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508|回复: 10

转:创造基于真实生活的文化 (朱明) - 农村耕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5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创造基于真实生活的文化 (朱明)  - 农村耕种

http://jiaoyu.org/chuang/rongru.htm




    被人问起“这两年干什么去了”,我有些难回答。在生命里,困惑、问题多过方向和答案,跟自己都说不清楚,那就索性狠下心来,一天天的过日子,就活在那个当下。看不见未来,就不去想未来。若人用心,生活中所经历的,留下的就是答案。当人循着内心,把自己敞开给命运,生活是一种长出来的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来云南这两年多的生活经历
    来云南后,先在人子的共生社区,住了近十个月,这期间参加了社区的“生活大学”学习;后来在一个纳西族的农民家庭里租了房间,住到现在。人的经历,要串起来,才能隐约看得见那个相续的主线。回想,我是2005年末,去社区伙伴工作的,在社区支持农业 (CSA)项目组里,工作了七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在地合作伙伴的行动,但重点是对“社区支持农业”做法背后的,对社会发展方式的省思,以及创造新的社会文化。另一方面,是协作在这个领域工作的青年人学习、以及他们内在的精神成长。
    这样的工作角色,一边,你手里拉着“理想”的风筝,人是上扬的;但参与合作伙伴的在地行动过程,又拽着你脚踏实地,在现实中寻找出路,这其中的关键,是在于 你对“中道”的把握。但人又能不执于在“中道”里感受到的喜悦——而是敏感着,在生活中出现的真实机缘和波动,在对中道的守持中,让健康、美好的东西,进 入人们的生活里,感动人的心灵,让爱去把人与人、人与自然连接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回头看这份工作,对人的要求其实挺高的,做的不好,人就轻浮和撕裂了。这点是后来才认识到的。当项目去到一定规模和丰富时,我对项目的方向有些模糊,同时也强烈感觉到“自己的缺乏”,例如没有与自然相处的直接经验,对农村、农民想法缺乏了解等等。对本土化的“社区支持农业”在下一个阶段重点应放在那里,也没有清晰的想象。
    还原到自己价值观的层面,是在当时的情境下,对如何把“帮助人类的精神发展”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看不清楚。或者说,那时我对自己的内在精神发展,也没有真正的认识。有很多时候,是在顺着机构积累下来的文化、理念,以及自己过去的经验在走,说到真诚和用心,只是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
    辞职后来了云南,在共生社区的生活,是一面有生活细节,一面社区带领人、同工不断的理念引导。看似两边都有,平衡态。他们对来体验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挂上,先跟着走就好”。这是个经历二十多年的平台,有传承、理念清晰、生活里也有非常丰富多样的尝试。但当时经历时,觉得人陷在很多不同形式的活动中,有很多形式是自己的短板,比如戏剧、晚会等,自己拘束而又觉得必须要参与,压力颇大。
    另外,日常生活里的内容安排的丰富紧密,缺少了自己摸索、感受、总结的空间。当然,这是在“生活环境里找原因”,若是积极、真实的向内看,更本质的应是“自身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已经意识到,想要在一定时间、空间里,有针对性的去打磨”。比如踏踏实实的农村生活经历、对农村社会情况、农民生活的了解、人在 自然中生存体验等等,这些都是在社区伙伴工作中,已经意识到的,来云南想要发展的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社区的这段生活,心里是挺感恩的。说到“信仰、精神发展”,在思考层面上是有些认识的,但没有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而在共生社区,日常生活和信仰密集的 交织在一起的状态,让一些东西是在身体里扎根。有个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去年,曾经深夜在山里迷路,人有些崩溃,我下意识的反应是“与老天说话”——真的张开嘴,大声的说了一两个小时,过后人奇迹般的平静下来。这时候,才想到自救,找出路。危险过后,和在社区朋友交流这个部分的时候,他们总结的好“能镇静下来,是老天在保守你”。想到这段经历,觉得在共生社区生活大学的学习,好像是个预演过程,让我有机会练习如何把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里。而在纳西农民家里住下来,一个人独自面对生活时,那才是实战。
