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523|回复: 9

万泉河畔忆琴音:一代名医马二琴的怡情雅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魏占坤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一代名医马二琴先生



  马二琴先生处方手记



  马二琴先生创制的灯谜


  旧时的沈阳城东南,有一带水域,泊中泉孔遍布,四时涌流,得名“万泉河”。两岸林石相衬,景致如画,俗称“小河沿”。民国初年,此处亭台水榭林立,书馆茶社众多,为名人雅士集会之处。茶社之中,有位品茶听书的公子,温文尔雅,倜傥超群,这便是当时名闻东北,至今遗韵尚存的一代名医——马二琴先生。

  中医“教授”第一人

  马二琴(1892~1969)先生,原名英麟,字浴书,因家藏两张古琴,故自号“二琴”。先生祖籍山东淄川,清光绪十八年生于奉天,幼年曾入奉天著名儒医刘景素(号冕堂)先生私塾习儒,后从名医张子乡老先生学医。天资聪颖,学思勤奋,年过弱冠,即悬壶于奉天大南关之广生堂。品端术正,平易近人,不久便名声鹊起,享誉沈水。
  1924年,马二琴先生任奉天市医士公会编辑部长时,创办了《奉天医学杂志》,为东北医学刊物之先驱。伪满时期,日伪政府蓄意取消中医,于1940年,逼请马二琴到长春萃华医院与日医博士较量高下,先生技压群寇,从而保存了东北的中医。日人遂筹办“东方医学研究所”,并委马先生主其事。1942年,先生返奉行医。1945年任奉天省汉医会会长。1954年被中国医科大学聘为副教授,为全国首先获得“教授”职衔的中医。
  马先生不仅德术双馨,而且才华横溢。他工诗、善书,精音律、通训诂,志趣高雅,涉猎广泛,略举一二,以窥管豹!


  二琴山馆

  马先生寓居奉天大南关附近的一所宽敞宅院,自名“瘦吟山馆”,并以“瘦吟馆主”为笔名。在广生堂坐诊十年之后,先生便于寓所外院自设诊所,名曰“春雨堂”。门前自拟一联:“十年读书,十年临证;存心济世,存心对天”。门上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李西所题四字:“杏林春雨”。院内古树遮天,绿荫覆地;鱼缸萝架,幽雅清静。房后叠石为山,周围被草成茵。堂上字画盈壁,藏书满架;古玩罗列,陈设讲究。先生常穿串绸长衫,并于胸侧纽襻上悬挂一枚珍稀的“五莽钱”。
  先生不嗜烟酒,饮食简单。每日上午门诊,下午出诊,晚间以文会友,品茗听曲,吟诗联句,疏散疲劳。闲暇之时,或出游访友,或庭后舞剑,或窗前抚琴。
  马先生擅弹古琴,原有一琴,名为“澄彻天”。后又得一琴,名为“一天秋”,经鉴定,系明朝严嵩之子严世蕃的故物,珍爱非常,遂自号“二琴”,并改室名为“二琴山馆”。每当兴至,先生便端坐于桌前,静弹《平沙落雁》等古曲,炉香袅袅,古韵悠悠,怡然而自得。


  曲艺行家

  马先生热心曲艺事业,是著名的曲艺评论家。先生早年在小河沿书场结识了当时著名的奉天大鼓书艺人刘问霞,因同情其身世,欣赏其艺术,便耐心指教她如何咬真尖团字,分清平仄音,为她讲解唱词的含义及感情色彩,并且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评论其书艺的文章,有时还亲自为其写段子,《银针泪》便出自马二琴之手。在马先生的悉心帮助下,刘问霞的演唱才得以字正腔圆,蛮声艺坛,终获“奉调大王”的美誉。
  1924年,京韵大鼓三大派之一的张小轩,来奉天公余茶社演出,经刘问霞引见,结识了马二琴。张小轩唱了一段儿《华容道》后,请马先生指点。先生听其唱词中有“想当初,赤壁鏖战……”一句,便说:赤壁鏖战与华容道仅一天之隔,用“想当初”不太合适,不如改成“都只为……”。张小轩听后十分赞同,为表示感谢,还在城内聚宾楼饭店请马先生吃了饭,并请先生帮助改段子,马先生慨然应允,给他改出两个段子,后来张小轩一直按照马先生的改本演唱,效果很好。

1944年,刘问霞被日寇以“反日”为名强行抓捕,受尽折磨。出狱后伤愤交加,一病不起,马先生不离病榻左右,煎汤熬药,竭尽全力。但最终仍未能挽回她的生命,一周之后,刘问霞含恨而终!



