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8168|回复: 44

全国“两会”提案——把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语:备受中外瞩目的2009“两会”将于3月3日在首都北京拉开序幕。3月1日,甘肃省代表团将乘专机抵京,今年,他们带去了一份意义非凡的提案,将提交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让我们大家共同祝福此提案能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提案原文如下——

把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甘肃省主委 张世珍

    一、本提案提出的背景
    1、当代教育现状及成因简析。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人们却在经历着一场沉重的精神灾难。社会诚信严重缺失,人们在信仰的荒漠中艰难的跋涉,精神生活处在了一种严重的、前所未有的低迷不振和混乱无序状态,人们摒弃价值理想,在找到了物质上的栖息之所之后却丢失了自己神圣的精神家园,沦为心灵上无家可归的游子。由诚信的缺失,引发了“骨牌效应”,最终将导致道德价值观体系的雪崩,当代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危机。
    学校教育方面,“问题少年”、“不良少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早恋”、“厌学”、“网瘾”、“自卑”、“反叛”、“校园暴力”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媒体,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成为全社会的隐忧。有人说“百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失误”,不无道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可以从近代推行的教育体系做一些分析。我国的教育在宋代之前以道德根文化教育为主,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回溯到中国传统根文化。而且,这四次成就丰硕和辉煌的文化复兴,具有一个共性特点,全都是回归于道德根文化的井泉中,在老子五千言的思想宝库中汲取精神营养,无一例外。
    宋明以来直至“五四”期间,使用改良变形的“儒学教育”、“八股教育”,完全背离了“道德”这一中华文化主根,使民族的科学创造力窒息在狭小的框架内,“五四”以来诸多志士力图改变这种困境,纷纷学习西方的教育经验,先后学习过苏联,日本,美国的教育方案,至今我国的教育方式仍沿袭着西方的模式。这种教育,“洋为中用”有余,“古为今用”不足。这种移植式的教育方法与阴魂不散的“八股”文风渗透到应试教育中,功利性使学校成了“知识传播点”和“技术培训中心”,而道德人文气息却严重不足。多年来,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没有从源头上查找出现问题的根源,没有找到教育的灵魂,使素质教育难以真实不虚地落到实处,形成空口号,教育基本形成了以传授知识为重点。
    2、国家高度重视传统道德文化建设。
      2009年2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一文中,将道德提到了近代前所未有的高度:“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从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
    3、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纳入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极其重大。
    “道德”一词含义深刻,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既具有能量性又具有品格性,不是一个哲学名词,不是伦理概念。“道德”一词起源于自伏羲初创的以易阐道的易道文化,黄帝的以法论道的法道文化,老子的以德证道的德道文化,这文化传承的完美的三部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根。她们既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东方文明的核心与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其体系之严密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
    任何人也无法否认,人是精神与肉体的复合体,肉体是在精神的支配下产生动力的。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从修之身开始,实践于我们的身国之内,首先达到我们身国之中精气神的和谐、性命的和谐、灵魂与肉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在单位的和谐、事业与家庭的和谐、工作与单位的和谐,才能够真正地全面实现社会的大和谐。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是教育的和谐,教育和谐的源泉是传统道德根文化,舍此则无路可走。

    二、把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
    为贯彻中央精神,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动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在实处,现就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纳入传统道德根文化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在全国大、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开设传统道德根文化教育课,开展德慧智经典诵读。
      我国在民间开展的经典诵读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虽然在全国各地基本兴起,使无数的儿童和青少年获得了丰硕的利益。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早期的经典诵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德慧智教育,由著名国学倡导者熊春锦先生提出,德慧智教育以其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运用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理念,结合中国古老的生命科学理论,进行全面深刻的德慧智培养,使参与经典诵读者的慧与智获得同步开发、提升和形成。使每位参与者成为既具有道德心灵,又具备慧智双运的头脑富含科学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此理论在国内已取得良好的效应,影响正日益扩大。如浙江台州在近3年内,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德慧智经典诵读”国学教育工程,开展“百校道德经典诵读”等活动,目前全市已有十多万中小学生开展诵读,成效显著,在全国反响较大。在全国23个省(市、区)进行的试点,也取得了明显成果,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方面都得到了认可。建议教育部组织专业人员,在进行考察研究与评估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文件,力争在5年内将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做为学生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
    2、以“两经一书”——《老子》《易经》《大学》为传统道德根文化主要教材。同时以《黄帝内经》、《中庸》、《论语》等作为有益补充,主次分明的全面展开道德教育。运用万经之王的《老子》(通行本为《道德经》,古名《德道经》),培养道德品格与心灵,开发慧智双运型头脑;运用五经之首的《周易》培养天人合一思维观,启迪符合自然规律的聪明才智;运用修齐治平的《大学》《中庸》《论语》精神,塑造儒者风范,培养爱国爱民的贤才;运用医典之祖的《黄帝内经》,继承发扬传统医学,确立正确的生命观,造就生命科学人才。2009年1月8日,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教育部把以《老子·德道经》《周易》《大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和谐国家,造福子孙。
    3、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议把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学习实践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中把传统道德根文化学习作为重点课程;定期举办传统道德文化师资培训,着力培养一支热爱中国传统道德根文化,师德高尚,修之于身的教师队伍。
发表于 2009-3-1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建议非常好!,如若能实现,那么,真正的和谐社会也就不远了!
发表于 2009-3-1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希望能够实现!
发表于 2009-3-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 本帖最后由 wdhqdh 于 2009-3-1 15:12 编辑 ]
发表于 2009-3-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的部分内容