    说到在不同的生活中转换,想起黑塞的《悉达多》里有个细节,“悉达多追求精神的发展,在他的导师指导下修习,后来他发展到一个阶段,自己的精神可以进入不同的动物,在经验它们生活的同时,又能保持有意识的状态……”。我只是在不同的人生状态下的角色转换,但也是能感觉到“每种生活,都有在种生活背后独特的意识”。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云南之前,在帮忙社区伙伴预备第五期《比邻泥土香》,想牵头做一期“自然与人”的专题,但在操作过程里发现,以目前的情况,很难做出心里想要的感觉,后来这个题目就搁浅了。但自己是心有不甘的,来云南,是想着去一个贴近土地、自然的地方生活,扎扎实实的有些积累。这个事情,是一直放在心里的。
    虽然转换了生活的状态和环境,意识会被周围的环境粘住,就好像现在,回忆过去在城市里的生活时的想法和愿望,会觉得挺遥远的。不过,我也不断提醒自己去觉 察,在农村生活中,生活和环境所带来的意识和追求。我想,“觉察”是人类在精神发展方面获得的重要礼物,也是这个物质繁荣的时代所需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社区出来,搬去农家的第一天,正赶上房东“打油菜籽”,就是把油菜籽的豆荚在太阳下晒干,然后用一个简单的工具“二杆”,把油菜籽从豆荚里打出来。看他样样都是一个人在做,就跑过去帮忙了。我喜欢这种全身的,大汗淋漓的运动。
    就这样,最初搬去农家的那段时间,基本是房东做什么,我就跟着他做,掰包谷、种鸡豆,在菜园里薅草、下菜种、浇沼液,状态就像个小孩子——“这个世界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有时候,觉得烦闷的时候,也会想“这样的,完全放下过去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的连续性,去面对新的当下,这样的人生是勇敢还是愚蠢?”,但好像不这样走,就等于没有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是在恐惧的控制下。或许,在自己内心有很多声音,我只是选择了过去最不敢碰触,最不信任自己的那部分。
    在那段时间里,也是冲突、笑话不断。有一次,夜里穿过院子,去上厕所,滑了一跤,十多天,左边的肩膀不能动。一个年轻人,走路也能跌跤,被他们笑了很久。不过那次事情过后,我走路就会细心着周围的环境,不东想西想了。不吃肉也让他们很好奇。一段时间他们觉得,我不吃肉很可怜,会影响健康。后来,见我的身体也还好,就认定我是“搞迷信的”,过去他们这里有“做迷信”的人,也是不吃肉,认为自己死了以后会变成神仙。他们总试图用在地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外面的人,外面的事。后来,我开始经验和理解了,“这种在踏实生活里形成的,朴素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非常敏锐和直觉的”。看似“稚朴”,但是因应着传统乡村生活本身的丰富和复杂性而形成的,它又是非常整全、科学的。
    我很喜欢他们所展现出来那种“活泼泼的好奇”,这是经常在阳光下,做体力工作的人特有的,好像有种精神的活力在里面。也是因为喜欢那其中展现出来的健康,挺长时间,我对在农村、和他们一起工作的生活,都是发挥同感的状态。可能在无意识里,想拥有他们身上的特点,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吧。白天做完体力活,晚上疲乏的日记都不想写,书放在眼前,一会儿人就睡着了。
    来农村之前,在社区伙伴工作七年,包括我自己在“活力耕作”方面上过的培训课和阅读,自觉在的生态农业和自然教育方面,多少是受过训练的,所以会常常试着在聊天过程里,和他们讲讲生态农业、社区支持农业的做法,也算是在社区伙伴时养成的工作习惯吧,当时,印象里好像也会得到很好的回应。但在这里生活,没有了过去的工作平台,发现在现实里,自己懂的、能用起来的、还很少。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农家生活的一些观察和省思
    农民需要的是"一些可以和他们的现实马上结合起来"的东西。他们不是不晓得生态的道理,比如我的房东就晓得“山土”(树叶枯草等在地面上腐烂逐渐积累起来的一层土)的重要,他和我说“在山里,树上的叶子、果子熟了、落了,霜来草枯死了,化为山土,有了山土,掉在里面的种子就更有活力,能生发出来。如果没有这一层山土,种子就会被太阳晒、被冻,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土壤是生态农业里的核心因素之一,在过去的传统耕作方法里,不管是纳西族还是彝族,他们会在旱季,去山上,搂腐殖土背回来。种东西的时候,放去田里做基肥,或是盖在苗上。
    但今天的现实是,家里的劳力,主要是外出打工赚钱,又有化肥可以依赖,上山背土就成了辛苦事。整个社会都在“用钱来衡量价值”,这个角度上,农业就是辛苦又赚不到钱的工作。传统的农耕生活,失去了能让农民内心安稳,获得幸福感的精神力量。
