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雨水是正月的中气,字面上看有两层含义:一是大气降水的形态由冬季的固态降雪为主转为以液态降雨为主了;其二是自“雨水”节气之后,天气逐渐回暖,南方暖湿气流势力渐强,降水量也逐渐增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节气后,万物开始萌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人与天地相应,身体的气机也会不由自主地春意萌动起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雨水是立春地气出于地面达于天上之后,第一次降回地面。雨虽然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实际上正是从地面蒸腾到天上的云气降温而成。所以《内经》又说:雨出地气。《易经》乾卦彖辞云:"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云雨正是天地间生气流布之象,所以云雨过后,万物的种子就要破土发芽了。
带着天阳的雨水回落到地表渗入地面润泽灌溉,去年秋冬埋入地下的种子因雨水氤氲开始生根,至下一节惊蛰出于地面,而开始萌芽。
再后春风拂面,湿气蒸发,地面开始干燥。至于春分而阳气达于天上,春风大起,草木大盛,一年的温热季节就又逐渐来临了。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达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在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地区气温已超过10℃,但华北平原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黄淮平原及其以南地区自然降水多呈液态形式,而华北平原有时仍会雪花纷飞,但都预示着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是重要的"滋阴"季节,就大田来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多。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充分体现了春雨贵如油的俗话。
雨水节通常未过正月十五,年的气氛还没有减退。各地过了上九(正月初九)才开始舞起来的龙灯、狮子、采莲船,方兴未艾,热火朝天。一般龙灯要舞到二月初二才结束。
二月初二又名“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据说是土地公公诞生的日子。这天晚上,人们把龙灯舞到河边,卸下纸糊的龙头龙尾,放在河里事先准备好的一捆稻草上,烧过香纸后再点燃化掉,这叫放龙回龙宫。
乡戏、皮影也是过了初九才开始的,这时,一些杂耍艺人拜年都拜得差不多了,有了足够的时间出来玩耍,唱戏要唱到麦子黄才收场。这里有“拜年拜到十七八,唱戏唱到麦子黄”的说法。有一些年轻人则是以看戏为借口,出来私会。一到割菜子麦子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地里有一块一块的菜子麦子像被压过的,趴在地上,这就是青年男女们的杰作。
元宵节也在雨水前后。正月十五古称上元,夜谓之宵,故名元宵。是日,有吃元宵、观花灯的习俗。宋朝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描述了当时的元宵节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吃元宵,即吃汤圆。汤圆的谐音为团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雨水节气一过,农民们就不会这么闲散了,真的要忙于春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