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知止

自学中医理法方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经解经,环环相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发表于 2010-1-19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俺现在的水平貌似能看懂了80%
发表于 2010-1-20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难懂,细品,很长知识

[ 本帖最后由 hhh5133 于 2010-1-20 09:46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0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关于神的那段讲解如果细细品味,则甚是有益学人。古人经典意味在无字处啊!以经解经,启发悟门,感恩老师法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和各位师兄!

卫气的功能主要就是保卫、防御。《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这是说卫气功能是主司温养肌肉,充盈体表,壮实腠理,调节体表与外界沟通。可见开合汗孔、调节体温,使机体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是卫气的正常功能。卫气和畅人体就会肌肉舒展而运动灵活,皮肤滋润而有弹性,腠理致密而病邪不能入侵。腠理也是中医专用的术语,有的教材解释为皮肤,而这里皮肤与腠理分别讲述,可见它们是不同的。《金匮要略》对腠理的解释是“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元真是统称体内的正气,包括气和血,所以说腠是“血气所注”,也就是气血通行之处的统称。所谓“皮肤腑脏之纹理”可以大致地理解为一身内外所有的组织间隙。这样看腠理实际上就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不过一般在强调主渠道时用经络、血脉,强调微细通道时则用腠理。腠理是病邪侵入人体一般途径,所以《金匮要略》说“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理致密”就是卫气充盈于腠理而使外邪不能侵入,这就是卫气的防御功能。所谓的“外邪”一般都是外界环境中正常存在的,如温度、湿度、细菌等,并不是专门的一些邪恶的东西。只有人体不适当地接触或不能适应它们时,它们对于这个人才称为“外邪”或“病邪”。例如在降温时,有的人会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我们可以说他“感受寒邪”了,但其他的人没有受寒,则这个寒就不是邪,所以邪还是由正气的状态而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卫气的防御功能实质上就是它的调节功能,卫气昼外夜内的主体循行正是调节人体与天地同纪、适应外部环境的功能保证。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是从方便的角度分别认识营卫的主要功能。从营卫在内外偏重不同的各自循行中始终要保持并行的规律来看,营与卫的功能也必然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从一些特殊的情况会更清楚地看出这样的关系。《灵枢•经脉》说:“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这是讲人在饮酒后的营卫状况。古人多用谷物酿酒,《灵枢•论勇》篇说“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凛悍”,可以说酒就是谷物中的“悍气”所成。而卫气也是五谷中“出其悍气之慓疾”的那一部分,所以与正常饮食相比,饮酒后自然会加重体内卫气的比例,而卫气又是偏重分部于外周的,所以酒后卫气会先行到皮肤充盛于末稍的细络,打破了营卫并行的有序状态。卫气“已平”,就是已经充盈外络后,营气“乃满”--才充满这里的经络,显然在时间上有前后的差别,这说明了卫气这个可以不循常路的家伙行到哪里,营气都会跟到哪里。如果不如此营卫相随,人体就处于病态了。如《营卫生会》篇说:“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即有一种发热的病人,刚吃完饭,还没有泌别津液化生营卫呢汗就出来了,正常情况下出汗是由卫气主司的,但这种出汗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半侧身体,并不是按卫气循行的之道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说,这是因为感受了风邪,受邪了卫气就会趋向受邪之处来调节疏通,因而在腠理中蕴蒸而使之开泄,腠理一开泄卫气也跑掉了,因而不能正常地固护肌表、调节汗出。卫气的性质强悍,行动滑利快速,哪里开泄就从哪里跑掉,所以不能按正常轨道循行,这种情况叫“漏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会发生“漏泄”呢?显然是营气没有及时地到达患处来支助卫气行使功能。可见营卫相随不仅是它们的循行方式,更是它们的正常关系。卫气的循行可以为营气通畅道路,营气的随行可以为卫气提供支援。因为卫气的活动性强,所以在共同的运行与职能中卫气呈现了更多的主导作用。在这种关系中,卫气在外部呈强势分部,所以其功用的总体特征是向内固守,使气血津液不至亡失。营气的重点是居于腹地,所以其功用的总体态势为向外布散,支援卫气并与卫气一起完成对周身的调节与长养。营卫之气正常协调地相互为用可以称为“营卫相和”。它们之间的一切失常,即是统称为“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营卫不和是一种基本的病理机制,这种汗出异常的“漏泄”只是其一,不同种类和程度的营卫失调可以导致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内经》中很多关于疾病的论述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4、 营卫病理

