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0819|回复: 77

抗生素*寒凉药*当代火神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4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今中国医疗界之现状是西医占绝对统治地位,而抗生素又是西医愈病的主要手段,故抗生素变成了日常生活必备之物。而由于传统中医思维认识及百姓之观念,清热泻火之寒凉中药也大行其道。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均寿命显著提高,以前很多致死疾病变得可治,从而转化为慢性病;加之医学的发展总落后于疾病的发展,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前所未有的对健康的关注、对长寿的渴望,使得医患矛盾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矛盾之一。
当代火神派的某些人抓住这一矛盾,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段,把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抗生素”及“寒凉药”,从而为扶阳法与温热药的滥用营造了所谓的“社会因素”,扶阳法、温热药成了救命仙丹,受其蛊惑者旋踵。不知此中有待商榷中众。
吾日夜难寐、苦心孤诣,终有所悟。今特一一道来,不为虚名、不怕获罪,只为拨云见日、除却浮华,还我中医一清净学术乐土。
其一。正确对待寒凉药。临床所见,诸如高热、神昏、苔黄厚腻、口气粗臭之实热证屡见,凡临床有心肝之医,谁敢说未曾以大黄、石膏等物去疾疗疴?寒凉药自有其适用之证,岂可一概而否?岂不见钦安亦屡用承气、白虎?扶阳法、温热药除其本身适应症外,亦可为滥用寒凉、苦寒而引发变证之补救措施,若寒凉非为滥用而是的对,何用温热药乎?对证、有效即是合理,何必“贵温热”而“贱寒凉”?
批评滥用寒凉则可,据此而全盘否定寒凉之用则非。据此滥用温热更谬。
其二。抗生素=寒凉药。此乃火神派之所以滥用温热药又一依据,实则当今中医界最大的误解和谎言,迷惑人心太久也,惜无人肯言。
吾不揣鄙陋特为指出,吾再不言,此弥天大谎真不知何日方休。
此观点不知始于何人,被火神借用而大肆宣扬,实乃以偏概全也。临床所见,久用抗生素确有似久用寒凉损伤阳气之时,但亦有久用抗生素而见伤津耗液之象,亦偶有化燥之时,举一例,如西医之肺感染,用抗生素点滴十几日、月余不愈,用麻杏石甘汤数剂而愈之验案不胜枚举,岂是久用抗生素必定损伤,而损伤者又必定为阳气?吾临证仅十载,尚有此见识,当代火神诸家临证经验远胜于我,如何不见?抑或视而不见?
抗生素何止千百种,岂真只寒凉之一性乎?
其三。抗生素经世界各国历用多年,活人无数,功远大于过。火神派某些医家大肆攻击之借以抬高扶阳法。扶阳一法真能代替全体抗生素乎?可有循证医学之证据?国外之人终生使用抗生素,但其体质远胜于国人、寿命亦不低于国人,抗生素岂真一无是处?
非为抗生素正名,一概而非不是治学正道耳。
其四。火神派谓当今之人生活习惯易耗阳,实乃又一以偏概全之例。现代人饮食贪凉饮冷、日处空调之室、起居黑白颠倒,凡此种种,确可伤阳耗气,但此只其一也。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日益增大,人们普遍物质水平上升而精神不爽,喊累之声不绝于耳,郁而成气是以气郁之候颇为常见;而日久不解化火,故实火之证亦不在少数;又饮食失调,不但只贪凉饮冷,亦多过食肥甘炙煿之品,久积化浊成痰;诸如此类皆为实证。而日处空调之室又多喜泡热浴,以致寒热错杂;起居黑白颠倒消耗阳气亦耗精血,渐成阴阳具损;此又属虚实错杂之证。临床所见,由此引发疾患者甚众,又岂真耗阳一端?
当今之人生活习惯不良,引发疾患极为复杂,不可拘泥于“耗阳”之说。

有此四端,可知抗生素、寒凉药、扶阳法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火神派某些医家偷梁换柱,迷惑世人,吾不得不直言耳。
惜吾此文一发,得罪又不止于“火神”一派了。好在吾早已恶名昭著,不怕罪上加罪。是非功过,一任诸君。

