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050|回复: 0

谢巍老师读经教育心得(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怀仁按:谢巍老师的女儿谢适忆,现年8岁,因为谢老师夫妇对读经理念了解得深入到位,早就为她制定了在家读经的计划,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小学。六岁时,适忆即把除了《佛经选》之外的所有王财贵先生编订的中文经典都读完了一百遍,甚至英文经典中的三本,《仲夏夜之梦》和《英文圣经选》和《莎翁十四行诗》也读完了100遍。适忆去年开始包本录像,已经包了四本经典。适忆不仅中文出色,而且因为扎实的英文读经基础,谢老师稍微给予精选英文材料的阅读和音频故事,现在适忆听原版的柳林风声和爱丽丝漫游仙境这样的英文已经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她反复听几遍录音,就可以背诵。英语颇有自然习得的味道。因为长期读经,小适忆定力惊人,而且记忆力也惊人,小小年纪,就有过目不忘和一目十行的功力。去年和今年,适忆的母亲曹老师都陪适忆全程参加了了苏州和泰顺的梵文营,故适忆这一年也读了不少梵文,比如梵文的《入菩萨行论》。在中文,英文,梵文读经之外,适忆从小也大量听闻其他语言经典,比如拉丁文,古希腊文,在多语读经教育上,谢老师也有独特的心得。


2015年12月10日,上海谢巍老师通过网络为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做了一次震撼人心的讲座,引起巨大反响。来自世界各地的四位读经友人迅速为我们整理此次讲座文字视频稿,并经过谢老师本人过目修订,现分两次发表。


充满幸福与喜悦的读经教育之路——谢巍老师读经教育心得(上)

时间:2015年12月10日

地点:国际读经教育中心网络平台

讲座人:谢巍老师

录入:秦雪(美国洛杉矶) 王徐慧(美国波士顿) 赵倩茹(德国汉堡) 张之璐(英国曼城)

修订:谢巍老师


谢老师:大家好,怀仁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啊。我们天各一方,天涯共此时,也感谢怀仁老师的信任,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带孩子在家读经的一些体会和心得,谢谢大家。

怀仁老师,是我先把我准备的资料先给大家看一下呢,还是我就先讲?


怀仁老师:我先来问一个可能所有的朋友都想问的问题吧。因为我们介绍谢老师是超级低调,所以大家确实是不太了解您。大家首先想知道您了解读经的过程是怎样?您为孩子做怎样的读经教育的设计?那么这样一个历程您是不是可以给大家简述一下。




一场演讲 震撼至今——从胎教开始的读经教育

谢老师:好的,这个因缘,也比较奇特。在11年前,当时我和太太去峨眉山旅游,太太在上面烧香时,我在下面转悠,正好有一个书亭,看到一本书:《南怀瑾先生侧记》。南师也是位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我对他很尊重,就买下此书来看。回到家里,发现书后面有一张光盘,叫《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我看好以后,当场就被震撼,不仅当场震撼,震撼到现在。当时这个碟片是四海出版社出版的,我就打电话到北京订了很多的读经套餐,送给朋友们。后来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非常珍惜这样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所以说从我太太怀孕开始,我们就开始每天读一点经,做一定的读经胎教。现在孩子是8岁半,应该在6岁多之前,已经读过现在文礼书院列出的中文背诵经典书单里的10本书,这些经典6岁多之前都读过100遍,除了《佛经选》、《黄帝内经》应该确切讲是《内经知要》、《伤寒论》没有读。去年开始包本录像,目前为止包了4本:《学庸论语》、《老子庄子选》、《诗词歌曲选》和《孟子》。


孩子现正在读《古文选》,估计年底能够包本完成。英文方面,6岁多前读过100遍的书,主要有三本:分别是《仲夏夜之梦》,《圣经选》和《莎翁十四行诗》。现在包本的情况:也是从去年开始,包本了《常语举要》和《童子诗园》。现在正在读《小爱神》和《喜颂》这一对姊妹篇,估计也是年底前能够包本完成。


上述就孩子读经的一些大致情况,以及目前完成的量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我为什么不送孩子去上体制学校

