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212|回复: 11

转帖: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3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我出生在针灸世家,从小目睹父亲用针灸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父亲治病独树一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九九六年我读了刘洁先生的《太乙神针临证》录之后,对灸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临床上以温和灸,隔姜灸,直接治好一批中西药几近无效的疑难病,其中有闭经(产后大出血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前列腺等。因效果出色,病人喜悦,所以我对灸疗的研究信心倍增。
二〇〇一年的春天,我治好了两个危重病人,使我对灸疗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一个是一位79岁的老太太,在十多年的糖尿病,又合并了肾病,头面四肢浮肿,胸水,腹水都有了,气息奄奄,浑身无力,已不能进食水,输液都有输不进去了,六脉细若游丝。当时病人家属问我还有办法没有,我说,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试一下,就是直接灸。当天下午即做灸疗,我当场捏艾炷,先灸腹部,取了三个穴,分别是水分,右天枢,气海,先用麦粒大的艾炷,逐渐过渡到黄豆大的,最后用莲子大的。一直灸了三个小时。之后又在右足三里直接灸了半个小时,艾炷也是先小后大。当晚,病人有了食欲,吃了一碗稀饭,一个鸭蛋,大小便也解下来了。次日病人可以坐着吃饭,此后我又开了一些汤药,水肿在半个月时慢慢退去,病人体力好时可以从二楼下来散步,此后病人又活了二年半。另一个病人是一位37岁的中年男子,重感冒高烧十天不退,大量输液(用药不详)体温也只能是暂时下降,降而复升,体温总在39度徘徊,病人本来就是干瘦体型,在加上八天未吃东西,面容枯瘦,站立不稳,到县医院验血,诸多指标紊乱,本县医院拒绝收住,家属求助与我,我看完病后,先为其井穴厉兑(双)足窍阴(双)刺血,后分别取身柱,中脘直接灸,艾炷先小后大,由麦粒大逐渐过渡到莲子大,共灸了三小时,当晚病人食欲大开,睡眠香甜,体温徐徐下降,三天后体温正常,又吃了三付中药,一周后体力完全恢复,至今身体健康。
这两个病例让我认识到灸疗不仅可以治慢性杂病,而且也可以治急危重症,真有古人说的起死回生之效。因此,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将超星数字图书馆内所有关于灸疗的书仔细读了一遍。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灸烟如何排除?如何减少灸疗时的疼痛?灸疗的最佳火候怎样把握?如何在灸里加针?如何处理灸后的排病反应?灸后如何调养?结合书上所学知识,我冥思苦想,反复在临床验证,最后这些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鉴于此,不少同行鼓励我把心得体会写出来。于是,我将多年学习实践的总结一下,为挽救频临失传的灸疗,为了天下苍生少受乱用药的危害,现不揣浅陋,将《真灸》写出来,以供同道参考,为水平有限,谬误难免,敬读者批评指正。

                         2008227牛玉东于唐山

历代名医对灸疗的赞誉
1.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用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唐.孙思邈
2.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
――宋.窦材
3.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
――明.李梃
4.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病得火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所以灸法不虚人者。以一灼谓一壮。以壮人之法也。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谚云"火有拔山之力"岂虚语哉。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灸矣。
                 ――明.龚居中
5.灸能散寒除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
――明.张介宾
6.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温,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驱百种病邪,起沉疴之躯为康寿。
――明.李时珍
7.痰饮痞积,等证宜灼艾。凡胸腹中有痰饮,有积有痞,或胀或痛,或酸或嘈,或吐或泻,一二证,时止时作,经年不瘥者,急须猛意以图全愈。毋候他日别病相加,掣肘莫措.然治之之法,则灼艾先而药石饮。盖灼艾之功,远逾草根木皮万万也。灼艾后,唯第饮食为首务,不可饕餮厚味,致伤胃口。
――清.吴仪洛
8.隔物灸不如着肉灸。
                      ――近代.赵辑庵