    传统上以家族为基础形成的自然村,有多方面的安稳助力。纳西族称这样的做法叫“相帮”——不管是盖房子、庄稼收获时,村民之间都是互相约起,一起去做,共同面对。但现在,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助体系,也在被在城市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一点点的瓦解。壮劳力平常外出务工赚钱,地里的活本来就顾不上,农忙想请人的时候,就是有宗族关系在,也是要考虑人情,要按市场价付工钱。这样,农业生产的成本就抬上去了。过去是“为生活需要而耕作”,而现在要考虑经济因素,考虑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你在一些细微处,可以看见生活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比如在过去,一家人想要盖房子,会约起伙伴来上山砍木料,立木架、泥砖上墙的时候,全村人都会来帮忙,也会留下吃酒,好像节日一样。实际需要支付的,只是大工匠的工钱,金钱成本并不高。但现在,是专业的包工团队来做,价格也逐年升高,起一所房子,至少要三十多万,这是很多家庭无法负担事情。旅游业发展、种植经济作物、外出务工赚钱、使用农药化肥、生活金钱成本增加、西医西药治病代替传统的草医等等,这些看似无关、细微而缓慢的变化,却好像曹操打东吴时,铁链把自己的战船一一拴起来一样,去到一个阶段,会完全改变村人的生活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有机菜比较清甜、有菜味,我的房东不以为然。他觉得不用化肥,菜的叶子长的“不旺不嫩”。现在人做饭,油盐调料加的多,鲜甜是感觉不到的,只有“嫩”还感觉的到。而长的不旺,就没有产量,也买不到什么钱。通过使用氮肥带来的“嫩、旺”,虫子也喜欢,不用农药,就没有了收成。这个例子里,看见了“为赚钱做事”和“追求强烈感官刺激"两个东西,这是现在城市生活中的两个重要部分,他们只是在农村的环境里模仿了城市生活的追求。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这样才会养人内在的天地,天清地宁。但全面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甚至大的气候、环境,方方面面都是颠倒的,那里还是随顺天地的生活状态。
    贴近泥土的生活,有智慧其实直到今天,农家的传承并没有断,村人有着丰富的耕作经验和对自然的认识。一些我在永续耕作设计里学到的东西,在这里有着更鲜活的表达。比如我们说的“就近原则”,邻居说是“远田不富家”;“厨房菜园”的设计,这里几乎家家都是这样做的;营养循环系统,在纳西人以庭院为核心,种养结合的做法里,体现的很明显;很多人在网上介绍的火箭炉的设计原理,和农家用玉米棒子烧火盆时的做法是一样的。
    依据农历,他们清楚每种作物适合的种植季节、生长周期以及生长过程里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植物有两个生长旺盛的季节,一是春天;另一个是“三伏天”——这是我过去不知道的, 8月份有一天,阿叔指着一棵树上发的新枝,说“树发三伏枝了”。忽然间,我对“春生、夏长”就有了实际的感觉。
    前段时间,梨树下落了一地梨子,我就问阿叔是不是梨子熟了,他用刀切开一个梨子,发现梨子的核里面很多虫卵,从内向外烂。他说在4月20- 5月20日这段时间,在本地有种天牛,会把卵产在开花期末尾时的小梨子里面,那时候如果不打农药,几乎全部果子都会生虫、落下。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丽江地区有很多品种的芸豆,黑紫、红白、黑蓝、米黄、奶白,各种颜色,农家传统上都会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上些,入夏就有豆荚吃。有次,他指着后院种起的芸豆,让我看看出了什么状况。我见豆子长的很旺,只是平常看到的叶子是深绿色的,而他的是草绿色,有棵甚至是黄绿色。我猜是生了白飞虱(当地人的叫法),它们喜欢藏在茂密叶子背后,越靠近泥土,有点湿气的地方就越多。他得意的笑着说“一定是蚂蚁在咬豆根”。后来,我们走过去,扒开叶子,确实是有一大窝黄蚂蚁忙碌的跑来跑去,那株叶子明显变黄的,的确有很多蚂蚁在豆根处。
    平常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不会总结出来,但遇到时就会讲给你听,记不记得住,就看你用心了,这应是农家生活知识的传承方式。很尊重村里的,这些经历过生活风雨的老人。不过,我也意识到,他们丰富的本地知识,是在一个求生存的意识状态里积累下来的,目的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需要。而一旦他们掌握了更强有力的,对抗自然的方法,他们就会把这些方法发挥到极致。比如他们掌握昆虫出现的规律,那他们会在很恰当的时机使用农药,让昆虫无法在这个环境里生存下来。他们掌握了树木的生长规律,那他们就会想建立有一定规模的果园,修剪树形,让树木矮化、透气、透光,方便打药和摘果,使用杀菌杀虫剂、套袋等技术,而放弃传统的多样化,种植适合本地的品种,以及保持“自然树形”促进树木健康等做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需要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文化
