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720|回复: 0

九种心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2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有问题出来了,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这里不讲定而讲心住?为什么只讲心一境性、止、观?大家要知道,所谓禅定的定,是中国佛法初期来时的翻译名称,因为《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这个道理,所以翻译成定。近世翻译认为,这个定字不足以代表,所以就用“心住”。我们读书,尤其读佛经,这种地方是问题,都是话头。禅宗说参话头,就是参究问题。所谓修行也好,佛学也好,如果这些问题不了解,修定、学佛都是白搞的,等于《三界天人表》都搞不清楚一样的道理。
普通佛学讲心、讲空,心空得了吗?心是空的吗?一般所谓讲空,就像墙壁打个洞叫空,其实那也不是空,那是一个洞。如果说空,好像是说一切念头都没有了;等于一支香烧化了,这支香就没有了,就叫做空。这是断见(断灭空)、外道见解、魔道见解,不是真正的佛法见解。空是形容词,譬如天空是空的吗?物理科学上说的太空、外太空,它是空的吗?因为天空是空,所以含藏万有,万有的种性都在内,空是它的相,所以《心经》上说“是诸法空相”。
如果说空为体是指心的作用的话,也是落于断见。断见与西方的唯物思想学派一样,所以东南亚,尤其越南当时的小乘道,拿小乘佛学与唯物观念的观点相提并论,而被唯识学派混同了,认为人死了本空,所以何必修持,或认为此心没有空与不空,也没有什么心定住。
心定在哪里呀?“定住”是个形容词,譬如小孩子玩那个陀螺,虽然在动,但因为它转动得太快了,所以看起来是不动的,实际上动得很厉害。譬如电风扇,刚开的时候可以看到扇叶在转,转到最快的时候,好像不动了,看不到电风扇的扇叶了,所以定是大动。
世界上没有静的东西,所谓静态,是那个动态动得太慢或者速度特别快,表面上看来它好像不动。又譬如地球,它不停地在动,可是我们坐在这里没有感觉到它在动,因为体积太大了,反而觉得它是静的。譬如坐在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动得太快时,我们坐在里面反而感觉好像没有在动。
佛法是求证了生死,了生死还是小乘的,大乘认为生死何必了,诸佛菩萨都在六道轮回中,发愿生生世世再来,因为生死为一贯,了与不了是一样,这是大乘。所以几十年前,有学者骂禅宗是小乘道,因为禅宗标榜了生死。生死没什么了不起,生死如昼夜,死等于睡眠,生等于醒了。这在佛法来中国之前中国文化已经知道了,所以大禹就讲“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生是寄居,在这个世界上作客;死是回家去,休息一阵再来。所以了生死不是断生死,不是说我不来了。
我也常听有人讲,下一生不来了,那是外道的说法。不来,你到哪里去?真要不来,还要有生到五不还天的工夫,才能勉强请个假不来。阿罗汉住八万四千劫的大定,只不过一弹指、一刹那间就出定,不回心向大乘就不能证得菩提。所以止、定、空,我们尽管那么讲佛法,其实讲的是外道知见;而自己搞不清楚,还以为自己说得对,所以修行也证不到。玄奘法师翻译,怕人再走错路,就翻成“九种心住”;古人把“心住”也翻成停心,就是心住在那里。
那么我再问你们一个问题,所谓住,与唯识有没有关系?(同学答:有,是作意。)作意的心坚固,勉强说为心住,《楞伽经》讲“流注住”即心住。流注住,此心如流水一样永远在流注,住了,这个原理先要懂。
“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待,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这九种心住是个纲要,先要把握。心住就是正定,打坐坐在那里十年,心不住没有用,那只是凡夫定,还是大凡夫一个,没有走上佛法的正路。佛法讲,定则心住,“内住、等住、安住……”共有九种心住,这是大原则。大家也打坐,心调顺过没有?没有,天天都在烦恼生气,这样不对、那样不对,也就是不调顺,心在跳动。必须先把心调顺,然后才可能寂静,要做到心念专注于一趣,趣者趋向也,即心住的境界,普通讲就是定。
像你们打起坐来,这里气脉动,那里气脉动,心没有住于一趣,因为感到头顶上跳动,腿上跳动,丹田里有一股气,心散乱得很,并没有调顺,也没有寂静,也没有专注一趣,然后自称气脉通了。通到哪里去啊?通到棺材里去,照样是生死轮回中。大家学佛的都要随时注意,“专注一趣”是定,又能悟到了理,就是定慧“等持”,这样名为“九种心住”。下面再逐项解释。
本文摘自南怀瑾《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7 12:52 , Processed in 0.0250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