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2009乙丑牛年正月,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曾有一场激辩,焦点是中华民族到底是不是或者说该不该是龍的传人?对“龍”这个中华传统文化标志性符号,灭龍派大加挞伐,说龍其实是中国帝王封建专制的象征,非常邪恶,简直可与纳粹卍相提并论,甚至有人以作为龍的传人为耻,提出要改换门庭,申请当熊猫的传人。挺龍派虽也慷慨激昂,可惜论据苍白牵强,杂乱无章,无非是表达出了对龍的难以割舍朴素的感情而已。因为双方都没有搞清楚要灭或要挺的这条“龍”到底是什么,所以整场争辩都是东拉西扯,不知所云,虽言辞激烈,却难有交锋,各说各话,无果而终。看样子只有探寻到“龍”的真面貌,才能厘清何以中国人是“龍的传人”的疑惑。而“龍”为何物,追根溯源,还要从“龍”诞生的土壤——中华传统文化说起,这就要从这一古老文化的核心即“本”说起。
中华传统文化之本。为什么要强调“本”呢?因为“中华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太大,倘抓不住“本”, 纲不举目不张,聊也是瞎聊,研究三辈子也是门外汉。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本”?《大学》说:“物有本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为本”,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但“修身”内涵是什么或者说为啥要“修身”呢?原来,先贤圣人在追求健康长寿时发现,获得生命健康与延续的关键就是生机,生机旺盛则百病不生,得享天年;反之就疾病缠身,中途夭亡。活人与死人之间,从现代解剖学意义上来说往往没啥差别,死人的脏腑、血液、骨骼、肌肉等等都还在,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β胡萝卜素、钙碘磷钾镁铁锌……等项指标或许也正常,少了什么?就是没有了生机。可见,人的生死差别就在这生机去留之间。如何才能使生机勃勃向上、得健康长生呢?先贤一直在追寻探究。
生机这奇妙的东西,既看不见摸不着,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做确切的描述,可又实实在在、活活泼泼、时时刻刻地在鲜活的生命中有规律地体现着,如何将这生命的玄机昭示世人呢?古圣贤们称生机为“真气”或“真阳元气”、“一团和气”、“浩然之(正)气”,并用了好多词儿借代比喻,如“自强不息”、“元亨利贞”、“生长收藏”、“春夏秋冬”、“东南西北”、“升降浮沉”等等来描述之,而这些词儿呢,就由“阴阳”二字来统领。反过来,为了说明“阴阳”二字,用“天地”、“日月”、“水火”、“昼夜”、“表里”、“寒热”、“气血”、“男女”、“左右”等词儿打比方,又用“五行生克”、“六经辨证”等来做进一步地诠释。画成图形,就是一个圆圈儿,在这个圆圈儿里,有圣贤用八卦阴阳爻、亦有用“阴阳鱼”等具抽象意义的符号摆放其中,表明生命气机变化的规律。
不过生机与“修身”何干呢?古圣贤们在对生命科学的探究中发现,唯有构建生命运化的和谐社会,顺从生命气机变化的规律,对生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机方能得保,活泼旺盛,获健康长生,否则就会对生机造成劫夺消伐,朝不保夕。即,对生机“从之苛疾不起”,则生则治;“逆之则灾害生”,则死则乱。而因人类后天贪婪所引起的无节制的欲望,和服务于人类所津津乐道的那些妄念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方式,正是对生命气机运化规律的极大破坏,是对生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要想保住生机,就必须努力克服那些“以妄为常”的思维惯性,纠正“以酒为浆、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半百而衰”的行为方式,这“克服”与“纠正”的过程和采取“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相应的具体方法手段的总和,就叫“存天理,灭人欲”,(灭的是贪欲。)就是“修身”,老子称之为“采真之游”,以今人观念审视,当属生命科学的科学发展观。当看破凡尘,坚持不懈地采用古圣贤教给我们的方法通过“修身”把妄念和坏习气化为乌有、“远离颠倒梦想”时,此时即名“尸居”或“渊默”、或曰“恬淡虚无”,也叫“朗朗乾坤”、“四维上下虚空”或“照见五蕴皆空”。既然“空”掉的是妄邪杂念与坏习气,而非骨肉色身,故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修行人看似色身容貌依旧,实则已然脱胎换骨。然后呢?就“明心见性”,“真气从之”,“发动如天地”,就“即见如来”,生机空前旺盛,身板儿超级硬朗。没有了因妄念而生不良情志的纠缠和疾患病痛的困扰,头目清爽,自然而然“离诸苦厄”,内心必定会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喜悦,“得大自在”、“极乐”是也。能达此境界者,儒家称之为“君子”,道家称之为“得道”、“成仙”,佛门称之为“成佛”、“见如来”,尽管古今能修成正果者少之又少,释迦牟尼说这样的人“甚为稀有”,但毫不妨碍这一终极真理的颠扑不破与“真实不虚”客观存在!