灯谜情结


马先生还是灯谜专家,早年曾参加过东北著名金石书画家王光烈先生创办的“鸿雪轩灯谜会社”,并成为骨干。1946年秋,又与灯谜家韦荣先等人组建了“民众射虎社”,每周活动。

每逢元宵佳节,马先生还在自家的诊所门前,悬挂出许多他自制的谜语,吸引周围的百姓来猜灯谜。彼时娱乐活动匮乏,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人前来竞猜。猜谜者猜到后,大声说出结果即可,若是屋里鼓响一声,就表示没猜中,若是屋里锣响一声,就表明猜中了,猜谜者就可以进去领奖品了。十分热闹,别有情趣。



瘦吟诗人


先生能诗善文,偏爱袁子才。所作虽广,可惜尽都失散。上世纪80年代,马先生的高徒彭静山先生,在辽宁省图书馆里制成胶片的《盛京时报》上,找到了马先生二十三岁时的几首诗作,读来可略见先生心怀,今抄录如下:


端阳竹枝词

盈筐香艾与香蒲,巷尾街头不住呼。

莫怪人情多变幻,家家都挂假葫芦!


岁暮感怀

飘泊风尘又一年,依然瘦骨耸吟肩。

囊中满贮新诗句,箧底深藏旧砚田;

正朔寒梅无驿史,旬看钧月忆前圆;

冻云乍敛仍离去,至竟随风到那边。


无题

蹉跎也自惜年华,曾向东风赋落花。

每恨无才偏结习,谁怜浮世得虚夸;

云能写影因当月,树不成阴为近麻;

从此严寒将辞去,小园新柳暗抽芽。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先生每日忧思,寝食不安,曾有诗作,其长子右文先生记得一首:

廖落孤灯里,贪书意转忙。

闲愁随月上,国难比更长;

远柝声连枕,疏钟冷带霜;

破牢无计补,起视夜茫茫。


马先生中年蓄养一猫,十分喜爱,常抱于怀中,以手抚之,自得其乐。猫忽死去,先生如有所失,整日郁郁,曾作诗四首挽之,如今仅存末首:

飞檐走壁跃轻沙,来去飘然总忆家。

几度风前忘汝死,临窗犹自唤花花!


十年动乱时期,先生惨遭迫害,受尽凌辱,家中多次被抄,平生所藏书籍、古玩、字画、诗词、书评、医案、论文、著述(如《沈水医学回忆录》)等,皆荡然无存,所珍爱的两张古琴也未能幸免,已不知了去向!被迫下乡后,先生足不出户,终日默坐不语,如醉如痴,愤死于1969年!一代名医,下场如此,可泣可叹!

时逢马二琴先生逝世40周年,仅凭残编断简,零星拼凑而试作此闲文,以期依稀窥望先生心志,并寄景仰怀念之情!


挽曰:

一代名医殒秋风,虚荣浮世来去空。

风雅更兼岐黄外,情怀尽寓琴瑟中;

心含书场百年泪,意隐谜坛万象灯;

从此二琴无觅处,瘦吟馆寂曲成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希哲刻昌化石马二琴自用印(右)二琴山馆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医马二琴

彭静山 孙启凤
  
本世纪的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沈阳曾经出了一位鼎鼎大名、妇孺皆知的一代名医马二琴先生。马先生名英麟,字浴书,生前有医学巨匠、文坛名宿之称。因爱古琴,早年藏有一张七弦琴,以后又得明代严嵩之子―严世藩的一张古琴,琴名“一天秋”,古香古色,斑烂可爱,遂自号“二琴”。
马老幼年家贫,聪颖异常,才华横溢。学医之时,闻鸡而起,午夜方眠,黄卷青灯,口诵心唯,真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马老学医,能举隅反三。例如:有一次他正读王孟英的《温热经纬》:“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老师走来,突然用手掩书问曰:“逆传心包,顺传当传何处?”这一突然发问,颇不易回答。当时马老正襟危坐,沉思熟虑,很快就答道:“书上有几种解释,但根据五行学说,温邪由肺传至心包,是金反克火,叫做逆传。从经络学说来讲,肺经“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顺传应传胃府。”老师听后,赞不绝口。