那么,我为什么会选择让孩子在家读经?而且一点都没有动过要去学校这样一个念头?其实我本来也没有想得很多,就觉得听了教授的《一场演讲》,以及教授之后在网络上分享的一些演讲的内容,觉得这很符合教育的道理,也是很正常的。就像我们每天身体要吃饭,心灵也要吃饭,一样的道理。所以呢,我也没太去琢磨这个事有什么不对,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或者什么样的困惑。只是到了后来,碰到一点、一点自己 想到的问题,以及别人提的问题,也会引起我的思考。那么今天我就自己对读经教育的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请大家帮我多做做参考。


首先,我自己的内心深处,本就对目前社会的一些世界观,有两个方面不是很认同:


第一个,现在由于大陆传统文化的缺失,人都变得很自大,都没有一股敬畏天和地的尊敬之心,恭敬心。我们古代,就从我们的国画里面就可以看到,我们国画、山水画,里面有人物吧,可是我们人物在里面的比例是很小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国画体现了我们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代表了一种智慧,天地人三者都是安其本分的。但是我们现在不仅智慧不够,而且贪欲膨胀得很厉害,自以为是,造成了很多现在社会的乱象。所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面,我们的教育已经不是敬德修业的一个道场,而是一个追逐名利的工具。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否则会带给她自身的不幸。这是其一。


其二,在我心目当中,女性是很美的,特别是我们中华传统传下来很多女性的美德都是值得我们现在女性学习的。而且女性在她各个时期都有她各个时期的美,有她的清纯,有她的温柔,有她的宽容,有她的慈祥,就比我们男性优点多得多。前两天我还和我太太分享,说心里话,女性身上的优点,所有的优点都是值得男性学习的;但是男性身上的优点未必都值得女性学习。女性的美是种大美,是包容性的,所以才能孕育万物。 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这方面对女性美的培育思路,相当缺乏能培育女性阴柔之美的丰富土壤。所以,我不是很希望我的女儿以后变成现在教育下面非常中性的女性,而希望她以后既有懿德,又有柔美,就像位仙子。当然这只是做父亲的一个期望、美好的愿望,那我觉得这个愿望是值得我去遵守、去呵护的。


所以鉴于这两点,主要是这两点,我就不太愿意送孩子去现在体制内的学校。如果说现在体制内的学校是负一的话,我在家什么都不教,有可能就是零,但我觉得零要比负一好,至少我能保护好孩子纯净的心灵,保证它不受污染。

读经教育是最高明的教育

自从接触了读经教育以后,随着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实践,我真心地觉得读经教育真的是人性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最高明的教育。就从读经的内容来讲,如果用任何的词来修饰、来形容经典,我觉得都有点多余的。“经典“这两个字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但是我还要啰嗦两句:经典有可能就是太阳,光明了人类;经典也是月亮,让人间祥和;经典也是天,让人清明;经典也是地,让人踏实。所以我觉得以这样一个笼罩性的智慧来教我的孩子,不仅能够长孩子的智慧,也能增长我们整个家庭的智慧,同时也解决了我刚才对现在体制内教育的两大困惑。


刚才,我所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没有自知之明,不安其本分。我们古代的经典里就讲到,君子应当守其本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不仅仅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有,在西方的古代哲学思想里也是有的。英语里面有个词叫disaster (灾难),前面的前缀是dis-,表示偏或者反的意思;后面的词根是-aster,拉丁文里面的意思是星座。这个构词就告诉了我们:如果星座偏离了本该有的运行之道,带来的将是灾难,和我们中国古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可想而知人间的智慧,最高的智慧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古代的经典不存在所谓“封建”的问题。如果还认为我们古代经典封建落后,有可能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在这方面了解还不够多。


同时,我们古代经典又很养人,女性更应该读。就拿我们那本《老子》来讲,《老子》你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本哲学书,可以看做一本谋略书,我也可以把它看做一本体现女人美的书,体现女人阴柔美的一本书。它和女性是相通的,中国很多的艺术也都是从道家来的,比如琴棋书画。所以一位女性能够吸收道家之精髓,我想她的人生是美的,真正令人羡慕的。


