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896|回复: 11

(转贴)与教师谈静心的修养(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2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2008年9月17日  下午
地点:大方学校
讲授人:王健(光明心老师)
原帖地址:http://www.yogacn.com/bbs/dispbbs.asp?boardid=21&Id=6338

    各位老师,下午好!
    感谢余校长给我这个机会,跟各位老师们一起交流、分享或者说是探讨。今天的主题,我不知道余老师有没有确定,如果没有确定呢,我们不妨可以确定一个主题,就叫作“静心的学问”。
    各位都是老师,古人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各行各业,不管年龄、地位是如何的,我们都应该有机会,不断继续地学习和成长。尤其,我们从学校走上社会以后的学习,更应该往心灵的方向去学习和成长。今天我们所谈的“静心的学问”,就是我以为的,一门很重要的心灵学习、成长的内容,也是我们以前的学习乃至现实社会中非常缺乏而又很有必要性的学习。
    “静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习。它甚至关乎每个人的心灵成长的必须。在我们一系列的“静心”实践课程之前,作为开场白,有必要为大家就“静心”作点介绍或叫概论,帮助大家对此有所了解。
    所有我们在坐的老师们,都是 “大方”这样一个,秉承着儿童经典教育实践的学校里的老师,我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一些重要经典,大家应该是不太陌生。所以,我想呢,我们尽量讲家常人的话,就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来跟大家谈关于“静心”方面的学习。
    今天下午讲话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静心的原理、意义以及它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常用的,比较容易操作的静心方法,并且带领大家做一个实践的尝试。
    大家作为一个老师,我记得《礼记—学记》里面的一段话,“记诵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就是说,为人之师,如果只停留在从书本上、听闻中积累来的知识、技能,那显然是不够的,要有自己的实证与体验。
    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文豪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说老师的职责,老师的本分,首先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授业,就象我们现在老师教学生们各种知识、技术等等,最后是能解答学生的疑惑。在这里,传道,放在了教育的最前面。
    我们现行的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技能教育或应试教育、功利教育。那么比较淡化、忽略,甚至不客气地说放弃了“道”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这也就是说,我们老师的职责,没有在教育过程完全得以体现,我们只停留在授业或者解惑这样一个层面,没有升华、开展到它本有的“道”的层面。而“传道”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没有“道”的教育,是残缺的。也是没有根基的教育。这也是就是《礼记》里面所讲的“记诵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它隐藏的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他还应该传授“道”的学问。否则,仅凭知识技能的传授,则“不足以为人师。
   

    那么,什么是道的学问?如何入道?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表达我的一些看法。
    第一,老师这个职业,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师道尊严的风范要求和尊师重道教育的传统。
    我们知道,人类历史上,一个完整的统治时间最长的是周代,八百年吧。一个帝王的统治,能有那么长的时间,它原因何在?就是“用师者王”。帝王任用的,是师长一辈的人才,因为,师长一辈的人才有“道”。所以能帮助帝王称王天下。三王(夏商周)时代,不仅君王尊师重道,而且,君王本身也修道、行道,道行于君王。比如,《庄子》里所说的黄帝向广成子问道之类。因为君主明道,尊师重道,所以才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民都能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
三王以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一直到现在,君王失道了,统治阶级层面没有道,战乱就来了,君王用的人才是只管利益、得失,不讲手段。这就是后世所谓“用友者霸”的时代。后世写历史就的就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以后,每个国家打仗都没有原则,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那个时候,社会动乱,战争频繁。那时候的“道”存在于那里?只存在于老师那里,师长那里,存在于教育。
    “用师者王”,国家用的人才是老师一类的,那么你这个国定一定会兴旺,国家的民风和君主的德行感化天下,天下人就自然归附,臣服,融为一体。
    “用友者霸”,国家用的人是朋友一类的,智慧相当的,只讲个人利益的,那你可能会成一个霸主。霸者,制也。就开始讲征服侵略控制。混乱也就来了。
    所以,要想国家的真正兴旺发达,必须重视教育,尊重师长。中国几千年都非常尊重教育,尊师重道。
    到了近代,西学东渐以后,教育的这种风气就慢慢没落了,没落的原因就是不讲道,只讲术,不讲原则,只讲利益。一方面是有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问题。另外一方面呢,作为老师本身,道统的传承也没有了,老师没有了道,师道尊严建立不起来。教育最后就象现在一样,老师只是传授挣面包的技术,只讲利益的竞争手段。
    中国几千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有两个职业,与所有其它职业有很大不同。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医生。这两个职业本身除了维系生活、生计,作来一种职业外,还有职业本身所赋于的一种社会责任感,教化人心或者治病救人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是别人要求你的,是你从事的这二种职业本身所包涵的,或者说你受这两门学问的教育影响之后,心中自然升起来的一种责任感。
    今天,老师和医生这个职业,很大程度上都只是如各行各业的职业一样,只是一个生计的手段,失去了它内在应该具备的一种社会责任感。而这个社会责任感就是古人所说的“道”的一部分内容。
    我们要知道,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老师,靠的是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而绝不是经济。而老师没有道,又如何支撑起这种发展的动力呢?最后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现象,教育、老师都臣服到经济的脚下了。
    教育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力量很大的,那么,作为老师,我们是不是承担了自己的职责。当然,面对现在教育的问题,我们很可能很轻易地把教育存在的问题推向于比如说政府、职能部门……
    作为老师,包括家长,大家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很多的意见、看法乃至于反感。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仍然与之积极的配合,甚至唯恐这种配合落后于其他人。那么,我们算不算这个问题、错误的教育体制的同谋者?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在破坏人才的培养,乃至于说在危害孩子的正常教育、健康的发展。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失去了方向,老师没有了道的方向的指引。至少,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历史,“尊师重道”,“师道尊严”,为什么我们现在尊不起来?我们这个严不起来?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恢复“师道尊严”?重新建立起“尊师重教”的真正风气?我想是时候了。
    看着现行教育的模式,我相信很多有识之士,很多有良知的老师或者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很痛心。那么我们就要看到问题出在哪里?首先,老师本身要从内心升起忧患意识,升起职业的责任感,那怕你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老师,既然选择了这个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责任,一种社会责任。其次,老师要求道,要体道,要了解“尊师重道”中为何要以“道”为“重”?“道”,“重”在哪里?何谓“道”?
    这个道,就与我们今天谈的“静心”的修养,有很大关系,可以说,“静心”,就是我们体道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法,静,就是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灵宁静的修养,更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是我们现在教育完全忽视、欠缺的一部分。
   

