一想,确实有那么点味道。孩子不过是我们的影子,所以拼的的确可以说是父母。我们父母要拼什么呢?拼我们的自我修养,拼我们有没有勇气和魄力让孩子走他自己的路。只有我们目的明确,才不会盲目跟着政策跑,陪着别人跑。

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我猜测,是不是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童年的匮乏和缺失。我在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经意地抚慰了我内在那个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的,焦躁的孩子。我还把这份焦躁传递给了孩子。

怎么办?

没办法。

先生说读心经。因缘际会,我去年底开始每天写《心经》。刚开始要耐住性子才能写完,总是想赶紧写完,还经常要写错。后来,第一页能不慌不忙地写完,第二页往往写到后面又开始着急。目前大概写到三百份,但结尾仍然是蛇尾。我回想起,刚开始接触先生时我连听完一个曲子的耐心都没有——实在太慢了。

当我放松下来后,才能听古琴,弹古琴,才发现自己以前太紧,太较真了。学什么都想赶紧学会,做什么都想赶紧做完。我在着急什么?为什么我不会慢慢来?

直到我看了净空法师的《认识佛教》。法师说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从前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人,而现在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事,所以我们不知道如何做人。因为不知道如何做人,所以身心不安。身心安稳是修定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会有成就。

我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吃的太快消化不良,接着我又一页一页地在小打卡上全文朗读一遍。

在这本薄薄的书里,我找到了很多答案。比如净空法师提到他跟李炳南老师学习时,老师提出的三个要求:一、从今天起只能听老师一个人讲经说法,除此之外的其他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一律不准听,二、从今天起看书,无论是佛经还是其他书,未经老师同意,一律不准看,三、从头跟老师学起,过去所学一律作废。五年之内要遵守老师的教诫。法师说,老师是用这个方法教他“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师还说修行得成于忍,良师难遇。即使遇不到,还可以向先贤古德学习。比如孟子学孔子,司马迁学左丘明,韩愈学司马迁。原来先贤古德们早就告诉我们修学的秘诀。我又重新在小打卡上慢慢地读《医论选》,慢慢地琢磨,慢慢地分享。

原来教育也是一场自我修行。

感谢各路神仙,诸佛菩萨加持,让我得遇良师,没有走偏。感谢先生的不言之教。
发表于 2021-10-8 1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后山中蔓草荣, 沿溪漫谷可怜生。 寻常岂藉栽培力, 自得天机自长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只猫引发的些许想法……

我家养了两只猫,名曰猫大,猫二。猫大刚来时,怯怯的,敌意浓,有强攻击性。有人在家绝不露脸,躲在边柜下,整夜叫唤。

半年里我家小子遭猫大数次挠,仍赤诚相待,爱它如故,奈何猫大直至今日仍未完全放松警惕,仍偶有挠抓小主子。小子爱得真切,尽力掩护猫大不让伤处被爸爸发现。

猫二比猫大晚来一年,一到家就巡视领地,温和大方。即使被猫大一路尾随,偶尔挑衅也无动于衷,只反击猫大真正的攻击。

我看到这些,不禁想的远了一点……

猫大是一只流浪猫。猫妈妈还是小猫时被隔壁公猫爸爸迫后产仔,就在院子里跟着猫妈妈颠沛流离。因缘际会,被小子的幼儿园老师带给我们。猫二来自温和的家庭,猫爸爸和猫妈妈都在生活爱猫之家。
猫大或有深刻的童年伤害,或缺爱,才这样缺乏安全感。两三年过去了,仍然小心翼翼,有一点风吹草动或者一出门就害怕得像个伏地魔。不知道小主子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治愈它。而猫二,跟被深沉爱过的孩子一样,稳稳地,坦然面对周围的一切。

如此强烈的对比让我想起曾经看过一篇介绍希特勒的文章。童年的希特勒在孩子中受到无数欺凌与羞辱的同时又被家庭所忽视,或许跟成年后的行为脱不了干系。不记得在哪里曾经看到的,说他经常失眠,而且入睡后需要有人一直陪在身边(似乎是一位心理医生),在他每一次醒来时都得看到。

当时读到这些文字时,我难过得无以言表。如果每个孩子都被深沉地爱过,或许民风会更淳朴。哪有什么生来就不好的孩子,而我又能做什么呢?现在,惟有祝福。希望,天下的父母们都能努力调整自己的频率,情绪稳定,用宽容温和支撑起孩子们阳光快乐的童年。若真能抚慰这些小小的心,可能小至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将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养育,还是教育孩子,没有十全十美。道理很简单,人无完人,又怎么可能事事完美。跌倒了,爬起来想一想怎么回事?有个坑没留意到,下次就知道绕坑走了。

