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814|回复: 3

岭南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9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伯坛


  陈旧坛(1863-1938),号英畦,欲称“陈大剂”,新会外海(现江门市外海乡)人,自幼刻苦好学,聪颖过人,稍长,博览经史,精通《周易》,尤笃好医学,年二十二悬壶问世,后为光绪甲午科(1894)举人。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学堂,任中国医学总教习,主讲伤寒论。1924年于广州教育南书坊街设中医夜学馆,该馆学员大半为广州执业名医,如鞠日华、程祖培等。可见陈氏为同道所推重。1930年陈氏举家迁往香港,设医寓于文成东街文华望,开设伯坛中医专科学校,传授长沙之学。在此期间,香港一度痘疹流行,西医认为痘疹是疮科一类,要从外治,一见灌浆,即加洗刷,以此十不一生。而经陈氏用中药内服(尤喜用膨鱼腮)救治者,多所全活,由是名噪香江。又因其;临症用药大剂(绝无过量中毒之虞,其所用药材如附子均自行炮制),人多称之为“陈大剂”。

  陈伯坛医学著作共计有四部:

  《读过伤寒论》十八卷。是书原为伯坛中医夜学馆讲义,现有民国己巳年 (1929年)刊本,11册,195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l册。

  《读过金匮》五卷。原作为伯坛中医专校讲义,民国戍寅(1938年)年刊行于世,五册。

  《伤寒门经》不分卷。又名《陈大剂伤寒门经读法》,由鞠日华撰述,作为广东光汉中医专科讲义,现有民国年间刊本,1册。

  《麻痘蠡言》不分卷。是书体现了陈氏的临床经验。不单言麻痘,而且还包括其它内科杂病临床治验。现存民国十九年(1930年)刊本,l册。学术上陈伯坛采用“以经注经” 的方法研究伤寒论,体现了他医学涵养较深及文史哲基础知识广博;强调阴阳,指出仲景《伤寒论》实以阴阳为眼法,治阴阳为手法;阐发气化学说、标本中气的理论,以体现中医整体观的特点;对经方有见解和运用,临床确有其独到之处。

  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中最著名的一个,他之所以著名,乃是由于他穷数十年精力钻研仲景之学,对《伤寒》、《金匮》均有深厚造诣,且治学提倡独立思考,不盲从、不附会,从而形成他独特的医学理论和临症风格。他之所以著名,也是由于他自成一家之言的四部医著、特别是其中《读过伤寒论》在岭南颇有影响。他之所以著名,还由于他先后在广州、香港创办中医教育,从游弟子甚众,经他一手培养的学生,不少人日后成为岭南名颖,现将所知者名单表列如下:

    ● 程祖培 (广东省名老中医)

    ● 钟耀奎(广州中医学院内科副教授)

    ● 鞠日华(广州医学卫生社发起人)

    ● 区砺  (广东中医专科伤寒教师)

    ● 女儿陈坤华、儿子陈万驹

    ● 周之贞  李达三 陆梓昌 余赞初 麦慕君 林清珊  邓曦琴 张仲玑 陈坊周 陈鉴人

    ● 陈端甫  陈柳一  赵景明等

  陈氏不仅医术高明、学养精纯,而且医德高尚,不务名利。他认为:为医先要有仁心而后医术才能进步;若汲汲唯名利是务,则神思已自不正,岂能长进?据新会县史料所载,他诊病不计诊金,遇无力购药者还往往给以资助,颇为时人称颂。以上就是陈氏《金匮》学和麻应学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在他整个学术思想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黎庇留


  黎庇留,字茂才,又名天佑,广东顺德人,近代岭南伤寒名家之一,著有《伤寒论崇正篇》,于1925年刊行,现已绝版。1958年,其子黎少庇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的支持下,将黎氏遗下大量医案“遴选其精英,而增其美辞,复加以评述”,编成《黎庇留医案》一卷(以下简称《医案》),共收人医案50例。

  黎氏一生,推崇仲景,穷究伤寒,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正如《伤寒论崇正篇。左公海序》所云:“黎庇留茂才,博览四部,最癖医书,抗志希文,尊师仲景,读愈万遍,背诵如流,旁览百家,眼光别具,分勘合勘诸注得失,抉其微,以经证经;群言淆乱,一衷诸经,如是者有年,既而造车合撤,延诊者铁限为穿,见病知源,处治者刀主必效,如是者又有年。洎乎晚年,融汇全书,经临万病,积五十余年之学养,正百数十节之窜讹。从此,治伤寒者如迷途之有老马,如暗室之得明灯,事半功倍,此茂才之宏旨也。”此外,少庇也认为该医案“识者称之,以为兴灭继绝,使数千年坠绪阐发无遗,诚仲景之忠实后学者”、以上两段,恰如其分地介绍了黎氏的生平及其对仲景学说的发挥与良好的医疗技术。

