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060|回复: 3

《一步之遥》全解读:一场失败的后现代影像狂欢(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12-23 李墨波

文章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个问题。


烂片还是好片,这也是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解决掉横亘在观众面前的一道难题:这片子没看懂。都是中国人,说的都是大白话,情节也不烧脑,为啥没看懂?所谓看不懂,其实是没有弄明白影片自身的逻辑。比如123之后,自然是4135之后自然是7,但如果给出123827634,那我就看不懂了,这完全是一堆乱码。每个影片都有其自身的逻辑,费里尼的片子也好,安东尼奥尼的片子也好,都有一把打开影片的钥匙,找到钥匙,影片迎刃而解。


姜文是个害羞的人,如果这电影算是一封情书的话,他给自己的情书加了密。我们需要撇清喧哗的泡沫,荡开蔽眼的浮云,破译电影的密码,剥离出电影的本质。


破译密码实际上是一个猜测的过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尝试以过度阐释的态度,用最大的善意去无限揣测姜文的意图,力求做到姜文一抬屁股就知道他放什么屁,一张嘴就能看见他阑尾。他撒个谎,我们帮他圆,不求合理,但求牛逼!


让我们看看《一步之遥》这道大菜是怎么做出来的,用了哪些原料,经过哪些工序,最后呈现出怎样的“锅气”。



故事原貌


我们先要弄清楚电影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其实就是个再通俗不过的故事:马走日和武六从小青梅竹马,武六的母亲是姜文的老师,俩人热爱电影艺术,曾在火车上相遇,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却因为姜文爱吹牛,最终分道扬镳。后来姜文放弃艺术,同发小项飞田一起拉了一帮妓女搞选秀,为官二代洗钱。选出的花国总统完颜英爱上姜文,向姜文索婚,姜文却不愿给出承诺,不想完颜英在吸毒之后死于车祸,马走日成为被通缉的罪犯,四处躲藏,无奈之下求救于武六。项飞田和武七丑事败露,欲置马走日于死地,用文明戏设下圈套,把马走日缉拿。他们逼迫马走日一起拍摄电影,欺骗大众,马走日不愿辱没完颜英的名声,不肯就范。武六深爱着马走日,向他父亲吴大帅求助。母亲出面阻拦。两人出逃,被家人追杀。走投无路时,姜文不愿连累武六,将她打晕,义无反顾冲出来,向大家公布了真相,却被邪恶势力联合杀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完颜英充满愧疚,劝告天下有情人尽快成眷属,不要犹豫,不要徘徊。在去向另一个世界的路上,他仍然惦念着武六……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男人跟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故事。


完颜英所代表的是这样一种女人:有身体,有美貌,出身市井,接地气,解风情,纵情声色场,堪称交际花,出淤泥而不染,内心无比纯情,希望真爱的降临和婚姻的归宿。姜文喜欢这类女人,自己却不愿意承认,内心并不愿意给她一个承诺。


武六代表的是另一种女人:出身名门,高知高学历,热爱艺术,气质高冷。出淤泥而不染,内心不愿意认同金钱和权势,追求内心自由,心存正义良知,听从内心的召唤。姜文也喜欢这类女人,区别在于,他在完颜英面前嬉皮笑脸,可在武六面前却一本正经。


这是每个男人都梦想拥有的两种女人。一种是精神喜欢,一种是身体喜欢。跟完颜英睡成了熟人,但却说不出一句我爱你;和武六精神恋爱,愿意为了她去死,却连手都没有摸过一下。一朵红玫瑰,一朵白玫瑰。红玫瑰红得炽烈,白玫瑰白得脱俗。


但是两个女人马走日都没有得到,他辜负了完颜英的好意,又不愿连累武六,最终以悲剧收场。两个女人他都爱,两个女人他都对不起。


所以马走日最后在风车下喊出的话翻译过来应该是: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她说三个字:yesI do。如果非要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艺术变形


