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94339|回复: 116

为什么会这样?请问自己如何——心相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6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陈希夷

   一
  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表,一作:发)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      
  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        
  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      
  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            
  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        
  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         
  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小富小贵易盈,刑灾准有;         
  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      
  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
  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桥梁之材;    (桥梁,一作:梁栋)
  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
  待人有地,无端得福更延年。
 
  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
  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贱买田园,决生败子;
  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
  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
  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
  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
  见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有能吝教,己无成子亦无成;
  见过隐规,身可托家亦可托。
 
  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
  大才与见才自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
 
  忮求念胜,图名利,到底逊人;
  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
 
  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
  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
 
  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无?
  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
 
   
  乐处生悲,一生辛苦;
  怒时反笑,至老奸邪。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
  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
 
  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
  功归人而过归己,尽堪救患扶灾。
 
  处家孝弟无亏,簪缨奕世;
  与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曲意周全知有后,
  任情激搏必凶亡。
 
  易变脸,薄福之人奚较;
  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好与人争,滋培浅而前程有限;
  必求自反,蓄积厚而事业能伸。
 
  少年飞扬浮动,颜子之限难过;
  壮岁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喜怒不择轻重,一事无成;
  笑骂不审是非,知交断绝。
 
  济急拯危,亦有时乎贫乏,福自天来;
  解纷排难,恐亦涉乎囹圄,名扬海内。
 
  饿死岂在纹描,抛衣撒饭;
  瘟亡不由运数,骂地咒天。
 
  甘受人欺,有子忽然大发;
  常思退步,一身终得安闲。
 
  举止不失其常,非贵亦须大富,寿可知矣;
  喜怒不形于色,成名还立大功,奸亦有之。
 
  无事失措仓皇,光如闪电;
  有难怡然不动,安若泰山。
 
  积功累仁,百年必报;
  大出小入,数世其昌。
 
   
  人事可凭,天道不爽。
 
  如何飧刀饮剑?君子刚愎自用,小人行险侥幸。
  如何投河自缢?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气盛见逼。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
  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如何暴疾而殁?色欲空虚。
  如何毒疮而终?肥甘凝腻。
 
  如何老后无嗣?性情孤洁。
  如何盛年丧子?心地欺瞒。
 
  如何多遭火盗?刻剥民财。
  如何时犯官府?调停失当。
 
  何知端揆首辅?常怀济物之心。
  何知拜将封侯?独挟盖世之气。
 
  何知玉堂金马?动容清丽。
  何知建牙拥节?气概凌霄。
 
  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胆薄。
  何知明经教职?志近行拘。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
  何知秀而不实?盖谓自贤兼短行。
 
   
  若论妇人,先须静默;
  从来淑女,不贵才能。
 
  有威严,当膺一品之封;
  少修饰,准掌万金之重。
 
  多言好胜,纵然有嗣必伤身;
  尽孝兼慈,不特助夫还旺子。
 
  贫苦中毫无怨詈,两国褒封;
  富贵时常惜衣粮,满堂荣庆。
 
  奴婢成群,定是宽宏待下;
  资财盈箧,决然勤俭持家。
 
  悍妇多因性妒,老后无归;
  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为甚欺夫?显然淫行;
  缘何无子?暗里伤人。
 
   
  合观前论,历试无差;
  勉教后来,犹期善变。
 
  信乎骨格步位,相辅而行;
  允矣血气精神,由之而显。
 
  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
  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希夷其人

陈希夷,名抟(871—989),号扶摇子、希夷先生,是五代至宋初时的道家神仙一类的隐士,寿至118岁。有关他的身世,《宋史》四百五十七卷中记载: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陈抟是安徽亳县人,早年也是儒家人物,诗书画都很好,以后几次举进士不第,于是不再追求功名,转而学道,终于得道成就了。