灸法不兴八种原因

(1)《内经》论针灸,针居十之八九,灸不及一二。《难经》不言灸,《伤寒论》则将灸疗局限于治疗虚寒症。
2)施救时有烟雾,且施救一般较针刺费时费事,一些医者未能以治病为重,固其不方便故舍灸用针刺。
3)灸疗似乎不像针刺那样显得有技术性,似乎谁一看就会,有些医者不屑于用灸,视灸为小术,岂不知简单的灸疗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力挽狂澜,可以以柔克刚。
4)许多针灸治疗学著作,言及某穴的灸量,多定主“灸3-5壮”,或“温灸5-15分钟”,如此轻微的灸量,若治些浅易病症或许尚可,若治大症,顽症则恐无逾病之期。如果缺乏经验的初学者,准此用灸,便无此体验灸法的伟效,自然就会放弃使用灸法。
5)灸疗的见效期较长,有的一至两个月见效,有的三个月至半年才见效。
6)对灸疗后出现排病反应,有些医生自己都拿不准,以为是灸疗加重了病情,所以不敢继续用灸。
7)医者对灸后调养重视不够,以致于灸后对病人生活起居饮食等细节方面疏于管理,最后功亏一篑。
8)医者自己并不自灸(直接灸6小时以上的温灸),没有亲身体验。灸法的好处是没亲身实践的人永远不会知道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本帖最后由 读者 于 2009-12-31 15:5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承和改良
笔者在学习前人灸疗经验时,参阅了大量关于灸疗的书籍,受感触最多的三本书分别是《扁鹊心书》,《太乙神针临证录》,《马氏温灸法》。其中《扁鹊心书》对于重灸不治大病,危症讲得最具体最实际。《太乙神针临床录》的养生保健篇,寻灸气海,关元治病保健的原理分析得最清晰。《马氏温灸法》对用温灸盒治病的火候和方案安排得最巧妙。所以治大病危症以重灸为主,治慢性病杂症以温灸为主。把大艾炷视为大火,武火,把温灸盒和麦粒灸视为小火,文火。治大病危症以武火为先,逐渐过渡到中火,小火,最后以小火收功。在实际临床上,二者没有明显界限,可以相互补益。
对《扁鹊心书》中窦材灸法的改良,一用催眠药(常用安定片或舒乐安定等)替代睡圣散,在灸疗前半小时先让病人服下15-25片安定片(2.5毫克每片),等病人睡下后,再开始灸疗。二用较大剂量的局麻药注射液(常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普鲁卡因)(每穴注射量每次大约10毫升式)注射到灸穴上,待完全不痛后,先用大艾炷灸,之后逐渐缩小艾炷体积,大约两小时之后可以酌情再注射一次局部药,重新再用大艾炷灸。当然根据病人的耐受性和灸感的传导情况,打一次局麻药也有许多人可以坚持灸六七个小时。
在应用马氏温灸法时,笔者依据病人灸感的传导速度和范围适当加入中药来宣统脏腑,疏通相应经脉。同时也可以按照经络祛病法(下文详述)针刺相应的经穴,原穴给病邪出路,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笔者依照大灸疗法(此法载于《岳美中医案》中)和马氏温灸法,创造了一种九宫灸法(下文详述)。九宫灸法对陈寒痼冷,久病体弱的病人非常适宜。

灸疗与附子的关系
附子,辛甘大热,入肾命而通行十二经,生用暖肾脏,以祛寒湿;熟用补命火,以回元阳。盐水炒黑专入肾经,燥湿功胜,兼益下元。下寒上热,里寒外热之症最宜。附子为逆转阴阳之第一药,艾火灸可以透诸经,驱百种病邪。重灸脐下关元气海是治疗下寒上热,上实下虚的最佳外治方法。如今大多数疑难病证的阴阳格局都是上热下寒,上实下虚。所以重灸关元气海与附子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二者相配合可以治疗多种疑难病。
经络祛病法中明确指出阴邪从手三阴经的原穴,井穴外排为最佳途径,阳邪从足三阳的原穴、井穴外排为最佳途径。具体说也就是阴邪从手上冒出为正路,阳邪从脚上冒出为正路。还有任督二脉的阴、寒、虚邪从百会、人中、龈交排出为最佳途径,任督二脉的阳、热、实邪从神阙,气海外排为最佳途径。
总之,所有阴邪从手及头上外排为正路,所有阳邪从脚及脐下外排为正路。
重灸脐下(包括针刺)或服用附子剂之后,如果病人很快出现头上及手凉冷或冒凉气而脐下和脚发热,这样的病人不论何病见效均快,预后好,病易除根。
重灸脐下(包括针刺)或服用附子剂之后,如果病人头上及手易发热脐下和脚总感觉凉冷或冒凉气,这样的病人不论何病见效均慢,病不易除根。这时医患双方都要耐心坚持,继续用灸或加大附子剂量。同时配合刺激相应的手三阴经原穴、井穴以引导病邪从正路外排。如果刺激井穴、原穴时,医者能够依照子午流注的时间次序以应天人合一之机转,自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灸疗与附子剂的合理应用,病邪从正路排空后,全身上下,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百病自愈。