多么柔肠寸断、催人泪下的故事。但又是多么俗套的一个故事。百年电影早就将这一类故事讲烂了。如果按此故事脉络老老实实拍一个言情剧,那他就不是姜文而是姜昆了。一碗普通的面条太没有技术含量,不回一下锅,不过一下油,姜文绝对不会给你端上来。要彰显牛逼,必须经过艺术的变形。


姜文使用了戏仿、拼贴、杂糅等后现代艺术的手法对影片进行了重新编码。他致敬世界电影史,对经典片段进行戏仿,急速的电影飞驰而过,一路脱帽致敬,阅尽影史春色;他杂糅了电影、歌舞、相声、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打造出一道色彩绚烂的什锦拼盘;他拼贴了大量文化符号,各种中外古今的文化碎片乱入,烹饪出一锅姜文式的乱炖。


我们看看电影中具体隐藏了哪些内容:


影片改编自《闫瑞生》,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被官方禁映的电影。


影片通篇使用旁白,语气声调都模仿《我这一辈子》中的石挥(姜文最崇敬的中国演员)。台词模仿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武七向姜文求助片段:从摄影,到服装,到台词,到人物表演,几乎完全照搬《教父》(姜文最喜欢的电影)的开篇,致敬人物:马龙·白兰度。台词和表演模仿话剧《茶馆》。提到的电影:《罗马假日》。提到的人物:王婆。


花国大选的背景介绍片段:用黑白纪录片的形式,模仿《意志的胜利》《大独裁者》以及《公民凯恩》(公民凯恩中也曾用纪录片的形式交代故事背景)。台词效仿阿姆斯特朗: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花国大选舞台秀片段:借鉴的艺术样式有:相声、春晚(现场念电报,服装像《俏花旦》)、娱乐选秀、音乐剧、爵士乐、爵士舞、杂技。从大腿中间划过,以及从空中俯拍舞蹈造型,模仿《谋杀绿脚趾》《了不起的盖茨比》、伯克利歌舞片。第一次现场直播:《我们时代的和平》。出现人物:完颜阿骨打、卢米埃尔,台下一个观众的造型酷似荒木经惟。台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儒学经典《大学》。颁奖使用音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2001太空漫游》中有经典使用)。刘索拉扮演的赛金花模仿玛丽莲·梦露造型。出现的传媒手段有:麦克风,电报,摄影机。


牛犇的挽留及寻找钟三儿:台词表演模仿《茶馆》。提到人物:曹雪芹。台词“谈笑有鸿儒,往来不亵玩”仿自《陋室铭》。


完颜英索婚片段:“八岁的时候曾经许愿,谁替我打人我就嫁给他”,台词模仿电影《大话西游》。一句意大利语台词出自电影《教父》。艺术形式:口哨(姜文喜欢的《桂河大桥》中有精彩的口哨曲),京剧:《贵妃醉酒》。历史人物:胡适,凯撒大帝。传媒手段:钩姐使用的传声筒。


开车奔月片段:吸毒过后开车的癫狂状态,模仿《天生杀人狂》《谋杀绿脚趾》《了不起的盖茨比》,月亮的形象模仿梅里埃《月球旅行记》,动作造型模仿《泰坦尼克号》。文化典故:玉兔,吴刚,嫦娥奔月。


马走日逃亡求助武六:艺术样式:黑白老照片。姜文吹牛中提到的电影:《水浇园丁》《火车进站》。拉车模仿《骆驼祥子》。


解救项飞田:巧遇SM场面,模仿《低俗小说》。


武大帅家宴:文化符号:太极(餐桌造型),论语(知之为知之)。


王天王的文明戏片段:艺术样式:大头娃娃扭秧歌,文明戏。歌曲《天涯歌女》致敬电影《马路天使》。台词“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出自于是之(也是姜文最敬佩的演员之一)。马走日脚踢王天王动作,致敬李小龙电影。



    拍片栽赃马走日片段:艺术样式:黑白默片、漫画、动画。模仿卓别林默片、《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金葱花奖。两个拉二胡的人模仿电影《功夫》。片子配乐《致爱丽丝》。提到的影人:库里肖夫。