陈抟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颇有诗名的,其诗颇有出尘之志。例如他的归隐诗: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看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陈抟得道后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廿余年。后来与宋太祖赵匡胤下棋,以华山赌输赢,结果陈抟赢了。赵匡胤话覆前言,所以陈抟的后半生都在华山修行。他最著名的功夫是睡功,可以一睡三个月不起身,是道家里面神仙一类的人物。

“希夷”是宋太宗赵光义赐他的封号,因为陈抟赠宋太宗“远近轻重”的治国四字箴言。赵光义不明就里,陈抟释曰:“远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赏三军”。宋太宗极为礼重,特取老子“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赐号陈抟“希夷先生”。   

他抟精于易学,善于鉴察人物,辨别圣凡,且能逆知人意,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陈抟住的居室墙上挂有一个大葫芦,有个叫贾休复的道士很喜欢这个葫芦,想要得到它,于是前来拜谒。刚一见面,陈抟劈头就说:“子来非有它,盖欲吾瓢尔”。于是命人取来葫芦交与贾某,贾道士大惊失色,以为神。

陈抟移居华山后四十余年,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十月羽化,享年118岁。卒前一年已经预知时日,并给宋太宗写了遗表。至期以左手支颐而终,七日容色不变,肢体尚温,且有五色云蔽其谷口,弥月不散。《仙鉴》卷四十七载:   

“端拱元年,一日语门人曰:吾来岁中元后当游峨嵋。明年遣门人凿石室于张超谷。既成,先生往造之曰:石太华,斯谷尤为胜处,吾其归于此乎。即草遗表,其略云:臣大数有期,圣朝难恋,已于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又草奏疏,人莫见其言,遣贾得升并龟鹤鞍马诣阙以进。……   

先生初欲示化,使尽夜燃灯炷于石室中,至期以左手支颐而终。逮七日容色不变,其肢体尚温,有五色云蔽其谷口,弥月不散。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陈抟的师承与交游甚广,学术思想颇丰,主要著作有《指玄篇》、《钓潭集》、《易龙图》、《人伦风鉴》、《赤松子戒》、《高阳集》等。其学术思想为宋儒周敦颐、邵康节所继承发展,对宋代理学的发展颇具影响。据说世上流传的太极图就出自陈抟,宋朝以前没有见到此图。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鉴之学与因果律

陈抟是风鉴学术的大家,相学十三家中陈希夷的《人伦风鉴》是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医卜星相旧称术数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技术部分,非常宝贵,但是我们现在统统把它归到糟粕一类,视为封建迷信,这是我们后代不肖子孙的无知。   

要知道相学与相术是两回事,相术是江湖人用来糊口的玩艺儿,与相学差得天远地远。中国文化里面有“相”这门学问,其中又分为相学、相法、与相术,学者也对应着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别,是不一样的。相学是一门学问,古代圣贤才懂相学之理,相学之理是根据一个人的相貌,判断他的吉凶祸福,劝他改过迁善,趋吉避凶,是圣贤救人的一个方便法门。   

相学之理它是通过相法表示出来的,因为法无定法,变化很多,但是基本原理(道)是不变的。我们讲过《易经》的道理,易就是天地日月永远在变化。太阳在上月亮在下,二者合起来就是易字,易就是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转,银河系又围绕着更大的星云系统在转,所以一圈一圈的旋转运动是不会停止的。小到电子围着原子核转,大到银河系在宇宙之中转。所以这个易的变化过程是永远存在的,不变化这个地球就不存在了。   

既然万物都在变,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空间都在变,这个世界上尽管在同一刻有很多人降生,但是从来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也不可能如此。因为时空在不停地变化,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也在变化,如何认识这个变化,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特别是风鉴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鉴就是镜子,通过镜子照出你的相貌,从你的相貌推测出你的心地因果。  

因果律是宇宙间的第一法则,这是被现代太空物理学证明了的,没有因果律这个宇宙就不可能存在。大家熟悉的逻辑学研究的也是因果规律,三段论的前提也就是因,推论当然就是果,因为怎么样,所以才会怎么样。前面有条件有推导,后面才可能有结论,种瓜就会得瓜,种豆就会得豆,这就是因果的关系。我们之所以一代一代的变成人,不会产生变异,是因为有遗传基因在控制,有这个因才有我们现在的果,这是第一个规律。  

