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裘万吉 时间: 2013-11-4 14:06
回复 8# 三七生
先生临证多而见地老到,实践出真知,学生长见识了。好的医案分析是将理论带入临床的入门功夫。学生在此再向先生请教一个困惑我已久的问题。《内经》中的脉口,人迎脉到底该如何定位,及该如何辨三阴三阳脉。此问题不解决,灵枢针道无法操作,至简针道难行。《内经》之用失其半,至贵之重器灵难枢矣。望先生解惑,学生稽首拜上。谨此。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13-11-4 14:33
先生过谦了。人迎、趺阳、寸口并称三部,《难经》独取寸口。气口当为寸口别称,人迎即喉侧人迎处动脉。人迎与寸口相较如人迎与趺阳相较类似,一为人天相比,一为天地相比。若云左人迎右气口,则于经典似无佐证,未明此说据何而成。
作者: 裘万吉 时间: 2013-11-4 16:30
回复 13# 三七生
看来灵枢针法真的难以运用了。欲从胃脉之人迎与肺脉之脉口来辨三阴三阳脉,太不容易了。吾常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三阳为阳道,三阴为阴道。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上为阳极而下为阴极。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当从左而上,故左耳目明于右也。阴当从右而下,故右手足强于左也。此其常。从此观之,则三阳病,其阳道左脉当有变化以应之。反之,右脉亦然。而经言,人迎以候阳,脉口以候阴,则左脉为人迎,右脉为脉口。而且辨的是寸口,关脉是一个关口,寸脉是一个脉度。何以知阴阳脉以寸口辨?如伤寒论有条文:伤寒脉浮紧,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又脉阴阳具紧者,名曰伤寒。既然阴阳具紧为伤寒,可发汗,而因尺中迟则不可发汗。可知阴阳具紧之阴阳当不包括尺脉。那么是指浮沉吗?应该也不会,因为伤寒论言浮沉脉时是决不会以阴阳代之的。从整部伤寒论的笔法可证之。从诸多伤寒条文可反证,仲圣未分寸关尺言脉时,似乎指的是寸口。果真如此,则人迎,脉口脉当为左右寸口脉。如此则也附合,平人之脉,上下左右若引绳之相等的脉象。若以胃脉之人迎与肺脉之寸口比。则脉管大小安能相等。然而《内经》于此至关之处,却未明指人迎,脉口脉之所在,及三阴三阳脉的具体情况。若从经文反证,则两者皆有理可论说。真是难为后世了。故欲与先生相商。以先生对诊脉的灵巧,和临床的有利条件。或许很快便能印证而得知。若能确凿定出此三阴三阳脉法,则其功伟哉!先生以为何如?
作者: 颠勒 时间: 2013-11-4 17:30
学生也曾怀疑过此寸口人迎脉当是左右脉法,然尚未想通,本开始是由王(庸医)的介绍(寸口和人迎在两手,好像此君即用此理论看病。)而知道的。后在《脉经》和《三指禅》中也有论在两寸部述。考虑人迎寸口定三阴三阳似由阴阳的升降气机来定,但诸多问题尚未解决,又没有运用此理论的临床经验。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13-11-4 21:13
细绎《灵枢》文字,似仍有线索可查——
终始篇: 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 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禁服篇: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密码读法: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阴者主藏,阳者主府。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 内关不通死不治(内关脉口主内主藏,故死。外格人迎主外主府,故不死)。(足阳明)人迎与(手)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有(太阴脉口主中阴者主脏),自当有(阳明人迎主外阳者主府)与之相应,如是则手太阴之脉口与足阳明之人迎定位不亦昭然乎?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13-11-4 21:46
《素问》五脏别论——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作者: 裘万吉 时间: 2013-11-5 08:06
回复 18# 三七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从此句也可看出,气口可以候五藏六府之气味,亦即候胃气,诊脉其实就是诊胃气。胃气之精专者,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先注于肺脉,且脉气是大会于手太阴,那么诊肺脉就应该可以诊察五藏六府。现在想来,这两种诊法应该均可以。因为从理论推之均可成立。况且,经文也未明言气口只诊阴。况心太阳肺太阴被称为人身之父母,主一身之表里。乃人身生化之大主。心应左寸而肺应右寸。生化病了,或太阳运行失常,或太阴运行失常。太阳失常可能是直接的障碍,或者是少阳失节,而至太阳脉变,或者是阳明失节导致太阳脉变。直接障碍,应力向外,则脉当略浮大于平常,少阳所至,阳气被抑上不来,则脉当寸不如关大。阳明病了,津液被伤,相火独盛于外,则寸脉高起。三阴之脉同理。言人身论生化,看气交,太阳太阴管气交。其他四节均是为气交的生化做准备。因此其异象必见于气交。故其损益应当见于太阳太阴之部。此我之推理也。所以伤寒论诊脉,是兼顾尺脉,怕伤及根本也。根气不足,气交有邪,不可攻泻也。先生认为呢?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13-11-5 08:59
甚是。此正《难经》十二经皆有动脉而独取寸口之理也。虽人迎趺阳可候天地之气,参考价值不小,但颈间足下毕竟不方便触诊,若能于左右寸口动脉见其阴阳出入升降气机,察其虚实不平之处,从全息角度看,独取寸口也是可以穷微尽妙的。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13-11-5 09:23
人迎、趺阳,或人迎、寸口同参的主要意义,在于诊查阴阳之间大的比例失调,以达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目的。这种阴阳失调从左右寸口脉的上下左右对比中同样可以看到,所以,只要能切而知之,独取寸口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切实可行的。任何诊断方法只要能达到知之的目的即可行,无论用什么感官,只要能相应于事理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