                   杏李园主人  李寅
2009.4.4.
于杏李园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纯学术探讨,请勿删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此中有待商榷中众。”一句中第二个“中”乃“者”之误,特此更正。
发表于 2009-4-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LZ,治病不是药物的错,而是用药的人错了。如刀可切菜又可杀人,你说刀错了吗?你逛趟妇幼保健院看看,注射区满满的小孩,真正病到需要用到挂水的有几个(按真正西医标准)?就算湛江吧,凡喉咙发炎者、烧到38。5者、咳嗽者一律挂水。人出世本非寒体,但在西医的医疗观教育下,挂水挂寒了,包括我女儿。
发表于 2009-4-5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白虎承气正火神名家吴佩衡先生救阴常用,无论什么人否定阳明证的客观存在都必然是偏见,此毋庸辩论。拙论《阴阳死证论》请不吝赐教:
http://37ct.com/viewthread.php?t ... 4%CB%C0%D6%A4%C2%DB

二、抗生素首先是低于血液温度的凉水,灌进体内必然消耗人体的热量,阳虚之人能量必然受损,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如真是血热之症反而会缓解症状,此亦可能。

三、国外人终身使用抗生素的信息不知从何而来?我所了解的是上个世纪末国外对抗生素的管制已经比枪支还严,不要说随便滥用,就是私藏都会被拘留。滥用抗生素是中国人的特权,连德国医生对中国医院内随处可见的挂水现象都大惑不解。请核实情况再作讨论。

四、如果从人体的正气层面定名,阴阳本非二物,就像能源与能量,收藏的能量为能源,释放的能源为能量。能源为阴,能量为阳。彼此共荣俱损,损及阳尚浅,损及阴则深。滋阴本为潜阳,补阳正为固阴。愚尝有《阴阳莫争》之论,言及阴阳本末次第,还请赐教:

阴阳莫争

阴阳相争,由来已久。如人双手,强分左右。
孤掌难鸣,独夫莫守。济阳以阴,克刚以柔。
天地定位,本有先后。阳主阴从,造物所授。
盈缩升降,阴阳交姤。万物化生,四时环扣。

桂附如煤,能源之类。芍地如水,材料所谓。
属性不同,各当其位。正常生产,缺一不备。
当前形势,能源乏匮。是以桂附,弥足珍贵。
本是同根,相互匹配。相煎何急,离决两废。
发表于 2009-4-7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前是对中医一无所知之辈,然三年前幸遇三七先生的医论,使女儿得以康复。平时对三七生的惊世骇俗的理论也都有疑惑之处,所以经常对身旁的人进行观察验证,越验证越觉得先生的理论之正确。
平时有空也看中医方面的书,也悟到了一些东西。感觉楼主虽为医十载,但是且不客观的看待问题,不对身边的和和事进行仔细的观察,不自己的理论依据进行充分的实证,就妄下结论,识见诚不如我一个刚接触中医的人,悲呼!
发表于 2009-4-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楼主先生对全国上下蔚为壮观的感冒挂吊水现象置之不理,哈哈

真正的西医不会隐瞒错误,粉饰疗效,而是正视事实,实事求是,不像在中国西医成了残害民众、提高医院创收的工具。
西医研究者自己都承认抗生素对感冒无任何疗效,只是缓解症状,因为感冒是病毒引起,病毒不同于细菌,没有细胞壁,抗生素对病毒无任何作用。而抗生素除了杀害体内的有益菌群,使病菌产生耐药性,还使体内的吞噬细胞产生惰性,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罄竹难书。
发表于 2009-4-7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尊驾先熟读钦安的书,先确认一下,什么是阴阳    即 元阴。元阳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讨论的很热烈啊,不过都是老一套,没有什么新意啊
发表于 2009-4-7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杏李园主人 于 2009-4-7 21:48 发表
呵呵,讨论的很热烈啊,不过都是老一套,没有什么新意啊


先生“国外之人终生使用抗生素”之提法确实很有新意,不过似乎与事实有些出入。另外先生既然意在学术探讨,不知为何对在下回应置若罔闻,是吝于赐教吗?
发表于 2009-4-8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生病挂水的话题,我可以写几页字了。这个现象在中国太普遍了,真是国人的悲哀,我醒悟了,却是在孩子9岁体质日渐下降才醒悟的,如今的努力能挽回多少过错,我真的不知道,但我必须要为此努力。