上述是从经典内容的角度来阐述读经的重要性。

反复读 涵养气质 培养定力 酝酿智慧

那么从学习方法来说,教授讲的还有一个——读。这个读,我个人认为,是最好的语言学习方法。首先一点,反复地读, 一遍,两遍,十遍,二十遍,一直到一百遍。它会读到你的潜意识里面,从而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从而你潜意识不尽然地都会把经典表现出来,这就是人所谓的“气质“,可以说是”高贵的气质“。如果你动脑筋表现出来的美德或者有意表现出来的举止,有可能还是不自然的,不是你的气质。真正的气质是下意识的。所以说一遍一遍这样的读是培养孩子高贵气质很好的方法。读的第二点好处,也就是它的量。读一万个字,读十万个字,甚至读到五十万个字,随着量不断的增加,就把你孩子心中语言能力培养成一个大能量的,类似于太阳的物体。我们都知道,太阳系质量最大的是太阳,就是因为它的质量大,所以能量也大,所以地球月亮都绕着它运行。当你的孩子心中有了语言,当然还有智慧的太阳以后,以后学东西他不是去够的,而是去吸的。只要他能量足,其他的知识就被他吸进来。其实真正地学习不是去够,是去吸的。所以我觉得,“读”无论从它的遍数,还是它的字数,对人的灵性帮助是很大的。所以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前提下面让孩子坐在家里面一直读,一直的熏习,对她人生长远能力的奠定,起到非常非常关键的作用。

十三岁以前,光“读经”够不够?

上述是基于自己思考的两点,第三点的话,,也是很多朋友提的问题(我也问过自己):光读够不够,光读经典够不够,是不是孩子还应该加进数学、自然科学等等其他的学科?因为我们常规的思维是孩子要多学一点。我可以很明确地很负责地讲自己真实的想 法:十三岁之前光读经就够了。为什么?就像孩子周岁之前,他只要喝母乳就够了(如果母乳足的话);辅食你不必很着急地给他加进去。第一有可能他不需要,第二他的肠胃还没有适应,母乳的营养足够了。那么好,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灵魂是不是也需要母乳呢?我们是不是精神母乳吸一年是不够的,需要十三年?所以在这样一个年龄阶段,让他光读经就是在吸收精神的养分,吸收孔孟的智慧,吸收释伽牟尼的智慧,吸收耶稣的智慧。这是人间最高的智慧,最有营养的文明、文化,足够了。那么光喝母乳是不是我们其他的东西就没有了呢,光读经其他学问就没有了?我看也未必。很多人认为我们读经没有学数学。有可能现在大家心目中,数学就是西方或希腊文明方面传下来的数学才是数学。其实这只是数学当中的一个支派。我们中国古代的文明里面也是有数学的,经典里也是有数理的,就像《易经》,它就是一本包含了数理的智慧之书;我们的《内经知要》,我们的《伤寒论》,难道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甚至还是医学;梵文经典里面也是有数理,也是有医学的,而且相当的高深,只是我们很多人不了解而已。而且数学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我不知道国外怎么样,国外据我了解,北美是要比我们大陆在理念和思路方面好一点,但我们中国现在教的数学,错把算术当数学。数学是一种思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美。但是在中国的学校里面变成一种机械的运算。算术和数学是两回事。这是我对光读经是不是够的一个看法。

只是读经,不接触社会,行不行?

接下来,还有大家常问到的,在家里读经,谁都不接触,不接触社会,孩子与人交往想必肯定很弱,甚至有问题。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与社会接触,与人接触,不仅仅限于一维空间,也就是不仅仅限于我当场坐在你面前,和你一对一的说话,并非只有这种方式才叫“接触”。今天我们在这里,大家互相的分享也是一种接触,是一种高质量的接触。今天孩子在家里面读经,孔子、孟子、释迦摩尼佛、耶稣就是他的老师。子路、子夏就是他的同学。他没有不接触社会。他是在靠思维,以境界的方式,走入一个天国般的社交圈,从而接触社会。我们在座的,包括我们历史上有几位见过孔子? 没有。但是我们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传承到现在,其他的文明也是一样的。人与社会的接触,很大一部分是靠思维的,读史、读经,这是更高质量的接触。所以这样的孩子心智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事实证明,我女儿的确没什么出色,但是她出去交往,也没什么大的问题。有的时候还是因为她就在家里面,比较单纯一点,朋友还不少,都愿意和她以心交心,都是愿意和她做朋友,她也蛮开心的。所以我觉得读经的孩子没有不接触社会,甚至是接触更广、更高的社会。现在的孩子,如果放到所谓有形的社会上,我想低质量的交往应该要大于高质量的交往。甚至一维空间地接触社会,都是当下的,你可以说是跟得上潮流的,我也可以说此社会还没有经过人类文明的提炼,可能是肤浅庸俗的。所以大家所认为的社会,我觉得接触不接触也无妨。这就是我对孩子接触社会的一个理解。