和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第一次的事情难免有点紧张,但是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虽然她在前几天患了脑栓塞,两眼几近失明,但是她这一番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谈心,或者说用心谈话,应该诚实,就是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谢谢大家。 [ 2009-02-28 15:01:47 ]

我深深感到,我们国家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也深深感到,做中国的总理难,责任重大。还是那句老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2009-02-28 15:04:13 ]

[主持人]总理,您的一句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近来给大家特别大的鼓舞。网友“民用李宝库”又引用这句话,他还说,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我们非常拥护,如果想让老百姓敢消费,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中国经济振兴大有希望,总理,您认为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 [ 2009-02-28 15:21:13 ]
[温家宝]从这场危机一开始,我就到处讲,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我以为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信心危机和信用危机。在这个关键时刻,提振信心最为重要。只有消费者有信心,才能大胆消费。只有企业经营人有信心,才能大胆的投资。只有国家领导人有信心,才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采取及时果断的措施应对危机。只有有信心,我们这个国家才有新希望。 [ 2009-02-28 15:22:08 ]

经济学家、企业家、银行家身上都要流着道德的血液

政府的投入一定要有正确的投向,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东西。

[温家宝]至于那天的会场,大家不身临其境可能不知道,因为它是一个音乐厅,灯光都聚焦在我的眼睛上,我看下边是黑的,我确实不知道扔上来的是什么东西。但是我有一个信念,就是说即使是危险品,我也不会动一丝一毫。也许有人问,下次遇到这种问题你会怎么处理?我还想告诉大家,我还会这样处理。

[网友“益言九顶”]我从祖国来到肯尼亚工作生活已经5年多了,在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中任教,近年来太极拳、武术这些元素在非洲大陆生根,对非洲兄弟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作用,您是怎么看待的? [ 2009-02-28 16:01:52 ]
[温家宝]谢谢你,通过回答你的问题,也想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企业家、留学生转达我衷心的问候。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要真正赢得尊严,除了要有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社会事业之外,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有比较高的文明素质和道德的力量。我希望你们在海外能够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虚心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 2009-02-28 16:03:18 ]

[网友“四季常青”]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总理会打棒球、打太极,打乒乓球,投篮的姿势也挺像那么回事儿的,而且是用左手上篮,您有时间锻炼吗?最喜欢什么运动? [ 2009-02-28 16:09:29 ]
[温家宝]其实我想回答的超出你问的范围了,因为我在中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南开中学是一个非常重视体育的学校,在我上学的时候,我记得一下课,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抱着篮球占场地,以至后来我被选入学校少年代表队参加全市的篮球联赛获得了第六名。一所中学的棒球队竟然培养出6个国家级的运动员。 [ 2009-02-28 16:10:05 ]
[温家宝]我倒不是关心我的锻炼问题,我关心的是现在青少年学生们的锻炼问题。我有时候看到我们许多城市的体育场越来越少,学校校园建得满满的,操场也越来越少,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了。其实,身体是非常重要的,要强国需强志,要强志需强身。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的后代只有坚强的体魄,才能够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我想回答你的问题就是学校一定要注意孩子们的体育锻炼。

[温家宝]许多网友在网上提出为什么还不建立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我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这应该是反对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说要实行政务公开,也要对官员的财产收入实行公开。当然,这件事情要做得真实而不走过场,就必须建立制度和制定法律,并且长期地保持下去,使它收到真正的效果。我们正在积极准备这项工作。 [ 2009-02-28 16:16:36 ]
[温家宝]谢谢。至于我自己,我一直认为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在三、四十岁的时候也和你们大家一样,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今天还在山沟里拿着锤子跑地质,人民给了我这个权力,我不知道如何来报答大家,因此,我就竭尽全力。 [ 2009-02-28 16:18:01 ]
[温家宝]我曾经在纽约的一次座谈会上讲过,我说,我希望我能做到两点:第一,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第二,就是我和我的政府要尽一切努力,为人民服务。 [ 2009-02-28 16:19:20 ]