    第二个方面,我想从在座的各位所从事的、学习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角度来谈我们这个“静心”,或者是“道”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简称为“国学”,它的范围非常的广,深度非常的深。但它根源性的主要构架,它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大概可以概括为:儒、释、道,中医,易学等等。
    当然,有人说《易经》属于道家的,有人说是儒家的,纷争不一。其实这不重要。古人讲《易经》是群经之首。因此,它的原理似乎能够可以指导各家,而可能又不专属于各家,所以我在这里把它单独作为一家来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部分这个几家——儒、释、道、医、易,它的核心内容,它的最根本或者最基础的东西,都在于“静心”,都在于道。
    入道的途径,最主要的就在于内心的宁静。如果我们各位老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平常的应对、接谈,乃至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从体道的层面去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我们的作用力,影响力可能就别具一格,不同凡响了。如果说在我们教学工作,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种静心或者道的修养,那么,我们可能虽然讲的是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育,但我们肯定就没有抓到根本,就不可能收到真正的经典教育的目的。我们就会把国学经典——“道”的学问,当作知识在讲授。
    我们知道,儒家里面有一篇经典——《大学》。古人说《大学》是“大人之学”——是成就大人物,成就大事业的学问。它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那么什么是“本”?什么是“始”?我想,各位大方学校的老师,对于这些经典应该不太陌生,《大学》大家都应该读过了。《大学》第二章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本”,这就是“始”,是成就“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根本和基础。
    这一段讲的都是我们内心的修养,宁静的修养。程序井然,次第分明。《大学》后面,把这一段分解得更详细,更具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后人把这四步功夫归为“内圣”的范畴。什么叫“内圣”?就是心灵内在的修养,静的修养。也就是说,想要达到“明明得,亲民,止于至善”的人生建树,这样的“外王”境界,我们必须从“内圣”——内心的宁静入手——止、定、安、虑、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离此无门,离此无路。
    在同样一部重量级的经典,叫《中庸》里面,它也讲了,“诚则明,明则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什么叫明呢?明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智慧,能力或本事,就是我们讲的事业成就。你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从“诚”入手。
    那么什么是诚呢?《大学》里面讲,“诚者不自欺也”,它是一种心态,一种心境。一个什么心境?一个非常静,非常空灵的心境。这个“诚”不是对别人诚恳、诚实,不是的,那是后世的诚的延伸,古人所说的诚,就是心中无所挂碍,很空灵,对自己“诚”。在孔子《论语》里面也讲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就是诚的境界,君子心中什么时候都可以心态归零,提得起,放得下,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这个坦荡荡就一种磊落、一种空灵的境界。
    所以你要想“明”——人生有所建树、成就,你就一定要有一个基础,就是你的心要空灵。所以儒家的学问,它的根本离不开静。
    再比如,三国时候的诸葛亮,也算是儒家思想的一个人物,他有一句名言,叫“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要想“致远”,要想使你的人生事业发展更加长久,你一定要有宁静的境界。
    到了宋代,朱熹,大家都知道他是儒家的大师,《四书》后世都是以他的注解为权威。他要求学生都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而且宋明理学家能够延续儒家思想的传承,也有一句名言,“一切学问皆从静中养其端倪”。
    所以,我们民族传承了2000多年的主流文化、思想的儒家,他的根就在“静”上,它的核心就是要立足于静的修养。
    我们看一下道家文化的代表《老子》如何说?老了讲“ 致虚极,守静笃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也”。他说,你想要有大成就,要想有无所不为的成就,什么叫无所不为呢?就是我们现在讲心想事成,我们逢年过节发短信祝福,就说心想事成。这是老子提出来的,这个贺词是老子的专利。
    你要想无所不为,你就必须心要空。“致虚极,守静笃”——要静到极处,安到极处,空到极处。类似这样的论述,在老子道家的学问里头比比皆是。我们随便翻开道家学问的经典到处都是如此。
    佛家更不用谈了,佛家有一句话说:“诸善功德,因静而生。”说这个吃斋呀、磕头呀、拜佛呀,供养呀、念咒呀、烧香呀,那都是很有功德的事啊。什么是功德?功德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好处、利益。他说其中最大最大功德,没有哪件事情的功德、利益超出了这件事情——那就是静的修行、静的修养。因此他说“诸善功德,因静而生”。只有“静”的修养,才能滋养出全面无缺的功德、利益。这一句话我想已经说到极至了。当然佛经里也说“至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切神通智慧皆由禅定而生”等等。无非是教人重视静的修养而已。
    我们看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怎么说。《易经》我想老师们都不陌生,甚至这里的学生可能都在学习了。《易经》中有一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对不对?什么叫“遂通天下”?就是天下的道理无所不知,什么都能成就。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成就。那么,你怎么样能做到无所不通,无所不成呢?你的心要静,静到极处——“寂然不动”,才能够有那么大的本事“感而遂通天下”。
    古人讲:会万物于己者,其唯圣人乎?这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圣人呀,“会万物于己者”,这才是圣人。圣人是能领悟到天下的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学问,其实都藏在自己心理,一切的学问道,自心本具,这样的人才是圣人。可惜我们这些‘剩人“还没有找到钥匙,还没有找到那个”芝麻开门“的口诀。那个钥匙在哪里呢?在“寂然不动”。
    以前开悟的大师,就是“会万物于己者”。那样的大师可不是一般的大师呀,他是门清的大师,门门都通的大师。他不会局限于儒家的学问、道家的学问、佛家的学问。只要哪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人事需要,他都能够展现那样一个领域所需要的学问出来给大家讲道讲学。
    所以中国以前的大师都是通家,为什么是通家,因为他“会万物于己”,他不是从外面去求着来的,是通过静定的修养,从内心中开发出来的。我们内心一切本具,只是现代人不相信,也没有从自心中去探究。
    好了,这是讲《易经》。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几家,我都三言二语作个提示,但这三言二语都是经典的核心。
    我们刚才还谈到了医家,我不妨也引用一句《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一段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切疾病的根源,这一句话都说到了;一切治疗疾病的方针,这句话也都说到了。
    什么叫恬淡虚无,就是我们所说的静啊!“真气从之”,你心境宁静的时候,你内在的能量,什么叫真气?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能量,中医叫元气,就咕噜咕噜地产生了,生命就有了能源。“精神内守”,你的精神意志不散乱,不是像我们现在从早到晚思虑纷飞,殚精竭虑,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地胡思乱想,那么,“病安从来”?你的病哪来呢?病从哪里来的,病从你的心乱而来的。
    所以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这么几家,它都强调一个根本,静的根本。
    好啦,我们反省一下我们这个时代,我想不难体会到一个最明显、最普遍,我们都身在其中的一个特征,就是浮躁。是不是呀?各位。因为浮躁,我们就不知道生命的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结果什么都想要,欲壑难填。甚至为了达成自己的所愿,不讲原则,只讲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即便什么都拥有的人,最后内心还是不安宁,不幸福。整个社会、整个人心都是浮躁的。浮躁的结果,我不想多说了,大家看看周围,看看自己的生活,看看整个社会的现状,就不难看出缺乏宁静修养的生命是怎样的结果了。
    以上是从传统文化的几个主流学问领域来谈道,谈静心,当然也是从各位老师从事的本职工作内容来谈的,我们看看,是不是应该把静的修养提高到一个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与实践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方面,谈谈“静“的修养,与我们身、心健康的意义。
你们大家都是从事教育的,应该看到,现在的孩子,早熟的特别明显。现在十六七岁的孩子都世故得不得了,就是我们学说的“很懂事”。现在十二、三岁的孩子,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同龄孩子心机、城府都早熟得很多。这都是很危险,很让人担忧的。
古人说:开先者谢必早,伏久者飞必高。你的心智和身体越早的成熟,最后衰老得就越快。过早开发了孩子的心智,也就是他的分析、判断、理解、推理能力,会导致生理的早熟,最后导致生理的早衰。而且,对正处于学习、成长、发育阶段的年龄来说,会大大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感受力。最后会导致左右半脑的功能失调,乃至心理性别的变异。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女强人”一族,心态性格的失常现象一样。
过早开发了孩子的分析、判断、理解、推理能力,会让孩子心乱,性格变得浮躁,算计。尤其是现在社会的教育、社会大的环境,挑逗、激发起的孩子们那种竞争、算计,是非评判的心理,这样一来,会让一个人尚未圆满完形的心灵能量无谓地消耗掉。
人的精神能量与身体体力的能量是一样的,它也会因为使用而消耗的。我们过度的体力劳动之后就要休息、恢复,因为体力消耗了。同样,心理的活动尤其是复杂的心理活动消耗的能量会更大、更精微。
因此,从我们个人爱惜身体、延长寿命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学习内心的宁静。时时平静内心,减少并懂得如何恢复消耗掉的精神能量。