审判马走日片段:模仿《意志的胜利》。武大帅的带有“武”字的旗帜,粗看很像纳粹的旗帜。


武大帅结婚片段:艺术样式:歌剧。美声唱法。提到人物:赫胥黎《天演论》


结尾片段:追车大戏模仿《虎口脱险》,风格模仿《八部半》。出现的传媒手段:高音喇叭。


……


综上所述,姜文在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戏仿,拼贴,杂糅,戏中戏,反讽,隐喻,悖论,含混,黑色幽默,镜像,互文……


电影中杂糅的艺术形式有:纪录片,默片,舞台剧,春晚,相声,杂技,好莱坞歌舞,意大利歌剧,动画片,漫画,照片……


电影中出现的语言有:英语,法语,中文,拉丁文,意大利语,安南语,俄语,满语,粤语,上海话,山东话,唐山话,天津话……


电影中戏仿的经典有:《教父》,《闫瑞生》,《天生杀人狂》,《八部半》,《我这一辈子》,《茶馆》,《谋杀绿脚趾》,《水浇园丁》,《火车进站》,《月球旅行记》《低俗小说》《虎口脱险》……


电影中提到的影史人物有:卢米埃尔,库里肖夫,卓别林,马龙白兰度,梅里埃……


电影中出现的传播媒介有:麦克风,摄影机,照相机,高音喇叭,传声筒,报纸,电报,电话……



    经过这些变形,电影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碎片化,娱乐化,不确定性,狂欢,荒诞……


最终,通过这些变形,姜文意图为观众呈现出这样一部电影:一次消解了传统叙事法则的影像实验,一个杂糅了各种文化碎片的独特的狂欢的后现代文本。一部改编自中国第一部电影、通过戏仿影史、对话影史,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元电影。一部对话电影史、艺术史、语言史、媒体史的集大成者。


《让子弹飞》之后,如何站着把钱挣了,是姜文为之焦虑的事情,他最终找到了两全的方案:呈现出这样一个后现代狂欢化文本,既有娱乐性,又有批判性,既好玩,又深刻,叫好又叫座,鱼和熊掌兼得。



深层寓意


在变形之后,电影呈现出意义解读的多重空间,道具、服装、布景、化妆都超出其本身的概念,而变成一种表意的符号:马走日和武六相遇的船舱内铺满了金黄的流沙,象征那是一段无比美好的时光;风车下的马走日成为向恶势力挑战的堂吉诃德;武大帅的“武”字旗代表着法西斯和暴力;围观的男女身着婚纱,寓意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同一个符号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


电影充满了讽刺和隐喻,语含机锋,针砭时弊,对当下社会种种乱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演出了一场当代社会众生相。我们试解读一二:


在舞台上,以马走日和项飞田为代表的公众名人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无非就是能忽悠,爱吹牛。能把牛吹得像泡泡那么大,大到可以把自己包进去。在成为公众名人之后,他们引领“公众姿势”,把持“道德标准”。他们喜欢讲“惨”的故事,越惨越好,最好能激起观众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以此控制民心,要挟民意。


以完颜英为代表的舞台上的所谓明星,依靠出卖身体换来名份,却号称自己出身名门(完颜阿骨打的孙女),喜欢在台上通过裸捐和心灵鸡汤来博取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公益、苦情、心灵鸡汤是目前舞台上制胜的三大法宝。赛二爷原型赛金花,妓女身份,靠身体上位,摇身一变成为演艺界大腕,成为选秀评委。这帮名人明星,生活糜烂,嫖娼吸毒酒驾,最后为此送了命。



    武大帅:“武”,军阀,掌握军队,手握军权,是历史和社会的实际掌控者。包养二奶无数,与国外勾结,贪污巨额军费,有钱,财厚。其妻覃赛男属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但出卖理想,投靠金钱和权势,为权利阶层出谋划策。其子武七官二代,投身资本市场,投资文化娱乐事业,负责将贪污的军费洗白,投机倒把,无恶不作。在家宴中我们看到,他们的子女都穿着军服,世袭着父亲的特权。