[网友]温爷爷,我是“5?12”大地震中您看望过的孩子,都江堰新建小学的赵其松,我现在身体康复的不错,您说废墟上一定会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我时刻记在心中,谢谢温爷爷。 [ 2009-02-28 16:29:53 ]
[网友]我是王佳淇,是您在“5?12”在废墟小学看望过的孩子。现在我头发和脸都长好了,变得漂亮了,我记住了您的话,要坚强。温爷爷,您工作很忙,也很累,您一定要注意身体。我真的好想马上就见到您。 [ 2009-02-28 16:30:08 ]

[网友“我从海上来”]我特别关注中美关系,奥巴马上台了,希拉里不久前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 [ 2009-02-28 16:31:23 ]
[温家宝]中美建交走过了30年历程,应该说有曲折,但毕竟是向前发展。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稳定。30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告诉我们,就是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 2009-02-28 16:32:00 ]

[温家宝]我们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发展建设性协作关系。我希望中美关系继续朝着这条道路向前发展。后退没有出路,也不符合历史潮流。谢谢。 [ 2009-02-28 16:32:23 ]

[网友“金豆豆银豆豆”]温总理,我们同学同事在聚会或者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聊到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太大的问题,一些垄断行业收入非常高,这导致很多人心理不平衡,政府有没有考虑要解决这个问题? [ 2009-02-28 16:39:31 ]
[温家宝]你说的是事实,目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不平衡。一个公正的社会,就是让大众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2009-02-28 16:40:20 ]

[温家宝]我最近常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他实际上讲过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是讲市场,一只是讲道德。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它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非常关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 2009-02-28 16:41:18 ]
[温家宝]当然,我也得讲另一个道理,就是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我们必须做到要使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要逐步地缩小贫富差距。这是我们的目标。 [ 2009-02-28 16:42:08 ]

[网友“天天向上”]总理,您好。我感觉中国人对待自己的文化真是重视得不够,能不能设立全国读书节,提倡全民读书,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 2009-02-28 16:49:46 ]
[温家宝]是的。我不知这是个孩子还是个老人提的意见。总之,我赞成他的意见。方才我讲,我们这个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 2009-02-28 16:50:17 ]
[温家宝]毫无疑问,我们要吸收和借鉴世界的先进文化,但是如果连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了解,都没有能够学好,就很难增强对世界的了解。因此,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 2009-02-28 16:51:22 ]

[温家宝]我曾经多次引用过这样一句话,“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是也是群众。群众信任你,你才能坐在这里,你坐在这里就要为群众服务,我将本着这个信念为群众服务到底。谢谢。 [ 2009-02-28 16:57:52 ]

[温家宝]我再想跟大家说一句话,我只是带着心来的,带着诚意来的,我并不以为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好。但是我讲的话是诚实的,我希望我许诺的事情能够真正做到。谢谢大家。 [ 2009-02-28 17:00:06 ]

[ 本帖最后由 wdhqdh 于 2009-3-1 15:29 编辑 ]
发表于 2009-3-2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做
就踏踏实实地做
万万不可又做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发表于 2009-3-2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首先从孩子的父母
以及孩子父母的父母教育起
首先
应该在有条件的公立学校建立中华经典教育的家长学堂
把根本的问题解决了
再说教育孩子的事情
发表于 2009-3-2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看看最近的上海孟母堂的事件,偌大的上海就放不下一个孟母堂?还提什么中华传统道德?
发表于 2009-3-2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来疏竹 于 2009-3-2 10:20 发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老師,本身就是一種及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是的.先赞同.
发表于 2009-3-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中华传统道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那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发表于 2009-3-2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ZT

在经典的温润下,这是一群难得的明理而上进的孩子,孟母堂的气氛是静谧而安详的,那里有我们期盼已久的和谐悠然的生活。倘若孟母堂从此从这个国度消失,那么,损失的一定不是孟母堂,而是我们的国家!
  
                                                   ——谨以此文声援“上海孟母堂”并献策于时下的教育改革
  
  
  
  
  2008年12月,第五次去上海孟母堂,给吕丽委老师电话,她说,你打车来吧,最好不要坐小区的班车。后来我才知道,是与小区业主发生了一些纠纷,我问严重吗,吕老师像往常一样笑笑,事情发生了,总会解决的。没想到,冬去春来的好时节,这件小小的民事纠纷,却愈演愈烈上升到了“非法办学”的高度,两年多前的一幕,竟然重演了......
  