灸疗病例
1.王某某,女,40岁,甲亢5年,高血压眩晕3年,长期靠服药来维持。二零零二年下旬,直接灸关元四十五壮,用时三小时,灸至全身气血通透。灸后禁止性生活3个月,同时改变了原来不良的运动习惯。次年春天甲亢、高血压症状消失,化验指标平均恢复正常,随访五年未复发。
2.冯某某,男,46岁,糖尿病三年,口渴咽干,时常头痛头晕,吃中西药效果不佳,准备用注射胰岛素来降血糖。二零零四年八月下旬,来做重灸,取中脘、关元连续灸了3天,每天下午均灸3-5个小时。重灸后百日内未过性生活,未沾任何油腥。灸疗结束后三个月,连续化验血糖三次,均在正常范围,而且所有症状消失,随访三年未复发。
3.张某某,男,32岁,腹痛腹泻伴有失眠乏力5年,因久治不愈,到市级医院做结肠镜,活检,做病理确诊为结肠癌。建议手术切除部分结肠。二零零二年十月上旬,直接灸气海左天枢,左足三里,共用了7个小时,重灸时患者下半身尤其是双足冒冷风持续近4个小时,灸后半年内禁止性生活,未沾任何油腥。二零零三年上旬,灸第二次,直接气海,中脘6小时,灸后禁止性生活3个月。灸疗结束后,病人腹泻消失,大便基本正常,睡眠体力恢复正常,现随访四年,身体健壮,无复发。
4.赵某某,男,33岁,肝区隐痛一年余,谷丙转氨酶总在400500单位之间徘徊,服大量中西药及输液无效。二零零五年一月来做重灸,取上脘、气海二次,直接灸6个小时,灸后半年禁性生活,基本吃素,每天练六字诀3小时。灸疮发开后,患者开始大量吐痰涎,平均每天吐痰在百口以上,持续了一年半。患者身体症状好转,但是谷丙转氨酶依然不降。考虑到患者的祖父及父亲均在65岁以前死于肝癌,具备特殊的遗传背景,嘱咐其继续用灸。二零零六年七月,让其在上脘,气海二穴位上每天做麦粒灸各15-20粒,40天后,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随访一年未复发,体质比灸前强壮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窦材灸法节要
1、久嗽不止,灸肺俞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2、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3、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艰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4、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5、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6、伤寒少阴病症,脉缓,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魇,噫气,吐痰,腹胀,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7、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三百壮。
8、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9、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 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10、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11、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12、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13、中消病,多食四肢赢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百壮。
14、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伤肾,又致骨痿,急灸关元百壮。我
15、昏睡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16、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痛,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17、寒湿腰痛,灸腰俞五十壮。
18、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19、脚气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五十壮。
20、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21、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22、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23、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和,难救。
24、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减速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癫狂人不可灸,及膏梁之人怕痛,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太乙神针临证录》养生灸法篇摘要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而且亦早已用于治。治已乱的临床医疗中,由于效果显著颇为医家所乐用,而且也多为医家所欢迎。因此,余蒙师传授之养生灸,迄今已五十余年,作用相当广泛,不论是用于保健,还是用于治疗疾病,确有意想不到之效果。因此,现将其作用原理,适应证详述于下:
[效能] 养生灸的主要效能,就是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原理] 养生灸之所以能够起到保健和疗疾之作用,主要是能培补真元。强壮阳气。阳气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丽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机。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正如《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说:“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阳气固密,营卫调和,而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也就是所谓的“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阳气与人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阳精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衰,而养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之寿命延长。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此灸法又多以气海,关元为灸之主穴。此二穴,又皆为任脉之俞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交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也可以说,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及支流长也。《针灸大成》说:“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和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经不息。因此,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救绝续命。道家倡之意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灸穴] 主穴:气海、关元穴。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身体虚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阴交穴。
[壮数与年龄] 《内经》说:“人年四十阳气衰,五十而体重,耳目不聪,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因此,此灸正是壮阳,助阳,使阳气壮旺,以抗衰老。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壮。但也要看身体健康情况和年龄大小而定。一般在四十岁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壮,最多二百七十壮;四十岁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壮。三十至四十岁,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岁,可二年灸一次;五十至六十岁,可一年灸一次;六十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时间] 气海,在立春前后五天,关元,在立秋前后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时,冬去春来,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复荣,蒸蒸于上之始,故《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基,以适夏令之长也。
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时,热去凉来,天气之气是清肃,万物色凋,万粒将以归仓之时,正《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使志安宁...收欲神气.”。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储藏之谓也。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因之,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以顺应时令之变,以和脏气封藏之机。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应症] 凡身体虚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羸弱,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症。

九宫灸法
九宫灸法是将灸盒分成四组,其中一组是3个灸盒,三组是2个灸盒,每组灸盒串联在一起,分别将4组灸盒点燃,预燃后盖上灸盒盖,将4组灸盒拼装在一起,形成中间一个灸盒,周围八个灸盒的九宫格局。中间的那灸盒一般对准神阙穴或命门穴,灸盒下垫上艾绒垫(中间平铺1厘米厚的艾绒,外面包一层红布)。如果在灸疗时病人感觉过热,也可以随时再加几层布。若把灸盒装实,一次就可以灸3个小时以上。灸得热气透遍全身,以出透汗为度,若不出汗者则提示病根未动,根据病人体力隔日或3-5天后再灸,必须灸至汗出透,且没有任何排病反应(下文详述)为度。有的慢性病人可以间断用13年。
九宫灸法简便易行,灸感传导快,力量大。灸时病人随时可以改换体位,中途可以休息,每次灸疗时间可长可短。如果同时依照经络祛病法(下文详述)配合针刺相应井穴原穴,效果会更好。
此种疗法使用范围很广,凡久病体弱,虚寒痼疾,慢性肠胃虚弱,中阳不振,肾元不充及一切虚弱、虚寒久病不能起床者,均可使用。


艾炷的制备与尺寸
作艾炷最好用金艾绒,艾炷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干捻法,干捻法就是取一团金艾绒,用双手食指拇指相对用力捻压成正四面体。湿捻法是先在金艾绒上喷些手法水雾,拌匀,施水量以手抓不滴水为度,之后手法与干捻法一样。制成的艾炷要提前晒干备用。湿捻法制成的艾炷比较密实,燃烧时间较长。干捻法制成的艾炷相对比较松散,燃烧时间较短。

大号艾炷是边长1.2厘米的正四面体,中号艾炷是边长为0.9厘米正四面体,小号艾炷是边长为0.6厘米的正四面体。大号,中号艾炷用湿捻法制备,中号艾炷到小号艾炷的过渡类型都是以干捻法为主。大号艾炷可以看成像大火,中号艾炷像中火,小号艾炷似麦粒大的艾炷是小火。