  由于黎氏精通伤寒,并且能在临床中通权达变,因此,每每能够立起沉疴。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医案,给后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如《黎庇留医案。少庇序》言:“于编撰之余,就历年所治理诸证,择其堪为研究医学之参考者,或则顽沉、诡异,或则平顺、隐微,叙其过程,论其得失,编成医案,以与《伤寒论崇正篇》相引正,而加深经方运用之信仰。”《黎庇留案。小言》说:“生平论证处方,一是以仲师大法为本,故其手录验案。皆据经方而治效者。”

  纵观《医案》一书所载50个案例,直以“真武治验”命题者就有4例,其余各例或径用真武汤原方,或治疗过程中屡用真武,或用真武汤加味,每获良效。至于附于之用,更为频仍,足见黎氏运用《伤寒》方,使用温热药的精湛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使用经方(当然也包括所谓的时方),尤其是大剂量的温热性药品,若没有驾轻就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是无法得心应手的。黎氏医案给后人一个提示,即:岭南虽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只要辨证准确,同样可以应用温热之剂,温热之剂虽可以化燥生火,但若运用得当,同样也可以化湿温阳。

  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有效措施是“首先把老年中医的学术和经验继承下来”。黎氏作为粤医伤寒大家,是岭南地区近代研究伤寒、运用经方的代表之一,他的验案,值得我们深究。正如萧熙在《黎庇留医案》中所言:“医案中关于经方的灵活运用,及推陈出新的手法,便可以意味着黎氏伤寒学上诰诣的深度,从而认识到所记医案,不仅是宝贵的活经验,而且在它里面还反映着湛深的理论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黎云卿


  黎云卿(1877~1957)广州市著名中医师,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委员,著有《金匮约言》、《伤寒六经表解》等书。

  据《金匮约言。序言》说:“他一生从事中医学术的研究,很多种著作,专心探索研究,因此深懂其中的道理,获得很大的成就。他平日把所学的心得做临床实验,经他医好的人很多。中年以后,黎先生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汉兴中医学校、光汉中医学校等担任教职,日寇投降后,并创办复兴中医学校,因此,门下桃李几遍全省。黎氏晚年时期,就教学心得,结合实践经验,写成《金匮约言》和《伤寒六经表解》二书,帮助后学。”本书的特点是执简驭繁,简单明了,为后学者铺就一条学习中医的可靠之路。正如黎氏在本书中所说:“《金匮》一书,乃张仲景治杂病之方书也,全书分二十二章,章分为节。顾欲使初学者开卷有益,掌握要点,历久弗忘,必须提纲挈领,由博返约,余在汉兴中医学校,教授《金匮》一科,本此宗旨,编为约言,以便诸生记忆。但本书须与《金匮》原文参读,方能确实领悟。” 因此,“这本书对初学或有志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的中西医师们,然后阅读原文,当有纲举目张之感”。

  本书例言指出,本约言删繁就简,惟注重病状、脉象、方剂,文字只求明白,不尚艰深,每章约言之后,并列汤剂,以便检查,每方并撰方歌,阐明该方作用。如:《约言》篇首概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略谓:

  “脏腑经络,隐而难窥,赖前哲之启发,俾后学之解推:一、治肝实先令脾实,举一脏而其余可例;二、养正气以防客气,察三轩则大概无遗;三、望明堂之气色,可定死生;四、闻病人之语声,能知疾苦;五、辨气色而阻逆判;六、听呼吸而虚实分;七、若夫言脉兼言色,应时非时宜别;八、言证而合脉,太过不及当知;九、涩脉前后分表里;十、厥阳L越定失阴;十一、沉大而滑,卒厥者人脏死而人腑生;十二、脉绝似脱,邪盛者向肢轻而人口重;十三、至于阴阳脏腑,病候固当审评;十四、救里救表、方法尤宜深求;十七、概言诸病,在脏宜攻,精义人神,随文体会。(是篇共十七节一方)猪谷汤方:泽泻、猪谷、衣警、白术、桂枝。”

  黎氏应用《伤寒》、《金鹰》经方于临床,济世利民,辄获卓效,而热心教育,致力于祖国医学的传播发扬,甘为人梯以为百年之计,乃为后学之幸。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柘轩


  梁柘轩,字希曾,清末嘉应(今广东梅州市)人,以医术精湛而名扬海内外。曾游历上海、香港、新加坡、北京、汕头等地。晚年应聘为汕头检查验病所委员,兼同济医院和延春医院医师。人称他“人本儒素,术妙歧黄,金匾玉函,悉心研究,凡内科外科奇难杂症,多应手而凑效,而于瘰疠一科,尤为独具手眼,具征心得。”著有《疠科全书》一卷。

  《疠科全书》的主要贡献在于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归纳了瘰疠的病因、病机、症候类型以及治疗原则和方法。该书基本体现了梁氏的学术思想和特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21:54 , Processed in 0.0191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