真关心孩子,应该关心他生命的出路

还有一个,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光读经,走这条路那么多年,那以后的出路怎么办?他以后的就业情况怎么办?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读经QQ群里面看到一位妈妈的回答,非常可爱,而且言简意赅,清新明了。她说:我就不信,我的孩子,从小读经,长大以后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质华,身体蹦棒,难道就找不到一份工作吗?我觉得她这样的回答真是爽快。那么,这还仅仅限于一种生活出路的讨论。一个人的生活出路其实在他生命当中所占比例并不大,甚至只是表现形式。真正的出路是孩子的生命出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没考虑过您的孩子以后生命的出路在哪里:您的孩子以后是否会了解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叫做友谊,什么叫做幸福的家庭,怎么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读经的孩子以后是有高智慧的,他以后找一份工作我认为根本不难,他甚至可以领导那些有领导力,有才能的人,他可能成为领导中的领导。他和读经圈的同学、校友,以后不是在互相介绍一份工作,有可能共同在探讨如何开创一份事业。我们不要先把孩子给看扁了,看小了。记得美国诗人朗费罗一句诗: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有灵魂,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出殡的行列里,奏着沉闷的鼓声,迈向坟墓。所以您的孩子的生活出路,第一你不用太担心,第二也不是很重要。真正高境界的父母、老师是关心孩子的生命出路。


这是我大致对读经的一些理解。当然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观点,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略微简短的挑一些我认识还是有一定深度的来分享一下。如果待会大家还有探讨的地方,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家中十一台音频的由来:对生命奥秘的敬意

接下来第二大部分,我就讲一下操作面上的一些经验和心得。虽然读经教育形式上比较简单,但过程当中的确也有各种各样的心态问题。我今天选了三个,有可能大家碰到过,可能重视度不够,而我恰恰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操作方面思路,想提供给大家。


在探讨操作面之前,有个前提需说明:我带孩子读经,在家里读经,丝毫没有坚持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不痛苦,我非常快乐,所以我会不断地钻研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读经教育得到更好的发挥。为什么快乐?这个大家能想象得出。在这个当中我的智慧不断得到增长,同时在孩子身上领会到了生命的奥妙,真的是每天都有惊喜,每天都有开心、快乐的时候,这是操作面最重要的前提。


谈谈领略到生命奥妙这一点,从读经教育实施以后,王教授说过一句话:孩子是不用专心学习的,他可以一心多用,非常正确。我举两个例子:孩子四岁多时,我太太带她读中文,女儿在读《易经》,我太太在旁边读《诗经》。我女儿《易经》一本书自己读了背出来以后,同时把我太太读的《诗经》大部分的章节也全部给背出来,她一点都没读过就是靠听;我带她英文读经的时候,有一次我旁边放了一个音频,是法语的《最后一课》,当然不是很长。我本想让她有个语言的感觉而已,想不到一个礼拜以后,英文的和法文的全部背出来。这就让我感到,哦,真的是这样。那时我就觉得,一定要好好地把握住这样一个生命的奥妙。所以我家里面一点点,一点点发展到现在有11个音频同时在放(胎教和幼儿时才三个音频),声音种类有可能要达到18种。为什么?有的时候上午放的和下午放的是不一样的。那么大家有可能问,那么多,吵不吵?孩子听得清楚,听不清楚?首先要讲个心态问题。什么心态问题?就是我认为这些都是经典。都是世间最好的老师来教我的女儿,我对他们丝毫没有消极心态,全是恭敬心。我觉得这是福分,这是我们全家的福分。能够请到这么多的圣人:中文-孔子、孟子;梵文-释伽牟尼;英文-耶稣;意大利文-彼得拉克,还有其他的种种的经典语言。我家里放的有中文、英文、梵文、古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还有意大利的歌剧,以及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这是我的心态,那么实际操作当中,我是不是烦呢?我真的一点都不烦。不是说声音多一定会让人烦的,两者不存在一定的联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声音多吗?也很多,非但不烦,让人享受。所以说这些声音放出来,而且朗诵的都很平和,听了心定,非常舒服。从女儿的表现来看,她也丝毫没觉烦。对孩子来说,世间的声音很多,很可能还不止这些。她耳朵里有可能不止这十几种,甚至还有十种,只是我们大人的耳朵没她灵。当然在播放录音的合理度上面,我也是做了一定的经验总结的。也就是说,靠近一点的稍微放的轻一点。有一定距离的,略微响一点。还考虑到一点:孩子的耳朵比我们的灵。据我知道,有些家长在家里面也放了不少的,但他们声音放得太响。太响背后的思路是什么?因为家长觉得只有自己听得清楚,孩子才能听得清楚,他怕孩子听不到。其实不用开那么响,只要你觉得隐隐约约的程度, 孩子就能听得清楚。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所以在家里面放音频时候,略微注意它的音量的高低。不要太响,孩子肯定听得到。即使听不到,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声音传到耳朵里面,实质是一种波,它只要振动,就能传到你的耳朵。所以我还鼓励大家在晚上睡觉放音频,哪怕开了最低音量,你一点都听不到都没关系,对孩子都是有帮助的。这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有事实证明。我给不少读经家长推荐夜间听经典,有些的确没反馈,有些反馈:此法的确有效。这就是我家11个音频的由来:对生命奥妙的敬意。