灸疗的适应症

中西药久治无效和针刺针感很差的所有慢性病,顽固病和部分内科危急症均可使用,也可以用于恶性肿瘤(特指未曾开过刀,放疗,化疗的患者)。
灸疗常用于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心脑血管病,动物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肠炎,体质羸弱,发育不良,阳痿,遗精,早泄,前列腺病,肾炎,肾病,肝炎,肝硬化,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施灸原则
1.慢性杂症先以温灸盒为主,温灸用至1个月,脉证若无变化,再以麦粒为主,或用九宫灸法配合麦粒灸。
2.重病危症先以大艾炷为主,再逐渐过渡到中艾炷、小艾炷,宜多灸,连续灸,灸至全身血通透为止。
3.灸疗虽然麻烦费事,甚至还要留疤痕,但是从长远效果看,比动辄就盲目地切除病变器官或无的放矢的乱用药,不知要好上多少倍。绝不可轻视灸后调养,灸后调养是灸疗能否取效的关键所在。医生必须把灸后调养的细节给患者讲清楚,要随时检查细节完善的情况。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灸疗最常用的七个穴位
1)关元(2)气海(3)中脘(4)天枢(5)足三里(6)肾俞(7)脾俞
【关元】
1、取穴:在下腹部之中线上,使病人仰卧,由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作5寸,在脐下3寸处取穴。
2、特性:小肠之募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针灸穴名解》称此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3、功能:培补真元之气、填精、滋阴、补阳、活血。
4、主治:《扁鹊心书》:年四十阳气寒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阴萎,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元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壮,六十可一年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又伤寒少阴症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如生黑魇,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
又:伤寒太阴证,身冷,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
又:脑疽发背诸般疔疱恶毒,须灸关元,以保肾气。
又: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内服保命丹。可保性命。
又: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得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救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气,自运消矣。
又:脾泄注下,乃脾肾亏损,二三日能损人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又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又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
又:中风病方书言,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
又: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又:砂石淋病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又: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又: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又: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又:耳轮焦桔,面色渐黑,乃肾劳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虚疲也,风邪所乘之证。
又: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虚气不归海。
又: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
又: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
又:牙疳。
又:肠痔
又:手颤
又: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又:一年辛苦惟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祖寿数更如何。
《医学入门》关元主诸虚损,乃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
《类经图翼》主治积冷,诸虚百损,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冷气入腹,小腹奔豚,夜梦遗精,白浊五淋,七疝,溲血,小便亦涩,遗沥,转胞不得溺,妇人带下症遐,经水不通,不妊,或妊娠下血,或产后恶露不止,或血冷月经断绝,但是积聚虚乏皆宜灸。
又:阴证阳寒及小便多,妇人赤白带下,俱当灸此,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百壮,活人多矣,然须频次灸之,仍之兼三里,故日若要安,丹田里不曾干。
又:主治妇人产后血气痛,子宫不成胎。
《丹溪心法》: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
《腧穴学》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风眩头疼。
附注:日本泽田健氏:认为最佳的养生功夫是自身调节,呼吸导引,其次者需借用外力。借用外力,又以艾火灸灼丹田(关元)为上,若信服药饵则等而次之,因此,同样是关元气海穴,须使其发挥养生功效,静坐养生是凭籍自身修持之力激发之,而艾灸养生则凭籍艾火温补之力激发之。
【气海】
1、取穴:在脐下腹中线1寸五分处是穴。
2 功能:补益脏真,故元气,回生气,壮肾阳。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生气之海,下焦重要穴。灸之得法,有温下振阳,大补元气之功能。其犹如釜底增薪,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气化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
3、主治:下焦虚冷之气上冲心腹,呕吐不止,阳虚不足气喘不能卧,症瘕结块,妇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绕脐痛,阴证伤寒,四肢厥冷,中风中气,小儿遗尿等症。
《明堂》少腹疝气游行五脏,腹中切痛,卧善惊。
《图翼》呕吐水止,又阴症伤寒,卵缩,四肢厥冷。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伤寒饮水过多,腹胀肿,气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差,肌体赢瘦,四肢力弱,奔豚七疝,小肠膀胱症瘕,结块壮如覆杯,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阴疝卵缩,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妇人临经行房赢瘦,崩中赤白带,月事不通,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疠痛,闪着腰痛,小儿遗弱,得气则泻,泻后宜补之。
《针灸治疗学》治神经衰弱,精神病,忧患症等有效,并能医治所谓下元不足,真气不足,阳脱虚冷,下焦虚冷等。因此对于慢性疾病多用之。如肠炎、慢性腹膜炎、肾脏疾病、子宫疾病、不孕症,阳痿,夜尿,腰疼等,它的应用范围极广,特别是在患阑尾炎时,灸此穴30-40壮,有消除右髂窝激痛的显著效力,在肠炎腹泻剧烈时,将水分和此穴灸30-50壮,常常可以立刻见效。
【中脘】
1取穴:在脐下四寸处,即剑突尖下与脐中间是穴。
2功能:强胃健脾,化湿理中,升阳益气。
3主治:《太乙神针临证录》心下胀满,饱食不化,噎膈逆气,翻胃呕吐,赤白痢疾,伏梁痞块,面色萎黄,消化不良等疾。