渗入炎黄子孙骨髓血液中的三教文化,归根结底即是修身文化。(外来的佛教之所以最终选择扎根于中华大地,正是因为与存在于这块土地的儒道修身文化不谋而合。)“修身”的内涵昭示于此,中华传统文化的“本”也就不言而喻了。即因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而在修身过程的实践中所衍生出来的修身文化,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是非标准、审美取向。
可为啥一说“龍”就要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说起呢?二者有何联系?那就先从“龍”这个字探个究竟。
“龍”字的启示。“龍”这个字,为左右两部分,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定义,左“从肉”,右“从飛”。“肉”好理解,但凡与肉有关的字,如肺、脾、肠、胃、肝、胆、脬、肾、腿、脚、肩、肘、肌、骨、腹、脉……等,人与动物都有。但“龍”字左边的“肉”是“立肉”,何为“立肉”?男人(或雄性动物)能直立起来的“立肉”唯有生殖器,(古“龍”字亦有写为“竜”者,即立龟,其义已明。)而能使男(雄)性生殖器直立起来的就是真阳元气,那个变化无穷、不可思议的生机。它是生命源泉的象征,是生命飞腾的真秘,所以“龍”字右边“从飛”。《说文解字》对“龍”的诠释是“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即这个“飛”就是变化:无论是从简单的精子卵子结合的瞬间到十月怀胎成人形,还是从稚嫩柔弱的婴孩儿到强壮聪慧可以养育后代的成年人,就像一颗不起眼儿的小小种子变成果实累累的参天大树,生机真是变化莫测,无法用言语表述,玄妙,伟大。
但龍的“飛”是有升降散敛规律的,对此《说文解字》形容为“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孔子说:“龍,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所谓龍啊,它聚合有准则,发散有规章,就像乘着升而为云降而为雨叫“云气”的东西,呵护着生命阴阳的运动。)“合”为阴,“散”为阳,龍的飞腾是有本身具足、不能更改、不堪破坏的阴阳规律的,这个规律即孔子说的“体”和“章”, 是不会受大脑支配、天赋的生命运化规律,古贤云“天道”是也;是人在娘胎里就具备了的完善的“本性”,(自性佛。)即《三字经》所云“人之初,性本善”是也。(而非后人误解的什么天性善良。)顺应这条龍“登天”、“潜渊”的“合散体章”,就会出现一个转动活泼的生机圆圈(“圆圈”者,亦“源泉”也),此状态称为“健运”,如《易》所云:“天行健”、“自强不息”、“元亨利贞”。天之为道,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亘古如斯。这就是“龍”的真面目。
对生机渴望、追求、探索和执着,在远古社会,不独中国人,古印度教也有性力派(sakta),包括对三神一体之一的湿婆神和其妻创造世界(生殖)能力的崇拜,表示这个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就被作为湿婆神的象征。又比如,“金刚”(vajra),最初的意思不过是坚硬的金属,《三藏法教》说:“金刚者,金中最刚,故云金刚。”以金刚所造之杵曰金刚杵,原是古印度兵器,后演变为密宗法器,持金刚杵的力士就叫金刚。《行宗记》说:“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其表达的象征意义是,金刚表示法力坚不可摧,金刚杵寓意为勃起的男根,表达生机极其旺盛。佛教传到中华以后,与本土保生机的修身文化不谋而合,因而生根开花,最终构成中华大地传统文化的三教文化之一。遍及中华各地的佛教寺庙的主殿被称之为“大雄宝殿”,“大雄”者,勃勃生机也。只不过华夏先民以男(雄)性勃起的生殖器寓意生机所创造的“龍”,似乎更含蓄、生动、贴切。
前面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即“本”)就是“修身”,目的为的是养护生机,得健康长寿。既然“龍”就是那个要被养的生机,修身文化也就是养龍文化,或曰龍文化。
中华玉文化中的玉龙。古人喜欢玉,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说文解字》对“玉”的诠释是:“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揚,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玉,漂亮的石头,有像君子五种德行的特点:光泽温润好比仁德;纹理不乱,从外即可知其内里,好比义德;敲击玉,其声音舒缓悠扬,远远就能听到,好比智德;宁折不弯,威武不屈,好比勇德;虽也会有尖锐的棱角,却不锋利伤人,好比操守无暇的絜德。)和大多数现代人把收藏玉作为投资手段惦记日后发大财的投机文化不同,“君子于玉比德”,或者说以玉寓君子之德的本身彰显的是修身文化。
和其他艺术品形式如青铜器、瓷器、绘画等一样,龍也是玉器的常客。
早在新石器时期,距今约6000-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和距今约距今约5250-4150年前的良渚文化等时期的先民,就在玉器上用“龍”表达出了他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以红山文化的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龙、牛河梁积石塚4号墓出土的“玉猪龍”、石家河文化的玉雕盘龍和良渚文化安徽凌家滩遗址玉龙为例,龍身成C形,似环,这种首尾相接的姿态,所表达的就是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天行健”的上下翻飞的飞腾变化的样子。以五行喻之叫“水火既济”,以五脏喻之叫“心肾相交”,以经脉喻之叫“打通任督二脉”。即当修行人经过“采真之游”进入“恬淡虚无”、“五蕴皆空”状态的瞬间,如子贡所言“尸居而龍见”(当你恬静如尸时,那条生命的真龍就跃然而出了。)时,立即显现出那条隐藏在身体里的真龍“合散”状。上述那几条数千年前的环状C形玉龍不仅造型暗合“元亨利贞”(即生长收藏)生机运动轨迹,其浑圆光素、并无繁复雕琢的质朴身体,不也正是告诉了我们“返璞归真”的修身之道吗?这简朴的美,带给人无限遐想,实在是美不胜收,难道不是美的最高境界吗!
