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371|回复: 1

放任不是父爱和母爱【关于教育的系列开示之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3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owoyeah 于 2017-3-13 12:01 编辑



在前几期的家庭教育开示中,谈到了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但是当我们不懂得爱的时候,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不压抑控制,那是不是就完全不管了?这样会不会变成放任?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的点?很多父母会有这种疑问。这一期的开示,讨论这个话题”放任不是父爱和母爱”。







放任不是父爱和母爱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功利的爱,最终是烦恼深重的


当我们说到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有很多人就担忧,说这种教育会不会放任孩子的个性,放任孩子的天性。不,放任不是父爱和母爱。当我们不懂得爱的时候,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如果不能让我掌控,那么孩子的事我就不管了,我落得一身轻松!其实不是这样的,父母的爱不是那么极端,要么控制你、管死你,要么你不关我的事,这个不是佛法的正确的观点。这种父母完全不懂得什么是爱,他不懂得轻松地付出,不懂得付出的当下就是回报,他只是紧紧盯着自己的付出——如果不是为了达到我的目的那我付出还有什么意义?!大量的人会这么想,所以他们在一切的关系中都是功利的,最终也是烦恼深重的。



正确的态度是,在这状况当中作为父母不是不管,但是我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属性,让他成为他自己,哪怕这个“自己”在社会上、在别人的评价中、在亲人面前,都不是最好的自己。作为父母我只是告诉孩子,你对这样的自己满意吗?你为成为自己努力过了吗?你觉得满意那我就接受这样一个你,同时我陪伴你,寻求你认为满意的自己。这是一种父母的爱,全然的给予。




尊重 • 陪伴 • 发现 • 引导


父母的全然的爱,起码要做到这四点:第一,尊重孩子;第二,陪伴孩子;第三,发现孩子;第四,才是引导孩子。当代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当中没有这些。从来没有这些环节。孩子一开始就是父母的附属物,你是我的儿子,你是我的女儿,你没有你的人生,我不允许你有自己的人生,你的一切都得遵照我的安排,达成我的愿望,这个是中国式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所以到了孩子长大了,他就翻脸了——小的时候很听话的——但很多孩子心里说:其实我小的时候也不听话的,我是害怕你们而已。如果按照我的意愿从小我都想干我自己的事情,但我不得不……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式的父母经常都会发现孩子长大不听话了,要么明着叛逆,要么就暗着叛逆,明着叛逆就直接指出来;暗的叛逆呢,我躲你远点。明的叛逆呢,就直接在电话里告诉你我很糟糕,而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暗的叛逆呢,反正父母你也不懂我,我就什么都不告诉你,你就好好想象吧:想象我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爱情、美好的一切,我尽可能扮演一种想象的空间,安慰你——我知道你很脆弱。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中国式的家庭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沟通环节,没有相处的环节,没有一起痛苦、一起快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的过程,没有这样一种交接感。


你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你只是用你的陈年世故的东西来替代了孩子的单纯,给你的孩子留下的印象是什么?一个标签。






    一个真实案例



    有这样一对母子,母亲跟我诉说:我好困惑呀。我说你困惑什么呀,她说我的孩子怎么长大的我都不知道,怎么一下子比我高啦?她是一种心理的语境。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没有见到她的孩子的成长,她说的是心理上的语境。



这种心理上的语境是什么意思?她这么多年疲于应付工作、疲于应付压力、疲于应付客户,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她不记得孩子怎么长大的了。她只记得她的压力,只记得如何排遣这些压力,她完全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这个就叫做心理语境。要不然的话,别人会觉得不可理解嘛,怎么一个母亲不记得孩子怎么长大的。但是确确实实十几年来她更多的记忆是客户和一团乱麻的事情,孩子的事情确实不操心、不用心、没关照到!




你会得到什么样的人生,不取决于外境,取决于你的心


虽然母亲是这样的独白,但她的孩子并不是这样想,她的孩子看着自己的母亲非常辛苦,觉得我要自觉,好好读书,不要让我的母亲辛苦。孩子是另外一番独白,他完全觉得母亲在陪伴我成长,并不觉得母亲错过了我的成长。所以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业力的世界当中,不是真实的。只是他自己看到的一个业力世界。


如果这个孩子不懂事呢,那他就会抱怨:你什么都不管我,什么事你都不参与,什么事你都这样,我的人生没有你参与。懂事的孩子就不会这样,这孩子会说:我妈好辛苦,我长大了要为她赚钱,不要让她这么辛苦。懂事和不懂事的孩子就有这种区别,感觉不一样。


这个母亲,如果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她就能够处理好工作和与孩子相处的关系,两者其实是不妨碍的。但她不成功,不成功的结果是什么呢,她就会有愧疚感,很大的恐惧,不知道这时间是怎么过的,有很大的愧疚感,就觉得我真的不是好母亲,我这么多年就没关心过我的孩子。


你看,这就是不同的语境所造成的结果。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因果。我们只是谈一个案例,也就是说个人的因果不同,到底你会得到什么样的人生,只由你自己决定,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你会得到什么样的人生是不一样的,这不取决于外境与人,取决于你的心,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所以说,一个懂事的孩子,明明他/她的母亲没有关心他,没有关照他,没有参与,整天忙碌没有在意自己,可是孩子的语境是说:我的母亲很爱我,她为了我付出了很大的辛劳,他是带着这种阳光和善意去努力读书,而且自己学有所成;如果不懂事的孩子呢,他就会说母亲不爱我,她只关心她自己。




相信爱与得到爱,是一种能力


问题就在这里了,能否得到爱,相信爱和不相信爱,这是众生的业力,甚至是一种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他的生活不叛逆,学习非常安顿,因为他得到了这种爱,感受到了这种爱,存于内心,心中有光明,上学的时候也觉得母亲在关照着我,他有一种收获爱的能力;但有些孩子就没有这种能力,父母不管给他多少爱他也接收不到,这就是业力。父母付出再多他也接收不到,不付出他也接收不到,这叫业力。


孩子困在这样一个局限的世界,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福报。从这里我们可以证明前世后世的存在,否则为什么所有的孩子接收程度不是一样的呢?正常来说,一样的父母给予多他就应该感受得多,父母给予少他就应该感受得少才对!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会跟我们实际的付出不成比例,这就是因果业力造成的区别。




正确面对孩子


所以这些状况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要启发人的心。作为父母,如果面对懂事的孩子,要有一种愧疚感,知道其实不是那样的,我要付出更多,给孩子真正的陪伴;如果面对不懂事的孩子,你更要关照到,原来他内心的想法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安慰和理解——你只是单方面的给予,你给予了这一切,你都没征询过我的意见,这一切是不是我要的,我管你给我什么——这就是孩子的想法,所以说,不同的语境,源于不同的因果业力。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德开示,愿有缘人珍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9 19:59 , Processed in 0.0174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