《甲乙经》心下大坚,中脘主之。胃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伤忧捐思气结,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欲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助下坚痛,中脘主之。治小儿暴痫者,身体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中脘及脐中上下,两旁各1寸凡六壮。心痛坚烦气结灸中脘百壮,心腹主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痢灸中脘百壮,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太仓七壮。
《扁鹊心书》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急慢惊风,灸中脘四百壮,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痛。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寒痹气心痛,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湿疾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免仰,气发噎。疏曰:腑病治此。东坦曰:气在肠胃者,取之是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
《针灸真髓》泽田健氏善于治疗子宫左屈或后屈,治左屈灸左手阳池,后屈灸中脘均可立愈,屡试屡验。灸前,脐的左侧压时觉痛,关元附近有空虚感,灸阳池、中脘后,脐左立即不痛,关元附近也觉得充实了,这是子宫转正的征兆。的确有神效。但子宫转正以后,经过一些时候,还是会左屈或后屈的,应该继续天天施灸,使肌肉习于正常,使可以永久固定正常的部位上了,否则是不易收效的。
《马氏温灸法》:中脘的主治已不胜枚举,要言之,灸中脘有清除胃肠淤滞,开户强壮脾胃之效用,肠胃清则五脏六腑之瘀滞有倾泄之途,脾胃健则五脏六腑生化有源。因此,中脘实为治疗一般慢性病之必要灸穴,急症亦多用。
附注此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四脉之会,又是胃之募穴六腑之会。凡腑病皆可治之,又中脘为中焦之主穴,旁通四肢,有化食化痰之功。
【足三里】
1.取穴: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处是穴。
2.效能:理脾胃,调中气,升清降浊,通肠消滞,疏风化湿,扶正培元,祛病防病等。
3.主治:《甲乙经》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者要穴也。水腹胀,皮肿,三里主之。
华陀:三里主五劳七伤赢瘦,七伤虚乏之疾,胸中淤血,乳痈。
《千金翼方》主胀中寒,胀满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淤血,小腹胀,皮肿,阴气不足,小腹坚。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颐肿痛不能回视,喜悲,口辟,乳肿,喉产癖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痢,食不化,肋下支满,膝痿寒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烦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恶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脚气。
《大成》未中风时,一两个月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痿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足三里,绝骨四处各3壮。
《灸法口诀指南》膈症,便血,上火,凡灸过上部者,须少灸此处以减火气。此外,凡灸四华膏肓,百会等上部穴位时,尤须灸此。又人过40岁以后,阴气渐衰,火气易上冲,常灸此穴3-5壮可防上逆。
《胜玉歌》: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灸。
《行针指要歌》: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医说》若要定,三里莫要干。(不断地灸三里,总有脓水流出。)患风痰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针科纲要》百病莫忘足三里,诚为治病壮身第一要穴。足三里为胃之枢纽,刺之可壮人向之元阳,补脏腑亏损。凡寒气积聚之肿胀症瘕得温之、化之。湿浊之肿胀燥之,消之,导痰消滞,升清降浊,补中升阳,无所不能。
《真髓》鼻塞,鼻管干燥,愈头痛。
《太乙神针临界症录》足三里为土中之土,土能生万物,又能腐物,胃为五谷之海,后天之本,人之五脏六腑全靠气旺盛,而营养之,又胃气者生,无胃气者亡。故取足三里,以健胃气,而补脏腑之亏损犹如独参汤之作用,因此足三里为全身保健要穴。
《马氏温灸法》不少古籍均载,小儿不能灸足三里。认为灸之可防碍小儿生长及引起目疾等。如《图翼》云:“小儿禁灸足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实则像小儿脾胃不和,泻痢,呕吐,痰喘等症,在灸其它穴时配灸足三里,是常可取效的,只是应注意。小儿不宜,像成人一样以足三里做常规保健穴使用,以免撤热于下,防碍小儿生长。
附注:养生延年祛病灸,以麦粒直灸,每周灸一次,每次灸10-25壮,或每天连续灸6-10壮。若用于半身不遂,心脏病,肿瘤等大病用黄豆大的艾炷,灸15-15壮,以打通整个胃经为度,不过重灸选穴时,应适当离胫骨远一些,以防灸疮发后向周边蔓延。重灸之前,宜先用圆礼刺出针感,再灸感会传播得更快。
【天枢】
1.取穴:在脐旁平行二寸处是穴。
2.功能:有疏通调胃,理气行瘀,消胀之物效。
3.主治:奔豚,泄泻,赤白痢疾,肠鸣绕脐疼痛,饮食不化,水肿腹胀,久积冷气,妇人症瘕等症。
天枢乃大肠之募穴,可清导一切浊滞,实用特效,与气海相配,取气海可振下焦之阳以散群阴,取天枢者可调肠胃之气,以得运行,二穴相合,可治腹寒疝瘕,奔豚失精,阴缩厥冷、腹胀气喘、小便不利、妇科崩带、月经不调等症,为治疗虚劳、身弱脏虚、积寒痼冷首要之法。此中药之天雄散,肾气丸等穴,更为优越,实为良方也。
【肾俞】
1.取穴:第十四椎下中行横1.5寸,前与脐平是穴。
2.功能:补肾,强健腰脊,益精髓,滋阴补肾中阳不足。
3.主治:《千金》丈夫梦失精,及男子小便浊难。又:消渴小便数。
《千金翼》百病水肿,又尿血。
《扁鹊心书》肾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益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痢疾。
《图翼》主脏之热。色欲过度,虚肿,耳痛,耳鸣。
《胜玉歌》肾败腰痛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
《玉龙歌》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如肾于俞二空处,艾火多加体自康。
又: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行金针助,肾俞艾灸起沉疴。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填满胀急,两肋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硫硫,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梦遗,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腰膝拘急,腰寒如冰,头重身热,振剽,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四肢淫泺,洞泄,身肿,冷劳。
《太乙神针临证录》虚劳羸瘦,面目黑黄,肾虚耳虚,腰痛久冷,梦遗滑精,腰膝拘急,身热头重脚轻,妇女赤白带下,足寒如冰等症。
附注:笔者认为灸关元穴不方便时,可以用肾俞代替。在肾俞周围找阿是穴或嗜热穴即可。
【脾俞】
1.取穴:第十一下两旁去脊中横开1.5寸处是穴。
2.功能:健脾和胃,消胀除湿,益气健身,增强消化,和营统血功效。
3.主治:《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肋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
《太乙神针临证录》玄癖积聚,腹胀食物不消化,或中消,泄泻,痢疾,水肿等证。
附注:笔者认为灸中脘不方便时,可以在脾俞周围找阿是穴或嗜热穴代替中脘穴。
发表于 2010-1-3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楼主这个贴子是及时雨,谢谢.
发表于 2010-1-3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前准备

