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881|回复: 2

天涯论坛楼主“静夜闲轩” 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正净 于 2021-2-16 13:58 编辑

静夜闲轩 楼主
2013-08-07 17:11

题外的话

中医,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大概是不可考的了。数千年走过,到了今天支离破碎的局面,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撇开外界的因素不论,就中医本身来说,是不是到张仲景的《伤寒论》达到了巅锋,而后的近两千年非但没有对中医或者中医理论有所发展,反而越来越读不懂或者达不到张仲景时代的中医水平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尴尬呢?

有很多的人在说,中医或者中医理论是经验医学。“经验”的含义是,从多次经历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那么,中医真的是从多次经历或实践中得到的技能吗?中医理论真的是从多次经历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吗?我们知道,经验是可以累加的,如同盖一个巨大的高楼大厦,前面的人奠基,后面的人添砖加瓦,逐渐的累积起来,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宏伟的建筑物。中医是这样的吗?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几千年前的中医先辈并不是给后人奠基了中医,而是直接的留给了后人一个富丽堂皇的中医殿堂,他建筑之精美、设计之巧妙、构造之全面、内涵之奥妙,以至于让两千年来的后来人只能仰视或者窥一斑而难知全豹。

而反观西医,倒完全是在走经验医学的路子,几百年的时间,经过了多次的实验和几个阶段的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逐步的成长。实验是在反复试错,经过了许多的发现错误和改变错误,再继续发现错误,或后人发现前人的错误,或他人发现已有的错误,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样的纠错中,快速的发展着,给西医两千年的时间,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而且,这难道不是经验医学吗?那一个个论文,一个个新发现,不是修补历史经验错误的补丁吗?中医在张仲景之后似乎还没有人能够打上几个这样的“补丁”,是吧?

中医的产生,尤其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产生,似乎是一夜之间的形成,古人到底依据了什么方法一下子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和高度,我们今天完全不知道了,这正是中医药的困惑,也是中医越往后越支离破碎的重要根源。远古的先贤,一定是依据一种方法或者理论,直接的推导出来了中医和中药的理论。现在能够考证出来《黄帝内经》形成的时间,一般的认为在距今2500年前,而《黄帝内经》显然已经是相当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了,重要的是他的结论到今天仍然正确甚至于无可挑剔;《神农本草经》对于药物的研究,也一定不会是依据实验得出来的,而且今天的科学这么发达了,也仍然实验不出来他的药物有效成份到底是什么;同样的,对于药物的作用,古人也是用了一种方法直接的推导就得出来了;到了《伤寒论》,200多个配伍精当而且使用了接近两千年的方子,仍然熠熠生辉,每个方子的药物剂量配合也是精妙绝伦,显然,张仲景也是有他的方法或者理论直接的推导出来的,他不可能也没法去完成这么庞大的实验工程。

这个方法或者理论,我猜测一定是不复杂的,大道至简,一定是简约而实用性特别强的,他能够象一个尺子一样,对于人体,对于自然界的动植物,量一下就知道了他的用途或者功能。前段时间《易演伤寒论》出版发行了,我粗略的读了一下,用《易经》的十二辟卦来解《伤寒论》倒是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启发性的思路,可惜作者只是易演了通行本的《伤寒论》,作为人为分割了的《伤寒杂病论》之《金匮要略》部分完全没有涉及,或许将来作者还要继续易演出来,但这儿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个思路是应该高度重视和思考的,当然,现在的人这么多,能人异士当然也就更多,也或许还有别的方法或者思路。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对于中医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只是,到底古人用了什么方法,因为已经失传,谁也不知道,以至于中医药尽管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难经》,但各家各派众说纷纭,名家百出,中医药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衰败。人类又发展了两千年,而对于自身的认识,似乎也没有比《黄帝内经》时代高明多少,是什么让中医在张仲景之后走上了分崩离析的路途?

《桂林古本伤寒论》,似乎知道的人也并不多,很多的人可能竭尽全力在证伪,但余观他的方子,退一万步讲,就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又是“古人”的人做的“伪”,他的方子可能也比我们所谓的时方要高明的多。而作为一个目前能看到的全本《伤寒论》,无论如何是值得研究的。且不说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医药在宋朝以后到底传下来了多少,传下来的是正确地还是错误的,单就中医的理论体系,现在也还是只有《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从源头上看一下《伤寒论》无论如何是应该的吧?大概的用今天的白话文通了一下《桂林古本伤寒论》,发上来与同好共同学习。

2013年8月7日(立秋)

中华医道源于上古,自开始便不立文字,而是心传口授,这也就是所谓的“师承”。后来为便于保存,后人开始整理成文字,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医者意也”,文字作为“器具”,使很难准确全面地表达出“医道”的真实面目。就如佛经所云:“不可说”。因为任何“佛理”、“道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一旦说出来,就因为不可能完全真实地表达“真实意识”而出现偏差。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在禅宗的大德里有很多悟道的都把经书给烧了也就能理解了。俗语“真传一句话,假传万言书”,也即是这个道理。

同样,中医鼻祖《黄帝内经》等经典名著,自成书之始,就已经是不完善。但它目前却是我国历史现存的最接近“医道”的书籍。而越往后的医书,几乎就偏离“医道”越远。这也就是中医发展到现在连一个小小的发烧外感都治不好的原因了。因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药物化学分子”,而不是“医道”。

医易同源,上古三坟《易经》、《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作为上古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字和著作,同时起源于人类对“河图洛书”研究和探索。《易经》概论宇宙、天地、自然规律。《内径》讲人体的构造、经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既是中医学又是养生学的奠基之作。《神农本草经》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合乎于或者说接近于“道”。所以研究中医者不但要研习中医经典名著,实地考察本草的生长收藏及炮制过程,更需探索先哲“河图洛书”之理,融会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天干地支、五运六气、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七十二候等易理变化,方能体悟“天人合一”之妙境。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为医方之祖也。由于东汉、三国、东西晋及南北朝来几百年来的战乱,真籍早已遗失。唐宋以来,流传有多种版本,注释者不下数十家。其用意莫不精求深讨,用以发蒙而解惑。然多执着于著者本意,循规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该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山人不才,自认为该书是学习伤寒者之必备教材,斗胆略表己见,以图抛砖引玉,但愿能给有缘之人些许启发!

更多内容可以查看https://bbs.tianya.cn/m/post-no05-280342-1.shtml


静夜闲轩 楼主
2012-05-04 14:21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35089.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9 08:23 , Processed in 0.0426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