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558|回复: 5

全员核酸检测为了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 05: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在昨晚,2020年的最后一个冬夜,沈阳市政府下达了17号令,决定对市内九区连夜进行数日24小时不间断的全员核酸检测,目的是“迅速消除传播隐患,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命令要求“从即日起,在市内9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加大筛查力度。全员核酸检测以各区为主体,以人员实际居住小区为单位,统筹做好人员排查登记、信息录入、采样检测等工作,确保组织有序、不漏一人”。

“对于居家隔离观察期间拒绝接受医学监测,隐瞒谎报、擅自外出等情形的,在对相关隔离人员进行训诫教育的同时,立即转送至指定宾馆集中隔离观察。如引起疫情传播或造成传播风险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作为失信人员纳入个人信用档案“。

“对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实行楼长、单元长、组长负责制,压实社区防控责任。要实行24小时人员值守,对外来人员严格执行扫码、测温、登记等程序“。

对“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购物消费场所,影剧院、棋牌室、游艺室、歌舞厅等室内休闲娱乐场所,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餐饮、住宿场所,洗浴、美发、美容、健身等居民服务场所,旅游景区,公交、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设施实行限流措施……防止人员聚集”。

“各类集市、集会、展会、人才招聘会及促销、庆典等涉及人员集聚的大型活动全部停止”,并要求“广大市民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落实自我防护措施……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原因是一个姓尹的老太太从韩国回来隔离后检测出了新冠病毒,并传染了几个人。

于是,在零下二十多度猎猎寒风中,无数小区门外,居民们像购买稀缺商品一样站起了长队,被动聚集在一起,缩短了一米线,忽略了安全社交距离,等待着核酸检测。

这情景不禁令人心生疑惑:不是说密集接触能扩大传染风险吗?这种大规模的集中检查,到底是为了迅速消除传播隐患,还是迅速增大扩散的可能性呢?

何谓核酸检测?一位经历过检测的外省朋友这样描述:检测也简单,棉棒在口腔里一抹就结束了。检测完给个卡片,没卡片不让进小区。

棉棒一抹用术语说也就是用一次性无菌植绒拭子+螺旋盖管或1.5mL离心管,在咽峡处取样。排查过程就是挨个在咽喉处用棉棒抹一下,如检测出阳性就地带走隔离。

核酸检测技术是一系列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技术的总称,用于检测不同病毒,需取相应的标本,具体包括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血液。以检测呼吸道病毒用咽拭子为例,需用一次性无菌植绒拭子+螺旋盖管或1.5mL离心管,鼻咽部或咽峡处取样,无菌采样管中折断拭子并弃去尾部;取痰液,若受试者能自行咳出,可放入一次性无菌痰杯,取晨痰最佳。

说白了,检测也就是取样,目的是检测呼吸道病毒,要取的是呼吸道分泌物,也就是痰。有痰的早晨吐一口也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挤在一起挨个用棉棒在咽喉处接触性地抹一下呢?造成的社会正常秩序干扰、经济损失且不论,这样做不会增大感染病毒的风险吗?

希望上级管理部门能够尽快理智地叫停这种以消除传播隐患为名义,实际上可能扩大传播隐患的地方盲动性过度防疫行为。
 楼主| 发表于 2021-1-1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棉棒一抹能检测出啥呢?核酸又是啥呢?这就涉及了现代医学理论的认识。现代医学理论认为疾病都是微生物传播造成的,所以微生物又被称为病原体,也即所谓的微生物致病理论。微生物主要有两种,大的叫细菌,小的叫病毒。病毒形态比较特殊,很难定义。用电子显微镜的观测结果是: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 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大部分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词源于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至今对它还没有公认的定义。

病毒出现假说:

1.蛋白质、核酸遗失说:大生物(此处大生物意思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区别于病毒的非细胞结构生物)由于细胞脱落和破裂,导致游离的蛋白质和DNA、RNA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这些蛋白质由于化学作用形成了一个内部可容纳小分子的结构,里面裹着DNA或者RNA,甚至单独的蛋白质和单独的DNA、RNA游离。