当你由于思虑而导致心灵能量消耗过多,紧接着各种心理疾病就来了。记忆力衰退、精神不能集中,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都会大打折扣。现在很多年青人的精神状态都很恍惚,神气不凝定。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年青老师们,你们有没有那种状态呀,经常觉得脑力不够、有点恍惚?
现在的老师教育孩子,“小朋友要专心、注意力要集中”。但是说句老实话,我们检视一下自己,可能老师自己的心成天都是涣散、恍惚的。
作为老师我们,没有一种很专注的精神状态,极有洞察力的修养,你想,教育如何达成孔子讲的“因材施教”?因为你无法从洞察到学生内在的特质潜力。是不是?我们现在是普遍的拷贝式教育,就好象一个蒸笼蒸的馒头、包子,一个模子里头打出来的,哪里会有出格的人才出来呢?
“因材施教”是老师的本分、责任,也是老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什么?这个能力是首先要求你有洞察力,你要看到这个孩子的特质、潜质何在?他的天份、习性、倾向何在?然后在普遍教育的前提下给予个别的辅导。
“因材施教”也是因果教育。“因”就是要了解这个孩子的习性、习气、秉赋,然后再施教。“果”就是孩子在你的教育培养下成为的人材结果。大家看看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到底培养出了什么人材,以我看来,只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只懂得挣面包的“人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衣食人生的“人才”。
如果我们作为老师,精神状态都是散乱,昏沉的,天天精、气、神都不足,我们怎么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呢?怎么可能完成好教育的责任呢?
再回过头来,我们反省一下、检视一下,为什么我们的精力不足。绝大程度上,精神的能量,都消耗在无谓的思虑之中,无谓就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胡思乱想的思虑。



