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702|回复: 4

“六爻皆吉”话谦卦(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5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态度是有效学习中的重要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断无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呢?分析的角度不同,看法自然也就不同。如将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联系起来,我个人觉得,像古希腊人那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学习态度就比时下的“利益驱动式”的学习态度要好;如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联系起来,则中国古代大儒荀子提出的“虚壹而静”思想,就不但可以说是一种极高明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立意很高的学习态度。
  但从和学习最贴近的角度讲,我想一个人的学习态度最要紧的可能是这么两条:一是谦虚;二是勤奋。这篇小文首先谈谈谦虚这个话题。
  多年以前,我在台湾学者南怀瑾的一本书里看到过一段论述,说的是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只有谦卦“六爻皆吉”,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知道,易经号称“众经之首”,可谓中国文化之母,它是一部处处讲求变化的书,甚至在“乾”、“坤”、“泰”、“益”等明显的吉卦中都出现了“悔”、“穷”、“吝”、“凶”等现象,为什么偏偏只有谦卦“六爻皆吉”呢?这不是很奇怪也很有趣的问题吗?后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翻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籍,近日才大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从卦象上看,谦卦是异卦相叠,内卦为艮,外卦为坤。按照易经的解释系统,艮象征着山,坤象征着地。高亨说:“地卑而山高,地中有山,是内高而外卑。”所以这个卦才叫谦卦。
  本来山之所以叫山,应该是高高地矗立在地面上的,但现在山却宁愿呆在了地底下,山这样的态度不就是谦虚吗?在爻辞中,易经的作者还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比如“鸣谦”,即有了很大的名声还很谦虚;比如“劳谦”,即有了很大的功劳还很很谦虚;又如“撝谦”,即工作踏踏实实、奋发向上同时也很谦虚,等等。这正如高亨所说:“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总之都和本卦的卦象一样:“内高而外卑”,真正做到了“谦谦君子”的地步。这样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是可以“涉大川”、“征邑国”而且“无不利”云云,也就是“吉”。
  这种解释和儒家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因为儒家认为人性善,承认“圣人”和“君子”的存在,这样某些人才会被认为可以做到“不自许”、“不自矜”、“不自居”、“不自誉”和“不自傲”,因而谦虚也就成了他们的一种美德。但问题在于,其前提是:他们都是一些“才高”、“德高”、“功高”、“名高”、“位高”的人!按照这样的逻辑,那只有“圣人”和“君子”才有谦虚的资格,平常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正是因了这个缘故,时至今日,“谦虚”这个词并不怎么受人欢迎,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它总有那么一丝“假道学”的味道。居高临下,故作姿态——也许这才是谦虚的真相?
  但我们也许可以换一种解释方法。让我们再次回到“地中有山”的卦象上来。仔细想一想,这真是一个奇怪而伟大的意象!三千年前的中国人肯定不知道“海拔”的概念,也肯定不知道地壳运动,更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孔子不是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大话吗?但按照海拔高度计算,泰山也就是1524米,而青藏高原则平均达到了4000米以上,那么这样说来,泰山相对于西藏不就是处在了地下了吗?再从地球的角度看,则东半球的高山无论多高,在西半球的人们看来,这山总是在他们的地面以下的;反之亦然。除此之外,按照地壳运动理论,高山变成大海、大海变成高山的事——所谓“沧海桑田”——就更多了去了。因此之故,“地中有山”并不是什么怪事,恰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如果我们认可了这种解释,那么,什么“才高”、“德高”、“功高”、“名高”、“位高”等等,都只能是相对的,也许你真的在这个方面比别人“高”那么一点儿,但在另外的方面,你也许比别人还“低”不少呢!基准不同,形势也就变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倾向和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以己之长较人之短并无意义,重要是的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优化自己的智能结构,也就是通过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这样一来,谦虚也就不是“做秀”了,也没有了“居高临下”的资本,而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因为你在许多方面真的是“虚”的,你不能不谦虚,你必须谦虚!
  上文我们提到了一个“基准”(Benchmark)的概念。如果没有“基准”的对照,也许我们将自己的“低”一直看成是“高”也未可知。读者可以参看下面这个“人的能力从潜能向现实转换的发展模型”(Competancy Development For Changing Human Potential to Reality),它真实地描述了人的能力循环发展的四个阶段:①无意识的无能状态(Unconscious Incompetency);②在某种基准的比照下,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Conscious Incompetency);③通过学习,能力被唤醒,逐渐进入某种有意识的能力状态(Conscious Competency);④经过实践,这种有意识的能力最后变成了无意识的能力(Unconscious Competency)。显而易见,在这里,促使你变化的这个“基准”是很关键的因素,没有它的牵引,你就不可能走上自我更新的道路。
     
  这个所谓“基准”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发现这个“基准”呢?我想,从外部讲,它就是这个日益变化的世界向你提出的各种新的需求;从内部讲,它就是你自己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目标。可以肯定地说,只有谦虚的人才会发现这个“基准”的存在,才会发现自己多方面的缺陷,从而通过勤奋的、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克服这个缺陷,乃至最后将这种缺陷变成了自己的本领。
  是的,谦虚是学习的前提,只有谦虚的人才会学习进步,才会“六爻皆吉”!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水善,利万物而又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王善人:托起愚人是贤人……

普贤菩萨:礼敬诸佛……

一般而言,不谦虚了,即为“骄傲自满”了;满者,即向外溢流了——而溢流什么呢?那就是自我了!!!