宇宙间第二个法则,叫做曲线运动法则。宇宙之内是没有直线运动的,所谓的直线运动只是曲线运动中的一个点而已,因为曲线运动的轨迹太长了,我们看不完全,只能看到曲线中的一段,我们就把它当作直线了。例如,我们认为大地是平的,但实际上地球是圆的,怎么可能是平的呢?我们看到的是圆界面上的一点,认为它是平面而已,因为它太大了。

既然宇宙的法则是曲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最圆满的形式就是圆(圆周),因此一个运动的质点,经过无限长的时间,一定会回转来,再回到它的起始点。换句话说,一个人造什么样的业因,转一圈之后,那个果报就一定会还给那个造因的人。属于你的,绝对跑不掉;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这是太空物理学证明的两个最基本的因果律。

在中国文化里面讲得非常通俗明白,第一叫因果,第二叫报应,这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由此可知,在这个世间,没有你能占的便宜,也没有你能吃的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宇宙无非就是个大天平而已,一头是你的天命,天命是为人不为己;一头是你的阴命,阴命是为己不为人,一头为公一头为私,一个是福一个是祸,看你要向天平的哪一头加码。你如果损人利己,发不义之财就是造阴命,天平的这一端就起来了。表面上看,你贪了钱发了财,己富妻荣的,但是你没看到天平的另一头已经降下去了,被削掉的是你的天命。

天命是自然赋予你的使命与你本有的福报,是与生俱来的,是你命里应该有的一部分,叫做福。但是你贪心不足,要违心地占别人的便宜,阴命这边的祸就起来了,天命那边的福就被你自己销掉了相应部分,古人说“自损福德,自作自受”,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同样的,你让给别人一个便宜,表面上看你损失了机会,吃了亏,丢了阴命,但天平这边高起来了,福给你加上了,祸给你减了,到底哪一头划算呢?   

宇宙间本就是阴阳之数的加加减减,我们在《三字经》中讲过“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的意义。天地之间,是理控制着数,数控制着象,才有三界六道,动物植物,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某种规律(天理)以数的形式控制着,每分每秒都在加加减减。

一个善念善行就给你加一分,加一份福;一个恶念恶行就给你减一分,加一份祸,所以《太上感应篇》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善恶祸福,随时随地跟着你,因为是你自己在给自己加加减减,就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一样,二进制的数字随着程序这个理,随时随地在加减变化,所以才有不同的图像、声音、文字的象的功能。

但是 ,这个相是由程序化的数来控制的,我们人也一样,这个数是什么呢?所谓天地之大数,天地之间加加减减来的,只有加减没有乘除,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心就清静了,这个宇宙间没有你能吃得亏,也没有你能占的便宜。人道损失了天道会给你补回来,天与人是看不见的(暗里天还),天道补回来的量,比你在人间损失的那个量要大的多。同样,你要在人间占人家的便宜,天道就要销你的福,被削掉的福比你贪来的那点财要大得多,所以我们自己要会算帐,是贪小还是得大,要福还是要祸,你自己选,公平得很。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欧洲一家知名电器公司中国地区的市场经理,干了十几年,手下的分销商很多。他说:我眼看着他们从身无分文,到现在发了大财。不久前,福建、广东一带的分销商要一起开会,其中有三个人坐一辆车赴会,中途出了车祸。小车的顶棚被揭掉,三个人的头全都没了,场面惨不忍睹。发了大财,却把脑袋混丢了,为什么会这样?《心相篇》中说:“为何凶灾恶死?积阴毒、笃阴行、积阴私,事事皆阴。”如果你从心念到行为都见不得人,你发的财就是阴财,那么地狱之门就为你打开了。你自己买的门票,当然要自己去了。   