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圆雕玉龍,头顶饰有蘑菇状龍角,楚戈先生称之为“且形角”,认为其状象征男根。根据何在呢?原来“且”字,在甲骨文中是“祖”的本字,(后来“且”左边加T形祭祀的供桌,另造“祖”字,才有了两字分工。T形供桌演变为偏旁“示”,那是后话。)“且”(祖)者,本源也。生命能世代延续,靠两性苟合受孕,但这繁衍后代的“源动力”是什么?就是被《黄帝内经》称之为“天癸”的充实的真阳元气呀,是人身发动的生机呀。故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且”(祖)的造字本意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既然“龍”是鲜活生命得以延续的生机的象征,有“且形角”不顺理成章么。在玉龍身上贴上“模拟幻想并神话了的神灵崇拜物”或“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之类的标签,实在是今人以己度人的想当然,低看了中华民族先祖的伟大智慧。
山西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的人龍合一造型的玉“人龍”,是先人告诉我们,并非自然界存在的某一物种叫龍,而是隐藏在人类身体当中、只是必须通过去掉妄念和革除恶习达“净极”并“静极”之时方能“生动”,那一刻从我们身体中被感召出来的那个东西才叫龍。该墓地还出土了凤龍合一的玉“凤龍”。凤凰也叫“玄鸟”,所谓“玄”,主北方,为阴。《说文解字》解释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黑色为封藏,赤色为彰显,所以“玄”就是封藏当中孕育着生发,(意同太极图阴阳鱼长着白眼睛的阴鱼。)寓意凤鸟相对于龍虽为阴,但随时准备飞升。而龍虽飞腾主阳,但亦要回头潜降,阳中有阴。(意同太极图阴阳鱼长着黑眼睛的阳鱼。)“凤龍”合一的造型亦合孔子的“合散体章”、“元亨利贞”之说,与C形玉龍异曲同工。
从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镂空龍形玉佩可以看出,如果说商周和之前的C形玉龍更多地强调“龍”的升降(彰显封藏)“体章”,那春秋战国以后的紧张激烈、颇具弹性、富于变化的S形玉龍则强调的是生机强大力量所表现出的蓬勃张力和“幽、明、细、巨、短、长”不可思议的变化能力。即是说,C与S的两种造型,既不是互不搭界的两种龍,也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的变化,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已。
汉代玉龍已经从新石器时期的质朴光素的C形龍,演变出了有角、尾和四肢,表现出行动敏捷、自由矫健、潇洒奔放、豪迈飞扬的无比威力,进一步迎合当时人们祈求长生、羽化登仙的审美追求,被后世誉为气韵生动的艺术典范。至唐代,玉龍更加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庄重富贵、泰然自若,龍身汇聚了更多的各色动物身体的一部分,我们今天所认知的龍的基本形象,可以说就奠定于盛唐。宋代,龍形定型,即我们心目中龍的样子在宋代被确立了以后至今就没有大的变化了:骆驼头、鲶鱼须、狮鬃、鳄嘴、牛鼻、马耳、鹿角、蛇身、蜃腹、鱼鳞、鬣尾、蜥腿、鹰爪、……等。对于龍的组成,虽然还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说法,但龍是集多种动物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并无异议。只是能参破其中玄机者鲜矣,七嘴八舌,争争吵吵了上千年。
有些人想不通龍为什么会是这副奇怪的样子,就揣测说是黄帝统一华夏各部落以后,将各部落的动物图腾集合在一起,于是乎造就了这一中华民族的神兽图腾,还发挥说什么这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这不是搞笑么!因为有这副模样的龍是在唐宋以后的事情,总不能历史要重新编写成中华民族是在1000年前才由一个号黄帝的人统一起来的吧?其实,这种复合体的龍无非是说它可以飞天、入地、潜渊、跋涉、飞奔、蛰伏……,无所不能,终究还是隐喻生机变化莫测、力量强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龍“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一语中的。“九九阳数”,摧破阴邪,乾元一气,活活泼泼,“自强不息,元亨利贞”,就是潜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体里的真龍嘛!