润物细无声——充分的预听与涵养式的温经学习

第二个,在教学当中,我主张是一种“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风格。大家都第一次接触读经教学、读经教育,经验方面有待积累,我一开始也是比较急的,拿捏火候不准。后来经验足了,我就得出一个思路:到某一个步骤的时候,如果不顺畅,不要太纠结,死盯着这个步骤,要想一下前面的步骤做得是不是够充分。打个比方来说,孩子背书背不出,不用急,不用急着快点背,要想一下他前面读的遍数够多了吗;他如果读得不好,想一下事先给他预听的够了没;预听的不够,想一下自己开音频用心了没。你只要把那个源头做好,后面就能水到渠成,也不存在太多在教学上训斥孩子。如果第二个步骤到第三个步骤,让孩子学得很累的,要很用力去够的,说明了要不就是教学当中缺了点什么,要不就是第二个步骤做得不足,最好的学习是了无痕迹的学习,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步,譬如开始背,甚至第一遍背,已经几乎没需要纠错的地方了。后半句,随风潜入夜,那是这种风格的效果了;同时我还带有另一层含义,晚上最好把音频放着,让孩子在睡眠中吸收我们的经典。不会影响睡眠,我自己体会深的有两次经历。有一次,我晚上和女儿一起睡,放的是法语圣经(还有其他经典),就在我的床头那侧, 法语我一点都听不懂, 就放在那里,第二天醒过来,心情非常地舒服, 而且内心感觉到非常柔软, 心里就在琢磨:到底是圣经, 真的不一样; 还有一次, 就前两天, 我放的是《孟子》,也是在床边,早上起来,也就像心灵得到过按摩一样。我就在想,人睡觉,身体需要休息,没准那些经典的声音会让心灵得到更好的休息。这是我对晚上放经典的一些看法。还有,这些音频播放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外语,比如古希腊文,英文,梵文,孩子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有大量的听,更重要的是学习之前大量的预听, 她发音才会有信心;那么中文还放在那里, 起到什么作用呢?中文我一般不作为预听, 是作为她包本背以后的复习。包本背了不等于经就读好了,是需要温经的,一是经典常读常新,二也避免她遗忘,但是我的心态不是怕她遗忘,觉得怕她遗忘会造成我心里比较紧张, 我设法转变了观念:包本后的孩子, 经典在她心中就像一份工艺品, 就像紫砂壶, 很美, 但是新壶难免有点工火气,我们喝茶养壶, 就是用茶水不断地泡淋,把它的工火气给泡掉, 同时也把壶的润泽度养出来。我觉得包本以后随意听经的方式,就是能起到类似养壶的作用, “泡茶人”心很定的。


记得有一次, 我和女儿在下棋, 一个音响播古琴, 另一个诗词歌曲选, 恰好到元曲, 听了真舒服, 确有“闲敲棋子落灯花“之雅趣。 所以, 如有老师或家长担心孩子包本之后的遗忘,又怕时间不够复习的话,我建议此“养壶”之法,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读其他新的经典. 这是对"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第二层理解.