      2006年7月,《东方早报》一篇题为“上海全日制私塾:学生背经典看三国大长今”的报道,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取缔风波”。我那时第一次听到“孟母堂”的名字,颇觉震撼,并出于义愤,写下《“私塾有害论”可以休矣》一文。
  
      后来,此事经调解而平息,孩子们的在家受教育权得到了保护,颇令人欣慰。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和对教育的关心,我意识到此事所引发的思索不应止于此,于是在2007年初,第一次拜访上海孟母堂。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与“私塾”结下不解之缘,而我也从最初的“震撼”“义愤”一转而为“欣悦”“平静”。所以,我现在怀着欣悦和平静的心情来完成这一篇文章,也希望所有读者都怀着欣悦而平静的心情,来了解——
  
  
  
                                我所知道的“现代私塾”
  
                                            文/天涯在小楼
  
  
  
      喜欢去孟母堂,感受那浓浓的温馨的欢乐的家庭气氛,喜欢听吕丽委老师讲故事,好像永远都不会有情绪的起伏的,带一种知性的美,缓缓地淡淡地娓娓道来。
  
  有一个关于英文读经的故事,有一点长,但记得很清楚,因为它太不普通了。那是十年前,一个叫林依奴的女孩,就快到上学的年龄,妈妈担心孩子会跟不上学校的进度,于是把她送去接受学前的读经教育。1996年,“儿童读经教育”得到南怀瑾先生在大陆的大力推动,读经教育的全球首倡者王财贵教授首次来大陆演讲,便去了厦门,吕丽委老师是厦门最早受到读经教育影响的人,她即知即行,利用业余的时间来教授读经,林依奴便是她早期的学生之一。
      开始的时候,是诵读中文的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后来,身为英语教师的吕老师有了双语读经的想法,这个想法与林妈妈一拍即合,于是,林依奴又成为英文读经最早期的实践者。
  依照中文读经的理念,吕老师找来经典的英文篇章,自己念一句,让小依奴跟着念一句,但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太大进展,依奴对于英文还是没有任何感觉,吕老师几乎要放弃了,不过,林妈妈依然坚持。经过一番反思,吕老师找到自己的失误,语言的学习,首先是听觉的大量刺激,然后才能发声,人类能开口说母语要一岁多,非母语的学习也一定要遵循这个规律。于是,吕老师不让依奴跟着念了,只让她听,这个小小的转变,竟大获成功,几个月后,小姑娘的进步神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能将学过的英文背得十分流利。
  2001年,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做读经教育的演讲,吕老师带着林依奴同行,那场演讲十分精彩,后来被誉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而广泛流传,不过,这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演讲过后,主办者请林依奴上台来展示自己英文读经的成果,八九岁的小姑娘把准备好的文章熟练背诵,可是热烈的掌声过后,有观众却站起来问,我这里有一份“China Daily”,你能读吗?
      吕老师紧张起来,她没想到会遇到如此“挑衅”,以前并没有训练过孩子认读的能力,这下恐怕要冷场了。没想到小姑娘很淡定从容,拿到报纸后准确而流利的将指定的新闻朗诵出来,吕老师这也才突然发现,原来认读的能力如此自然就能培养出来了。
  
  更令她吃惊的事情发生在林依奴上小学五年级,同往常一样,师生俩去参加一个会议,并作为嘉宾被安排在第一排。依奴还太小,被安排在这样显眼的位置,吕老师有些担心她会影响他人,刚好上台演讲的是一位美国老师,吕老师为了安抚依奴,就给了她纸笔说,你来做记录吧。其实她并没有期待依奴能交出一份答卷,而只是希望她能够安静的坐下来,因为她从没训练过孩子做笔录。不料,演讲过去了,依奴真的记了满满的几页纸,吕老师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就让依奴把记录给演讲的美国老师看,美国老师看完后,翘着大拇指说,“你可以去竞选美国总统了!”吕老师再次发现,原来孩子的笔录能力,也可以自然而然的养成。
  
  小学毕业那年,吕老师依然布置了暑期作业,试看看把《莎翁十四行诗》译成中文,不负期待的,依奴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初中一年级暑假,吕老师又布置了作业,试看看把《论语》译成英文吧!这实在有点太难了,然而一个暑假过去,依奴真的把《论语》译成了英文,而且有些地方还译得相当精彩。你知道我要说什么,是的,吕老师这下相信,原来双语互译的能力,也可以自然而然的养成,只要他经过长期中英文读经教育的训练,哪怕只是个孩子,哪怕是艰深的古文。
     