在养育孩子的摸索过程中,我犯过很多错。有不少错误,后果绵延至今我还在为此买单。其中有一个,我觉得有点意思,写下来供后来人参考吧。

我家小子九周岁多了,很多孩子可能这个年纪已经拒绝陪睡了。但我家这个娃,只要我在家就让我陪睡,而且很明确地说让我整夜睡在他身边,不许中途逃跑。以前我陪他睡着后,会跑回自己房间独睡,这样比较舒服。偶尔他半夜醒来,一定会跑过来找我,我再接着陪他睡着。

这种状况在六岁开始自己睡后一直持续到现在。也就是在去年,不知道哪一天跟我娘聊天说起以前老家的孩子出生后都是用绑片紧紧地裹起来放在妈妈身边。妈妈出门干活儿都是把孩子用一张蓝色的很长很宽的布条绑在自己背上,走哪儿背哪儿一直到好几岁。到那时,孩子就满地跑了。

我琢磨了下老祖宗们的行为。为什么要用绑片紧紧地裹起来?可能包裹的状态更温暖也更有安全感。一直背着也就意味着母子从未分离,或许也是亲密和安全感的持续链接。等到放下来的那天,那些亲密和安全感就已经非常充沛,不需要再靠哭闹、黏人或生病来求关注了。

我反观了我家小子的婴幼儿时期。他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大多数时候睡在我身边,出门多数时候坐婴儿车,还不到半岁我就回公司工作。虽然几乎所有清醒状态下的非工作时间都给了他,但看起来这并不足够。为什么现在的人经常说孩子难带?会不会是跟这个有关系?

这么一想,我就主动改变了陪睡模式。每天八点半上床,彼此给对方讲个故事,然后躺下一起睡到天亮。我也不逃跑了。奇了怪了,当我这么一转念后,半夜他再来摸我抱我,即使我醒来不太好入睡也很坦然。虽然他自己也能入睡,但明显他更享受我陪他睡,也睡得更踏实。

不知道他心里的那碗水还有多久能装满,但我想只要持续不断往里注就一定会满。等到溢出来那天,他就会主动停止索取并开始往外流淌~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每个孩子生来都带着无法猜度的智慧,而父母的愚蠢与自以为是一点点吞噬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智慧。而这些与生俱来的智慧,在合适的机缘和际遇下可能会倒逼父母反省自己的愚蠢与自以为是,最终开启一点父母的智慧。

这么看来,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也有那么点意思。这么看来,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父母在拖孩子后腿。说来说去,还是自己的错,改呗~

写到这里,想起多年前公司新来的一位女同事,美籍华人刚回国工作,告诉我孩子需要"sleep training"。孩子哭,不要抱也不要哄任其哭,几次后孩子最终会发现哭也无济于事时就不会哭了。后来我发现果然有这么一帮人都在用这个方法,我当时还是个新手妈妈没有啥经验,但仅仅想想就难过得不行自然下不了手。后来这个同事离职了,也不知道现在孩子怎样。现在我觉得这个方法过于冷漠或许看起来让孩子变乖了,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倘若身边有例子,不妨探讨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7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是一个急吼吼的斗鸡样的家伙,现在虽然好一些但仍然躁动有余,沉稳不足。看着我的翻版也有这个趋势,那个滋味简直难以形容。我改,我改改改......因缘际会,偶然看到这个故事。感慨不同的先贤在不同文章里都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静为燥君。什么善战者不怒,什么以不变应万变等等之类。

恰好我家小子爱听故事,与其给他讲道理,我更喜欢给他讲类似下文这样的小故事。看似只是个故事,实际上是颗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他自己会想明白理解其中的含义。

两三年前某一天,他看着门口那几棵大树,自言自语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接着他又说,“哦,英雄也是宝宝长大的嘛”。再比如前几天,他在家拿一把桃木剑挥来挥去,突然医生大叫:“我明白啦,这就叫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养孩子或许也是一样的道理。父母埋下种子,再撑起一片天,让其得以阳光普照,沐以和风细雨,然后耐心等待。我想成长的过程,或许也是个开太阳的过程。太阳能开,自然不会阴霾笼罩~

故事来自网络,如下。
************************************************************************************************************************************************************************************************************************
有一个词叫呆若木鸡,“呆若木鸡”这个词,现在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呆若木鸡是来自《庄子》里面的一个小故事:纪渻[shěng]子是训鸡高手,齐王于是邀他训练斗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把鸡训好了。”

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的鸡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被吓跑了。因此,齐王和别人斗鸡,场场获胜。“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呆若木鸡”最早也是形容一个人镇静自若,态度稳重,和“发呆”没有一点关系,和“大智若愚”倒是比较贴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7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doraye 发表于 2021-10-8 13:51
雨后山中蔓草荣, 沿溪漫谷可怜生。 寻常岂藉栽培力, 自得天机自长成。

所言甚是,奈何人总是不甘或不敢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那不甘寂寞的心灵写手自导自演的,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5 12:40 , Processed in 0.0249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