1.药品准备及皮试
安定片2.5毫克×30片,利多卡因注射液100毫克×4支,普鲁卡因注射液40毫克×30支,布比卡因注射液37.5毫克×5支。将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逐一做皮肤注射敏感实验,如无过敏反应,则选择备用。
2.艾炷及器械的准备
大号艾炷(边长1.2厘米的正四方体)30块,中号干艾炷(边长0.9厘米的正四方体)50块,金艾绒100克,镊子一把,灰盒一个,软毛刷一把,线香一把,火机一只,一次性10毫升注射器,姜片(切片约一毫米厚)30片,火针,酒精灯,胶布,干棉花,灸罩(用空易拉罐制作)。
3.灸前刺血
对于气血淤滞重的病人,尤其是痛症明显的病人可在重灸之前酌情采用刺血疗法泻其瘀浊,主要分三种刺血方案:一,脏腑淤滞重的以背俞穴刺血为主,依照脉症在背部选取阿是穴刺血拔罐,出尽黑血为度;二,在四肢上选适当的瘀络刺血,出尽黑血为度;三,井穴刺血,按照经络祛病法(下文详述)选定排病门户,然后点刺出血。实践证明,灸前根据病情适当采用一种或几种刺血方案,可以加快灸感的传播和全身气血的贯通。
4.灸穴具体位置
根据病情选定穴位后,在穴位上下按压找阿是穴(压痛点,如没有明显的阿是穴,就是用艾条在最易深透穴位,周围悬灸找嗜热穴(让病人体会热流最易深透远传得那个点)。最后以阿是穴或嗜热穴为中心画一十字,来确定艾炷安放的具体位置。
5.灸罩的制作与应用
灸罩的制作如彩图所示,用空易拉罐即可做成。(此处书上并没有提供彩图)
应用灸罩有三种好处:一聚集火力,防止火力散失;二隔离周围的衣被,有利于保暖及防止艾炷爆炸烧到周围衣被;三使患者不能看到艾炷的燃烧,减少了患者对艾火的恐惧。
6.灸烟的排放
如彩图所示,排烟装置包括升降衣架,烟罩(铁皮制成,长60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烟道(直径为5厘米的可伸缩的塑料管),及排风扇(功率80-100瓦)。先把升降衣架固定在房顶及墙壁上,烟罩挂在升降衣架的横杆上,它可以根据灸疗的不同部位而前后滑动,升降衣架可以随意控制烟罩的高度。做灸疗时烟罩从房顶降下来,打开排风扇,灸烟就被排到室外去了。