现在是末法时代、多事之秋,灾祸很多。在灾祸面前,有权有钱都没有用的,救不了命。从美国“九一一”事件开始,一直到南亚的大海啸,有钱人可是死了不少。灾祸关头,唯有福德才能救性命,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作“福大命大造化大”。我们是要福还是要祸,这个关系可要认识清楚。  

说到陈抟老祖的风鉴之术,他的师承又是哪一位呢?据说陈抟有一个朋友,与他是半师半友的关系,其身世无从考证,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因为他常年穿一件麻布道衣,所以人称麻衣道人。麻衣道人曾经传授他有关相法的东西,后世江湖上留传的《麻衣相法》及《麻衣易》颇有影响,但也只是托名而已。  

据《太华希夷志》上记载:陈抟面谒宋太宗,动身之前曾有诗留给麻衣道者,诗曰:  

“华岳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师言耳聩持之久,人是人非闻未闻。”  

麻衣道人答诗,曰:

“独坐茅庵迥出尘,以无衣钵日随身。逢人不话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相篇》其文

《心相篇》文章并不长只有一千五百余字,但字字珠玑甚勘玩味。如不细细体悟,往往被其文句通俗所蔽,一读而过。更有甚者只看个题目就嗤之以鼻,视为迷信,哪里知道这篇文章历来为修身家所宝,被读书人视为人生箴言。

在中国文化里,儒释道三家虽各善其长,但在济世利人上是一致的,所以儒家讲究教化、佛家讲究度化、道家讲究点化。既称“教化”就得不厌其烦地教,要“度化”就得先结缘,没缘是无法得度的。道家的“点化”最妙,话多了叫“片”(骗),一字千金的才能成为“点”。道家人物通常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道家利人的方式也是借助医卜星象之类的“术数”对世人加以点化。好话不在多,懂不懂由你,所以道家的东西大部头的很少,类似《心相篇》这样精炼的东西很多。

在传统的丛书系列中,《心相篇》多被划归在术数风鉴类,但是它阐明的“心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列举的一系列的吉凶祸福之征兆,寿夭贵贱之标志;以及劝世人“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的警句格言,实千古不易之箴规。我们既可用以对照修心,防非止恶;又可用于择交观人,亲贤远佞,是修心修身、改造命运的指南。

古人重心行,哪里像我们这么重相、着相。《荀子·非相篇》中说:“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择术”之术为心术、心地,即存心、用心、发心。心是生死的根蒂,《尚书》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修行就是借事炼心,无事之静为枯静,动中之静方为真静。所以,陶弘景才说:“修心要做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相者向也,为心之所发,形式当然要表现内容。《麻衣相法·相心》中也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斯言虽简,实人伦纲领之妙”。一个人如果没有福相,但只要存心良善,一定可以转为福相,这叫做“相随心转”。相反,一个人本来有福相,但如果存心不良,原有的福相也会消失殆尽,这叫做“相随心灭”。因此,一个人的相貌完全是自己心地善恶的外在表现。

《庄子·应帝王》中讲过“壶子看相”的故事,很能说明心与相的关系。

郑国有一位风鉴大师,名叫季咸。他看相异常准确,能判断人的生死祸福,甚至连死亡的确切时间都能知道,郑国人都怕见到他,被他说准什么时候死可麻烦了。

列子非常钦佩他,就对自己的老师壶子说:“我以前认为您老人家很了不起,现在看起来这个季咸比您更高,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壶子说:“你跟我学了几年就以为得道了,其实你不过随我学了点道的皮毛,知道几个名词而已。你自以为得道了就去胡吹,结果让别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这样吧,明天你把那个叫季咸贤的找来,让他给我看看相,你就清楚了”。

第二天,季咸来给壶子看相。出来以后,列子赶快追问结果。

季咸摇摇头,对列子说:“唉!你老师恐怕不行了。他面如死灰,命无生机,不可救药了。我看最多还能活十天,你们准备后世吧!”

