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980|回复: 11

关于剂量和煎泡服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触三七网,学到很多中医知识,受益颇多。
有两个疑问一直不能理解,虽看到一些解答仍感困惑,请教:
1用药剂量
问题: 三七网开小剂量-这个小不是一般的小,而是很小。以至于很多药房不给抓。
疑惑: 现在药效大不如以前的环境,药剂量常规理解要加而不是减?
          一些中医也认同调整增加剂量
2 煎服?泡服?
问题:三七网推荐泡服,但根据传统中医观点,建议适当火候煎服。

以上两点,本人也尝试调整过,总体感觉急病煎服效果好一些,适当加些剂量比较合适。
日常调理可用泡服。
请各位指点一二。
发表于 2018-5-2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而乐 于 2018-5-23 16:36 编辑


关于泡服的原理,又经过近一年多的反复思考与实践,我现在是这样理解的:
中药的药效通过其气味作用于人体而得以体现,而气味需要借助外部的热力(火)的激发与有形的承载体(水),药材平常也会慢慢散发气味,用热水加热就是加速其析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性部分的药气大部分会随热腾的水汽散发掉,小部分还溶在汤水中;味就全在汤水中了。这就是汤药煎服的基本原理。

一般流传的煎煮中药方法都不外乎是先冷水泡多少分钟,然后大火煎开多少分钟,再小火熬多少分钟,这样下来药气大部分都挥发掉了,对药气的利用率不高,所以一般开的中药剂量都比较大,几克到几十上百克的都有,而且没个定数,各门各派对剂量有自己的理解与用法,并且最终效果还跟其煎药方法挂钩。有的煎法只需要煎开20多分钟,有的强调必须要煎40分钟以上,有的只需煎一次,有的要煎两次再混合起来。煎药之前的侵泡,有的说不需要,有的需要泡几十分钟,见过最久的需要泡4小时。方法各异,他们也都同样能治许多病。

三七先生的小剂量方剂及其泡服方法,药效的析出原理跟煎药是一样的,只是利用率更加高效,直接利用开水中的热力(坎中一阳?)就将药材的气味激发出来了,所以每味药只需1~2克即可取效。方子之意主要是以方药的信息场调整人体的信息场进而激发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是以人体自身内力祛病而非赖以药物之外力对抗疾病。我非常敬佩三七先生的小剂量方剂及其泡服方法,节省药材,节约时间、方便服用,珍惜资源也是珍惜自己的福报。这些也是使我反复学习和思考的动力。
关于泡服方法操作上补充两点:
1、开水的量的把握,需要根据一副药的总剂量来估算用多少开水泡,因为水少了热力不足以激发出药材的气味,多了则会使得气味变淡;
2、泡的时间的把握,一般每次不用泡太久,在汤水凉之前就趁热喝。根据方子是补为主还是泻为主,慢为补,快为泻,补益类可以稍泡久些,慢慢小口品。

感觉这个中药泡服方法跟泡功夫茶差不多,需要自己实践体会把握,平常有机会就向会泡茶的人士请教学习然后自己也泡泡茶就慢慢有感觉了。别忘了茶叶的历史比中药还要悠久,使用得当也可以治病的。“神农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以上个人理解,不妥之处忘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剂量和煎泡,中药的关键要素之一,大家来交流下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啊
发表于 2017-3-2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而乐 于 2017-3-2 16:18 编辑

末学认为:既心诚求医,当遵其法,以落实“谨遵医嘱”为主。
各师有各法,药物多少,如何泡或煎多久只是中医治病技术的一部分而已。少剂量、泡服或短煎是取其气为主,大剂量、久煎是取其味为主。
日常生活中也常可见,同样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的手中会有不同用途,发挥不同的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我又理解一些
另外补充说明一下: 再次提出此问题,不是怀疑老师们的方法。仅是因基于以前对中医的了解浅显,借此平台深入学习下。无它。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泡服或短煎是取其气为主,大剂量、久煎是取其味为主:
对取气和取味,区别在何?请各位赐教。
或有相关文章推荐拜读。
在本网学习了一段时间,专门购买了精确电子称,采购了常用中药材,但有多问题有待提高学习。欢迎各位指导交流。
发表于 2017-3-3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含有附子,细辛之类的。还是煮一下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在剂量上如何看?
发表于 2017-3-9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剂量大小问题,这有个贴子讨论过:
朱进忠:病重者应施以微药
http://www.37ct.com/thread-103012-1-8.html
发表于 2017-3-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而乐 于 2017-3-9 10:25 编辑