关于严格:相信人性

教学第三个我认为蛮重要的方面, 就是大家都经常说的理念:严师出高徒。是的,不错,但是要看你所教的孩子现在是属于什么年龄,如果他是十三岁以上或者习性是有点重了,那么老师或家长在自我要求严格的前提下,加大对他的严格,是要严格的, 就像"身似菩提树, 心亦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但是十三岁以下、尤其6岁以下的孩子, 或者心性还是很纯的孩子, 我认为他"本来无一物,何处得尘埃?", 有时候读书的坐相和说话的那个样子不是他有意和你捣蛋, 乃天性使然, 大了以后就没了,所以对待一个天真的读经孩子, 不用特别严格要求坐有坐相, 读有读相, 稍微提示一下我觉得就可以了。要相信他, 不会落成以后学习的不良习惯, 这是对人性不够有信心;何况太要求孩子专注学习, 可能是有点在障碍他, 障碍了老天给孩子的自然学习力。所以你的孩子在玩的时候不要太担心,他听经和读经的作用也是差不多的, 特别是六岁以前。这就是对“严师出高徒”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十三岁以上的,对孩子学生严格高一点,对十三岁以下的,特别是六岁以下的,习性还比较单纯的孩子,更多的是老师自我的要求严格,她在默默地模仿你,你的样子做好了,他自身就不会坏,到了十三岁你说不定也不用对他严格了, 因为他从小看到的是一位自律的家长或一位自律的老师, 这是我在操作面的第三个经验。