2.生命起源说:病毒是最原始的生命体,早在没有细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那时的病毒还只限于蛋白质和核酸,没有表现出病毒的寄生特征,当细胞体生物出现之后,个别这种蛋白质和核酸或他们的复合体表现出寄生性。

假说也即未被证明的猜测,名为医学理论,实际上其不确定性用捕风捉影来形容并不为过。

核酸检测技术是一系列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技术的总称,其原理为对病毒核酸进行扩增,使其变成可视信号或直观的光电,进而对标本中病毒存在与否进行判断,具体操作包括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和核酸检测。

用于检测不同病毒,需取相应的标本,具体包括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血液。以检测呼吸道病毒用咽拭子为例,需用一次性无菌植绒拭子+螺旋盖管或1.5mL离心管,鼻咽部或咽峡处取样,无菌采样管中折断拭子并弃去尾部;取痰液,若受试者能自行咳出,可放入一次性无菌痰杯,取晨痰最佳,标本量≥1mL;若受试者不能自行咳出,需人工吸痰,用吸痰管和储液瓶采集痰液。如果要检测血液中病毒或肠道病毒,可取血液样本或粪便样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核酸检测已经成为大多数医院常规的检测项目,目前很多活动、事情都需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的确咽拭子采样很简单,检测花费也不高,山东这边一般自费是75元/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7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核酸是什么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体内,生物体内的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学组成、核苷酸排列顺序等不同。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核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一般是几十万至几百万。核酸水解后得到许多核苷酸,实验证明,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核酸的发现

1869年,F.Miescher从脓细胞中提取到一种富含磷元素的酸性化合物,因存在于细胞核中而将它命名为"核质"(nuclein)。但核酸(nucleic acids)这一名词在Miescher发现"核质"20年后才被正式启用,当时已能提取不含蛋白质的核酸制品。早期的研究仅将核酸看成是细胞中的一般化学成分,没有人注意到它在生物体内有什么功能这样的重要问题。


DNA遗传物质

1944年,Avery等为了寻找导致细菌转化的原因,他们发现从S 型肺炎球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肺炎球菌混合后,能使某些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且转化率与DNA纯度呈正相关,若将DNA预先用DNA酶降解,转化就不发生。结论是:S型菌的DNA将其遗传特性传给了R型菌,DNA就是遗传物质。从此核酸是遗传物质的重要地位才被确立,人们把对遗传物质的注意力从蛋白质移到了核酸上。


前病毒假说

前病毒假说(provirus hypothesis)是由美国科学家霍华德·马丁·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提出的一种假说,认为RNA病毒进人宿主细胞后,首先将RNA复制出DNA(此时的DNA形态的病毒称为前病毒)。然后病毒DNA与宿主细胞发生整合反应形成宿主的一部分,当需要增殖由病毒DNA通过转录过程来完成, 该假说解释了长期不能理解的RNA病毒为何引起细胞癌变的原理。


双螺旋结构

30多年来,核酸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所积累的知识几年就要更新。其影响面之大,几乎涉及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双螺旋结构创始人之一的Crick于1958年提出的分子遗传中心法则(centraldogma),揭示了核酸与蛋白质间的内在关系,以及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者的生物学功能。并指出了信息在复制、传递及表达过 程中的一般规律,即DNA→RNA→蛋白质。


病毒的比喻

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形式,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在发现核酸前,这句话是对的,但当核酸被发现后,应该说最本质的生命物质是核酸,或是把上述的这句话更正为蛋白体是生命的基础。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蛋白体是包括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大分子。

核酸在生命中为什么比蛋白质更重要呢?因为生命的重要性是能自我复制,而核酸就能够自我复制。蛋白质的复制是根据核酸所发出的指令,使氨基酸根据其指定的种类进行合成,然后再按指定的顺序排列成所需要复制的蛋白质。世界上各种有生命的物质都含有蛋白体,蛋 白体中有核酸和蛋白质,至今还没有发现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生命。但在有生命的病毒研究中,却发现病毒以核酸为主体,蛋白质和脂肪以及脂蛋白等只不过充作其外壳,作为与外界环境的界限而已,当它钻入寄生细胞繁殖子代时,把外壳留在细胞外,只有核酸进入细胞内 ,并使细胞在核酸控制下为其合成子代的病毒。这种现象,美国科学家比喻为人和汽车的关系。即把核酸比为人,蛋白质比作汽车,人驾驶汽车到处跑,外表上看,人车一体是有生命运动的东西,而真正的生命是人,汽车只是由人制造的载入的外壳。有一种类病毒,是能繁殖子代的有生命物体,其中只有核酸而没蛋白质,可见核酸是真正的生命物质。