还有一次,老师问诸生曰:“泽泻能利水通淋,为什么在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中用之?”诸生张口结舌。马老站起来应声答道:“泽泻利水除积,通淋去浊,积浊已去,肾阴可补。”老师鼓掌称善。

马老二十二岁行医,于沈阳大南关广生堂药房坐堂。青年医生,成名不易。马老读书吟诗,怡然自乐。岁暮感怀诗云:“飘泊风尘又一年,依然瘦骨耸吟肩”,笔名瘦吟馆主,经常在报纸发表诗文,成为沈阳知名诗人。某公年八十,久患便秘,名医不离门,好药不离口,但百用罔效。后聘请马老诊治,马老诊察以后,侃侃而谈:“久患便秘,面色微黑,舌质干而无苔,频频饮水,一口即止,自述腰痛,脉来两尺无力,诊为肾阴亏虚,津枯便秘。”乃用寸云二两,李仁五分,当归五钱,枸杞子四钱,番泻叶三片。服后患者大便自通。该公逢人说项,游扬不已。通过救死扶伤,马老一跃而成名医。

马老医术高明,有胆有识。一次,遇一手背异常高肿的病人,慕名求治,恰有两位名医友好前来议事,乃共磋商。一友提议应活血化瘀,一友主张用清热解毒。马老毅然用利水重剂十枣汤,甘遂加量三钱,二位友人摇头认为万万不可。马老说:“肿而不红,按之凹陷,为积水无疑,屡用化瘀之药不消,既未驱水,其水愈甚,宣可决壅,宜用峻猛之剂,不可养痈成患,泛滥成灾。”乃毅然投药,果然药到病除。

日本占领东北的伪满时期,提出废除中医。有人说中医渊源古老,能治难病,不可全盘否定。日本人想考验一下,便在长春最大的医院粹华医院,分立10科,每科设医长1人,全由日本的医学博士担任;另设中医科,由当时东北声望最高的名中医马二琴任科长。马不愿去,日本人以威势相逼,以此证明中医无能,废止势在必行。马二琴毅然赴任。当时医院收治了一名急腹症患者,日本外科医长诊断为化脓性腹膜炎,必须立即开刀,并且宣布吉凶难以担保。亲属怕患者死在手术台上,要求中医一试。马二琴细心诊察,决定以清热解毒、理气祛瘀之法为治,重用金银花120克,配龙胆草、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黄柏等煎服,一剂痛减,二剂痛止,三剂病愈。日本医长说这只是暂时缓解,病必复发更烈,并对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判断确属痊愈,从而对中医药的神效表示惊异。伪满民生部保健司决议保留中医,改名汉医,改称中药为汉药。

当时的社会名流,比如张作霖,都请马二琴看病,这使得马二琴声名显赫。曾经有一个前苏联专家得了口腔溃疡,十分痛苦,怎么治也治不好,后来经人推荐来找马二琴。马二琴看后说有办法,只是有点儿不卫生,对方说没问题,马二琴就给开了药。几天后,苏联专家的病好了,对马二琴佩服得五体投地。马显文后来听父亲的徒弟说,父亲开的药名叫“人中白”,其实就是尿碱。

解放后,马老被选为省人民代表及政协委员,并被中国医科大学聘为副教授,是解放后全国的第一位中医教授。马老藏书甚多,古玩罗列,著作多种,对传授中医经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十年动乱中,马老惨遭迫害,愤死于1969年,终年76岁。一代名医,著述只字无存,古玩古籍及心爱的两张琴均荡然无存。但马老济世利人的光辉事迹却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出自《北方医话》)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子染重病,张学良拒绝日医上门