前面讲到营卫关系中卫气具有相对的主导作用,在营卫病理中更加突出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内经》对此有着超乎寻常地强调,所以我们还是从《内经》的原文开始了解以卫气为主导的中医病理内容。《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大凡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房事不节,或情绪波动,或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不合理,或巨大的惊吓、突发的恐怖事件等精神刺激。这些因素引起了气血运行失常,导致一身内外的腑脏组织破坏,经络和血脉闭阻不通,运行逆乱。这种情况下卫气趋集于不通之处试图调整疏通,因而经脉中相对空虚,气血不能按固有的次序运行,身体就失去正常而生病。这是讲一切内外的致病因素都是导致了气血运行的失常才会呈现为疾病。所以中医病理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气血不通,《金匮要略》对这些从正面阐述为“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机体中气血的通畅与否与卫气这个主司调节与防御的最活跃力量必然是直接相关的,所以这段病因病机的总论中专门强调了“卫气稽留”这一重要环节。病理的关键当然就是治疗的关键,所以《灵枢•禁服》篇说:“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藏,外刺六府,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强调了“审察卫气,为百病母”,针对内外疾病的针刺治疗都要先考查卫气的虚实状态,因为卫气失常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先决条件。这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也有具体的说明:“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意思是说人体十二个大关节和三百五十四个穴位(除外腑脏各自的背俞穴)都是卫气灌注之处,也是邪气得以侵入的地方,在这些部位用针刺刮痧等方法就可以祛除邪气。可见对于“卫气稽留”这一病理基础,《内经》中的强调是十分明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调和营卫啦

有些病情重点以影响卫气为主,如《素问•疟论》就着重以卫气的反应来论述病机,但大多数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是营卫同时发生着的不同状态所决定,因为营卫相随,卫气病必波及营气。《素问•痹论》把营卫病理句高度概括为“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即营卫之气不能正常循行则病,调理治疗使其顺从本有的循行,病也就治愈了。这样一来好像问题一下子简单了很多,原来治病就是“调和营卫”啊!原则上是如此,但营卫失调的具体状态是不可穷尽的,所以调和营卫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不过有了这个总原则在具体的诊治过程中就会有矩可循了。我们都知道一首调和营卫的基本方剂—桂枝汤,被称为“诸方之祖”,并且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所有方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五种中药也就是组成桂枝汤的那五种,这似乎可以提示我们,汉代以前的中医确实是从营卫的角度,也就是从人体具体的气的状态来看问题,而不是一直在强调所谓的哲学思辨。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