一个人工作一天,中午要休息一会,晚上要睡八个小时的觉。但是我们的大脑,这么精微的一个仪器,这么高贵的一个仪器,却从来没有好好的休息。从你开始有思考能力开始,从早到晚思绪纷飞,晚上还做梦。大脑一直处在消耗状态。
我们的大脑可不可以象身体一样,不需要工作的时候或者已经累的时候,给它一个时间休息、充电、修补,我想是可能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呢?恐怕现在还没有。

看看我们的大脑现状:很多时候希望它安静一点,放松休息一下,但是做不到,偏偏碟碟不休、自言自语个没完没了;而很多时候特别希望自己能够记起某件事情某个人,却偏偏想不起来;


现在我们越来越没有思想能力了,越来越没有思考能力,是思想、思虑在我们的身心上发生作用,我们改变不了、控制不了。你现在正在胡思乱想,你有本事让它不想吗,你有本事让你心态归零吗?安静下来吗?我们没有想到这些无端的思虑正在浪费生命的能量,正在减短我们的寿命,正在破坏我们的健康。你那个散乱、昏沉、萎靡的精神状态就是它带来的,包括你那个容颜憔悴、花容失色也是它造成的。
第二个方面,各位,我们不能够不警省呀。我们很大程度内心的思虑,都是不健康的,负面的,充斥着自私、萎琐、算计、功利、嫉妒、怨恨、伤感、忧郁的。这句话不是很中听。是不是事实,我想是大家如人饮水冷暧自知的事。
如果有机会,细细检视我们的所思所虑,看自己在想些什么,就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思虑,第一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在浪费精神能量;第二是负面的居多。
我们现在做一个假设,如果现代的科技能够发达到某种程度,能够把我们大脑的思想数据化地表现出来,就像电脑中的文件一样,能够阅读或观看。呵呵呵,比如头上贴两个电极,让你任何时候所思所虑就象电影一样同步投影屏幕上。如果能够这样,请问敢不大家敢看自己思想的“电影”,敢不敢让亲戚、朋友、同事看分享我们心灵的电影?哈哈哈,至少我不敢看我的心灵电影。
我想,科技一定会发达到这一天。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不能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甚至根本都不知道内心在想些什么,或者说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内心层面是非常肤浅的,更深的,我们看不到的层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不敢曝光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叫什么,我们心理学上叫它负面意识。
而这个负面意识带来的是生命的自我伤害,中医的理论讲,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说的是什么?说的是百病由心生——所有的疾病不是别人带来的,是我们的心制造出来的,我们的心是制造疾病的设计师,疾病的根源是我们的内心,根源于我们的负面心理。
我们每时每刻内心里头无端的在起思虑,叫它自言自语、碟碟不休,自己跟自己说话。而且绝大程度上我们内心的思想,是自己不敢面对的,不敢曝光的,是阴性的负面的。
这就是我们现在思想、心灵的现实状态。

再进一步的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命运从哪里来的?就是从你的心而来,从你的心生出的能量,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
我画一个示意图给大家看一看:思想—→语言、行为—→命运
一个人的命运从哪里来的?各位,我们的命运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跟周围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渐渐形成的。而语言和行为是从心而生的,对不对?当然,这个心的概念非常广,包括你的性格、思维模式,包括你的学识,包括你的阅历、信仰、立场、观念等等。而我们现在的心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是一个失控的,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因为失控,所以它混乱——大脑每天漫无头绪,思绪纷飞,片刻不停。我们的命运就是被这个混乱而失控的心塑造出来的,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要想改变命运,成为命运的主人,从哪里在下手?从静心的修养下手,了解自己的心,进而管理好它,转化它,控制它。
宋代的大儒朱熹,有首诗写道:事事莫如人欲险,几回到此悟平生。明代的大儒王阳明也说“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这些大儒们也都跟我们一样,明白最难安定的是自己的心啊!可见安心不容易,管理好心不容易。所以朱熹带领他的弟子们学习都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就是为了更好地安心。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失控的。我们现在都美其名曰思考、思想。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思考呢?都是过去的记忆在大脑中混乱地显现、作用。
如果你们有失眠的经验,就懂得了我说的意思。晚上失眠的时候,多么想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睡着啊!但是这个思想啊,完全控制了你,占据了你,在那里无休止地折腾。是不是?因此我说,所谓的思想、思考,都是过去的记忆在大脑中混乱地显现、作用而且我们对它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印度的瑜伽修炼中有一句名言,说的就是我们人的心态,“我们在的地方,就是我们不在的地方”。比方说,我们的身体在这里,而心却早已跑别的地方神游万里去了。你们座在这里听我讲话,是不是就有人思绪早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所以一般的人,都失去了对自心的管理、控制能力。一个人对自己的心失控,那叫什么啊,在医学上叫精神病,叫精神分裂啊!