武大帅们常常喜欢美化自己的暴力,用以麻痹民众,醉心于太极、论语等国学艺术,附庸风雅。只关心养生和养心,谁要是能让他摸着地,脸上挂着笑容,那必奉为座上宾。他们可以掌控大多数人的命运,在他们眼中没有法律,他可以轻易左右司法,本来需要法办的人,他可以马办。在一个无法的社会里,人如同畜生。


以项飞田为代表的警察,实际上是权力和资本的马仔。真正的大案子破不了,却靠抓嫖一路升迁,并通过媒体造势,成为警界英雄。他玩弄手段,颠倒黑白,可以轻易把一个清白的人置于死地,也可以让一名罪犯轻易脱掉干系。他权利寻租,联合资本,勾结媒体,左右司法,愚弄群众。


王天王:娱乐艺人,跪在权贵身旁,仰人鼻息。精通愚民之术,操纵观众的两件利器就是暴力和性,适时配合权贵阶层,操控民意。武六:有希望的年轻人,背叛自己的阶级,尚存正义和良知,海归,希望能用艺术追求真理。


作为艺术家,武六和王天王所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观。武六认为“电影就是真人说真话”,希望通过摄影机来发现真相。而王天王认为,艺术可以随意编造,而且最好用世界通用的语言,因为“只有世界的才是世界的。”


《一步之遥》展示了这样一个产业链:先利用权力争抢资源,贪污军费,再通过资本运作,投资文化娱乐,实为洗钱,被资本操控的艺术和媒体,再反过来捏造谣言,掩饰罪恶,美化权力,粉饰太平。三者相互分工相互结合,形成丑恶的产业链和肮脏的生态圈。


片中台词提到,改写历史的是两根柱子:一根是通过暴力,一跟就是通过媒体。通过暴力,消灭证人和真相,再通过媒体捏造事实,涂改历史。权力,资本,媒体,三者联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铸就历史,改写历史,成为历史。



思想内涵


对影片寓意的解读,似乎成为一种电影和现实之间的连连看游戏,穿凿附会,不免牵强。如果这种解读有些牵强的话,那意图通过电影批判语言和媒介则是确凿无疑的,姜文最大的深意也正在于此。


在电影里姜文安排了随处可见的传播媒介:电影,报纸,电报,摄影机,照相机,麦克风,大喇叭……无处不在的摄影机,各种媒体形式的应用,大量的关于媒体的符号,所指向的正是姜文深藏其中的意图,没错,就是通过讨论媒体以及语言的本质,展示媒体的恶行,最终形成对媒体的批判。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媒体控诉的一纸檄文。


无论是马走日和项飞田办花国大选,还是武七利用武六拍电影,还是王天王上演文明戏,其实他们都在干着一件事情:用媒体强奸民意,用媒体遮掩真相,用媒体改写历史。


马走日的SM的形象,实际上代表的是深陷媒体控制的一个受虐的对象,一旦暴露在公众视线下之后,他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被媒体暴力强奸,被大众意志所左右,被各种力量裹挟着推向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摄影机成为代表媒体的一个符号,被媒体任意侮辱任意摆布的马走日终于忍无可忍,用刀劈向摄影机。电影展示了媒介对人的压迫,在最后的追车戏中,覃赛男车上的大喇叭向武六不断施压,大喇叭成为压迫个人独立意志的工具,而武六的反抗则是选择用枪打掉大喇叭。


在最后的风车下,悲壮的马走日频频中弹,但是我们看不到有枪支,也看不到有人射击,相反在风车下围观的人群中,有一架架摄影机,有一台台照相机,闪光灯乱闪,马走日毙命,这就是姜文眼中的枪支,这就是姜文眼中的武器,其深意不言而喻。正是权利和资本合谋,用媒体做武器,在看客的一片叫好声中,一起将马走日绞杀。马走日死于媒体。