每想起曾经无知的信奉现代医学无知的尊医(西医院)用药退烧挂水消炎,造成如今孩子和我的身体之憾,我就感到无比的悲伤,儿子投胎给我这个无知的妈妈当孩子真是作孽阿,我是那么的爱他,却不懂怎么保护他。。。。。。
企望我努力的补救能给回孩子健康,所有恶因产生的恶果由我来承担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七生 于 2009-4-7 22:17 发表


先生“国外之人终生使用抗生素”之提法确实很有新意,不过似乎与事实有些出入。另外先生既然意在学术探讨,不知为何对在下回应置若罔闻,是吝于赐教吗?

呵呵,先生高论岂可轻言敷衍了事?故不得不再三斟酌。岂有不敬之意?

先生大作已一一拜读,惜学识浅薄,不敢妄加评判。仅将所思所悟道来,博一笑耳。

“国外之人终身使用抗生素”之“终生”非“每日”也,莫非先生以为我愚鲁至此??

此乃末节,不必纠缠,浪费你我精力。今将中医之现状及阴阳之根底略述。


中医之学术至叶天士出,温热学羽翼伤寒,可谓已成完祗,短期内难有突破。建国后中医每况愈下,原因甚多,但非学术不全之罪也。

值此困顿之际,刘力红与先生,于一潭死水中掀起波澜,岂无功乎?吾岂会一概抹杀哉?譬如阳不足,而刘与君功同桂附。

但学贵中庸、偏执则谬。阴阳权衡、偏则为害。凡事过犹不及,岂可不知?故吾作《偏论》二则以警示后学。

郑钦安一生最大功劳在于实用,其空谈医理乎?卢刘二人唯心而论,置阳于阴阳之上,医理越谈越玄,数据越编越假。火神一脉传至卢崇汉,早已脱离学术本质,沾满铜臭矣。

阴阳轻重千古之争,岂真有定论?卢发狂悖不经之言,挑发无谓争论,非真阳之火也。
先生视之,是阴不敛阳虚火上炎?抑或阴盛阳虚之阴火上浮?

呵呵,先生此道高手,肯解我惑乎?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偏”论 (兼论当代火神派的偏执)
治学之道,中庸为上。医学亦如是。邢斌云:“医学的最高境界是杂家”,实深得我心。亦是中医人士治学过程中追求的理想境界。
        但,事实是古今医家完全不偏者颇为少见。有学识所限之故,有环境使然之故,完全的客观公允全面持平只是理想。试析之。
        从理论上而言,凡著书立言者,大多为补弊救偏之举,是有极强的针对性的。如景岳为纠丹溪“阴常不足论”而倡“大宝论”,祝味菊为纠时医惟叶吴之学为上而倡重阳论等,皆属此类。其针对的都是当时大多数医家已接受、使用的所谓正规方法,若语气冲和、言辞温婉则无以达振聋发聩之效果。为了驳倒对手,诚如绍奇先生所言,难免“顾不上言辞之烈、立论之偏”了。是有意的 “偏”。   
        实际上,如果我们研究这些古代医家的遣方用药后会发现,多数医家在具体运用上并不如其理论之偏。所以给人以偏的感觉,是因为他们的理论影响太大了。丹溪如是,景岳亦如是。
      
      从临床实践来看,虽然这些立言的医家大多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的,但由于在某一领域能超越前人、自出机枢、见解独到,有重大的创新及影响,导致了后学者容易把目光只集中在这一领域;是流传的“偏”。
       而由于疗效奇佳,患者口耳相传,致使某一类疾病云集,造成了医家被迫的“偏”。
       如朱老良春先生,从其医论、医案、用药经验等众多著作中可知,朱老在众多领域都有独到见解。但由于其治疗痹症,应用虫类药经验的巨大影响,所以很多人只知道他是痹症专家、虫类药专家,实浅视其也。
      
