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332|回复: 5

道德经读解(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07-13 14:58:04)

读书如饮醇酒,此文随读随解,不求甚解,期在必醉。未知醉于解者,能醒本心之不醉者乎?


第一章   名实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
  道,可以阐释、解说、遵循的,即非恒常不变之道。
  名,可以确指、标示、称谓的,即非恒常不变之名。
  无能指所指,无名称代号,无对立分别,此为天地孕育之初相。
  有能指所指,有名称代号,有对立分别,此为万物生成之总称。

  所以,在不变之中,正可以直觉其妙相。在变化之中,正可以辨别其机关。
  变与不变,本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乃至于无尽,正为妙相生起   之门户。
   

第二章   对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也就随之而生了。
  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恶也就因之而成了。
  所以说,有无相互产生,难易相对成立,长短相较显形,高下、音声、前后   等种种分别,都是相互对待才能成立。这是恒常不变的道理。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顺其自然。不有意地作为、教导,任   万物顺势流动而不加安排,万物生成而不据为己有,虽有作而不自恃,事已   成而不居功。
  正因为成功不居,所以功也不会离去。
  

第三章   欲求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
  不崇尚贤杰,使民不争能。
  不贵重难得之货物,使民不行偷盗。
  不显示可贪之事,使民心安定不乱。
  所以,圣人之治,使民心中无事,腹中有实,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无外其   志,内强其骨。
  常使民智无外显,神无外求。
  使那些私智妄动者不敢胆大妄为。
  能使民众处于无为的状态,则国无不治。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读解(二)
(2013-07-24 20:55:38)

第四章  体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道之体空无一物,而其用无尽无穷,深远如万物之本源。挫其锋芒,解其迷乱,和其光本,同其尘迹。精纯兮如无处不在,我不知道从哪里产生,仿佛在天地之前。

第五章  出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天地从乎道德之体,而无仁义之别,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无仁与不仁之念,对百姓一视同仁。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内空而无须收引,愈动而输出愈多。多言气散而尽,不如默然守中。

第六章  根本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五谷之中生气不竭,是谓生长之根,生长之根如门户,通于天地之本。绵绵无尽,若存若无,用之而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读解(三)
(2013-10-11 19:18:08

第七章  反而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是自然所生的,不是自己生出来的,所以能长生。与此同理,圣人后其身而身反居先,外其身而反身存。不正是因为无我吗?反而成其我。

第八章  正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上善若水。水善于普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之所,故接近于道。居处善选,心境善沉,交游善择,言语善信,修正善治,举事善能,行动善时。正是因为不与物争,所以无罪过。

第九章  不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解:拥有并欲保持盈满,反而不如没有;收藏并想保持锋利,难以永远不变;金玉储存满堂,无法一直守护;富贵并显骄奢,恰恰遗留错谬。功成而身退,才是天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1-10-23 12:54:59)

问:“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请尽量说白点不要让我这笨人不理解。

答:分别心因六根触六尘而生,此为妄心。六根不触六尘,反闻自性则见真心,应这样生心。

问:禅师,你的回复中有很多类似于“六根”、“六尘”等好像是专有的词,虽然回复了,但是不太懂什么意思啊,希望禅师尽量用简单的词,我想跟我一样的笨人不会太少。

答: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是人的感觉器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为感官所能触到的对应物。如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包括了人用感官与意识所能了解到的一切。

此为六祖慧能闻《金刚经》悟道之句。众生妄心依六尘而生,《圆觉经》所谓“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也。若离六尘觅自心了不可得,如《楞严经》之阿难七处征心而不得。无所住即不住六尘,六根不触六尘,则六识无所用,反闻自性,转识成智,真心自显。如观自在菩萨之“照见五蕴皆空”。若问何为识,何为智,此正众生与佛所用之差别所在。虚云老和尚生入兜率天闻弥勒菩萨说法云:“有分别为识,无分别为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此为佛法紧要之语,愿有缘听闻者皆能有所会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23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幸的是,汉传本5100余字道德经(有些版本5300余字)是汉时期文人伪造的。
纪山楚简道德经全文2200余字。这意味着汉传本道德经注水136%;其次,还将正版道德经多处篡改;非常糟糕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2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事,关键是老师讲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2-12 05:08 , Processed in 0.0253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