外语读经心得

今天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外语学习, 这方面我在这可能是班门弄斧了,海外的家长不仅会两门语言:母语和外语,在欧洲的更是多语环境, 您甚至精通几国语言, 应该是我向您学习,再说我自己的英文水平也很一般。只是我自己带孩子读英文,有责任把它教好,常常聊以自慰的一句话就是:世界冠军的教练未必是世界冠军,刘翔的师父不一定跑得过刘翔, 所以我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在英文读经以及英文语言能力习得领域的摸索。首先,我的初心是出于一个理想,或者说一种责任心,为我们读经孩子创出一条:既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又契合读经习惯的英语学习方法, 希望我所研究出来的方法是自然的,纯正的,美的, 就像一个生态健康的地球,接下来要绕着孩子心中那些经典的太阳来运行的(后按:教授几年前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留言(大致意思):希望读经界有人担当起“英语语言能力习得的探索”,在孩子读经之余,英语(作为外语)能“真正”得到提高;探索者并有心量把成果贡献出来,不计名利,只愿天涯另一边,一位素昧平生的知己,体会到此法之妙处,秉烛夜读都会拍案叫绝。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就暗暗下定决心)通过这几年慢慢地摸索, 现在有了一点思路, 有了点初步效果。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也是请各位家长帮我把把关。首先, 学外语, 大家都会想到单词量, 语法(或句型), 单词量我承认是关键, 而且是关键中的关键;语法重要不重要,这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据我自身的学习经验, 语法的重要性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讲, 何况语法没有绝对正确的,大家是否注意到现在语法书越编越厚了。今天我不展开对语法重要性的探讨, 我就想讲,语法即使最重要, 也不用教, 重要的东西不等于要教,。为什么? 如果孩子对一句话里面的单词都知道的话, 即使对前后次序有一点不习惯, 她凭常识就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不需要语法帮助,就像我们没学过唐诗宋词的语法,但不影响理解,想必这点大家应该是同意的, 大家也都是在外语环境下有自己的亲身体验, 想必未通过学习语法来习得外语的。因此,如果语法在一个人吸收语言过程当中,所占重要性不存在的话, 那么我们思路就开阔多了, 不会因为兼顾语法难度和词汇量难度的均衡度,而障碍了孩子单词量的积累;因为很多外语读物, 单词量少,语法必然也简单;语法简单,单词量也少, 以此结构比例来教孩子是不合理的。孩子虽小,但外语单词量的积累可以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固有观念, 但语法孩子未必能说出个道道来, 随着语言整体输入的积累, 语法是可以自己在不知不觉当中通顺的, 就像我的孩子,英文里面的主格、宾格、第三人称单数, 现在包括动名词, 介词后面动词加ing, 都是自然会, 从来没教过她。所以说如果我们这个方法可行的话,以后学法文,学德文,学拉丁文,学梵文, 大家对语法的学习是不是会有一个新的思考。回到单词量, 单词量很重要, 但是单词量的积累是有很有讲究的,不是说一个中文对一个英文这样简单地对应背就叫增加单词量,为什么,第一,语言最小的单位是句子,不是单词, 英语单词用中文解释非但不准确的,还有母语干扰,只有句对句解释才能做到基本准确;第二,从符合人性的角度来讲, 孩子记句子比记单词更容易, 因为句子是有画面的,是有情景的, 我亲身试过, 有的时候我让孩子记几个单词,她反复地记,都记不住,但是一个句子她读几遍就记住了。好, 碰到这样的矛盾, 又要增加单词量, 又不能单独来解释, 而要用句子, 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我琢磨出一个思路:诵读句子来带动词汇积累。有一本书, 是我们国内英文界非常有名的老师--杨自伍先生编的《英语诵读菁华》, 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卷, 里面选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经典文章,对于小学初中生来讲, 是很童气十足的文章, 有的是《童子诗园》里来的, 有的是《鹅妈妈》童谣里来的, 并有很多都是国外英语母语国家孩子学的诗歌, 它左边是英文,右边是中文。那么好,小学卷和 初中卷大多都是诗歌,一行英文与一行中文解释平行对应, 我就让女儿看着英文, 跟着音频, 当读经一样读,(略停顿)读过英文经典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像这种 短的诗篇,她读二十多遍就可以背出来了;读过中文经典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旁边的中文意思,她是用眼睛瞟的,过目不忘。所以说整个句子的意思她就记住了,她是把一句话当一个单词来看待的,。诚然,她其中单词细分就不认识, 对吧, 但是她一本书读下来,我就让她整本读下来的, 第一篇读到最后一篇, 我印象当中小学卷初中卷大概各是一百多课吧, 小学卷读下来,:1. 那些在英语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她就掌握了, 这点大家应该同意的, 比如说I, you, me, do, make, go等,我一点都没有教过她, 因为出现的频率高,她自己会对应出来的, 对不对? 正如教授所言:人的心灵是活的; 2. 次频率的单词她一下子分别不出来, 那么接下来二三十遍, 我就把次频率单词下面给她注好中文,也不解释, 继续让她整本书连读,;就像海边拾贝壳的小女孩,渐渐地她都明白了这些单词, 六十遍左右,两本书下来(后按:读经之余,每天一小时,历时一年),基本的、常用的单词, 甚至一些比较优美的文学词汇她都这样“半母语思维”似的掌握了,。其间, 我没有教过她一点东西, 没语法, 也没有教过她中文翻译在前后次序上和原文有可能不一样, 一切随意, 有的时候她会跟我说:爸爸, 第一句中文解释 其实是对着英文原文第二句的。两本书读好以后,基本上就先让她自己听原著简写本(后按:推荐英国著名出版社:USBORNE 专注青少年读物,以英语母语国家的孩子为对象,即使简写本,语言也相当地道),语言的难度比原来的小学卷和初中卷略微高一点,以生词量的比例来讲的话,听得懂的词汇有可能占七成,不懂的生词有可能占到三成, 我的目的就是让她以原有的百分之七十去化掉那百分之三十的生词,这样化出来的英文单词是自然的、地道的,而不是通过中文解释得来的;现在已过渡到了原版有声读物。所以, 她听的多了, 有的时候让她翻译这个词的意思, 她翻不出来, 说:“我也不知道, 但我懂,我会用”(后按:以此引申到读经,孩子未必完全是不懂地在读,可能他们意会了不少,只是不能言传而已;我们大人也扪心自问一下:心里明白了一句经典,一定能解释得很清楚吗?)。的确, 她现在的一些英文表达,有点小地道了。自己内化生词的现象表明:孩子是学习语言的天生乐观者,我们大人碰到一些生词都会很纠结, 哪怕一页 当中只有两三个生词,都会放在心上;但孩子不是的,她会注重到她所认识的单词, 她找到她认识的, 就非常开心。记得海伦·凯勒在她的自传里讲过:孩子刚学会阅读时, 并非在阅读, 而是在找她认识的词儿, 有的时候哪怕一页当中只有一个字她认识, 都会开心得不得了, 这就是孩子, 天生所具有的一种乐观主义学习精神。我顺便补充一下前面遗漏的一点, 也是十分关键的:我在英文次频率单词下面注中文解释, 要好过一个英文单词对应一个中文解释, 好在哪里? 它是有英文背景下的注解, 是在尽量不破坏英文语境的情况下注的, 所以它大前提还是以英文思维在学习单词的,不像我们现在体制内学校里的一个中文对一个英文这样学下来;首先,用中文来解释英文只是权宜之计, 学习英语单词真正之法:是要在你有了一定词汇量后,学会查英英词典, 只有本国语言来解释本国语言才是最准确的, 所以英语学到后来都是要用英英词典,从而避免母语的干扰, 避免中文腔的英语。我家女儿后来就以这样三七或者二八生熟比例来化生词,不断地听不断地听,难度不断增加,不断地靠自己化, 我就负责提供资料,并做好她的DJ。有的周末我在家里教其他学生英语, 她也会坐在旁边,但是太小,也不会专心听,基本上单词讲解她也不会关心,都是靠自己去化;而且家里面没有人跟她讲英语,就是放英语故事给她听。我认为, 语言环境不是一定要有人交流才叫有外语语言环境,父母有的时候,的确,我们也是这样,被孩子习惯的语言所带掉的。她说什么,我们就以此语言和她沟通。就像我们家里面,我是上海人,但是我女儿不大说上海话的,因为我太太一直跟她说的是国语,教训她的时候会用上海话。我现在一直盯着她说上海话,她上海话现在好一点了。所以语言环境关键不是你有没有机会开口,而是你有没有听到别人怎么说,听多了自然会说,就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样的道理。