    现在,他们也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规模化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上,这些经济作物多是从外面引进的,比如“丽江雪桃”,实际是从山东和安徽引进,每个桃子可以长到一斤左右,但生长过程中, 需要复杂的管理技术,去面对坐果时的虫害、雨季的病害、旱季光照过强时的裂果等问题,桃树的盛果期也只有六七年,其实并不适合本地种植。但因为售价高,政府在本地大面积推广。而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农作物,比如梅子、海棠果、茨满梨、老品种山药等,很适合当地土壤、气候,不用很很复杂的管理,但因为一段时间 里市场价低,人们就渐渐放弃了。
    人们内心追求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是为了生活需要而耕作,而现在主要是为了现金收入。电视里的内容让人越来越认同城市文化,而观光旅游让人找到很容易赚钱的方法,这一内一外,很配套。而还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也被裹挟着,卷了进来。我曾经在本地略略尝试过社区支持农业的做法,想鼓励他们种适合本地的传统品种,找在城市里的朋友和网络支持,后来发现,他们关注的是我有没有帮他们赚大钱的机会。后来见我没有要“投资做大”的意思,虽然有些朋友,但想法“蠢笨”,要做的事情是他们想放弃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没有和我深入交往的兴趣。我意识到,社区支持农业帮不了他们,他们从城市的强势文化里,只看到一条出路,就是赚到很多的钱。
    我自己也困惑了挺长一段时间,白天忙碌起来的时候不觉得,但晚上,人静下来,就会想“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的意义在那里?”想要珍惜拥有,珍惜老天给的礼物——这干净的天空、水、山上的森林、鸟兽、肥沃泥土里那些丰富的物产、千年来纳西人在这里生活的积淀,这其中所蕴含的美好,怎么在自己的生活里活出来?大理古城厚重的人文气息在诱惑着我,但我心里还是不想就这样离开。我在想,也许这里的人,需要看到,城市里的人,也有另外的,不同于主流的生活追求。有些部分,可以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文化结合。有些活法,不是要很多钱,但让人心里觉得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没有资源去通过项目来影响他们,但可以去创造自己在这个地方的生活,展现出新的生活文化。这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我也在这个创造自己生活的过程里,有机会去向本地人学习,进一步发展出与自然、与人更友好的生活态度。说“态度”,是觉得具体的技巧,是因做法背后态度、想法,因人的特质,在长时间的 生活过程里发展出来的。要做的事情清晰了,人就有了长时间走下去的力量。
    很感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人走过。这期间有许多朋友,或长或短,在这里停留、陪伴,离开也是牵挂,从他们在村里生活过程、感受和认识里,我也学到很多。只有更多人,更深入的参与,才会在地创造出一个空间,一个小小的,存在于农村的社区,或者说是一所生活学校。这样,基于在土地上的扎实生活,发展出新的生活文化,滋养到这个地方的人,也滋养到从城市来参与这个事情的人。
我渐渐看清楚自己的特质,想要去做的,是城市和乡村生活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的生活文化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脚下黑黝黝的泥土,人类追求精神之光,都给人力量。而其中最让人感到温暖的,是以真诚为根基的生活,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

朱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1 22:56 , Processed in 0.0220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