浅谈吧……能不能像成熟的稻穗一样呢,越是成熟了,越是低头呢?!这都是实际的心态,蒙不了人的!

而人能真正认识自己是很难的,长了眼睛都是看别人的,即使反观内视,能够很清晰的也少;所谓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所以说,这时候,如果外面有什么逆缘的话,从道理上说,是非常好的!!!比如谁说你了,谁不平等待你了等等,使自己心里放不下,这时,一定是自己的德行还欠缺呢!从另一方面说,恭维也是这个作用了,要警惕了。

山在下,地在上。末学听这句话,最早是从犟牛居士讲法中听说的,最近,翻翻易经,发现这是“谦”卦,看来,犟牛居士也确实从易中吸收了营养了,只不过是不明说了罢;就像居士从善人道中吸收了化性的营养类似吧(居士有三心化性讲法,其中应是吸收有王善人的理论思想罢?!)……

至于为什么不明说呢,大概怕我们耽误时间去研究一些理论知识吧……

这个“人法地,地法天……”,从中医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一,不是二,比如人的血液占人身体的大部分,而海洋也占地球的大部分等等……大地心胸宽广,含污纳垢……末学要悟透了;能悟到了,恐怕就在道中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法语

恭敬至诚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以诚为本。诚就能得到圣人的感应,不诚就没有感应。譬如月亮在天空高高的悬照。月影显现在江河湖海中。水如果浑浊不平静,月影就难以显现。这是因为水的缘故,不是月亮的问题。所以说,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如果没有恭敬,那只是结了个将来的缘分,难以得到现实的利益。

--------三编。卷四。敬告阅者各须至诚恭敬自得实益。P958

入道有很多的门路,只根据个人的志趣而定,没有一定的规矩。所一定的,就是一个“诚”,一个“恭敬”。这两件事,就是尽未来际诸佛出世,也不能改变.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想马上消除业障,快速的证得无生,不努力这么做,就好比树木没有根就想茂盛,鸟儿没有翅膀就想飞翔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增广.卷一.复弘一大师书一.P19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近日看彭博士录像等,有谈到,当人的肾好的时候,人外在的表现是谦虚能容的……

看到孙思邈说,30岁,当8日;40岁,当16日;60就要断了……我们念佛人不知有多少人能做到?反正末学是差些……由此联想到常常看到人说戒淫,也针对夫妻之间的,不要过勤了。末学认为,有这些认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修行自我,最好要导之;因为我们身边的善知识少,或者有的未必是善知识了,当然好老师更少了,因此,不要让自己出偏。

肾为水,主骨,之华在发。

又想到一事。前些日子有个亲戚结婚,是在粉碎性骨骼刚好,钢板还没拆除呢……劝还不好劝……所以说“人法地……”这里面的“法”,应该就有依法、法律的意思在,意思是,人不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没好报。所以刘善人讲,病是自己作的;彭博士讲,“造病运动”。

人的命运真是很奇怪的事。再举例说明吧,比如刘善人讲胃癌的那个王天厚,本来基本好了,正在院子里和人聊天呢,他的弟弟王金安(名字大概是这个)进来,抱住他就哭,说哥哥呀,你这个病没好了,咱爸爸就得这个病死的呀!王天厚就坐地上了,然后几个小时就死去了……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不去常常思之呢?思之思之,鬼神告之。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09-10-25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二一 于 2009-10-25 17:54 发表
印光大师法语

恭敬至诚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以诚为本。诚就能得到圣人的感应,不诚就没有感应。譬如月亮在天空高高的悬照。月影显现在江河湖海中。水如果浑浊不平静,月影就难以显现。这是因为水的缘故,不是月亮的问题。所以说,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如果没有恭敬,那只是结了个将来的缘分,难以得到现实的利益。

--------三编。卷四。敬告阅者各须至诚恭敬自得实益。P958

入道有很多的门路,只根据个人的志趣而定,没有一定的规矩。所一定的,就是一个“诚”,一个“恭敬”。这两件事,就是尽未来际诸佛出世,也不能改变.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想马上消除业障,快速的证得无生,不努力这么做,就好比树木没有根就想茂盛,鸟儿没有翅膀就想飞翔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增广.卷一.复弘一大师书一.P191

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8:59 , Processed in 0.0263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