人类的意识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凡是正面的情绪思想,在心中的存留都很短暂,一会儿就没了;而负面的情绪思想,却能停留很长,一直梗在心,而且还很容易记起。就像西方人的一句谚语说的:跟你一起笑过的人,你会很快忘记他;而跟你一起哭过的人,你一生都难忘。呵呵呵,说得很有道理。是不是,各位?欢乐总是比忧郁短暂。

这是因为像欢乐、开心之类的情绪,它很容易被身体吸收消化,变成了营养,被吸收了。而像忧郁、伤感、痛苦这些负面情绪思想呢,它不容易消化,于是就堵在那里。所以只要有失控的大脑在那里作用,很大程度上都是负面思想的。假如你一个空间,一个闲暇的时间,一个人静静地待着,你大脑里想的更多的都是负面的东西,很少有人一个人坐着、想着就乐起来了,笑起来了,是不是?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只要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常常是心情落寞、忧郁、淡淡的伤感。你们有没有说一个人坐着、想着,就乐得不得,开心得的不得了?可能很少。如果我们人生阅历再多一点,可能那个沉重的东西更多,负面的东西会更多。
上面我们谈到了心的现状的两大特点:一个失控,一个负面的。
如果大家今后有了很深的静心的实践,有了很深的自我了解,有了很强的洞察力,就不难理解我今天所讲的这些了。

这是从第三个方面讲静心或道的学习对我们身心健康的意义。我再总结一下:
首先,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健康的、有力量、有魅力的人格。通过静心的学习,我们的头脑更加具备可控性,我们更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心,专注力更强,洞察力更深刻,对外的影响力更强大,我们的人格是不是越来越有魅力啊?我们可能对名牌服装、化妆品的依赖感越来越少,这样我们还可以省钱,是不是?
第二个,当我们加强了对心的控制、管理能力以后,负面意识在慢慢减少,精神能量的消耗在慢慢减少,我们的寿命,我们内在的健康就在成一个反比的提高。大家要知道,今后的医疗费是很高的,我们从医疗费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静心?更有甚者,今后这个时代的疾病特征,有很大可能倾向会倾向于精神、心理方面,因为这个时代人们莫名其妙的欲望太多了,精神压力太大了。迟早在精神心理方面出问题。大家到一个社会现象没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学习心理咨询专业,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士都有心理的问题,这是这个时代的疾病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完全失去对心灵的控制能力,对大脑思虑的控制能力,对欲望的控制能力。而这正是静心能够帮助解决的。静心就是帮助我们在大脑里头装一个开关,不需要思考的时候关机,如果思考的内容不健康、负面的时候我们调台,就像电脑或电视一样。我想是学习静心的时候了。这是我讲的第三个方面。

说了半天的静心,接下来,我就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静心。我们抛开古人的道理和专业的术语,就从通俗的角度来谈静心的内涵。
一 静心就是自处之道——学习自己跟自己相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慎独”的修养。
自处是很难的呀!我们可能会用各种各样的角色人格,去适应不同的环境、人事,但是,你要知道一旦跟自己相处的时候,或说是独处的时候,各种角色人格都没有用了,用不上了,你的本色,古人说的“本来面目”,才是最好的,而那个时候才会发现我们已经失去我们的本色已经很久了。
我们现在经常讲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哪里敬畏、尊重呀?尊重生命从了解自己开始。人都害怕独处,独处时就会觉得伤感、寂寞、孤独、忧郁,是不是?
我们有无数的应酬、聚会、约会,即便没有外在的应酬,我们也会有无数的事情——上网、聊天、QQ、短信、电影、电视……我们总会想出办法把时间排得满满的,不让我们的心有片刻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尽量不会让心独处,尽量不会给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机会,我们宁可与一千零一个场景、境界、环境、人事相处,不会也没有学会,自己跟自己相处。
我们每天把自己弄得又忙又累,只是为了逃避面对自己,因为我们害怕自己面对自己。
而内心的成长,必须从独处开始;了解自己,必须从独处开始。而独处,就是静心的开端。
所以,学习静心,就是重新开始真实地面对自己,和谐地与自己相处的艺术。
二 静心,是学习自己了解自己的艺术。
人的一生总在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他人,对不对?我们很少去了解自己,甚至到达什么程度?我是什么人不重要,别人怎么看我才重要。已经到达了这样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无限的依赖与渴望外在的认同,为了达到这个外在的认同,我们不惜扮演各种角色人格去迎合、取悦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人事环境,来达成我所需要的身份认同感。
为什么现在人害怕孤独,为什么不愿意独处,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从外界的认同来了解自己,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从独处中来了解自己。当我们无限的依赖外在认同的时候,我们同时对外在就存有一种恐惧感——害怕得不到或害怕失去这种认同感。
因此很大程度上,我们就是活在对别人的认同的祈求和渴望上的,我们人一生的努力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寻求外在的认同,我们并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们活得不是那么的纯粹与真实,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活一辈子,我们不一定了解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该走一种什么样人生的路?我到底需要什么?人生的意义、价值、目标、理想到底是什么?当我们还沉重地背负着对外在世界的认同的渴望和需求时,我们很难回头来省视自己内心的真相。然后,可能经过几十年的人生奋斗,我们拥有了很多很多——家庭、财富、名誉、事业等等。真到那一天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我们仍然非常欠缺,非常贫乏。我们收获了丰富的外在的认同,却完全缺失了自己对自己的认同,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呢?从现在开始,看清真相,了解自己。
三 静心是自我完善,自我转化、自我升华的艺术。
我们经常说把握命运,改变命运,做命运的主宰,从哪里开始?从了解自己开始,而当你了解了问题的真相,需要改变的时候呢?从静心开始积累力量。
因为所有的改变都需要能量,需要力量。而静心是培养心灵力量——定力最简单、直接的途径。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静能生慧”——静定的修养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力量——智慧。
这是我用通俗,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向没有接触过静心的各位在座老师,介绍静心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后有机会呢,我会详细地从这每一个方面,展开一个系列的程序化的训练。
发表于 2009-2-1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再学习!