列子难过得流着眼泪,把季咸的原话告诉了老师。

壶子却笑着说:“请他明日再来一次吧”。

次日,季咸又来了。他看过壶子出来,列子赶快追问怎么样。

季咸说:“幸亏遇上了我,你老师有救了。他已经有了生机,难关过去了”。

列子很高兴,将结果告诉了老师。

壶子笑着说:“我昨天给他看的是地相,就是心地沉寂,动静全无。他见我生机闭塞,以为我要死了。今天我给他看的是天相,天地间的生气,他看到一线生机从我的脚跟升起来,才说有救了。我控制着自己的心性变化,他哪里会知道呢?请他再来一次吧”。

季咸第三次来看壶子。这一次他对列子说:“你的老师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我根本无法给他看相。等他心神宁静了,我再来吧”。

壶子告诉列子说:“我刚才显示了太虚之相,太虚之境是没有任何端倪的,他自然什么也看不到。你让他再来一趟”。

季咸第四次见到壶子,一见面就惊慌失措的逃跑了。列子拼命追也没有追上,不知道季咸何故要逃跑,就回来问壶子。

壶子笑着说:“我这次给他看的是空相,还没有显示根本大道,他就被吓跑了。因为他如堕虚空,什么也抓不到。他吓得要命,唯恐逃得慢了丧命,你哪里追得上他呢”?

列子这才知道,自己跟老师学了十几年,连门都没有入。于是弃浮华而归真朴,抛弃一切偏见,老老实实地喂猪,帮老婆烧火,如此三年心才定下来。以后他修道成功,才有历史上御凤而行的冲虚真人。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相随心生。人的相貌不是一程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心念在刹那变化。今天很多人都愚痴啊,整天在外面搞来搞去,又要整容啊、化妆啊、这个那个的。自己的心不调整,只搞外面是没有用的,因为身(生理)是受心(心理)控制的。心变了,身相才会跟着变,所以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同样道理,“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你虽然现在相貌不错,如果你不发善心、不存善念、不修善行,你的善相会随着消失的。

壶子四次通过变心而换相,生动地解说了“相随心生”的原理。有好心才有好相,古人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充实,而外有光辉。”“胸中正,则眸子了(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昏浊)焉。”均说明“心相”之间的关系。

其次“相随心转”。人时时处处都在接受果报,又时时处处造作新的业因;只有改因才能转果,而转果的关键就在于“心”,因为“心能转业”,所以《心相篇》全文并没有讲什么相法、相术,通篇讲的都是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是最深的相理相法。

我个人的观点,《心相篇》实际上只有一头一尾四句话,四十四个字。开头的两句话是全篇的总纲,结尾的两句话是全篇的总结论,也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增福增寿?得“知其善而守之”;如何才能祸转为福?得“知其恶而弗为”,心地因果才是祸福寿夭的根本所在。因此《心相篇》全文虽文词简朴,语不惊人,但却解行具足,浓缩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人天之路由此而开,圣贤仙佛由此而成。

《心相篇》原文本来是一读到底的,既无标点,也没有分段。为了便于读颂和讲解,我们暂根据上下文句以及论述内容,将全文分为九大段,供大家参考。

                                                                                                                   (以上三篇心相篇讲记》刘宏毅
发表于 2008-12-2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高也!

我为弟子,幸矣!
发表于 2008-12-29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大恩!!

学生愿执蹬牵马!!

[ 本帖最后由 佛缘 于 2008-12-29 08:33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29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需时时反观自性!知其善而守之,知其恶而弗为。
发表于 2008-12-2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好文!读之受益良多。感恩先生对无明众生用心良苦!
发表于 2008-12-29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观自己,还差得远呢,惭愧!多谢先生!
发表于 2008-12-3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
发表于 2008-12-31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先生
发表于 2009-1-6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先收藏!
发表于 2009-1-6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收藏了。
发表于 2009-1-8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
发表于 2009-1-9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8:10 , Processed in 0.0283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