我们看看营卫是如何“逆之”的。《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针经》所说的气有盛衰的变化,是气在左右上下的经络中循行流注时不能保持正常分布而出现偏倾,针刺时治上以调下,治左以调右,使气过多和不足的分布得以调平,要在五输穴等处施以或补或泻的刺法,这些道理我明白了。原来这都是营气和卫气在周身循行中出现了分布部位的偏倾,导致了有的部位经气虚少,有的部位经气壅实,并不是有邪气从外侵入经络造成的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段是对内在的“真气”失调做了一个总结,后面接下来讲了有外邪侵入体内的情况。本篇篇名“离合真邪”指的就是指真气与邪气相离与相合。全篇讲述了真邪离合的多种病情及其针刺原则与方法,篇中说“真气者,经气也”,我们知道经气就是营气和卫气,再结合前面讲的“气之盛衰,左右倾移……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我们就很明确,《内经》中凡诸讲述经络与刺法的内容,即便通篇没有提及营卫,但其宗旨也都是在关注营卫的正常规律与异常情况的干预措施。因为人体一身之气的绝对主体就是营卫,营卫失调是人体最根本病理基础。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就会发现《内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文献中涉及到治疗的内容都可以一言以敝之曰:调和营卫。注意,调和营卫是治疗。养生时重在养神养精,则真气自然从之。一个人的身体已经到了需要治疗的程度了,气的失调往往是他当前的主要矛盾,也是医生直接可行的切入点。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问》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中有一篇独占一卷,篇名叫《调经论》。我们知道,调经实际就是调气,调气也就是调和营卫。这一篇详细论述了阴阳虚实寒热等中医特色的病理变化,我们重点结合此篇的内容来了解一下以营卫病理为基础的“中医病理学”。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这里先提出问题,说人因为有这个有形质身躯才会发生疾病,一切疾病都有虚实性质的不同,现在岐伯先生说病属有余的五种,不足的五种,这是如何发生的呢?岐伯说这都是生于五脏。这样说是因为五脏为人体的中心,五脏各有所藏并与外在的四肢九窍相连,所以可以用五脏来归纳说明。虽说是生于五脏,但后面要强调的是五脏联络内外的通道,都是出于经脉,通过经脉来运行气血。只有气血不和了,才会变化出现各种不同的疾病。所以经脉是诊断与治疗所需要关注的。这一段后面就简要地讲述了五脏为中心的五种虚实表现与治疗。然后又引出了下一个问题:“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我已经知道虚实的病症表现了,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发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并?!

五脏在以经脉为通道运行气血维系周身的过程中,虚实的病理是如何发生的呢?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首先是气血出现了“并”的情况。并,有合在一起,并拢的意思。中华书局版《实用大字典》的一项解释为 “并……聚也,《后汉张衡传》鱼矜鳞而并凌兮。”在这里,并就是“聚”的意思,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倾移”。气血出现了聚集,在阴阳经脉中的流注出现偏倾,卫气奔赴现场也无济于事,血逆留于脉中,气不能帅血行,血也不能载气,气与血有所分离,这样就会出现一方面有实证,一方面又有虚证的状态。血聚于内部,气聚于外部,血不能正常养神,又被浮盛在外的阳气扰动,就会出现惊狂;血聚于外部,气聚于内部,就会内部发热;血聚于上部,气聚于下部,气血的升发必然不畅,就心中烦闷、容易发怒;血聚于下部,气聚于上部,头部供血不足,就会精神散乱而健忘。显然这里的“并”,是偏重于某一处的聚集,而不是完全的分离,否则就不是病态,而是死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象上面讲的血偏聚于内,气偏聚于外等情况,是讲气与血各偏倾于一处,彼此分离,那么这些种情况中,那种为实哪种为虚啊?血和气都喜温而恶寒,遇寒就会凝滞而不能流畅,得到温热才能消除这种状态。所以血与气的偏聚情况往往是受寒而引起的。气偏聚之处不能得血畅行则为血虚,血所偏聚之处缺乏气的疏通则为气虚。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黄帝又问了,人这一身运行的就是血和气而已,现在您老人家说血偏聚为虚,气偏聚也为虚,难倒没有实证吗?岐伯说,有气血偏聚的部位为实,没有偏聚的部位为虚。气聚的地方血少,血聚的地方气少,现在的问题是血和气相互分离,并不是体内有多余的血气,所以这种气血偏倾的聚集在本质上是属于虚证的。不过络脉和孙络这些细微经脉的气血也是从大经上输注而来的,如果气和血同时在这里聚集,就表现为实证了。比如气和血同时偏聚于上,就会出现猝然昏厥如死的急症,这时气血如能恢复正常的下行,人还能活过来,如不能恢复人就死定了。很显然这里讲的虚实就是从气血的倾移角度而言,和“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讲的虚实是不同的。这里讲的气就是营卫,在与血相对而言时,统称为气或经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9 10:32 , Processed in 0.0302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