不过我们的先人并不“喜新厌旧”,双龍戏珠(由两条唐宋大龍围着一颗宝珠上下翻飞成环状)的表现形式就是唐宋以后腾云驾雾、动物集合体的大龍与红山文化的环状C形龍合在一起样子:环绕宝珠飞腾的龍低着头,升中有降,离中一阴。(若升龍仰头,则现咽喉、牙龈、双耳肿胀疼痛,烦躁易怒,谓之“上火”或“阳亢”、“龍不归宅”;甚则面赤高热、上热下寒、外热里寒、张目喘息、口鼻出血等,谓之“阳从上脱”,即“亢龙有悔”。)潜降的龍昂着头,藏中有升,坎中一阳。(若降龍低头,则现浑身乏力、恋床嗜睡、四肢逆冷、恶寒喜暖、声微懒言等,谓之“阳虚”;甚则阴邪弥漫、臌胀水肿、举步维艰,至二便失禁,谓之“阴从下脱”。)其表露出的含义与环状形C龍(和太极图)所表达的“元亨利贞”、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不离的“合散体章”完全一样。那颗宝珠是啥呢?其实就是人们脏腑对食物营养(精)的吸收。精(宝珠)越足(越大),元气(真龍)越旺(越健);元气越旺,精就更足。炼精化气,(“采阴补阳”的本意,而非男女滥交。)往复循环,羽化登天,成就大道!
结束语。当我们了解了“龍”字的本源寓意,并知道了从红山文化时期的环状C形龍是如何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认知的龍以及其中所要表达出的信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51岁去找老子问道,回来后对弟子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龍”这句话的深意了。老子,悟道的圣人、仙人啊!
龍,并不神奇,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潜藏着这么一条能令我们健康长寿的大龍,(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只不过人类后天的贪念和恶习就是屠龍刀,日夜摧残着这条龍,(也叫“性乃迁”、“出佛血”。)直到龍灭,生命走向终结。所以古往今来,芸芸众生迷于妄想、追名逐利者远多于勇于弃假求真、安贫乐道的大丈夫,还不要说悟道成仙成佛者屈指可数,远离疾病、阳寿过百者又有几何?而唯有能将真龍感召出来者,才叫圣人,高山仰止,千年难遇,古今鲜矣。
中国古代帝王之所以自诩为“真龍天子”,无非盼望坐享江山万代、长生不死,真正“万寿无疆”,但帝王们的贪婪奢靡正是屠龍杀手,怎会得到真龍眷顾?中国历史上约300个皇帝,活过70岁的不超过10人。所以帝王们逆天道而追求的是伪龍,所谓真龍无形而实有,伪龍有形而实无。《黄帝内经》说:“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就“龍”而言,圣人是通过身体力行,顺应天道而得真龍;愚者则是把龍当摆设,“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逆天行事,一厢情愿,结果必定事与愿违,终究是个自欺欺人的伪龍天子。所以说,中国帝王们对“龍”的专有垄断,是专制君主的无知迂腐,罪不在龍。就像汉代以后封建专制统治对儒学断章取义,歪批曲解,挂羊头卖狗肉,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罪不在孔孟。把屎盆子扣在龍或孔孟头上,皆属无知,有失公允。
“修身为本”的龍文化,基础就是“知耻”教育:知羞耻,辨善恶,明是非,晓大义,守规矩,懂分寸,爱国家,忠职守,尚节俭,恶奢靡,恒勤奋,弃懒惰,顾他人,鄙自私,齐贤德,远奸佞,多包容,绝计较,严苛己,宽厚人,贵踏实,禁投机,喜认真,忌浮躁等。“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行一善,“仰俯无愧天地”,养成好习惯,远恶习自然近大道。凡认同此价值观念的中国人就是龍的传人!这能说“龍”是中国封建专制的邪恶符号吗?当1894年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指挥高悬龍旗的“致远号”战舰撞向日舰“吉野号”,最后“致远号”全舰2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与龍旗一同沉入黄海时,还能把中国龍旗与纳粹卍旗等同而论吗?
红山文化时期的C形玉龍及其之后的演变,蕴含着先祖对修身的诠释。每当我看到不同时期的玉龍(以及青铜器、金银器、纺织物、瓷器、漆器、绘画上等展示的龍)时,我都会对先祖的伟大智慧肃然起敬。尽管龍文化的教育和了解中国龍真面目的国人难觅踪迹很久了,如果某些中国人坚持要做熊猫的传人,没人拦着,但我仍会毫不动摇地、自豪地说:我,就是龍的传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