宿主

宿主(host),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寄生生物通过寄居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得营养,寄生生物往往损害宿主,使生病甚至死亡。

宿主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病原体的损害,而且主动产生抵制、中和外来侵袭的能力。如果宿主的抵抗力较强,病原体就难以侵入或侵入后迅速被排除或消灭。


病原体

病原体(pathogens)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

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历史上首位确定病原体存在的,是1840年代的匈牙利的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他发现医院内相对较富有、由医生负责接生的产妇比产科护士负责接生的贫穷产妇的死亡率比高几倍。他从他的观察中认定两者死亡率的差别,与环境的清洁有关连。

1846年,匈牙利医师塞麦尔维斯,应用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了维也纳某医院产褥热的流行爆发。当时,他发现在他负责的病区内:由产科医生和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1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昨晚,2020年的最后一个冬夜,沈阳市政府下达了17号令,决定对市内九区连夜进行数日24小时不间断的全员核酸检测,目的是“迅速消除传播隐患,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命令要求“从即日起,在市内9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加大筛查力度。全员核酸检测以各区为主体,以人员实际居住小区为单位,统筹做好人员排查登记、信息录入、采样检测等工作,确保组织有序、不漏一人”。

“对于居家隔离观察期间拒绝接受医学监测,隐瞒谎报、擅自外出等情形的,在对相关隔离人员进行训诫教育的同时,立即转送至指定宾馆集中隔离观察。如引起疫情传播或造成传播风险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作为失信人员纳入个人信用档案“。

“对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实行楼长、单元长、组长负责制,压实社区防控责任。要实行24小时人员值守,对外来人员严格执行扫码、测温、登记等程序“。

并要求“广大市民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落实自我防护措施……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原因是一个姓尹的老太太从韩国回来隔离后检测出了新冠病毒,并传染了几个人。

于是,在零下二十多度猎猎寒风中,无数小区门外,居民们像购买稀缺商品一样站起了长队,被动聚集在一起,缩短了一米线,忽略了安全社交距离,等待着核酸检测。

这情景不禁令人心生疑惑:不是说密集接触能扩大传染风险吗?这种大规模的集中检查,到底是为了迅速消除传播隐患,还是迅速增大扩散的可能性呢?

何谓核酸检测?一位经历过检测的外省朋友这样描述:检测也简单,棉棒在口腔里一抹就结束了。检测完给个卡片,没卡片不让进小区。

棉棒一抹用术语说也就是用一次性无菌植绒拭子+螺旋盖管或1.5mL离心管,在咽峡处取样。排查过程就是挨个在咽喉处用棉棒抹一下,如检测出阳性就地带走隔离。

核酸检测技术是一系列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技术的总称,用于检测不同病毒,需取相应的标本,具体包括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血液。以检测呼吸道病毒用咽拭子为例,需用一次性无菌植绒拭子+螺旋盖管或1.5mL离心管,鼻咽部或咽峡处取样,无菌采样管中折断拭子并弃去尾部;取痰液,若受试者能自行咳出,可放入一次性无菌痰杯,取晨痰最佳。

说白了,检测也就是取样,目的是检测呼吸道病毒,要取的是呼吸道分泌物,也就是痰。有痰的早晨吐一口也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挤在一起挨个用棉棒在咽喉处接触性地抹一下呢?造成的社会正常秩序干扰、经济损失且不论,这样做不会增大感染病毒的风险吗?

希望上级管理部门能够尽快理智地叫停这种以消除传播隐患为名义,实际上可能扩大传播隐患的地方盲动性过度防疫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26 15:25 , Processed in 0.01722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