发表于 2009-2-12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教师谈静心的修养(中)

与教师谈静心的修养(中)   Post By:2008-9-26 22:44:59

  第三个方面,谈谈“静“的修养,与我们身、心健康的意义。
你们大家都是从事教育的,应该看到,现在的孩子,早熟的特别明显。现在十六七岁的孩子都世故得不得了,就是我们学说的“很懂事”。现在十二、三岁的孩子,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同龄孩子心机、城府都早熟得很多。这都是很危险,很让人担忧的。
古人说:开先者谢必早,伏久者飞必高。你的心智和身体越早的成熟,最后衰老得就越快。过早开发了孩子的心智,也就是他的分析、判断、理解、推理能力,会导致生理的早熟,最后导致生理的早衰。而且,对正处于学习、成长、发育阶段的年龄来说,会大大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感受力。最后会导致左右半脑的功能失调,乃至心理性别的变异。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女强人”一族,心态性格的失常现象一样。
过早开发了孩子的分析、判断、理解、推理能力,会让孩子心乱,性格变得浮躁,算计。尤其是现在社会的教育、社会大的环境,挑逗、激发起的孩子们那种竞争、算计,是非评判的心理,这样一来,会让一个人尚未圆满完形的心灵能量无谓地消耗掉。
人的精神能量与身体体力的能量是一样的,它也会因为使用而消耗的。我们过度的体力劳动之后就要休息、恢复,因为体力消耗了。同样,心理的活动尤其是复杂的心理活动消耗的能量会更大、更精微。
因此,从我们个人爱惜身体、延长寿命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学习内心的宁静。时时平静内心,减少并懂得如何恢复消耗掉的精神能量。

当你由于思虑而导致心灵能量消耗过多,紧接着各种心理疾病就来了。记忆力衰退、精神不能集中,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都会大打折扣。现在很多年青人的精神状态都很恍惚,神气不凝定。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年青老师们,你们有没有那种状态呀,经常觉得脑力不够、有点恍惚?
现在的老师教育孩子,“小朋友要专心、注意力要集中”。但是说句老实话,我们检视一下自己,可能老师自己的心成天都是涣散、恍惚的。
作为老师我们,没有一种很专注的精神状态,极有洞察力的修养,你想,教育如何达成孔子讲的“因材施教”?因为你无法从洞察到学生内在的特质潜力。是不是?我们现在是普遍的拷贝式教育,就好象一个蒸笼蒸的馒头、包子,一个模子里头打出来的,哪里会有出格的人才出来呢?
“因材施教”是老师的本分、责任,也是老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什么?这个能力是首先要求你有洞察力,你要看到这个孩子的特质、潜质何在?他的天份、习性、倾向何在?然后在普遍教育的前提下给予个别的辅导。
“因材施教”也是因果教育。“因”就是要了解这个孩子的习性、习气、秉赋,然后再施教。“果”就是孩子在你的教育培养下成为的人材结果。大家看看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到底培养出了什么人材,以我看来,只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只懂得挣面包的“人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衣食人生的“人才”。
如果我们作为老师,精神状态都是散乱,昏沉的,天天精、气、神都不足,我们怎么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呢?怎么可能完成好教育的责任呢?
再回过头来,我们反省一下、检视一下,为什么我们的精力不足。绝大程度上,精神的能量,都消耗在无谓的思虑之中,无谓就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胡思乱想的思虑。



一个人工作一天,中午要休息一会,晚上要睡八个小时的觉。但是我们的大脑,这么精微的一个仪器,这么高贵的一个仪器,却从来没有好好的休息。从你开始有思考能力开始,从早到晚思绪纷飞,晚上还做梦。大脑一直处在消耗状态。
我们的大脑可不可以象身体一样,不需要工作的时候或者已经累的时候,给它一个时间休息、充电、修补,我想是可能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呢?恐怕现在还没有。