  这就是林依奴的故事。“她和普通的孩子不一样吧?”我听过之后问的第一个问题。“你忘了吗?”吕老师说,“她是因为被担心跟不上学校的课程才被送来读经班学习的,不仅是普通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普通的孩子。”“那她小小年纪就获得这么多鲜花和掌声,不会骄傲自满吗?”我继续问。吕老师继续笑笑,“她每一步的成功,都通过踏实的努力,她很清楚付出和回报是平等的,而且那些圣贤的篇章也让她知道有更广阔的世界。”“难道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吗?”“是的,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一样。”吕老师的平静是有力量的,而我后来在现实中所见到的一切也都印证了她的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读经”的故事,与“私塾”无关,不过,它却是私塾的前奏。许多早期读经的家庭都发现,只要经过长时的读经教育,其他的任何学习都那么自然而然、轻松自在,不仅是语文、英语,甚至连数学也是如此,因为“读经”使一个孩子聪明而好学,他们甚至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就把书架上的书都读完了。这就产生一个后果,不能再上学了,因为学校里学的东西,他们早早就已经自己学会了。
发表于 2009-3-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XU

 第一次去“孟母堂”的时候,最先“接待”我的是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那是吕老师的女儿,在后来走访全国形形色色的“现代私塾”的几年中,我又见过许许多多这样古灵精怪招人喜爱的小家伙,不过那时还是被狠狠震撼了一把。就是这个小女孩儿,促成了“孟母堂”的开办,因为已经到了该“易子而教”的年龄,吕老师必须为自己的女儿找到学习的伙伴,于是全家来到上海,孩子父亲的家乡。他们邀上几个受着同样困扰的家庭,办起了类似古代家塾的“孟母堂”。
  昔孟母,择邻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知道了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后,被深深的感动了。孩子少,开销就大,还会遭受许多不明就里的非议,要默默承受诸多压力,需要勇气的,我想,这勇气的来源,从小处说,是父母甘愿为儿女担负的责任,从大处说,是不愿意放弃对光明与真理的希冀。
  
  大概人总是对第一次记忆犹新,记得那一次,吕老师刚好有事外出,只匆匆见了一面,然后就和私塾的梁老师攀谈起来。走过这么多地方,遇到这么多开“私塾”的人,似乎每个人背后都有一部传奇,我往往被这些传奇所吸引、所打动、所......慰藉,是的,他们的故事真能使我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安慰,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让人感觉人间真美好。
  梁老师原来是小学语文教师,听说读经教育后就在自己的班级里实施,他们班的成绩立刻提升,班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校的美谈。其他学校的家长听说了,千方百计给自己的孩子转学来这里,唉,昔孟母,择邻处,好像不是古代的故事,而常在上演。可是,转学后,却未必转到梁老师的班上,这又引起家长的不满,校长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老师也做起读经教学。然而,邯郸学步总不成样,依然只有深谙读经理念的梁老师做得好。这下子,抱怨的声音更多了,校长顶不住压力,一声令下,都不要教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能拔到同样的高度,总可以把一枝独秀给压下来吧,这思路虽可悲,却也蛮合理。
      不过,从此,公立小学少了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师,孟母堂多了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
  
  有一些来孟母堂的孩子是学校里不收的,我第一次去就见到一个有些自闭的小男孩,已到了上学的年龄,还不会说话,只能咿咿呀呀说几个单音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据说因为从小疏于言语的交流,而因家里常看英文影片,所以对于英文的敏感程度超过中文,甚至爱抱着英文书看,就是不肯说一句话。这个孩子总是怯怯地躲在梁老师背后,面无表情,带这样一个孩子,需要多少耐心和对教育的坚信呢?我当时并不知道答案。
  后来每去一次孟母堂,看到这男孩两年间点点滴滴的变化,就一次次的坚实一个信念,爱心是有力量的,经典是有力量的,这力量甚至可以用神奇来形容——曾经令人束手无策的孩子已经能开口说话了,能和小伙伴交往了,渐渐的能独立能读书了,他的眼神在变,表情在变,连相貌气质都在变......行文至此,我忍不住落泪了,一方面被生命的莫测所感动,另一方面,为自己文笔的笨拙,而根本无法把这种生命成长的喜悦真切的传递给每一个人,而难过......
  