风车下的独白是马走日最认真也是最深情的时刻,他一改之前的嬉皮笑脸,选择向公众说出真相,但是换来的却是摄影机们射出的一颗颗子弹。媒体是不喜欢真相的,因为那不好玩,不精彩,不娱乐,不够刺激,而且怎么听上去都像是假的。在媒体的时代,所谓的“真相”长着一副乖顺的,让人待见的面孔,大众完全根据自己的喜欢去选择真相。真相看上去像谣言,谎言倒长得像真相,这就是媒体时代最无奈的现实和最荒谬的悖论。


媒体改编了历史,也创造了历史,但是这种书写是建立在对真相的遮蔽、对个人意志的侵略上的,媒体在让文化信息以飞快的速度波及全球的时候,同时携带着巨大的破坏力。大众被洗脑和愚民,被规定好公众姿势和道德标准,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被王天王的娱乐所蛊惑。身处其中的人都是受害者。


其实这思想也没有什么新鲜,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和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等学术著作中,早已对此有过精辟的阐释。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他们讲述的是同一个道理: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政治、宗教、教育、法律、艺术、以及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媒介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这种来自媒介的力量消无声息却又如此强大,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它左右,我们的道德思想,人生观价值观都因媒介的改变而变化。



姜文七宗罪


解读完姜文的意图,连我自己都笑了。电影真有这么牛逼吗?这真的是《一步之遥》呈现出来的深意吗?实在只是我自作聪明的一厢情愿。也许姜文胸怀野心,也许姜文志存高远,但是这些牛逼的意图,这些精微的深意,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在他的电影中。姜文野心勃勃,构思新奇,只可惜力有不逮。在通向牛逼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伟大的意图如果不建立在扎扎实实的故事根基上,不建立在每一个细节的准确把握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自嗨。极有可能沦为一个笑话。


试看《一步之遥》之七宗罪:


一曰趣味高冷,自说自话。


全片充斥着不知所云的小机灵,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孤绝高冷的小趣味,个人私密的小爱好,其实都是些大无聊。姜文自己在电影中乐开了花,电影院里却一片安静,妙趣味变成冷笑话,要多冷有多冷。开场模仿《教父》的片段,客观说模仿得不错,声音和动作都神似,马龙白兰度在演教父的时候,曾经在嘴里塞了棉花,把两腮垫高,姜文也学他用核桃垫高,并模仿他含混不清的口音。但是这些极为细微极为冷僻的趣味,对于那些不熟悉影史的观众来说从何知晓呢?自己陶醉其中,观众却不知所云。


二曰台词密集,节奏失调。


姜文将所有意图几乎全部诉诸台词,密度极高,语速极快,一句赶一句,直让观众消化不良。而且整部影片的台词,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并不精彩。


电影始终呈现一个节奏,没有变化。这是姜文的节奏,不留气口,堵死了算。在长时间的单一节奏的不断轰炸中,观众所出现的只能是心理不适和审美疲劳。没有对比,也就没有强弱和快慢,实际上姜文所追求的力量感和速度感都在单一的节奏中被牺牲掉了。


在抖包袱的技巧上甚至远不如冯小刚来得准确。其实《让子弹飞》里面已经出现了一些节奏不准的问题,看电影时我留意了观众的反映,该笑的没笑,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反倒笑果十足,其实是一种控制上的不够精准,但是在一片叫好声中,并没有引起姜文的警惕,反而在《一步之遥》中变本加厉。


三曰语汇贫乏,自我重复。


在影史上并不乏抛弃传统叙事的影片,但他们之所以能载入史册,在于他们为电影本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们开拓了电影的表达手段,丰富了电影的语汇。反观《一步之遥》在电影本体和电影语言上几乎乏善可陈。除了华丽的场面,灿烂的色调之外,再无可圈点之处。很多电影手段都似曾相识,是姜文的自我重复,鲜有新意。比如,一声干脆的“花”之后转场,或者枪响之后转场,这是姜文独有的霸气转场,包括之前在《让子弹飞》中都使用频繁,除此之外全片再没有巧妙的转场。比如武七询问:“什么叫他妈的锅气”,同《让子弹飞》里面,姜文质问葛优:“什么叫他妈的惊喜”,语气如出一辙。连姜文抱舒淇上床的动作,都和《让子弹飞》中姜文抱刘嘉玲上床的动作一模一样。