看看我们的大脑现状:很多时候希望它安静一点,放松休息一下,但是做不到,偏偏碟碟不休、自言自语个没完没了;而很多时候特别希望自己能够记起某件事情某个人,却偏偏想不起来;
发表于 2009-2-12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越来越没有思想能力了,越来越没有思考能力,是思想、思虑在我们的身心上发生作用,我们改变不了、控制不了。你现在正在胡思乱想,你有本事让它不想吗,你有本事让你心态归零吗?安静下来吗?我们没有想到这些无端的思虑正在浪费生命的能量,正在减短我们的寿命,正在破坏我们的健康。你那个散乱、昏沉、萎靡的精神状态就是它带来的,包括你那个容颜憔悴、花容失色也是它造成的。
第二个方面,各位,我们不能够不警省呀。我们很大程度内心的思虑,都是不健康的,负面的,充斥着自私、萎琐、算计、功利、嫉妒、怨恨、伤感、忧郁的。这句话不是很中听。是不是事实,我想是大家如人饮水冷暧自知的事。
如果有机会,细细检视我们的所思所虑,看自己在想些什么,就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思虑,第一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在浪费精神能量;第二是负面的居多。
我们现在做一个假设,如果现代的科技能够发达到某种程度,能够把我们大脑的思想数据化地表现出来,就像电脑中的文件一样,能够阅读或观看。呵呵呵,比如头上贴两个电极,让你任何时候所思所虑就象电影一样同步投影屏幕上。如果能够这样,请问敢不大家敢看自己思想的“电影”,敢不敢让亲戚、朋友、同事看分享我们心灵的电影?哈哈哈,至少我不敢看我的心灵电影。
我想,科技一定会发达到这一天。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不能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甚至根本都不知道内心在想些什么,或者说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内心层面是非常肤浅的,更深的,我们看不到的层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不敢曝光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叫什么,我们心理学上叫它负面意识。
而这个负面意识带来的是生命的自我伤害,中医的理论讲,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说的是什么?说的是百病由心生——所有的疾病不是别人带来的,是我们的心制造出来的,我们的心是制造疾病的设计师,疾病的根源是我们的内心,根源于我们的负面心理。
我们每时每刻内心里头无端的在起思虑,叫它自言自语、碟碟不休,自己跟自己说话。而且绝大程度上我们内心的思想,是自己不敢面对的,不敢曝光的,是阴性的负面的。
这就是我们现在思想、心灵的现实状态。

再进一步的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命运从哪里来的?就是从你的心而来,从你的心生出的能量,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
我画一个示意图给大家看一看:思想—→语言、行为—→命运
一个人的命运从哪里来的?各位,我们的命运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跟周围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渐渐形成的。而语言和行为是从心而生的,对不对?当然,这个心的概念非常广,包括你的性格、思维模式,包括你的学识,包括你的阅历、信仰、立场、观念等等。而我们现在的心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是一个失控的,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因为失控,所以它混乱——大脑每天漫无头绪,思绪纷飞,片刻不停。我们的命运就是被这个混乱而失控的心塑造出来的,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要想改变命运,成为命运的主人,从哪里在下手?从静心的修养下手,了解自己的心,进而管理好它,转化它,控制它。
宋代的大儒朱熹,有首诗写道:事事莫如人欲险,几回到此悟平生。明代的大儒王阳明也说“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这些大儒们也都跟我们一样,明白最难安定的是自己的心啊!可见安心不容易,管理好心不容易。所以朱熹带领他的弟子们学习都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就是为了更好地安心。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失控的。我们现在都美其名曰思考、思想。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思考呢?都是过去的记忆在大脑中混乱地显现、作用。
如果你们有失眠的经验,就懂得了我说的意思。晚上失眠的时候,多么想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睡着啊!但是这个思想啊,完全控制了你,占据了你,在那里无休止地折腾。是不是?因此我说,所谓的思想、思考,都是过去的记忆在大脑中混乱地显现、作用而且我们对它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印度的瑜伽修炼中有一句名言,说的就是我们人的心态,“我们在的地方,就是我们不在的地方”。比方说,我们的身体在这里,而心却早已跑别的地方神游万里去了。你们座在这里听我讲话,是不是就有人思绪早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所以一般的人,都失去了对自心的管理、控制能力。一个人对自己的心失控,那叫什么啊,在医学上叫精神病,叫精神分裂啊!

人类的意识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凡是正面的情绪思想,在心中的存留都很短暂,一会儿就没了;而负面的情绪思想,却能停留很长,一直梗在心,而且还很容易记起。就像西方人的一句谚语说的:跟你一起笑过的人,你会很快忘记他;而跟你一起哭过的人,你一生都难忘。呵呵呵,说得很有道理。是不是,各位?欢乐总是比忧郁短暂。

这是因为像欢乐、开心之类的情绪,它很容易被身体吸收消化,变成了营养,被吸收了。而像忧郁、伤感、痛苦这些负面情绪思想呢,它不容易消化,于是就堵在那里。所以只要有失控的大脑在那里作用,很大程度上都是负面思想的。假如你一个空间,一个闲暇的时间,一个人静静地待着,你大脑里想的更多的都是负面的东西,很少有人一个人坐着、想着就乐起来了,笑起来了,是不是?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只要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常常是心情落寞、忧郁、淡淡的伤感。你们有没有说一个人坐着、想着,就乐得不得,开心得的不得了?可能很少。如果我们人生阅历再多一点,可能那个沉重的东西更多,负面的东西会更多。
上面我们谈到了心的现状的两大特点:一个失控,一个负面的。
如果大家今后有了很深的静心的实践,有了很深的自我了解,有了很强的洞察力,就不难理解我今天所讲的这些了。