海外华裔家庭如何创造中文小环境

所以海外的家长,您如要提高孩子中文语言能力的,其实有可能更简单,您不用担心他的基本词汇量,我们这里是因为没有英文环境,您母语是中文,虽然有的家庭以往可能没有特别注意创造中文环境,但孩子一些基本词汇量至少还是有的;如果没有的话,您觉得我的方法逻辑上还是合理的话,不妨可以做个参考;积累了一定词汇量以后,你就放一个mp3在他旁边,让他不断地听中文故事。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会来问你,这个是什么意思,因为中文是您母语,所以最好用中文回答,这样更有助孩子中文思维;这方面您要比我更有优势,英文毕竟非我母语。中文故事题材质量好智慧高的想必很多的,比如说我们的成语故事,我们的《上下五千年》,我们的德育故事,等等,《西游记》啊,四大名著当中还有两部孩子是比较喜欢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您都可以让孩子听。只要您注意难度一点点地递增。海外家长不妨试一下,这样一个“生词内化”的学习思维,效果还是不错的。(后按:这个方法体现到孩子身上,形式的确很简单,类似读经,就是“读和听”,咋一看没啥新鲜,更谈不上令人拍案叫绝;但细细体味背后的逻辑,它突破了各种颇费周折、甚至无效的学习方法,避免了语法的障碍,避免了中式英语的后遗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语环境的欠缺,并高效能地自然习得地道的英语,我常戏称此法是“读经的迷你版”)这些是我对外语学习方面的观念阐述。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部分基本告一段落。我想再回过去,回到前提,第一,我是不太愿意用女儿来作为例子的,这种心情作为家长都能理解。我的初心是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读到经,读到人间最美的东西。我的女儿资质其实很一般,亏得教授这么高明的读书方法,她才算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学习道路;第二点,很重要的,我所讲的,包括语言方面的一些探索,本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读经,而不是让她通过读经来服务于英文语言能力的提高,否则就本末倒置了。我觉得如果一个国度,一种语言不具备文明,就算现在很流行,我觉得也没必要花大力气去学。所以我今天让孩子英语能力的提高是为了以后她能更好地理解以英语为语言的文化经典,并不是让她语言能力强了,就肤浅地沾沾自喜,用教授的话来说“娇其妻妾”。我想怀仁老师也是此初衷。她的女儿小春子,是我女儿学习的榜样。我的一些学习英文的思路也是看怀仁老师的博客学来的,并结合了教授读经心法。教授也希望海外的孩子提高语言能力,从而能够传承中国的文化,经典的文化。海外的家庭,海外的孩子如果能够接触到经典,读到中国那么多的经典,其实说心里话,以后他们的作为会是很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就单从语言的翻译来讲:我们很多国内外经典的翻译,真的是有很大的提高的空间。当然不否认,翻译界为我们的文明传承所作出的贡献,但是不得不认识到提升空间。我的水平有限,但是接触经典以后,譬如中文版的《仲夏夜之梦》,名气响的翻译不少,但真正翻得好的,的确还需要后来人(后按:真希望将来读经的孩子能用文言文来翻译国外经典)。好的,啰嗦了这么长时间,前半部分我的分享就告一段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2-12 05:04 , Processed in 0.0252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