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T把书法与读经结合起来。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 ... %26amp%3Btypeid%3D7
在浏览几个大的读经网站时,我发现有不少老师和家长都注意了书法与读经的关系,汉字,是这些经典的物质载体啊,二者密不可分.咱们这里这方面的内容好像不太多,我陆续转一些相关的贴子吧.
我对书法、读经教育的一点思考(部分)
乔柏梁
作为一名书法教师,我痛心地感受到,中国书法的衰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息息相关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自从上个世纪“五四运动”以来,西学东渐,用钢笔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毛笔,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鼠标和键盘又代替了钢笔,书法教育更加江河日下。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把汉字书写的大方、端正,是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文化素养,如果有一天,中国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那么,将是非常可悲的,中华民族将彻底失去了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备书法能力和对审美鉴赏能力,这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而且还对人的早期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现在城市儿童普遍动手能力差,书法可以锻炼孩子心、手、眼的配合能力,提高手的稳定性,锻炼手的小肌肉,促进大脑的均衡发育。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书法教育与读经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儿童读经典的过程中,教授读诵《论语》的同时,教授《礼器碑》,让孩子知道这个珍贵的汉碑现在藏在孔子的故乡曲阜,能够加深儿童对孔子这一“天下文人祖,历代君王师”的深刻印象。
在读《老子》的时候,授以儿童学习帛书《老子》,让孩子能够切身理解,中国的文字在汉代是什么样子的,《老子》这部经典对古人有多么重要。
在孩子读《易经》的时候,教授甲骨文和毛公鼎,让孩子在童年时代就能够熟练掌握中国上古时期的金文和大篆,这种教育方法非常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和与中国文字的发展规律。
人是从童年到成年,其实书法也是同样地经历了一个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中国文字的早期如石鼓文、毛公鼎等,都带有上古时期人类处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期的特征,后来,进入唐代之后,随着楷书的出现,中国的文字逐渐地趋于规范,而中国的社会也摆脱了童年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青年阶段。
儿童在五岁之前,对文字的形象记忆能力是非常好的,我们要利用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将书法的发展与读经典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孩子们读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字进化史。“四书五经”通过生动的文字形态出现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把经典植入儿童的记忆,同时可以让孩子懂得中国书法以及中国文字发展过程。将来,作为一个即懂得经史,又懂得汉字演变过程的中国人,不论是走到哪里,都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的身上闪烁着一个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古老国家的文明与尊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