四曰表演空洞,风格混乱。


片中的表演,一会儿模仿《教父》,一会儿又模仿《我这一辈子》《茶馆》,上一秒还是说着英文的洋范儿,下一秒马上变成老北京的土话,呈现出一种风格混乱。表演的尺度不是根据电影的规定情境,而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整个电影的表演没有固定的“戏辙”,经常变调,让观众措手不及,无法接受。


所有的表演都没有来由,无来由的哭无来由的笑,无来由的大喊与大叫,浮夸粗鄙。这种表演既不接地气,谈不上真实,又拒绝程式,谈不上美感。


五曰自恋任性,恣意妄为。


姜文太自恋了,也过于独断专行。在多个剧组里,都因为姜文粗暴僭越而生出龃龉。在别人的剧组都可以如此,其独断专行、盲目自信可见一斑。自恋对于艺术创作是一种危险的心态,它意味着固步自封,自我复制,止步不前。如果不善于听从大家的意见,所有的细节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那注定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保持开放的艺术心态,勇于怀疑自己,善于否定自己,敢于清空自己,乐于革新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六曰藐视观众,目中无人。


在《让子弹飞》取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之后,姜文完全不再顾及观众的感受,电影在他眼里不再是与观众沟通和交流的手段,而变成一种单向的自我表达,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我陶醉,自我重复。艺术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本质上是要求他者存在的,隔断了与观众的联系,推翻了与观众沟通的语法规则,艺术表达也就变成精神病式的梦呓。


七曰好大喜功,贪心不足。


在《鬼子来了》之后,姜文便不安分了,从来都不甘心老老实实讲一个故事,这一次,以空前的胆量,将叙事和人物全部扔掉不要,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媒体本身。探讨媒体本质、影射现实龃龉、怀揣赤诚情怀、致敬世界影史。龙虾三吃,一箭多雕。野心不可谓不大。视野在百年之内,着眼的是整个电影史。胆量不可谓不大。连马丁·西科塞斯、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大师,都躲在好莱坞踏踏实实讲故事。姜文出手就直接越过他们,剑指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意图插足三位一体,变身四大金刚。问题是,抱有如此多目的的电影一定是个怪胎。贪心不足蛇吞象,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根本原因


伟大的电影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更走在大众的前面,牛逼如田壮壮者曾经口放狂言:我的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现代艺术史上,大师们的风格逐渐偏向怪诞,曲高和寡者不在少数,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先锋和深刻,他们对艺术史所产生的影响,所作出的贡献在很多年后逐渐明晰起来。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我们错怪了一场伟大的影像实验?是不是我们误解了一个伟大导演的深意?是不是我们轻易地否定了一场勇敢的艺术探索?我们能不能因为看不懂就对一部电影随意地嘲讽和谩骂?


是电影太烂,还是我们太Low


客观地说,姜文的方向是正确的,他尝试给自己的电影提纯;他希望丢弃掉故事和人物,保留下电影形式更本质的东西;他尝试变形以获得最大张力,他对于自己电影所作出的种种努力,都是向着更远大的艺术目标迈进的。


纵观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


艺术发展是一个不断抛弃的过程。


印象派扔掉了确切的边界,留下了闪耀的光色。塞尚扔掉了客观再现,为现代艺术指了路。抽象艺术扔掉了具体的形象,只剩下点线面和色块,杜尚干脆丢掉了笔墨,在一个小便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成为艺术品。但是一味地丢弃下去,到最后也就不剩下什么了,一件件华服扒掉就得光腚了,就只剩下“皇帝的新装”。毕加索承认,他的很多作品纯粹是随便涂鸦,但却被别人顶礼膜拜。你甚至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家,真的穿着皇帝的新装,裸体出行,美其名曰行为艺术。


姜文在《一步之遥》中扔掉了叙事,扔掉了人物,扔掉了逻辑,掐头去尾,不留当间,最后剩下的就只是空虚的浮华和苍白的面容。电影成为姜文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皇帝的新装。