  07年4月,第二次去孟母堂,孩子们表演京剧、昆曲、小提琴,那时候很多孩子还小,摆摆样子,最近一次去看他们的小提琴、昆曲,已经有模有样了,因为每天中午吃饭前后,都利用这忙里偷闲的时间练习呢。他们除了读经,每天有书法课,每周有两次瑜伽课——这是对身体进行经典教育。他们也阅读课外书,这些课外书的名头听起来也吓人,原版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演义》《水浒传》,我问他们,看得懂吗?他们说看得懂,不懂的地方问同学问老师,也就懂了,不懂也没关系,越看越懂。他们说,没来读经之前,连《史记》都没听过,历史是什么,根本不懂得,现在才知道,我们中国有那么浩瀚的历史,而且所有的善与恶、对与错,都给你记录下来,让你照着去做。
  我看他们的课程表,从早到晚,安排得满满的。我问会不会太辛苦,一个男孩说,“以前在学校更辛苦,作业要写到十二点,而且学得东西很幼稚。在这里,没有作业,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一点辛苦,但是很充实,而且有适当的放松。”“适当的放松”,这是一个很精确很让人舒心的字眼啊。
  我又问另一个男孩,每天在这样封闭的地方学习,以后担心不担心自己到社会上不会和人相处?我知道把社会上对私塾的非难抛给一个孩子回答,是太难为了,我也并不期待得到什么答案。不过,孩子给的回复让我耳目一新,他说,以前在学校,他是呆呆的不懂得和同学交往,但是现在在孟母堂,和每个同学都那么亲近,有大孩子,还有小孩子,年龄跨度都有十岁以上,跟不同年龄的同学交往,慢慢的学会很多,诸如感激、礼让、包容、关照......
  
  我最多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喜欢吗?获得的答案惊人的一致——你喜欢这里吗?喜欢。你喜欢读经吗?喜欢。你喜欢论语吗?喜欢。但是当我问为什么的时候,他们都说“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这多像电影里的台词。人往往靠下意识去感知,而不能用意识表达,尤其是孩子,而成人总是用意识去替孩子抉择。其实人心是很奇特的,你安知道一个孩子喜欢看漫画还是喜欢看文字,喜欢三只小猪还是喜欢桃园三结义,喜欢空虚的玩耍还是充实的学习,如果不亲自往私塾去看一看,你安知道呢?
        
  有一个男孩,他说用七个月的时间把《易经》背完了,他给我们背了二十多分钟,还没停下来,听说全背完要一个多小时,我们说不要往下背了,我们听得都很累。但是孩子不累,还很有成就感。我们问你长大有什么理想吗?他说有。又问是什么?他说不能说。为什么不能说?他说因为看了易经第二十五卦,他觉得不能说。我回去翻了下第二十五卦,是“无妄卦”,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没有做成的事情,不可以“妄言”呢。
      不过,我问另一个孩子理想,他也不说,是因为《论语》里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问他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理想的。他不好意思的笑了,来这里读书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理想,来这里之后一年,就有了理想啦。
  私塾的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而类似的对话太多,说也说不完。这些小小少年一个个都清爽稳健,时不时展露或羞涩或灿烂的笑容。全国各地,乃至于世界各地,几乎每一个读经的孩子都是一样,不是说绝对一样的聪明,而是一样的健康成长,渐渐变化气质,知书达礼。这不就是人间的希望所在吗?多好!
     
  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每次路过上海,总要去孟母堂看看,我甚至也觉得那里是我的家,可以不用太拘束,而永远洋溢着欢乐的家。听说孟母堂无论如何要搬迁了,我不免怀念起那几栋窗明几净的别墅楼,怀念起布置得简洁雅致的大厅和读书室,怀念起那缱绻悠扬的古典音乐声,怀念起孩子们开怀嬉戏的场景和认真稚嫩的读书声......
  我不知道他们究竟干扰了谁,如果草坪上的玩耍是一种干扰,如果朗朗的读书声是一种干扰,如果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一种干扰,我不知道这被干扰的心灵还有没有一丝温情和暖意。况且,据我所知,为了互相尊重,孟母堂已经尽力减少打扰旁人的可能性,如同我在引言中所说的那样,连拜访者都尽量不要占用小区的班车。在经典的温润下,这是一群难得的明理而上进的孩子,孟母堂的气氛是静谧而安详的,那里有我们期盼已久的和谐悠然的生活。倘若孟母堂从此从这个国度消失,那么,损失的一定不是孟母堂,而是我们的国家!
  
  有一些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孟母堂读了一段时间后必须回到学校上课。他们发现学校里的东西突然变得容易了,成绩也提升得很快。不过,这小小的成就不能打动他们,他们依然缠着父母想要回来,回来这个温馨的家。有些孩子如愿以偿的回来了,还有许多孩子,因为体制的种种限制,却没有办法得到他们应该享有的成长......
  