灸疗的火候

通过亲自灸关元的体验及为诸多病人做灸疗的体会,笔者认为无论是直接灸,还是间接灸,灸感必须上达巅顶,下达足心,热流充满全身四肢百骸,才是最佳的火候。具体的壮数倒不重要。曾有一病人虽然是十来年的慢性前列腺炎,仅直接灸关元二十五壮就达到了最佳火候,再加上灸后调养配合得好,病照样痊愈了。那些大量用过激素的类风湿或是强直性脊柱炎和晚期癌症,即使是连续重灸十个小时,全身气血也很难一下子温通开。所以《扁鹊心书》中提到好多危重疑难病灸关元三百至五百壮,这只是个约数。灸感才是决定灸疗是否达到饱和的尺度。
笔者认为灸感分两种,一种是患者灸感即患者自觉灸疗产生的热流在全身走窜流动的范围和速度及当时的排病反应。当时的排病主要以热流冲击病灶为主。另一种是术者灸感,是指术者在灸疗过程中,多次触摸患者体表,对温度湿度变化的感觉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两种灸感是统一的,有时患者自觉热流已经透至双足,但术者却感觉足跟还隐隐发凉,这时应以术者灸感为准,继续施灸,尽量使二者达到统一,才能算是真正灸透了。术者用手触摸时,摸的时间要长,认真体会,如果刚开始感觉热之后感觉凉,这说明体内还有寒气,应继续施灸。体表出汗的情况,最能反应温度的变化。以双足为例,如果患者双足多年无汗,一轮重灸下来,能发潮就是很大的进步,如果平时有汗,就应以汗出如洗为度。笔者在为病人灸疗时,一般十五分钟摸一下患者双足,仔细感觉湿度的变化,同时问病人热流走到哪儿了。以下肢为例,热流到达双髋关节,可以视为是第一关,膝关节是第二关,踝关节是第三关,足心足尖是第四关,到达足跟是最难的一关,灸感的传播速度与治疗效果成正比。笔者每年都为一些身体基本健康的中年人做养生灸,立春前后五天直接灸气海,立秋前后五天直接灸关元,发现他们平均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都可以达到热流灌满全身且几乎无排病反应。我想一个重病患者经过长时间的灸疗后,灸感达到一小时之内热遍全身了,就可以算是正常了。
现在有些书上说,古人作灸疗动辄三五百壮,都是长时间累计的结果,这是天大的错误。在《扁鹊心书》中窦材明确地写道“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伤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急灸可以理解为是连续灸,这样就可以集中火力,在短时间内把全身气血都温通开。经过实验,把金艾绒用干捻法制成松艾炷,捻成边长为一厘米的正四方体,燃烬需要三至四分钟,就是按二点五分钟计算,灸五百块至少需要二十个小时,将时间均到两天里,每天得灸十个小时。即使均到三天里,每天也需灸近七个小时。笔者曾经做过类似的治疗,每天灸十至十二小时完全是可行的。病人经过长时间的重灸后,脉象症状大多会有很大的进步。如果没有变化,可以说是病人的自身康复机能已经丧失殆尽了。有一乳腺癌病人重灸后三天即开始大量吐痰涎。有一强直性脊柱炎病人重灸时双足冒冷气,浑身出冷汗,所有原先有过症状的关节都酸痛钻痛,连续灸至十二小时全身才算灸透一遍。
重灸的模式

在病人的安眠药起效后,可以先采用大号艾炷灸,当病人感觉到疼痛时改用中号艾炷,然后再逐渐缩小艾炷体积,慢慢地过渡到黄豆的小号艾炷。两三个小时之后再次注射局部麻药,重新再循环用大号艾炷等。根据灸感的传导情况和脉象的变化以及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度,有时可以考虑第三次注射局部麻药。这样一轮重灸下来,需要六到十个小时。
第一轮重灸之后,如果病人气血还未完全打通,可以在三五天后再进行第二轮重灸,有的病人甚至还需要第三轮。重灸之后,灸疮未完全发开之前,每个灸穴上可以每天坚持做麦粒灸二十至三十壮,或灸盒灸两个小时以上,以保证火力的连续。
有个别病人对所有局麻药都过敏或注射局麻药也不止痛者,那就只能先从小米粒灸开始,慢慢地过渡到麦粒灸,再逐步过渡到黄豆灸。每天灸黄豆大的艾炷三十至五十壮,连续灸十五至三十天,靠壮数的蓄积来达到除病的灸量。同时,也同时配合灸盒灸或九宫灸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灸疗时的心理诱导
《东医宝鉴》中说:“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病,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手,虽一时侥幸而安之,此则世俗之庸医,不足取也。”灸疗的时间较长,正好医生可与病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以“谈心”的方式疏导病人的情绪,引导病人说出内心的苦闷、矛盾,把平时说不出口,或说出也没有人听的话讲出来,医生要善于倾听,提问,循循善诱,让病人把心结解开,把积攒的多种负性心理逐一释放出来,感到委屈就放声哭出来,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气血的开通,灸感的传导。医生与病人共同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使病人拥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及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灸疗时的按摩和点刺
为了加快灸感的传导,有些病人灸疗时要适当配合按摩和皮肤点刺。按摩多在肘膝关节以下部位进行,主要是顺经络走行方向的推拿,发现压痛点用按摩法慢慢地将其揉开。皮肤针点刺主要是取井穴、原穴,依照病邪性质不同,为病邪打开排放门户


排放病邪的门户

在排放病邪时,原则上顺经而行,病症属阴症要从手三阴的原穴与井穴向外排放病邪,病症属于阳症要从足三阳的原穴与井穴向外排放病邪。
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之病邪,要从手太阴肺经的太渊与少商排出体外。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之病邪,要从手厥阴心包经的大陵与中冲排出体外。
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之病邪,要从手少阴心经的神门与少冲排出体外。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病邪,要从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与至阴排出体外。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病邪,要从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与足窍阴排出体外。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之病邪,要从足阳明胃经的陷谷与厉兑排出体外。
另外,人体的任督二脉居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上,是人体至关重要的两大命脉,这两大经脉排邪方法与众不同。
任督二脉之中的阳邪,热邪,实邪要从任脉脐中的神阙与气海穴向体外排出。
任督二脉之中的阴邪,寒邪,虚邪要从督脉上的百会,人中,龈交穴排出体外。