艺术发展是一个不断提纯的过程。


从杂乱无章的世相中提取出最本质的节奏和旋律,这是艺术家需要做的事情。精美者如国粹京剧,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把生活中的动作和声音,经过提纯,过滤掉垃圾和杂质,最后形成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一招一式都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提炼形成的范式,所以蕴藉丰厚,回味无穷。


这更是姜文奉行的艺术信条。他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比喻为酿酒的过程,大量粮食,经过多道工艺,发酵酝酿,最后留下点滴精华。之前拍摄的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纯净浓烈,坛坛都是好酒。在《一步之遥》中,姜文将此信条执行得更为坚决。每个细节都有深意,每一分钟都在冲刺,信息量加到最大,不相干的东西嘁哩喀喳全砍掉。不要必要的信息交代,不要转折和过渡,不要画龙点睛的闲笔,也不要锦上添花的点缀,姜文只呈现了结果,省略了过程。这样做的结果是因为浓度过高而酿成了工业酒精,无趣而且有毒。


而且姜文在酿酒的过程中太过随意,《红高粱》中有这样的情节,姜文饰演的“我爷爷”偶尔的一泡尿反倒帮了大忙,酿出了最佳的味道,但在《一步之遥》里,姜文随意撒的尿似乎太多了,自以为是一坛酒,但其实是一缸尿。


艺术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形的过程。


从诗歌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规律。梳理诗歌史,我们可以发现,从最初的简单的比喻,到后来的不断变形,诗歌越来越变得苍白晦涩,佶屈聱牙,也离大众越来越远,有些诗人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在经历了不断的变形之后,笔下的文字成了只有自己能看懂的天书。语言最终趋向崩溃瓦解,语义不复存在,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中断。


诚然,艺术家需要不断地变形来应对审美疲劳,来唤醒沉睡的感官,开掘出更新鲜的诗意。但是这种变形要有度,没有限度地变形,只会像《一步之遥》这样,在不断地变形中,在不断挑战接受难度之后,影片终于承受不了变形的压力,崩溃成为一堆无意义的碎片,意义空间土崩瓦解。


艺术实际是一个解欲的过程,在经历种种体位仍不能满足之后,解欲的过程变为同外界隔绝的变态自嗨。


浓度太高就变成工业酒精,张力太大就弦断弓毁。变形要有度,否则容易变态。


艺术发展是一个不断解构的过程。


正所谓不破不立。新的诗意,常常建立在对旧有诗意的解构上,正是依靠解构,掀起一场场艺术革命,解构的快意也成为很多艺术创新的原动力。旧趣味的崩溃必然伴随着新趣味的生成,解构之作往往成为后来的经典,形成新的范式和规矩,等待新一轮的解构。


姜文以前所未有的决绝、大胆的姿态,将百年来电影所形成的意义系统瓦解掉了,他跳脱出旧有体系的束缚,任何事物皆可以附加任意深意,多义而繁乱。但是,他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新的意义系统,最终使影片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这些文化和语义符号丧失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散落作一地碎片。旧的电影秩序消解之后,新秩序并没有产生。电影变成一堆无解的乱码。


结论:《一步之遥》是一个失败的后现代狂欢化文本,是一堆将文化符号随意拼贴的乱码,是一场失控的艺术探索,是一次身着“皇帝新装”的变态自嗨。



题外的话


后现代是一种病,戏仿、拼贴、杂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创作的无力和价值的虚无。


《阳光灿烂的日子》调动的是姜文的童年资源,《鬼子来了》所动用的是土地的记忆,《太阳照常升起》所表达的是时代的诗意,那么在此之后,姜文似乎再也找不到创作的资源,陷入一种无语的状态。在割断生活根脉之后,姜文只能转向公共文本和历史文本去寻求资源。对火热的生活视而不见,却在后现代的文化碎片中装神弄鬼,实际上,《一步之遥》所反映出的正是姜文创作资源的枯竭。