       也有主动偏的,多为学术观点上的局限所致。如祝味菊治肠伤寒,摒弃了时医运用叶吴温病学派的方法,转以扶阳为主,取得了明显效果,是其长,但亦是其局限。因为同时期的聂云台、萧俊逸用苦寒之品如大黄等也取得了突破,朱良春之“先发制病”、姜春华之“截断、扭转”皆从此而悟出。      泻下、扶阳皆不同于叶吴之法,而且同样取得了超出寻常之效,说明了什么呢?    从深层次上分析,说明了这两种疗法亦非全法,应是有其不同的适应症。吾窃思之,两种方法是否可以并用,而成仲景大黄附子汤、千金温脾汤之意,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呢?遗憾的是,祝、聂、萧等人受自己创新思想成功的局限,未能作进一步的创新,亦是偏的一种表现。   后查有江西杨志一综合两家之长,创造性的提出了湿温大黄证、湿温附子证,疗效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验证了我的观点和假想。
       综上所述,受医家学术观点以及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完全的公允、客观、无偏执是不存在的。此论丝毫没有贬低之意,只为了客观的看待所谓“学术偏执”这一现象。而且吾亦认为,这也是他们 的可爱之所在,同时激励后学者奋力直追,提出新观点、启发新思维,再次纠偏。中医的学术就在一次次的纠偏、再纠偏中慢慢与时俱进了。

        但当代火神派如卢崇汉、李可、刘力红之流所发偏执狂悖之论不属此列。郑钦安在【医法圆通。阳虚门问答。白通汤解】中云:“仲景一生学问,就在这阴阳二字,不可偏盛,偏于阳者则阳旺,非辛热所宜,偏于阴者则阴旺,非苦寒所可。”此语高度概括了仲景学问之精髓,亦表明了钦安之态度。遗憾的是,其再传弟子或私淑者只注意到了他在温法上的成就,于此最紧要处则漠然不见,所以才会出现了“天下没有阴虚”这样极度偏执的言论。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偏执之论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已经超越了中医界的范围。而且发此言论者,恐怕不单单是出于学术交流的目的吧?其哗众取宠、牟取功利之心昭然若揭。
        吾不揣鄙陋,发【我来剥李可的皮】等文,自知立论或许有偏,言辞过于激烈,但不如此,如何得醍醐灌顶之效?故吾以偏纠偏,诚不得已之苦心也,诸君高量,必能知我,谅我。
      
                                                                      杏李园主人。2008.11.11.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偏”论之二
世间万物以吾中医思维观之,无不具有偏性。中医治病之根,即“以偏纠偏”,以达阴阳平衡,此即吾之谓“中庸之道”也。今有人不明“以偏纠偏”之真旨,吾不得不再为言之。

世医立论所谓偏者,究其原因不外有四:精力、阅历、明义、补弊救偏也。其一:世间万病而人力有限,故为医者穷一生精力亦难成全医,此精力所限也。其二:加之临床所见不同、体会各异,是以治阴虚多者以阴为重,治阳虚多者以阳为重,此阅历经验所限。其三:古人立言,多为“阐明一义”,绮石《理虚元鉴》说:“夫东垣发脾胃一论,便为四大家之首,丹溪明滋阴一著,便为治虚劳之宗”;李士材《医宗必读》亦云各家无非:“阐《内经》之要旨,发前人之未备,不相摭拾,适相发明也”,“前人著书立说,各明一义耳”。故古人立论之“偏”,乃济世苦心,后人学之必须活看,陆以湉《冷庐医话》云:“古人之书,因时而异,莫有不偏焉。学之得当,则其偏处,即其长处”也明言要“学之得当”而非“过”也。若学而“失当”,学而“过”,则不免又拘于其偏,反成其短。其四:张子和不满“凡病皆补”之风而创攻邪学说,刘河间针对时医墨守仲景成规而倡火热论,东垣创脾胃内伤源于时医误认为外感,丹溪言滋阴乃针对世俗滥用温燥,皆补弊救偏、以偏纠偏之意,过则反又成流弊,由此极端而至彼极端。
此四条,乃历代医家“偏”之缘由也。

世间百病,或伤于气、或伤于血,或咎于实、或咎于虚,或阴不足、或阳常虚。不论何种,皆需去其病因,除其标象,然后方可渐复平衡。用药上无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用药物之偏性以纠人体之偏胜,此其大略也。  但具体实施仍需具体分析,古人早有“衰其大半而止”之名训,蒲辅周先生也一再强调“宁可再剂、不可过剂”,皆恐后人“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提”,病轻药重,适得其反,矫枉过正也。