灸疗中的意外和对策

灸疗过程中常见的意外有两种,一是由于病人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意识模糊,有时会不自觉地用手摸灸罩,或突然翻身导致艾炷倾倒。对策主要以预防为主,术者及家属时刻注意患者手足的动向或先用手握住患者四肢,以防意外的发生。二是艾炷燃烧有时会出现爆炸现象,爆炸多发生在艾炷燃烧到尽头时,主要是因为皮肤内的水分被加热后产生的蒸汽无处发泄,最后导致爆炸。最好的对策是,把中号火针烧红,在灸痂上扎几个孔,深度以透过灸痂为好。

排病反应及处理方法

在灸疗过程中,即使没有外界环境的诱因,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种种不适反应。如浑身发冷,出冷汗,冒臭气,吐痰涎,腹痛,腹泻等现象。甚至于多年前有过的病症会重复多次出现,由于这些不适反应与患者的病情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不适反应统称为排病反应。排病反应是正邪斗争的结果。因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是正邪斗争并最终由病邪战胜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集体会出现许多不适反应,同样患者接受灸疗后,元阳向病邪发动进攻,脏腑经脉里的病邪被驱逐,病邪被逐的过程就是排病反应。因此,治疗过程中的排病反应是治疗效果的前奏和标志。一般排病反应越强烈,治疗效果会越显著。

临床常见排病反应

1.与排风寒有关的反应
据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都有风寒外排的反应,多以打喷嚏,流鼻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等反应形式出现,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冷气,更有甚者全身或半身发冷,盖两床厚被都无济于事,量体温还正常,反应持续时间多为一两天或三五个月不等。

2
.与排郁气有关的反应
  郁气的外排以烦躁易怒,看谁都不顺眼,悲伤或委屈易哭等情绪变化为主,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等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而又心胸狭窄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反应持续时间一般数小时至1-3天,少数患者可达数月之久。
3.与排痰湿有关的反应
排痰湿多以咳吐,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有一肝炎病人重灸后,吐痰持续一个月,每天吐痰少则几十口,多则上千口,每天平均咳吐50-150毫升痰涎。最后,病体痊愈,他的针感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成了敏感型。
4.排火热邪毒有关的反应
排火热邪毒多以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痒,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形式外排。曾有一心脏病人连续了5次九宫灸法之后,浑身除头面手足之外大部分皮肤起湿疹,奇痒无比,全身被挠的血迹斑斑,持续了三个半月方止。
5.与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淤阻在体表经络之中的淤血,以瘀斑方式排出瘀阻在胃肠则多以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瘀阻于心肺则多以痰中带血丝血块为主外排,瘀阻于胞宫的多随经血外排,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烂肉。
6.与睡眠有关的反应
绝大多数人灸疗后睡眠状况都会发生变化,有的重灸后先是浑身无力,嗜睡,之后连续失眠数天,一般失眠时也没有疲乏无力,头脑昏沉,不思饮食的感觉。有的先失眠十来天之后转入一天到晚都想睡。最后的结果都是睡眠恢复正常。
7.发热反应
发烧反应属于全身综合性的剧烈反应之一。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增强,是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一般发高烧反应,体温在39-40度,反应持续时间一周左右,少数低烧患者,体温在37.5度至38度之间时,反应持续十几天甚至一至两个月。
8.其他反应
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都可能会复发多次,虽说是复发,但感受一般不会比以前犯病时强烈。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而且会有内痔变为外痔,大约十天半个月即可自愈。


处理方法

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需认真鉴别。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反应是何因引起的,如果没有外界诱因诱发,纯属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则可以认定此反应属于排病反应。医患双方都应该知道,在治疗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排病反应,应采取忍耐和任其自然的态度。最好不用药物控制,以免降低治疗效果或出现不良反应,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消炎止痛药或激素类药物。这个尺度由医生来把握。如有的病人实在痛苦难忍,或发高烧持续三天以上还不退,可用刺血,拔罐,刮痧,做温灸盒等方式来缓解。这些方法都是在给病邪以出路,是因势利导之法。而乱用清热消炎药,激素药等会使病邪内敛,十分难得的排病机会会失之交臂。当然,如果出现剧烈腹泻,高热大汗时则应多喝糖盐水。若喝不进去可以输液。如出现委屈易哭得情绪反应时,最好是随时随地大哭一场,如觉得不好意思可找一旷野无人的地方放声痛哭,大声喊叫,尽量将这种情绪发泄出去,直到心情舒畅为止。如病人出现失眠反应,连续多日每夜只能睡3-4小时,只要第二天体力精力都无多大变化,就不必有意强迫自己非睡不可,更不能吃安眠药强迫自己入睡,应采取忍耐的态度。当渡过反应期之后,睡眠会自然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功能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总之,对于排病反应,应持平静态度和乐观的心情,顺其自然,以迎接疾病去根之日的来临。
发表于 2010-1-1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学习。谢谢楼主。继续关注……
发表于 2010-1-18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16 23:33 , Processed in 0.0257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