《让子弹飞》取材民国故事,走类型片的路线,坦率地说,我并不认为让子弹飞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事实上,影片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如果前半部分遵循了类型片的规律的话,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典型的“姜文式叙事”,沉迷个人趣味,自说自话。到《一步之遥》,姜文式叙事发展到极致,于是诞生出一个影像的怪胎。


姜文被惯坏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还是个孩子。年少成名,一路顺风顺水,姜文的确被惯坏了。《太阳照常升起》之后,面对批评姜文曾经有过短暂的反思,但是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骄傲的姜文对影片的缺陷绝口不再提。


《让子弹飞》站着都能把钱挣了,更让姜文自信心爆棚,于是在此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牛逼的姜文,一个气场无比强大的姜文,一个对待记者连最起码的礼貌都没有的姜文,他俨然化身成了牛逼的符号,他粗着嗓子说话,他旁若无人,顾盼自雄,他像一个婚庆门口摆放着的充气人,被一股气顶着,拧巴而矫情。


骄傲和自恋,从来都是艺术进取之路上的敌人。大师是在一遍又一遍偏执地否定自己之后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姜文并不是个案,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些功成名就的大腕儿们,着实为大家奉献了不少烂片,从《无极》到《十面埋伏》再到《一步之遥》,浮华背后空洞无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们的电影空虚,自恋,麻木,奢靡。呈现出来的正是时代和社会的虚弱和病态。


牛犇的两句台词,反映的正是这些大导们的状态,“阅尽人间春色,丧失生活信心”希望通过电影“重新点燃内心的火焰”,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实现。


我奉劝各位大导们,不要再躲在金钱和名声铸成的城堡里变态自嗨了,走出来吧,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名声和平台是人民给予你们的,人民也需要你们代言。无钱买房的小王需要你们代言,老来得子的老张也需要你们代言,他们的艰辛与喜乐,他们的痛苦和忧愁无人诉说。为他们代言吧,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敢肯定,他们会为你们的电影买单的。


回头看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对于电影来说,那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个纯粹的年代,那是只有艺术的年代。那时候,艺术创作还是一件单纯的事情,陈凯歌和张艺谋徒步走遍八百里秦川,一群汉子拍出了划时代的《黄土地》。张艺谋、姜文和莫言们,赤裸着上身匍匐在土地上,拍出了享誉世界的《红高粱》。那时的剧组里没有大腕,更没有大师,谁都可以为电影奉献灵感,谁都可以对电影提出批评,艺术面前人人平等。不求地位,不为金钱,为艺谋,不为稻梁谋!


现如今,大导们都成了爷,各自带起一支队伍,影人相轻,互不服气,老死不相往来。于是他们再无佳作,大导们向世俗投降,向票房投降,炮制所谓的大片,电影成了他们圈钱的工具。


这样的影坛着实让人忧虑,让人不禁要问:太阳还能否照常升起?


话说回来,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敢于不向观众妥协,没有唯票房马首之瞻,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和艺术抱负,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需要肯定姜文在艺术上的勇敢尝试。他比那些曲意逢迎却败走票房的导演输得更体面。姜文虽败犹荣。


姜文是个电影的天才,他对于电影艺术的敏锐,他的飞扬的想象力,他对于艺术的苛刻,都呈现出大师的气象,但是路不要走歪了,还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老老实实讲好故事,也许他离大师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快过年了,送姜文同志一副对联吧。上联:踏踏实实做人,下联:认认真真拍戏。横批:一步之遥。


发表于 2014-12-25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的对联、横批,有意思。
发表于 2014-12-26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上周六去看过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场面很多,但故事没预期的精彩,可能俺只想看一个好故事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文是典型的月亮在狮子座的星盘,狮子是一个代表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星座,月亮在这个星座会有一种想要表演和获得喝彩的情感需要,这个格局可能代表一种玩耍、娱乐、有吸引力的特质。但是也可能事与愿违,表演所产生的活力和侵扰性也可能让人们感到厌烦。于是,当没有了喝彩,胆怯就会接管月亮。一种不被欣赏,不被爱的感觉可能会严重挫伤这个人。这就是姜文当下的处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9 00:18 , Processed in 0.0335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