这是从第三个方面讲静心或道的学习对我们身心健康的意义。我再总结一下:
首先,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健康的、有力量、有魅力的人格。通过静心的学习,我们的头脑更加具备可控性,我们更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心,专注力更强,洞察力更深刻,对外的影响力更强大,我们的人格是不是越来越有魅力啊?我们可能对名牌服装、化妆品的依赖感越来越少,这样我们还可以省钱,是不是?
第二个,当我们加强了对心的控制、管理能力以后,负面意识在慢慢减少,精神能量的消耗在慢慢减少,我们的寿命,我们内在的健康就在成一个反比的提高。大家要知道,今后的医疗费是很高的,我们从医疗费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静心?更有甚者,今后这个时代的疾病特征,有很大可能倾向会倾向于精神、心理方面,因为这个时代人们莫名其妙的欲望太多了,精神压力太大了。迟早在精神心理方面出问题。大家到一个社会现象没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学习心理咨询专业,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士都有心理的问题,这是这个时代的疾病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完全失去对心灵的控制能力,对大脑思虑的控制能力,对欲望的控制能力。而这正是静心能够帮助解决的。静心就是帮助我们在大脑里头装一个开关,不需要思考的时候关机,如果思考的内容不健康、负面的时候我们调台,就像电脑或电视一样。我想是学习静心的时候了。这是我讲的第三个方面。

说了半天的静心,接下来,我就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静心。我们抛开古人的道理和专业的术语,就从通俗的角度来谈静心的内涵。
一 静心就是自处之道——学习自己跟自己相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慎独”的修养。
自处是很难的呀!我们可能会用各种各样的角色人格,去适应不同的环境、人事,但是,你要知道一旦跟自己相处的时候,或说是独处的时候,各种角色人格都没有用了,用不上了,你的本色,古人说的“本来面目”,才是最好的,而那个时候才会发现我们已经失去我们的本色已经很久了。
我们现在经常讲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哪里敬畏、尊重呀?尊重生命从了解自己开始。人都害怕独处,独处时就会觉得伤感、寂寞、孤独、忧郁,是不是?
我们有无数的应酬、聚会、约会,即便没有外在的应酬,我们也会有无数的事情——上网、聊天、QQ、短信、电影、电视……我们总会想出办法把时间排得满满的,不让我们的心有片刻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尽量不会让心独处,尽量不会给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机会,我们宁可与一千零一个场景、境界、环境、人事相处,不会也没有学会,自己跟自己相处。
我们每天把自己弄得又忙又累,只是为了逃避面对自己,因为我们害怕自己面对自己。
而内心的成长,必须从独处开始;了解自己,必须从独处开始。而独处,就是静心的开端。
所以,学习静心,就是重新开始真实地面对自己,和谐地与自己相处的艺术。
二 静心,是学习自己了解自己的艺术。
人的一生总在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他人,对不对?我们很少去了解自己,甚至到达什么程度?我是什么人不重要,别人怎么看我才重要。已经到达了这样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无限的依赖与渴望外在的认同,为了达到这个外在的认同,我们不惜扮演各种角色人格去迎合、取悦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人事环境,来达成我所需要的身份认同感。
为什么现在人害怕孤独,为什么不愿意独处,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从外界的认同来了解自己,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从独处中来了解自己。当我们无限的依赖外在认同的时候,我们同时对外在就存有一种恐惧感——害怕得不到或害怕失去这种认同感。
因此很大程度上,我们就是活在对别人的认同的祈求和渴望上的,我们人一生的努力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寻求外在的认同,我们并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们活得不是那么的纯粹与真实,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活一辈子,我们不一定了解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该走一种什么样人生的路?我到底需要什么?人生的意义、价值、目标、理想到底是什么?当我们还沉重地背负着对外在世界的认同的渴望和需求时,我们很难回头来省视自己内心的真相。然后,可能经过几十年的人生奋斗,我们拥有了很多很多——家庭、财富、名誉、事业等等。真到那一天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我们仍然非常欠缺,非常贫乏。我们收获了丰富的外在的认同,却完全缺失了自己对自己的认同,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呢?从现在开始,看清真相,了解自己。
三 静心是自我完善,自我转化、自我升华的艺术。
我们经常说把握命运,改变命运,做命运的主宰,从哪里开始?从了解自己开始,而当你了解了问题的真相,需要改变的时候呢?从静心开始积累力量。
因为所有的改变都需要能量,需要力量。而静心是培养心灵力量——定力最简单、直接的途径。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静能生慧”——静定的修养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力量——智慧。
这是我用通俗,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向没有接触过静心的各位在座老师,介绍静心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后有机会呢,我会详细地从这每一个方面,展开一个系列的程序化的训练。
发表于 2009-2-12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9-5-13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9-5-13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并收藏!谢谢!
发表于 2011-11-9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收藏学习。
发表于 2011-11-11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谢谢!
发表于 2012-9-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了吗?正想学习如何静心啊!我想先从看道德经和皇帝内经开始吧,呵呵:)
发表于 2012-9-12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12-9-12 15:55 编辑

好文章,读经典的家长们,带着孩子实践吧,在恭 熟的基础上放松身心闭目内观诵读,在放松身心闭目内观诵读的过程中,修养身心,感悟经典,感而随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6:43 , Processed in 0.0231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