  有人说,不让孩子接受体制内教育,以后没有文凭,怎么找工作,怎么生活?可是,问这话的时候他大概没有想过,孟母堂的孩子所学的任何东西,都足以使他们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不要说别的,单是高水平双语互译这一项技能——倘若我们将其简单归类为技能的话——就已经是全世界都在短缺的高级人才了,何况,他们还满腹经纶、文质彬彬,何况,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不在于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记得吗?孩子们还有许多不可说不可测的理想,拜托,不要再用自己的浅薄压抑了他们。不过,即便仅仅是要追求一份衣食无忧的好工作,倘若在一个现代化国家里,有才华的人都找不到一份合理的工作,那么,我们还凭什么相信这个国家,凭什么相信这个国家的教育?
  
      我在两年前的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们的公民在接受正常教育的过程中遭遇非难,是以‘非法’为由断然取缔、生生扼杀,还是本着民本思想,出台更加可行的、能适应更多受教育者需求的新政策?在前车之鉴面前,有关部门应当三思。”
  
  两年多后的今天,我想问同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依照人性来做教育?还是依照成规来做教育?我们应该去亲自问问孩子们怎么想?还是想当然耳盲目自信?我们应该听取更多的意见以开拓思路?还是闭目塞听不允许任何人挑战权威?这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到了中国,却成了问题,的确值得每个人深思啊。
  
  近来,教育部门广开言路,向社会征集教改方案,似乎让人看到契机。但是,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关节,教育改革,到底要改什么?究竟要从哪个层面入手,才能产生实效?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凡,看似复杂,其实也很容易。倘若连这个最根本的问题都没有完满的答案,恐怕教改还是会如以往一样,陷入“荒腔走板”的泥潭。
  
      “读经教育理念”中有一句名言:乐感好不是靠学乐理学出来的,数学好不是靠算数学算出来的,品德好不是靠教品德教出来的......
      这几个简单的句子,其实背后的含义相当深远,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值得每一个做教育的人士注意。
  
      套用这种思考模式,我们也可以审视并反思一下时下教改所关注的大问题:
  
      农村教育要办好,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就能解决吗?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靠改革相应课程的教学方法就能培养出来吗?
      文理科平衡发展,靠取消文理分科就能达成吗?
      使中小学生没有学业的压力,靠减轻学业负担就可奏效吗?
      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择校问题,靠行政手段能解决得了吗?
      ......
  
      这些问题,有人思考过吗?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如果再不高屋建瓴的从更根源处去把握原理,依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终究是治标不治本,一定会永远问题叠出,不胜烦恼啊!
  
  前面讲了许多故事,似乎试图证明孟母堂的存在为必要,其实这些故事并不足以证明之。事实上,孟母堂存在的最大理由,并不在于它表面看上去有多么合理,有多么温馨,有多少孩子喜欢,有多少家长愿意信任,而在于,孟母堂所采用的“读经教育理念”,是符合人性、符合教育原理的。
      读经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兼容的教育理念,它的根据只有一个,即“人性”。王财贵教授曾经有一段关于“如何了解教育应符合人性”的论述——
  
  “有关‘人性’,程子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意思是:‘人性’是不可了解不可谈论的。故今所谓‘人性’,大概偏就‘人的受教育性’而言,亦即‘人有什么可受教育的质量(素质,或说质素,或说性能,或说可能性)’,故所谓‘了解人性’,在此即是‘了解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我曾经为‘如何把握人的受教性’,开为三项要点:‘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亦即问:‘在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受教育,又受什么『类型』的教育?’‘什么是比较妥善的教材?’‘用什么方法是比较有效的?’。能应合这三个条件的,叫做合乎人性,不能合乎这三个条件的,叫不合人性。其详细内容,展开来,有很大的空间......”
发表于 2009-3-2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XU

“儿童读经”这个词语,其实就说明了教育所需要把握的三个基本原则:
  
      教育的时机:儿童时期,越早越好。
      教育的内容:古今中外的经典,越深越好。
      教育的方法:熟读成诵,越简单越好。
  
      所以,孟母堂所采用的教育理念,其实就是“在人类最黄金的时期,用最经典的教材,以最简洁的方法,培养最优质的人才”。对于读经教育,人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应该全面发展,只读经,够吗?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答,有必要再重申一遍——读经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兼容的教育理念。所谓“整体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笼统的”,就是它并不僵滞或死板;所谓“兼容的”,就是指读经教育并不排斥其他任何的教育理念,尤其不排斥体制内教育,不排斥“德智体美劳”中的任何一项,不仅不排斥,还可以做得更好。
  
      《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读经教育,只是合理安排了事物的“本末”“终始”,从“一元”开出“多元”。
      不打地基,不可能平地起高楼;不练内功,花拳绣腿没有太大的价值;不建好高速公路,只用汽车跑是跑不出公路来的。也就是说,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应该先“建体”,然后才能“开用”。
      然而,时下的教改所关注的,却只是如何建高楼,怎样教孩子十八般武艺,想赶快让汽车跑起来,却忽略了前期更重要的基础工作。最终结果恐怕是“费力多而收效少”,不是吗?
  