  1929年秋天,学业上进的张闾琪(张学良三子,时年十周岁)忽然染上了重病。初时咳嗽,后来发热,严重时高烧到39度。张学良那时刚刚子承父业,主持东北三省军政,虽然日理万机,但没有什么事能比心爱的幼子患病更让张氏日忧夜虑。张学良夫妇为了救治张闾琪,不惜在东北三省遍请名医,前往大帅府多方调治。

  张作霖时代的军医官王少源是张学良早年最为信仰的医师,然而此时年纪已高的王医官对高烧不退的张闾琪也无药可医。沈阳城里的外国西医几乎都请到了,唯独不请日本医师。然而这些洋医们用遍所有办法,张闾琪的疾病均不见丝毫好转。远从黑龙江和吉林请来的几位名医,也日夜守候在大南门帅府的大青楼内,轮番会诊,不停地变换处方。然而张闾琪的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到了这一年的初冬,病情反而转危,在接连月余的高烧不退之后,又陷入了昏迷状态。

  这时东北军政要人纷纷进府探病,有人向张氏夫妇建议请中医调治,也有人主张请日本医生治疗。对于请日本医生,张学良因对日有心理上的戒备,所以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请日本人进府治病。后来在无计可施时,张学良同意请中医给张闾琪治病。尽管那时的张学良相信西医而不倾向中医,但他宁肯延请中医也拒绝延请沈阳的日本医生,因为他永远不能忘记父亲张作霖系死于日本关东军一手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如今即便爱子病体沉重,他请来各地名医,也发誓坚决不请日本医生进门。

决定去日本医院照X光片

  然而因张闾琪的病情危重,尤其是经过一个多月缠绵病榻的折腾,本来体质清瘦的三子闾琪,如今变得越加孱弱,尽管有知名中医悉心调治,但张闾琪的病情仍不见好转。11月初,一位名叫马二琴的沈阳老中医,因有军医官马际宇介绍(他是马医官的本家叔叔),亲自上门为张学良的爱子治病。马二琴认为年将9岁的张闾琪很可能染患了可怕的肺伤寒。不过,经马二琴几服中药的调治,病体危重的张闾琪居然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出现了转机,随着高烧的渐渐转轻,进入腊月的张闾琪已能少量进食了,这给困境中的张学良夫妇以极大的安慰。正由于中医马二琴的医术,才让从前对中医多有误解的张学良,从此对中草药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二琴一案保中医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政权意欲取消东北的中医,自1933年起停止了每年的中医考试,妄图使中医自消自灭。到1940年,“汉医不发新许可者,八载于兹矣。……现在汉医之年已平均花甲,青黄不接,实属可惧”(《滨江省汉医学月刊》马二琴文)。8年不发新许可,现有中医平均60岁,可见情势何等严重。但是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连日伪当局也不得不承认东北地区“仍多行其古来传统的医术之汉医”。为了切实考察中医疗效,伪民生部派官员到沈阳物色一位名医,拟聘至伪首都长春临诊,以便随时观察疗效。几经推荐,沈阳名医马二琴被选中,于1940年7月到达长春,在萃华医院任汉医科医长,该院其他科的医长均由日本医学博士担任。马氏到长春不久,适遇一外科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日本外科医长主张开刀,且不保吉凶。患者未允,要求中医治疗。马二琴察患者面赤气粗,腹部坚硬拒按,大便多日未行。诊为热毒炽盛,乃重用双花120g,龙胆草15g,以及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乳香、没药、黄柏等药投治。患者服药三剂,日本医长检查确属痊愈。此案所治虽非头面人物,但对日本人震动很大,承认中医确有疗效,遂于次年恢复了中医考试,并聘马二琴为汉医考试委员,东北的中医得以保存下来,马二琴可谓功垂中医史册。
发表于 2015-10-12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0-13 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先生晚年的悲凉有点象熊十力. 熊也是差不多的时候觉得中华文化亡了, 活着没意思了, 绝食而死.

看百度百科, 张闾琪还是被害死在了日本人的医院里, 叹. 看马先生的用药, 也许偏爱用清热的药? 张锡纯也是东北的医生, 似乎清热的药物也用得偏多一点, 也许是因为东北人壮实?
发表于 2016-10-25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马老前辈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17-3-2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歌可泣的一代名医,由先生娓娓道出,令人唏嘘感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7 18:58 , Processed in 0.0193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