用药、立法皆宜本乎此。

举一寒症为例。寒邪为患,有大寒、有小寒、有实寒、有虚寒、有单纯寒邪作祟、有寒热虚实错杂,故药物有附子、干姜、桂枝、吴萸、肉蔻、骨脂之热性大小之分、属性上下不同之别,处方亦有轻中重剂之区别,立法则有纯以辛温药物为法、如四逆类方,又有寒热并用者、如附子泻心汤。   岂可一见寒症,不问青红皂白,开手即投大剂姜桂附之理?
更有甚者,妄想借一药一法而纠尽天下之偏,岂非缘木求鱼、流弊更甚?说其是“懒汉医学”,已属高抬,若遇真阴虚,仍以姜桂附为主,而实热径投大剂辛温,偏执乎?医疗事故乎?
考钦安之心:“余非爱桂附而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考钦安之法:既有辨认一切阳虚法,又有辨认一切阴虚法;考钦安之用:四逆白通推赏、白虎承气不离。可谓虽有偏好而偏执之象不显。其书名曰《医法圆通》,即以圆通之意示人,奈何后人背离钦安本意,不知圆通而徒效偏执?
古今圣贤于此早有卓见,李士材云:“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而过,则偏于苦寒;是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李士材反复强调一“过”字,过犹不及也。    今日卢李刘不知钦安著书立说,不过“各明一义尔”,师钦安而过,偏执于温阳,致使“立论过当,遂开酷烈之门,今日桂附之毒,等于刀锯”。

约言之:
阴阳之道,平衡为本,
失衡乃偏,是为疢难。
以偏纠偏,原属正道,
矫枉过正,适得其反。
过犹不及,皆所不宜,
古今异轨,理却一也。

                                   杏李园主人。2008.12.31.
发表于 2009-4-8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杏李园主人 于 2009-4-8 18:54 发表

呵呵,先生高论岂可轻言敷衍了事?故不得不再三斟酌。岂有不敬之意?

先生大作已一一拜读,惜学识浅薄,不敢妄加评判。仅将所思所悟道来,博一笑耳。

“国外之人终身使用抗生素”之“终生”非“每日”也 ...



药性本偏,贵在能用其偏性以治病之偏。医家如药,亦如将才,战场上能独当一面,和平时却容易无事生非,如赵之廉颇,美之巴顿,此辈不打仗活着都觉得没意思。桂附亦然,大敌当前非其勇猛无以克敌,和平时如能以地萸辈制约,亦能成为建设栋梁。若失去制约则不免将军愤怒亢龙不潜,反成祸患。此乃其性情所在,贵在得其主用之耳。

李、卢二老无疑为扶阳猛将,破阴先锋。刘先生踵武其后,亦堪称深入阃奥。当阴盛寒凝之际,其斩关夺隘之功诚不可取代。然若遇阴阳俱小、气血两亏之人,则其猛烈适足以颠覆倾颓,此病家不可不慎者也。至于叶氏功过与中医现状有关,祝味菊《伤寒质难》言之甚详,事实俱在,似无必要一定竖此丰碑。

都知医贵圆机活法,不可偏执。然人非贤圣,性情难免各有所偏,用药如用兵,正为性情所使,欲其圆通无碍,诚亦难矣!中医目前尚无公认圆通法则可以借鉴,是以众说纷纭,各行其是,此无可奈何者也。

扶阳一法,本为纠偏,若矫枉过正,难免伤阴,此勿庸置疑者。先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于火神流行之际,据理力争,直言不讳,勇气诚为可嘉!然窃以为此乃内部理论之辨,非外界人身利益之争。措辞不可过于激烈,尤忌涉及人身攻击,如廉颇蔺相如之争,只能令亲痛仇快。又恐闻者误解,以为扶阳之法为不可用,又误认伐阳灭火为正途。不知法无高下,对证者良,过不在法,在用之不当耳。

另答先生问:此时之火,与天地“人为”相应,象工业横行,自然破坏,能源开采过度,地表升温,此阴不摄阳之火也。能源外泻,收敛不及,不可灭之,不可发之,亟当收敛,当调以甘药,和解少阳,不可饮以至剂(至阴或至阳之品)。

肺腑之言,或有不当,望先生三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2-2 16:51 , Processed in 0.0256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