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钧钧妈 于 2015-5-11 16:13 编辑
[size=1em]
[size=1em]
[size=1em]“活在当下”这句话人们常说,但试问是活在什么的当下?每个人不都活在当下了吗?这句话到底有什么作用?大部分的人把这句话解读为:清楚自己当下在做什么事,专注做好当下的每件事,去感觉自己当下的每个动作,把握每刻可以享受的时光尽情地去享乐······这些固然很好,但恐非圣贤所说的本意,因为圣贤所关心的,不是你哪件事有没有做好,也不是你是否非常专注地去做某件事或某个动作了,也不是鼓吹你尽情享乐,而是关注你是否更加“健康自在”。
“活在当下”这句话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在“活”这个字,第二个重点才在“当下”这个词。如果把这两个重点的定义混淆了,也就与圣贤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活”是过得更健康、更流畅、更自在的意思,“活”字很重要,是这句话的关键目的所在,但遗憾的是人们总把它当做虚字一带而过,只注重“当下”而忘了“活”才是主角。
另外,“当下”不能只解释为此刻、现在或这一秒,“当下”应该是广指当下所遭遇的任何正在发生的事件、任何境遇、任何顺境或逆境、当下身中所升起的任何好坏的感受以及当下心中所升起的任何心念及苦乐情绪等,这都是“当下”两个字的内涵所及。
因此,“活在当下”的正确意思应该是:“不论当下自身处于顺境或逆境中,都有自在快活的能力(不是只在顺境才自在);不论当下身体升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受,都有自在快活的能力(不只在好的感受下才自在);不论当下心中升起什么气血、什么情绪,依然有自在快活的能力(不只在正面情绪下才自在)。在任何逆境中、任何不快的感受中、任何负面情绪的当下,不需要花力气去转移、逃避、改造,当下依然有自在快活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试想,当下出现了一个逆境,你就必须急着应战,必须急着转移它,必须急着改造它,一定要等改造到你认为满意的样子之后才能自在,那么这个自在还叫“当下”吗?这还有“活”可言吗?
有人为了改变他的命运际遇,花费二三十年的时间不断去经营改造,等改造成功后终于心满意足地笑了,这样的故事在世俗的眼光中虽然可歌可泣,但以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说,就算“最后的笑”是称心愉快的,是轻松自在的,也未免太过短暂了,而那条得不到自在的道路也未免太漫长了!这种寄望于将逆境都改造完之后才能得到片刻自在的方式,怎能叫“活在当下”呢!或许只能算是享乐而吃不了片刻苦头的知见,岂有能力快活在每个当下呢!
现今人们往往死气沉沉在当下,哀哀伤伤在当下,狂妄骄傲在当下,贪欲爱妄在当下······那个清明自在的本真早已死亡或残废在当下了,但人们竟然还朗朗上口地说自己是“活在当下”!
人们对这句话的误会岂不是太深了!
“活在当下”是在痛苦的当下、在快乐的当下、在逆境的当下、在顺境的当下,都能保有自在清明的本真,都能不被境遇、情绪所妨碍,在任何你想象得到的当下都有自在快活的能力。高兴时就自在于高兴的当下,疲累时就自在于疲累的当下,哀伤时也有能力自在于哀伤的当下。
这种境界难道只有西方人提倡吗?中国的先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不就已经说过“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了吗?指出应在喜怒哀乐的当下就有太和的能力,不必等喜怒过后才太和。而六祖不也早已用“烦恼即是菩提”来揭示这一禅悦心法了吗?烦恼的当下就等于菩提禅悦,无二无别,何需等平抚转移之后才自在呢!若是需要去平抚改造,就是内心对它有个“怕”存在,光这点怕就让自在清明的心死了,还哪来的“活”呢!
逆境当前,负向情绪当前,对它一点都不怕,不必改造它,当下就能甘之如饴,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中庸》不是说过吗?“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这个“素”字是洁净无染的意思,一个君子只愿把当下位置上的本分尽好,在当下的位置上施行他的道,历练他的道,而不愿有非分之想。一个君子如果当下是富贵的,就甘愿以着富贵去行济贫的道;如果当下是贫贱的,就甘愿在贫贱中历练自己廉洁的品格;如果出身在蛮夷地域,就在蛮邦做好行侠仗义的道;如果不幸遭逢患难,就在患难中行牺牲奉献的道。君子不论遭遇是好是坏,总是把握每个当下,尽力去树立他的品格,让他的品格“活”起来,也让众生的品格“活”起来,君子不会因为遭逢一点逆境就让气节死了,也不会等到环境都已经称心如意之后才努力去做这些事,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这才是“活在当下”的真义。
翻翻古书,你到处都可以发现,中国老祖宗早就把“活在当下”用具体易懂的方式说得圆满明白了,这岂是近代才出现的话题。 更惶论现代的人只看到肤浅的“当下”,而忘了最重要的“活”字。想要赶上古人高风亮节的品格及深邃的内涵,恐怕路还很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