有句话叫“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第一次看到是在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书中。其实不是为师的不想传,是因为中药量的变化太灵活了难以一下子说清楚,其实也不是师傅说不清楚,是我们智慧不够,一下子难以理解、消化、掌握。还是老老实实多读书积累吧,下面再摘录几条与剂量相关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1、罗大伦在他的《阴阳一调百病消》一书中提到:
“调理肺部寒热的药,有个秘诀,那就是量不能大。有的医生开方子时喜欢每味药都开三十克,实际上有老中医传授过我,说肺经药,分量要轻,如果过重,则药过病所。的确有过这样的例子,有的医生开几十克一味的药,治疗肺经的病,毫无效果,结果老中医原方不动,只是每味药都换成了三五克,结果病人服后病立愈。
    另外就是治疗肺经病的药(尤其是宣肺解表的药),通常要泡一下,浸透,再者是熬的时间要短,一般十分钟就可以了,熬时间长了,则味厚入中下焦了。这也是一个诀窍。”

2、曾培杰, 陈创涛《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小指月还有点不解地问,为何爷爷,在参苏饮里头,人参就放那么一丁点,爷爷点了点头,他知道细心的小指月一定会从中发现,这参苏饮的秘密,那就是人参剂量绝对不能大,即使病人体虚力弱,你稍微用小剂量,小剂量可以走上焦住元气,祛除邪气于肌表。
  爷爷早就准备好了,拿出了喻昌的《寓意草》,指了一段叫小指月读下去。
  小指月恭敬地捧过书本,便用那清脆的声音读了起来:
  伤寒病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发汗以祛之。其发汗时,唯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
  这一段一读完,不用爷爷解释,小指月立马明白了虚人感冒,用小剂量的人参配合治气神药苏叶,轻微地宣开一下肌表,这样风邪去,卫气得补益,身体自愈。这样就截断了缠缠绵绵感冒不止。
  小指月想不到这么矛盾的病证,把两个办法统在一起,就把病给治好了,他以前只想到体虚要么就补气,想不到一补,外邪就更加留恋不去。


“小指月看到爷爷,用香薷,有时用5克8克,有时居然用30克50克,不解其故地问,为何?
  爷爷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用香薷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取它轻舟速行之意。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量宜稍大,而且可以浓煎,取它重剂直达病所,起沉疴,利膀胱。

小指月明白了,原来药物的不同剂量变化,可以体现出它不同的功效来,中药真是太灵活了。小指月在他的小笔记本上写道: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香薷发表,宜用轻剂。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香薷利尿,需用重剂。


“小指月不解地问,爷爷我看你为何只用5克的柴胡,黄芪用到120克那么大剂量,才配5克的柴胡,老先生点点头说,指月,医家必须要细心,却是你看到这方子的不同之处。
  柴胡用于解表退热的小柴胡汤里头,一般都要用到15克、20克,甚至更大剂量。
  而用于疏肝解郁的逍遥散里头只用到8到10克就足矣。
  如果用到升提清气元气的补中益气汤里头3到5克就恰到好处。
  小指月听后点了点头,原来这里头还有剂量之秘,小剂量的柴胡升提气机,中剂量的疏肝解郁,大剂量的解表退热。
  不知道的话,都佷容易弄反了,所以即使知道名方,也用不出名方的效果。
  然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上记道: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传方传药不传剂量等于没传。
  陈士铎曰:或疑柴胡用之于补中益气汤,实能提气,何以舍补中益气汤用之,即不见有功,意者气得补而自升,无藉于柴胡耶?曰:柴胡提气,必须于补气之药提之,始易见功,舍补气之药,实难奏效。盖升提之力,得补更大,非柴胡之不提气也。
  或疑柴胡用之补中益气汤中,为千古补气方之冠,然吾以为柴胡不过用之升提气之下陷耳,胡足奇。此真不知补中益气汤之妙也。补中益气汤之妙,全在用柴胡,不可与升麻并论也。盖气虚下陷,未有不气郁者也。
  惟郁故其气不扬,气不扬,而气乃下陷,徒用参、归、芪、术以补气,而气郁何以舒发乎。即有升麻以提之,而脾胃之所,又因肝气之郁来克,何能升哉。得柴胡同用舒肝,而肝不克土,则土气易于升腾。方中又有甘草、陈皮,以调和于胸膈之间,则补更有力,所以奏功如神也。是柴胡实有奇功,而非提气之下陷一语可了。使柴胡止提气之下陷,何风药不可提气,而东垣先生必用柴胡,以佐升麻之不及耶。夫东垣先生一生学问,全在此方,为后世首推,盖不知几经踌度精思,而后得之也,岂漫然哉。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而乐 的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当前药材的药效各位如何看?
个人认为环境,种植方法等因素造成药材药效已不如以前,这一点,用药的时候如何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8 05:53 , Processed in 0.0393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