  为什么说“读经”可以“建体”呢?因为它产生两个很重要的效果:一、通过丰富而优雅的各种讯息,刺激儿童脑神经的发展,建构发达的思维系统;二、在熟读的过程中,经典中的智慧深入到一个人的下意识和潜意识中,默默的涵养性情。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使一个孩子“聪明好学”而“品德高尚”。
  
      让我们换一个思路来思考刚才所讲,时下教改所关注的几个大问题:
  
  农村教育要办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当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这还是变化外围,而把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给忽略了。要能够拉近城乡的教育差距,乃至于平齐教学效果,几乎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入读经课程,使学生的智力首先得到开发,并养成自学的能力。而这不需要太多资金的投入,也不需要大量的师资建设。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不是一天培养起来的。有文化的涵养才能有社会责任感,有才华又谦虚好学才能具备实践能力,而创造精神更在是大量才智的积累之上并具备思考的能力才能获得的。这些不是由老师教出来的,而只能通过读书、吸收、酝酿,渐渐发挥出来。这也是读经教育的途径和目的。
  
      文理科平衡发展,要求孩子有好学的精神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刚才说过,这些可以通过读经教育而得到有效开发。
  
      使中小学生没有学业的压力,减轻学业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法,不如在合理安排学业的基础上(即,使课程安排符合教育应该把握的三个基本原则),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因为能力提升,课业就会相对轻松。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答曰:读经教育。
  
      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择校问题,和农村教育的解决之道类似,不赘述。
  
      ......
  
      综上,时下的教育(尤其初等教育)中所遭遇的问题,除行政管理方面,其他几乎都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读经教学来解决。这并不是因为读经教育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恰恰是因为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依照人性,依照人生理心理的发展,该怎么教就怎么教。
  
      如果,中国的教育改革能充分领略“读经教育”的全面性、涵盖性、兼容性,从根源上解决教育的问题,那么,家长们也不必“昔孟母、择邻处”,千方百计的与国家政策周旋,去创办私塾,采取脱离体制的“在家自学”了。
  
  平心而论,所有让孩子“在家自学”的父母,所有“私塾”的创办者,其实都只是希望能给下一代创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今后为国家输送更优异的人才。这些满腹经纶,对中西方经典都烂熟于胸的孩子,他们今后很可能成为国际性的大人才,成为我们百年来一直期待的,由中国人自己培养出来的融贯古今、会通中西、影响世界的人物。
  
      其实不需要说太多,事实都摆在每个人面前,道理也摆在每个人面前。读经教育如何在体制内实施,已经有相当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成果,引导今后中国教育走向的有关部门,应当也必须深入了解和思索,而非停留在表面上曲解或猜测。
  如今,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时候,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到了不得不开放的时候,刻不容缓!如果教育一天不能体贴民心,不能体贴人性,那么就必定有“孟母堂”存在,不在松江,也会在中国的任何其他地方;必定有声援“孟母堂”的声音存在,因为我们要为自己负责,我们要为自己的孩子负责,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国家负责。
  
  假如为孩子负责没有错,假如爱自己的文化没有错,假如对教育的反思没有错,假如以匹夫之力愿为天下国家担负没有错,假如回归人性追求真理没有错,那么,请放一条出路给我们的孩子,放一条出路给我们的文化,放一条出路给我们的教育,放一条出路给我们的国家,放一条出路给......
  
      刻不容缓!刻不容缓!
                                            
                                                                            己丑年元月廿五日于北京天通苑
发表于 2009-3-5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梦觉 于 2009-3-1 08:47 发表
按语:备受中外瞩目的2009“两会”将于3月3日在首都北京拉开序幕。3月1日,甘肃省代表团将乘专机抵京,今年,他们带去了一份意义非凡的提案,将提交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让我们大家共同祝福此提案能 ...


大家先别忙着喝彩。仔细看看这个提议里的内容。

这位“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甘肃省主委 张世珍”是“熊掌”(熊春锦“大师”的粉丝之昵称)。提案不是她/他写的,明明是熊大师的原文摘录。
发表于 2009-3-7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yavati 于 2009-3-5 19:01 发表


大家先别忙着喝彩。仔细看看这个提议里的内容。

这位“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甘肃省主委 张世珍”是“熊掌”(熊春锦“大师”的粉丝之昵称)。提案不是她/他写的,明明是熊大师的 ...



读经读到此境界,读经有何用?不如不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7:45 , Processed in 0.0324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